●張 敏
從
“觸龍說趙太后”中學合理情緒療法
●張 敏
《戰(zhàn)國策》中有一篇文章《觸龍說趙太后》,講的是當時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要求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才肯出兵,趙太后很擔心兒子的安全,不想讓長安君赴齊為質,但大臣又都相逼,因此心情十分郁悶煩躁,情緒極度低落,茶飯不思,對大臣態(tài)度也不好。趙國有位士大夫,名叫觸龍,他求見趙太后,開導太后說:“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換來齊國出兵救趙,實際上是為趙國立下了大功?,F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珍寶,而不趁現在這個時機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占住腳呢?為人父母,應該為自己的子女考慮長遠些才是。”聽了觸龍的分析闡釋,太后心中豁然開朗,隨即開始用餐和接見大臣。這則故事里,觸龍勸說趙太后的方法就是現代心理學中的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也稱“理性情緒療法”,是幫助出現心理問題的人解決因不合理信念產生的情緒困擾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合理情緒療法在現代心理咨詢和治療中得到廣泛運用,其理論又稱ABC理論。該理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fā)生的事件A,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tài)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B。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于改變外界事件A,而是應該改變認知B,通過改變認知B,進而改變情緒C。在前面的故事中,趙國長安君要到齊國做人質,這是外界事件A;趙太后為此擔驚受怕,害怕長安君人身受到危害,這是其認知B;趙太后心情郁悶煩躁,情緒低落,對大臣態(tài)度不好,茶飯不思,這是情緒和行為反應C。士大夫觸龍去見太后,他沒有致力于改變長安君去齊國做人質的事件,而是用自己的分析去改變趙太后的認知,即長安君去齊國做人質是為國家立下大功,有利于將來在趙國立足,從而使趙太后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得到改善。
在部隊生活中,新兵入伍、老兵退伍和工作崗位變換時往往產生適應性心理障礙;考學、選改士官、獎懲時經常出現悲觀、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和情緒;在危險境遇下出現應激性心理反應;重大訓練和作戰(zhàn)任務時會出現焦慮、恐懼、擔憂等心理問題。遇到以上問題時,作為政工干部首先應分清是官兵的思想問題還是心理問題,避免將心理問題當作思想問題處理,上綱上線,反而加重心理問題。其次,弄清出現心理問題官兵的ABC,他們往往可能認為情緒困擾的原因與自己無關,實際上引起其悲觀、自卑、抑郁、焦慮等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fā)生的具體事件,而是其對事件的態(tài)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是自己的認知引起了情緒困擾及行為后果。我們做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時,應致力于改變他們的認知和態(tài)度,引導官兵從“不知或誤知”到“正確認知”再到“合理的行為和情緒實踐”,使其形成健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改善他們不良的情緒和行為,以利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