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紅 李霞 丘麗莉
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皮膚皮疹,口腔黏膜皰疹病毒為主要癥狀的一種兒科傳染病疾病。部分患兒可出現(xiàn)嚴重併發(fā)癥,甚至出現(xiàn)爆發(fā)性死亡。我院于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手足口病并發(f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36例,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36例手足口病并發(f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兒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7月~6歲,平均2.5歲,其中<1歲者3例,1~3歲28例,>3~6歲者7例。從發(fā)病到確診的時間為2~7 d,平均3.5 d。診斷均符合衛(wèi)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診斷標準。
1.2 方法 對36例手足口病并發(f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治療與轉歸進行臨床分析。
2.1 臨床表現(xiàn) 患兒均有皮疹,皮疹多在手掌、足底、臀部膝關節(jié)周圍等皮膚,為一處或多處紅色丘疹,部份可見中央白色小水皰,皮疹消褪后不結痂。有15例患兒發(fā)熱和皮疹同時出現(xiàn),21例僅出現(xiàn)皮疹無發(fā)熱。發(fā)熱病例有精神差癥狀,無易驚、肢體抖動、抽搐等神經系統(tǒng)癥狀,亦無面色蒼白、心慌及呼吸困難等表現(xiàn)。36例均伴有皮膚散在性分布瘀點、瘀斑,其中3例伴鼻衄,均無貧血表現(xiàn)。所有病例未使用解熱鎮(zhèn)痛藥物。
2.2 實驗室檢查 所有病例入院后進行血常規(guī)、生化、出凝血四項及骨髓檢查。血常規(guī)檢查血小板計數(shù)均低于100×109/L,其中血小板>50×109/L 26例,25~50×109/L 8例,10~25×109/L 2例,白細胞增高8例,28例正常,血紅蛋白均無異常。骨髓特點表現(xiàn)為血小板生成的巨核細胞成熟障礙。2例心肌酶增高。出凝血四項:凝血時間均正常,28例出血時間延長,8例正常。
2.3 治療 全部病例給予利巴韋林、炎琥寧/熱毒寧、能量合劑及對癥治療,對發(fā)熱伴白細胞增高者給予敏感抗生素治療。為避免出血加重,均予臥床休息。在治療原發(fā)病基礎上,血小板25~50×109/L者加口服皮質激素治療,血小板<25×109病例予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療,所有病例均未輸血小板治療。
2.4 療效 治療5~7 d,手足口病癥狀全部改善,皮膚出血點全部消褪,1~2周復查血常規(guī)血小板均回升至正常,維持3月以上無復發(fā)。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近幾年來呈流行發(fā)病,多發(fā)于5歲以下嬰幼兒,可引起發(fā)熱、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少數(shù)可并發(fā)腦炎、肺水腫、循環(huán)障礙等。目前手足口病并發(f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罕有報道。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兒童常見的出血性疾病,大約2/3兒童ITP有近期病毒感染史[1],其病因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可能與多種病毒感染及細胞免疫功能異常等有關[2],目前認為病毒感染是導致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主要原因,是機體對病毒感染后的一種免疫反應,而非病毒直接侵害的結果,病毒或病毒感染改變了血小板抗原,在與血小板相關抗體結合過程中血小板作為靶組織被清除,另外,病毒或病毒感染所產生的自身抗體作用于巨核細胞,導致巨核細胞發(fā)育受損、成熟障礙[3]。此外,病毒感染后,體內形成的抗原-抗體復合物可附著于血小板表面,使血小板易被單核-劇噬細胞系統(tǒng)吞噬和破壞,使血小板的壽命縮短,導致血小板減少。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關的病毒10余種,如CMV、人類微小病毒B19、麻疹病毒、風疹病毒等,段小煉等[4]文獻報道其中包括柯薩奇病毒1-6型等。手足口病主要由小RNA病毒科的腸道病毒引起。引發(fā)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 A 組的 16、4、5、9、10 型,B 組的2、5 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EV71)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毒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和EV71最為常見[5]。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手足口病可繼發(f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由于本文病例資料樣本較少,還需積累臨床資料,進行長期觀察研究。
[1]DIPAOLA,BUCHANAN GR 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2pura.Pediatr Clin North Am,2002,49(5):911-928.
[2]高舉,羅春華.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發(fā)病機制及診治進展.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3,18(2):77-79.
[3]憲瑩,徐西華.小兒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病毒感染的關系.重慶醫(yī)學大學學報,2004,29(03):375-376.
[4]段小煉,徐西華.巨細胞病毒感染與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相關性的研究,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2009,14(2):85-86.
[5]朱汝南,錢淵,鄧潔,等.北京市兒童手足口病與腸道病毒71型和柯薩奇病毒A組16型感染有關.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8(10):100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