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昕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xophagitis,RE)是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是由于過多的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以燒灼感、反酸、胸痛、吞咽困難等為癥狀,并導致食管黏膜糜爛、潰瘍等炎性病變。病因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主要為動力障礙,食管下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張力受損導致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中,引起相應癥狀。目前藥物治療主要以抑酸和促動力藥為主,本文以莫沙必利聯(lián)合埃索美拉唑,思密達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我院消化科治療RE 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病程4個月~12年,平均5.7年,全部病例除有典型臨床癥狀如:燒灼感、反酸、胸骨后灼痛、吞咽困難等情況,均經(jīng)內鏡檢查證實為RE患者,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系統(tǒng)學會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003)進行分級[1],且排除消化道腫瘤、潰瘍、其他可致胃腸道癥狀的其他全身性疾病。胃、食道手術后,妊娠期婦女,對治療藥物過敏者除外,按隨機方式,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分別30例,兩組患者主要癥狀、內鏡分級、病程、年齡、性別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期間均忌煙、酒,予以清淡飲食。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每日餐前30 min服用埃索美拉唑20 mg,2 次/d,莫沙必利 5 mg,3 次/d,治療組加用思密達 3 g,3次/d,餐后服用,兩組療程均為6周,分別於治療前、治療結束2周后行內鏡檢查。
2.1 療效評定 內鏡檢查是臨床上診斷反流性食管炎最準確的方法,并能判斷食管炎的嚴重程度和有無并發(fā)癥,結合活檢可與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炎和其他食管病變作鑒別[2],根據(jù)治療前后內鏡檢查結果并結合臨床表現(xiàn)綜合判斷療效。
2.2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3.0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 治療結果 治療組治愈率70.0%,總有效率90.0%,對照組治愈率43.3%,總有效率67.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多種因素促成的,上胃腸道動力障礙性疾病,食管下括約肌壓力降低,一過性食管下括約肌松弛是多數(shù)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機制[3],在臨床抑制胃酸分泌及提高食管下括約肌的功能,增強胃的正向蠕動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關鍵所在[4]。據(jù)此,治療RE應采用改善胃腸動力,減少胃腸反流,抑酸以減少酸性物質對食管黏膜破壞,降低胃黏膜壁細胞中H+-K+-ATP酶對黏膜的破壞,保護黏膜以達到治療目的。莫沙必利屬強效選擇性5-HT4受體激動劑,可激動胃腸道膽堿能中間神經(jīng)元以及肌間神經(jīng)叢5-HT4受體,促進乙酰膽堿釋放,從而增強胃腸道動力,增強食管蠕動和下食管括約肌張力,從而防止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增強食管的清除作用,加強食管抗反流屏障作用[5]。埃索美拉唑為奧美拉唑S-異構體,通過特異性的靶向作用減少胃酸分泌,是壁細胞中質子泵特異性抑制劑,對基礎胃酸及刺激胃酸分泌均有抑制作用。思密達具有層紋狀結構及非均勻性電荷分布,對消化道黏膜有覆蓋力,通過與粘液蛋白作用、結合,從質和量兩方面修復,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力,吸附攻擊因子,恢復再生上皮組織,提高免疫蛋白A抗攻擊能力,有效緩解癥狀。加用思密達較單獨應用抑酸和促動力藥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效果有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莫沙比利三聯(lián)療法可短期內消除因胃酸對食道黏膜的侵蝕,恢復食道黏膜正常組織結構,增強胃腸的動力,恢復正性蠕動、正常功能,療效確切,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003).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4):221-222.
[2]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72-375.
[3]萬向榮,丁心敏,陳才保,等.反流性食管炎106例動態(tài)研究.中華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雜志,2003,12(1):1081-1082.
[4]蔣烈.奧美拉唑聯(lián)合莫沙比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22例療效觀察.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7,23(2):194.
[5]朱琦,劉文忠.促動力藥物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療中的研究進展.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16(7):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