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克思的生態(tài)文明消費觀探析

2012-08-15 00:45
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 2012年6期
關鍵詞:消費觀馬克思貨幣

□ 胡 建

生產、交換、分配、消費是人類經濟生活不可或缺的四大環(huán)節(jié)。馬克思曾這樣演證消費的重要性: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1](P531),因此,“人從出現在地球舞臺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費,不管在他開始生產以前和在生產期間都是一樣。”[1](P196)這就是說,消費構成人類生存發(fā)展和社會活動的前提,所以,它乃人類本原性活動的組成部分。消費可以被定義為: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中并借助于這種社會經濟關系所進行的用物品或勞務滿足自己生產和生活需要的行為及其過程。消費的這種地位,決定了它必須與生產發(fā)展水平相適應,與資源、環(huán)境的承受能力相協(xié)調,這是消費的基本準則和客觀要求。馬克思正是據此探討“消費合理性”的價值所在的。

一、馬克思的“消費合理性”意義之歷史性轉向

馬克思首肯的第一種“消費合理性”意義,是駐足于工業(yè)文明視角的“生產無限發(fā)展→消費無限提高”取向。這有著歷史的必然性。馬克思的學說是“實踐唯物主義”,而“實踐唯物主義”的首要原則就是“實事求是”,即根據現實存在的境遇來說明事物的本質。在馬克思生活的工業(yè)文明早期,消費主流表現為:由于工業(yè)文明發(fā)展的不充分,廣大勞動群眾與無產階級陷于生產不足與社會分配不合理的困境,導致其基本生活需要難以滿足;在這種境遇中,合理限度內的消費增長能夠拉動和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解決廣大群眾的普遍貧困問題。據此,“消費”的理路被馬克思詮釋為:由于生產勞動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fā)展的基礎,而人的勞動是有目的的定向活動,這方向與目的是由人的需要規(guī)定的,所以,“需要”是勞動的起點與歸屬;事實上,“需要”作為勞動的歸屬突出地表現在“消費”方面,“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盵2](P96)這就是說,消費不僅以“需要”滿足的方式表征著上一生產過程的終點,而且是下一生產過程的發(fā)端,因為生產不僅滿足了消費的需要,而且還產生了新的消費欲求,而這種新的消費欲求,為生產提供新的想像對象,定出新的啟動目的,從而推動著勞動繼往開來。在這個意義上,作為人類本質的社會生活亦可視為消費過程,它包括作為社會勞動的生產消費過程與維持人的生存發(fā)展的生活消費過程;而人類社會就是沿循這種“生產無限發(fā)展→消費無限提高”的路向永恒演進的。依據這種視角,資本主義根本上的不合理處就在于:因為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根本矛盾,它最終必將使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由此阻礙消費層次的無限提高而成為人類追求幸福的“攔路虎”,這決定了資本主義制度遲早要被人類所揚棄。

然而,當馬克思進一步細化剖析資本主義的消費問題時,另一種消費模式也映入了他的眼簾:同樣由于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在那些憑借生產資料剝削他人而致富的人們中,卻萌生出一種“異化消費”的現象:過度消費、超前消費、奢侈消費、炫耀性消費以及野蠻消費等不良風氣滋生蔓延。馬克思敏銳地感悟到,這種異化消費必將演化為資本主義消費的主要模式。其內在規(guī)律在于: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由于市場經濟就是資本運作的經濟,而資本的本性是追求價值增值,因而刺激消費增長就是資本增值的內在要求。它主要表現為:“第一,要求擴大現有的消費量;第二,要求把現有的消費推廣到更大的范圍,以便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產出新的需要,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出新的使用價值”[3](P531)這樣,在資本力量的推動下,消費已不再僅僅是滿足人自身的需要,而是為了使資本獲取更大的利潤。于是,日常生活的消費品變成了貨幣符號,變成了資本增值的工具,而過度消費、奢侈消費也成為資本運作之必需;而處于資本邏輯統(tǒng)治下的人們必將迎合這種消費模式,從而在長期的私有制環(huán)境下不斷形成和加固這樣一種扭曲的社會心理──“貪欲”。然而,這種“生產無限發(fā)展→消費無限提高”的模式在根本上是不可持續(xù)的。因為“無限的生產”和“無限的消費”,其實并不是一個自足的體系,它面臨著“外部”環(huán)境的制約,有著自然資源“臨界點”的限制。換言之,生產與消費并非完全是自洽的,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始終構成它不可超越的外部制約條件。在這種情勢下,當工業(yè)文明的“生產無限發(fā)展→消費無限提高”的價值目標高歌猛進時,那潛存的生態(tài)病灶遲早會發(fā)作出來,并且最終將導致危及人類生存的自然根基的生態(tài)危機。

這迫使馬克思將“消費合理性”的目光從工業(yè)文明轉向生態(tài)文明。所謂生態(tài)文明,指稱超越工業(yè)文明的、以解決人類和自然之間危機為使命的、關乎人類未來和發(fā)展命運的嶄新的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模式;它是人類對自身與自然關系的理論反思與實踐調整,力圖實現二者之間的“和諧”與共生;在這個意義上,生態(tài)文明乃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新歷史階段,它為人類后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而當馬克思的研究立場轉變?yōu)樯鷳B(tài)文明后,工業(yè)文明的消費模式便成為他反思批判的對象。

二、對資本主義異化消費模式的價值認同系統(tǒng)──“三大拜物教”──的批判

依據馬克思主義的視角,歷史發(fā)展的終極原因內在于生產方式的演進;但在現實中,作為客體的生產方式不能直接推動歷史,因為生產方式在本質上無非是人類勞動活動的對象化產物,它標志著主體本質力量的客觀存在形式;因此,生產方式對歷史的現實決定作用只能通過由它創(chuàng)造的文化價值被社會所接受,并借助歷史主體對這些價值的實踐而成為現實。在這個意義上,社會文化價值認同系統(tǒng)及其演化對于人類歷史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它具體表現為:任何一種文化模式,除了賦有自身的生產方式、政治制度等硬件結構外,都必然具備著通過自我確認而內化為民族心理的文化價值認同體系,這就是所謂的“教統(tǒng)”;這個“教統(tǒng)”一經形成,就像經緯參差的“文化基因”,無形中統(tǒng)攝著社會機體的各個領域;而只要不發(fā)生“基因突變”,它就能決定歷史沿著既定的價值認同方向作永久性的慣性運行。馬克思指出:決定工業(yè)文明的文化價值認同系統(tǒng)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三大拜物教”。

首先是“商品拜物教”。其形成的淵藪是:在資本主義的啇品經濟中,勞動產品脫離勞動者而采取商品這種“社會形式”或“形式規(guī)定”,導致了商品和商品世界的神秘性。馬克思指出:從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來看,“商品作為使用價值滿足一種特殊的需要,構成物質財富的一種特殊的要素。而商品的價值則衡量該商品對物質財富的一切要素的吸引力的大小,因而也衡量該商品占有者的社會財富”[4](P156)。一個商品的價值越大,它能夠交換到的其他商品就越多,它對其他商品的吸引力也就愈大;據此,他的占有者所擁有的社會財富也就越多,其社會地位也就越高。這導致商品似乎成為凌駕于人并支配人的獨立主體,它迫使人們以追求更多的商品占有與商品消費作為體現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于是,“我們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腦的產物表現為賦有生命的、彼此發(fā)生關系并同人發(fā)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產物也是這樣?!盵4](P90)這就是說,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人們對商品的關系,就如同宗教信徒對其偶像的關系;盡管任何偶像,都是經由人自己建樹起來的,但人們卻反過來為這些偶像所宰制,在其面前頂禮膜拜、唯命是從。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質底:“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的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正如一物在視神經中留下的光的印象,不是表現為視神經本身的主觀興奮,而是表現為眼睛外面的物的客觀形式。但是在視覺活動中,光確實從一物射到另一物,即從外界對象射入眼睛。這是物理的物之間的一種物理關系。相反,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現的勞動產品的價值關系,是同勞動產品的物的性質以及由此產生的物的關系完全無關的。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它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盵4](PP89-90)

其次是“貨幣拜物教”?!吧唐钒菸锝獭北厝话l(fā)展為“貨幣拜物教”。因為“自從有可能把商品當作交換價值來保持,或把交換價值當作商品來保持以來,求金欲就產生了?!盵4](P154)這就是說,自從社會具有了把商品當作“交換價值”而不是當作“使用價值”來保持的需要,它就必然產生“一切向錢看”的“求金欲”──“貨幣拜物教”。因為貨幣不僅是"等價物",而且是“一般等價物”。作為等價物,貨幣是商品價值的代表;而作為一般等價物,貨幣甚至是商品價值的“唯一代表”。無論什么樣的商品,只有通過貨幣,才能把自己的價值表現出來;只有同貨幣相交換,才能實現自己作為商品的價值。貨幣作為“等價物”或處于等價形式,可以直接與處于相對價值形式的商品相交換,而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則不僅具有“可直接交換”的性質,而且具有"普遍的可直接交換"的性質。這樣,這現實中,只要擁有了貨幣,就意味著擁有了商品,而且是任何種類的商品。于是“隨著商品流通的擴展,貨幣──財富的隨時可用的絕對社會形式──的權力增大了”[4](P154)。如果進一步延伸,隨著貨幣權力的不斷增大,它還會最終溢出“商品交換”的范圍,向社會經濟生活實行全方位的蔓延和滲透。“因為從貨幣身上看不出它是由什么東西轉化成的,所以,一切東西,不論是不是商品,都可以轉化成貨幣。一切東西都可以買賣。流通成了巨大的社會蒸餾器,一切東西拋到里面去,再出來時都成為貨幣的結晶。連圣徒的遺骨也不能抗拒這種煉金術,更不用說那些人間交易范圍之外的不那么粗陋的圣物了。正如商品的一切質的差別在貨幣上消滅了一樣,貨幣作為激進的平均主義者把一切差別都消滅了。”[4](P155)據此,“貨幣拜物教”必然衍生出這樣的社會消費格局:貨幣根據自己的意志消除了所有的等級差別,什么都可以變成貨幣,貨幣就是一切,一切都是貨幣。馬克思深入肌理地昭揭出“貨幣拜物教”的本質:事實上,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作為物與物交換的中介,貨幣以物的形式更深地掩蓋了社會關系,“當一般等價形式同一種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結合在一起,即結晶為貨幣形式的時候,這種假象就完全形成了。一種商品成為貨幣,似乎不是因為其他商品都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價值,相反,似乎因為這種商品是貨幣,其他商品才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價值。中介運動在它本身的結果中消失了,而且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商品沒有出什么力就發(fā)現一個在它們之外、與它們并成的商品體是它們現成的價值形態(tài)。這些物,即金和銀,一從地底下出來,就是一切人類勞動的直接化身。貨幣的魔術就是由此而來的。”[5](P92)

最后是“資本拜物教”?!柏泿虐菸锝獭钡倪壿嬀褪菍颉百Y本拜物教”。因為從貨幣來分析,"貨幣加入流通這一行為本身必然是保持其原狀的一個要素,而它要保持原狀必然要加入流通。也就是說,貨幣作為已經實現的交換價值,必須同時表現為交換價值借以實現的過程。貨幣同時就是作為純粹物的形式的自身的否定。不如說,貨幣必然表現為財富的生產,而財富必須表現為個人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的結果?!盵3](P186)然而,貨幣單純加入流通并不能實現價值增值。只有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轉化為資本,價值增殖才能成行。于是,隨著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拜物教也發(fā)展為資本拜物教?!百Y本拜物教”的幻象表現為:將價值增值視為資本自有的魔力,即“資本作為財富一般形式──貨幣──的代表,是力圖超越自己界限的一種無止境的和無限制的欲望。”[3](P299)而勞動與財富的關聯(lián)被無情割裂。馬克思以“生息資本”為例來厘清“資本拜物教”的實質:在生息資本的運動(G──G)中,資本表現為自行增殖的價值;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甚至提出了“三位一體公式”,即資本──利潤、土地──地租、勞動──工資,它抹殺了任何價值都源于勞動的事實;因此,在"三位于一體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神秘化,社會關系的物化,物質生產關系和它的歷史社會規(guī)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現象已經完成:這是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倒立著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資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為社會的人物,同時又直接作為單純的物,在興妖作怪”。[6](P938)這必然會促使資產階級一有可能就將手中的貨幣轉化為資本,以便通過不斷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而使自己的財富達到最大值。

三、關于生態(tài)文明消費觀的未來展望

依據馬克思的思路,要徹底克服資本主義的異化生產與異化消費模式,首先必須揚棄“三大拜物教”而實現社會文化價值認同系統(tǒng)的生態(tài)文明轉型,因為只有完成了社會價值體系的“基因突變”,才能使工業(yè)文明的價值觀被生態(tài)文明的意義體系所取代,據此,人類才能按照新的價值認同系統(tǒng)來建構未來社會的生活模式。然而,當馬克思沿循這一邏輯思考時,卻發(fā)現“三大拜物教”在工業(yè)文明(以資本主義為代表)的生活模式中難以克服,因為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不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而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馬克思語)。于是,馬克思的最后結論是,人類要克服“三大拜物教”,必須揚棄工業(yè)文明的“必要勞動”生活模式而實行共產主義的“自由勞動”生活模式,因為后者乃構成生態(tài)文明價值認同系統(tǒng)的社會存在條件。

馬克思這樣來論證“自由勞動”生活模式的邏輯:首先,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具有破天荒的意義,它意味著人終于走出了人類史前的“必然王國”而進入屬人歷史的“自由王國”。而“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guī)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6](P926)其次,在共產主義條件下,人類盡管還需要一定的“必要勞動”(為維持人類生存發(fā)展而“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guī)定要做的勞動”)基礎,但由于生產力與科技的高度發(fā)達,使得“必要勞動”能夠由社會來調節(jié)且其時間縮短到最低限度,人們就有了充分的自由時間來從事全面發(fā)展自由個性與實踐能力的自由勞動(“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的勞動),所以,社會主要實行“自由勞動”的生活模式。再次,“自由勞動”的生活模式必須奠基于公有制──馬克思意義的“社會個人所有制”──之上。因為自由勞動的前提乃勞動者必須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只有勞動者既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又是其使用者時,他們才能真正具有勞動的自由;因此,“社會個人所有制”采取集“社會所有”(公有)與“勞動者個人所有”二位一體的形式,即社會所有制以個人所有制為基礎,而個人所有制以社會所有制為前提,以此實現聯(lián)合起來的社會勞動者占有社會化的生產資料。最后,只有在共產主義公有制下,社會才能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自由勞動生活模式。這里的“各盡所能”,指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選擇最能發(fā)展自由個性的具體勞動形式;“按需分配”則指社會根據每個人自由勞動的需要分配生產資料的使用權。例如,喜歡作曲者獲得鋼琴與曲譜的使用權,熱衷漁業(yè)者分得漁船與漁具的使用權……這才是公有制的根本性功能。這樣,當每個人都能借助自由勞動充分發(fā)展自由個性時,就使得人“不是在某一規(guī)定性上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之中”。[3](P486)而當所有人的自由個性都得到充分發(fā)展時,人類就實現了文化上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進而指出:生態(tài)文明的消費觀只有在“自由勞動”的生活模式中才能成為社會文化價值認同系統(tǒng)。這是因為:

其一,就人類而言,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取代了資本主義“私有制”,使“三大拜物教”失去了制度性保障,這為生態(tài)文明消費觀的確立開拓了通途。馬克思指出:“三大拜物教”的社會存在基礎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在這種制度中,人類尚處于“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馬克思語)的歷史階段,據此,人類由對“物”的依賴而激發(fā)起的“三大拜物教”是無可軌避的;此外,囿于私有制的運行規(guī)律,由利益分裂而形成的個人與企業(yè)無法以“人類”的身份全面并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決定了雙方必然永遠處于矛盾的張力中。而在共產主義的公有制條件下,“共產主義和所有過去的運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舊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基礎,并且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fā)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創(chuàng)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fā)性,使它們受聯(lián)合起來的個人支配?!盵7](P122)這樣,人就能夠正確地認識隱藏在“物與物”關系背后的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勞動關系,并以奠基于公有制的“人類”視角來正確安排自身的生產與生活,從而做到,“社會化的人,聯(lián)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jié)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tǒng)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6](PP926-927)即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互補共進關系。這樣,一方面,“商品拜物教”因失去了社會存在的支持而難以為繼;另一方面,生態(tài)文明的消費觀──正義的合理性消費觀、綠色的可持續(xù)消費觀、愛護環(huán)境的倫理性消費觀、重在精神的審美性消費觀等,卻因獲得了制度性的保障而遲早成為人類文化價值認同系統(tǒng)。

其二,就社會而言,由于“自由王國”取代了“必然王國”,使“生產無限發(fā)展→消費無限提高”的社會目標失去了規(guī)律性前提,從而必然讓路于生態(tài)文明的消費觀。在馬克思的眼底,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盵8](P96)據此,社會的目標本應是人以群體的力量追求人類“自由自覺的活動”能力。但在前共產主義的“必然王國”時期,由于歷史尚屬于以維持人的生存與再生產人的生命為目的的物質生產領域(必要勞動領域),所以,它不可避免地要以“生產無限發(fā)展→消費無限提高”為價值指向;這種指向盡管具有歷史的合理性但在終極關懷的意義上卻是不符合人的本質追求的。因為生產力無論怎樣發(fā)達,都不能突破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制約;地球是個相對封閉的自循環(huán)體系,它可供人類開發(fā)和消費的資源在質底上是有限度的;所以,如果人的消費欲望沒有自覺地受到約束,其無限性與外部環(huán)境的有限性之間就必定會發(fā)生激烈的沖突,這又必定會導致生態(tài)危機。而“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fā)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盵6](P927)這就是說,“存在于必然王國彼岸”的共產主義已不以此岸的“生產無限發(fā)展→消費無限提高”為價值取向,而以“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fā)展”為社會目標。這種社會目標,舉個通俗的例子說,就是“孫悟空方向”,它以人能具備上天(借助航天飛機)入水(通過潛艇),無所不能的本質力量及“個人與社會相統(tǒng)一為本位”的高尚道德水準為目的。于是,它既適應了人類追求無限發(fā)展的需求,又避免了這種“無限”與“有限”的自然生態(tài)之間的永遠對立。從質底看,這種社會目標為生態(tài)文明的消費觀提供了理論根據。因為依據它的視角,盡管消費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前提,滿足人的需要是消費的重要目的,但是,消費不是人生的根本目的,消費是為了生活,但生活不是為了消費。人類的目的應該是追求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能力。因此,社會在每個公民的基本生理需要都得到滿足之后,有責任引導大家建立高級的發(fā)展需要和高尚的消費行為,個人有義務踐履消費正義的價值原則,確立消費的生態(tài)視野、社會關懷和意義關照。而只有當社會從根本上認同并實踐生態(tài)文明的消費觀時,人類才能最終避免生態(tài)危機。

其三,就個人而言,由于“自由勞動”的生活模式超越了“必要勞動”的生活模式,使得“異化消費”失去了作為生活目的的資格,從而必然被生態(tài)文明的消費觀所演替。依據馬克思的視角,個人作為“人類”的具體載體,自由自覺的本質應該落實至個人,因為“共性只有寓于個性才能存在”。據此,個人依據勞動實踐追求自由個性的發(fā)展才是正途。然而在“必然王國”時期,由于“勞動”主要釆取“工作──謀生”的“必要勞動”形式,其中的極端形式便是資本主義的“異化勞動”(私有制條件下的剝削性勞動)。異化勞動本質是:“我的勞動是自由的生命表現,因此是生活的樂趣。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它是生命的外化,因為我勞動是為了生存,為了得到生活資料。我的勞動不是我的生命。”[8](P38)這樣,“勞動對工人說來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的東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種手段?!盵8](P120)這決定了人們只能將生活的意義定位于勞動之外的“異化消費”。然而,在共產主義的“自由王國”時期,勞動的主要形式已轉化為“自由勞動”?!白杂蓜趧印钡膬r值格度與“必要勞動”有質的差異:自由“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fā)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的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這樣,生產勞動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產勞動就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盵9](P333)根據,“勞動是人的本質”的原理,“自由勞動”便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個人對其熱愛勝過享受(消費)。舉個通俗的例子來說明,當姚明愛好打籃球而后者又成為他自愿選擇的能發(fā)展自由個性的職業(yè)時,姚明對此“自由勞動”的熱愛與需求,當超過“享受”(消費)。在這種境遇中,“消費”也擺脫了“異化消費”的模式而歸旨于“生態(tài)文明”范疇。這具體表現為:就消費的目的而言,個人消費既要合乎自己的身心健康,又要符合良好的社會風尚;不僅滿足于自己的個性發(fā)展需求,還要顧及社會效益。就消費的內容來說,個人消費既要實行經濟上的綠色消費,更要注意社會、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精神消費;既要合乎倫理法規(guī),又要符合人與人、人與自然、當代與后代之間的協(xié)調發(fā)展的理性要求。就消費方式來說,個人消費既要考慮到自己的財力,同時要考慮到社會影響,因為"一個人的消費行為不僅關系到本人的目的是否實現,也不僅關系到對別人的目標和利益是否有損害,而且影響到社會的風氣?!盵10](P138)

綜上所述,馬克思的“消費觀”歷經了由工業(yè)文明的意義向生態(tài)文明價值的轉型,通過對資本主義“三大拜物教”的批判,建構了生態(tài)文明消費觀的未來展望。其主要內容為:人類要克服“三大拜物教”,必須揚棄工業(yè)文明的“必要勞動”生活模式而實行共產主義的“自由勞動”生活模式,因為后者乃構成生態(tài)文明價值認同系統(tǒng)的社會存在條件。它具體表現為:就人類而言,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取代了資本主義“私有制”,使“三大拜物教”失去了制度性保障,這為生態(tài)文明消費觀的確立開拓了通途。就社會而言,由于“自由王國”取代了“必然王國”,使“生產無限發(fā)展→消費無限提高”的社會目標失去了規(guī)律性前提,從而必然讓路于生態(tài)文明的消費觀。就個人而言,由于“自由勞動”的生活模式超越了“必要勞動”的生活模式,使得“異化消費”失去了作為生活目的的資格,從而必然被生態(tài)文明的消費觀所演替。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馬克思.資本論(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0]厲以寧.經濟學的倫理問題[M].上海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

猜你喜歡
消費觀馬克思貨幣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正確認識消費
一國貨幣上的面孔能告訴我們什么?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消費觀
在馬克思故鄉(xiāng)探討環(huán)保立法
古代的貨幣
基于網絡時代的大學生消費觀
古代的貨幣
潼南县| 库尔勒市| 垣曲县| 涞水县| 仲巴县| 眉山市| 绥中县| 贡觉县| 永修县| 邵东县| 丁青县| 女性| 来安县| 民权县| 伊吾县| 体育| 通州市| 原平市| 清河县| 昌江| 阳西县| 封开县| 通州市| 策勒县| 南乐县| 和顺县| 甘孜县| 邓州市| 英吉沙县| 泸西县| 蒙阴县| 西乌珠穆沁旗| 宿松县| 佛山市| 九龙城区| 鄂州市| 巴青县| 青浦区| 高碑店市| 东乡| 阿拉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