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姚嘉莉
(深圳商報廣州站記者,廣東深圳510080)
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迅速崛起,已經銷聲匿跡很多年的報紙消亡論又起。而微博的出現(xiàn)更讓“紙媒”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說:“媒介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也是區(qū)分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標志,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與運用,宣告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倍⒉┑某霈F(xiàn),正預示著一個媒介新時代的到來。
微博的可怕在于它的快速、簡便,還有其受眾之多。根據(jù)有關統(tǒng)計,今天,已經有3.24億網民在使用新浪微博,其具有強大的粉絲群。此外,微博的簡便性和手機等設備的移動性、實時性相結合,讓信息發(fā)布的過程變得不費吹灰之力,在省去了不必要的開銷和麻煩的同時,還加大了公眾的參與度。它更被稱為“迄今為止最偉大的新媒體”,因為人人可做記者和編輯,它滿足了人們社交、被尊重、影響他人等多方位需求。
微博的迅速在紙媒來說,似乎是難以達成的,本身在時效上就慢人一步。那么,在微博時代的紙媒報道是否只能炒微博上的冷飯呢?其實不然。微博的迅速與簡便是其優(yōu)勢也是其弱勢??熘袝觥皝y子”,簡便同時預示著“快餐”。
一條消息最關鍵的是真實性。微博雖然在傳播速度上占優(yōu)勢,但因為其“快”,所以往往導致消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上讓人存疑。而紙媒的權威及真實性更令受眾肯定。此外,微博透露的新聞信息并不能對報紙構成失去讀者的威脅。一條微博的140個字所包含的信息量充其量是一條導語,一個內容提要。微博在時效性上超過傳統(tǒng)媒體,但受限于傳播字數(shù)的“先天不足”使其不得不和紙媒進行配合。
此時,我們應關注的問題就是用“角度”來吸引更多的受眾,讓微博僅僅是一個接收到信息的源頭,然他們可以從源頭去還原、追逐事情的本身。微博的迅速讓“獨家”新聞越來越少,但是獨到的角度確實必須的。微博的興起為紙媒提供了更多新聞來源,使傳統(tǒng)紙媒加強了與讀者的互動性,擴大了傳統(tǒng)紙媒的讀者群體。從微博上,紙媒可以迅速了解到當下的社會熱點,從龐大豐富的信息中穩(wěn)穩(wěn)抓住令人眼前一亮的“新聞頭條”,讓微博僅僅成為一個“新聞社交產品”。
微博真的會取代報紙嗎?美國北卡萊羅納州立大學教授菲利普·邁爾在《正在消失的報紙:在信息時代拯救記者》一書中作出預言稱:“到2044年,確切地說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報讀者將結賬走人?!逼鋵崳?930年有聲電視節(jié)目開始試播,就有人斷言,電子媒體將一統(tǒng)天下,印刷媒體將消亡,人們將把報紙拋棄???0年過去了,報紙不僅依舊在人們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梢娫诩埫较到y(tǒng)里面有著不可撼動的優(yōu)勢,那就是它的深度。
微博確實是威脅與挑戰(zhàn)。舉個例子, 2009年9 月4 日11點17分,谷歌中國負責人李開復通過新浪微博和新浪博客同時發(fā)布了離職聲明。隨后一個小時內,他多次利用新浪微博澄清外界傳言;他的微博被博友大量轉發(fā)和評論,同時成為各類媒體報道的主要來源。這種例子現(xiàn)在頻繁上演。然而,在微博有限的空間里面,李開復離職的真相并沒有被充分的解讀出來。“為什么”依然是“為什么”。
微博在時效性上超過傳統(tǒng)媒體,但受限于傳播字數(shù)的“先天不足”使其不得不和紙媒進行配合。對于特定的讀者群來說,看了一條消息的微博,仍會有耐心閱讀整條新聞。比如一個對足球有興趣的讀者,通過報社的微博只能獲悉哪場比賽哪支球隊贏了球,而賽程中的緊張征戰(zhàn)或者賽事分析,讀者還會通過報紙上的文字獲悉。當我們從微博上獲得了“角度”以后,紙媒可以自己的采編能量讓供讀者獲取更具體、更有深度的信息。
復旦大學著名新聞學教授李良榮曾經說過,在互聯(lián)網時代,我們更需要用專家的眼光來報道專業(yè)領域的新聞,用內行的水平來報道各個行業(yè)的新聞。離我們最近的是事實,離我們最遠的是真相。他說,“在互聯(lián)網上人們提出種種的新聞事件,我最近調查發(fā)現(xiàn),80%的要求是提供事實的真相。我們許多的事情背后有多少真相被淹沒。”那么,紙媒就是那個尋求真相的權威陣地。
面對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紙媒的優(yōu)勢依然存在。但是它始終還是面臨著沖擊,這樣的沖擊逼著紙媒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擁有了“角度”,可以讓讀者看一眼你;擁有了深度,可以讓讀者注視著你;但是,還需要擁有“寬度”,讀者才會愿意為你留守,舍不得將視線移開。
在媒體融合的時代,紙媒也應擁有“融合新聞”。什么是融合?一般人說是文字加視頻加點評加照片,融合新聞絕對不是1+1+1的疊合性的。我認為,融合新聞從布局來說,是讓紙媒擁有全方位展示的能力,從具體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新聞事件,包括從現(xiàn)象到本質,需要多種表達方式、多種報道途徑融合來顯示出這個報道乃至報紙全方位的客觀,讓人看得明白透徹,從歷史到現(xiàn)在,從外面到里面,從上到下。或者可以這么說,我們需要《紐約客》的諷刺幽默,《國家地理》的圖片沖擊,《人民觀察》的立足全局,《南方周末》的深刻解讀……
從題材方面來說,寬度可以展現(xiàn)在“跨越”“跨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報道領域不再被單獨割裂,而是交叉貫穿在一篇篇調查分析報道中。反過來,題材領域的拓寬,則進一步提升欄目的高度和厚度。勾勒出一個相對完整客觀的框架,主題更具全局意義。
從閱讀群體來說,紙媒更應著重“年齡”的寬度,報紙閱讀習慣應該從年輕人開始培養(yǎng)起。在微博時代,受眾覆蓋面十分廣闊。一個新聞事件的報道從不同群體來說都會有不同的觀感與解讀,但是現(xiàn)在的紙媒往往缺乏這樣的寬度,很少關注各年齡層的“看法”。對年輕人,需要辛辣幽默的語言,需要調侃生活的態(tài)度;對中年人,需要沉穩(wěn)犀利的語言,需要穩(wěn)重生活的態(tài)度,還有老年人……一個事件,考慮得更寬廣,才能擁有更強大的活力,不斷地以活力注入到傳統(tǒng)中,才能更新紙媒新聞報道的內容與新鮮感,讓更多的人為之守候!
報紙不會消亡,但將來能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報紙,一定是敢于創(chuàng)新、特別是敢于理論創(chuàng)新的報紙;一定是有自己的充足個性的報紙;一定是能讓讀者悅讀、能滿足讀者閱讀欲望的報紙;一定是特別強調深度報道,有自己獨特角度、獨家深度的報紙,一定是閃耀著思想光輝的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