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紅彬
(湖北省麻城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外科,麻城438300)
基底細胞乳腺癌的臨床診治
熊紅彬
(湖北省麻城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外科,麻城438300)
目的研究基底細胞乳腺癌(BLBC)的臨床病理特征,提高對基底細胞乳腺癌的認識,總結診治經(jīng)驗。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例基底細胞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其臨床病理特征和隨訪結果。結果本組病例好發(fā)于38-55歲女性,回訪1~36個月,3例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1例死亡。臨床分Ⅱ期(62.7%),組織學類型以浸潤導管癌為主(83.5%)。結論基底細胞乳腺癌是一種高危乳腺癌,具有獨特免疫組化特征,組織形態(tài)學特點及生物學特性,侵襲性強,復發(fā)率高,易發(fā)生遠處轉移,預后差。化學治療是BLBC術后的主要治療手段。
基底細胞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中西醫(yī)治療;預后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且年輕化的趨勢,不同類型乳腺癌的治療反應性和預后不同,基底細胞乳腺癌是近年來從乳腺基因表達譜研究角度提出的一種乳腺癌亞型,其治療現(xiàn)狀無標準的治療指南,臨床報道不多,已逐步引起重視,結合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例基底細胞乳腺癌,淺談對基底細胞乳腺癌的臨床治療體會。
1.1 一般資料收集2009年7月至2012年1月15例基底細胞乳腺癌病例,11例患者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術,4例接受乳腺癌根治術。BLBC的診斷標準為雌激素受體(E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即二聯(lián)陰,同時需表達一種或一種以上基底細胞型細胞角蛋白。
1.2 方法
1.2.1 組織病理組織標本經(jīng)10%甲醛固定,石蠟包埋,5μm厚切片,HE染色。光鏡下病理形態(tài)學(×20)腫瘤的分級根據(jù)Bloom和Richardson系統(tǒng)。
1.2.2 免疫組化采用SP法行免疫組化染色,根據(jù)不同的抗原標記結果的細胞定位及陽性細胞數(shù)的百分比判斷結果,棕黃色為陽性表達。陽性結果判定:ER、PR、P53、Ki-67為細胞核陽性;c-erbB-2為細胞膜陽性;CK5/6、CK8、EGFR、波形蛋白為明確的腫瘤細胞膜和(或)胞質陽性。按顯色有無及強弱分為3級:0,無陽性細胞或<10%;1,陽性細胞數(shù)為 10%~25%;2,陽性細胞數(shù)為26%-50%;3,陽性細胞數(shù)>50%。
1.2.3 隨訪經(jīng)標準乳癌根治術及改良根治術,術后經(jīng)標準化療隨訪1~36個月,每年復查項目為:體格檢查、胸片、腹部 B超、乳腺及引流區(qū)彩色超聲(雙側)、全身骨掃描。
2.1 病理形態(tài)學檢查15例BLBC均為組織學Ⅲ級,13例(87%)表現(xiàn)為非浸潤性生長方式,有推進性邊緣或部分有推進性邊緣;11例(73%)腫瘤周圍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10例(67%)表現(xiàn)為成片狀或灶狀地圖樣壞死;7例(47%)腫瘤中央出現(xiàn)無細胞結構的纖維瘢痕。細胞形態(tài)特點:大多數(shù)腫瘤細胞胞質不豐富,往往呈合體狀,界限不清,核為圓形、卵圓形,核質比例高,核梁色質粗、空泡狀,大多數(shù)有核;腫瘤細胞核中、高度異型,核分裂象活躍15~40個/10HPF。腫瘤組織中大多數(shù)為梭形細胞,含有透明細胞4例,出現(xiàn)鱗狀化生細胞2例。15例中有6例有局部淋巴結轉移。
2.2 免疫組化15例BLBC均為ER及c-erbB-2陰性,CK5/6、CK5、CK14、CK17、CK8、EGFR 及 vimen 不同程度陽性。
2.3 病理及臨床預后比較BLBC與其它浸潤性導管癌相比,發(fā)病年齡偏輕,早期易轉移,術后易復發(fā)。
3.1 乳腺癌分子亞型乳腺癌分為5種不同分子亞型,即管腔A型(Luminal subtype A)、管腔B/C型(Luminal subtype B/C)(其腫瘤細胞的基因表達與來源與導管內層Luminal上皮細胞相似)、正常乳腺樣型(具有高表達基底上皮細胞基因,同時表達Luminal上皮細胞基因的特征)、HER2過表達型及基底細胞樣型(基底細胞樣型與正常乳腺基底上皮細胞表達相似[1],是指具有基底細胞基因表型不同程度的表達基底細胞角蛋白和肌上皮標記物的乳腺癌)。
3.2 臨床病理特點
3.2.1 臨床特點據(jù)基因芯片表達譜分析,BLBC約占全部乳腺癌的8%~20%,占高級別乳腺癌的25%左右[2],多發(fā)于年輕婦女,惡性度高,侵襲性強,一般不表達ER、PR、HER2,較其它高級別導管癌發(fā)病年輕,國內一項研究報道,BLBC患者的平均年齡為 50歲[3]。BLBC作為一個獨立分子亞型的最重要意義在于它特殊的生物學行為和不良的臨床預后,無論是基因表達譜還是免疫表型,BLBC的臨床行為都具有較高的增殖活性和高度的侵襲性,在年齡、淋巴結狀態(tài)及組織學分級一致的情況下,更易早期復發(fā)與轉移,臨床緩解期和總生存期要明顯縮短。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其轉移方式與其他乳腺癌也不盡相同,它較少轉移到腋窩、淋巴結和骨,而更傾向于通過血行轉移到腦和肺,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它臨床預后差的原因,無論原發(fā)腫瘤的大小、級別如何及淋巴結是否受累,基底細胞角蛋白的表達是臨床預后的獨立因素。
3.2.2 病理形態(tài)學特點①腫瘤細胞呈巢狀、片狀排列,缺乏腺管樣結構;②細胞呈合體細胞樣,界線不清楚,可見巨核及奇異核,組織學分級多為Ⅱ級;③推擠性的邊緣,腫瘤與周圍組織分界較清楚;④伴“緞帶樣”腫瘤結構及地圖樣壞死;⑤腫瘤中心膠原化瘢痕;⑥不同程度的淋巴細胞浸潤;⑦核分裂象多見,>20個/10HPF或>40個/10HPF,核質比增大;⑧可見梭形細胞及鱗狀上皮分化,有研究報道,高組織學分級,腫瘤中央瘢痕地圖樣壞死,梭形細胞與鱗狀上皮分化等與基底細胞角蛋白表達密切相關。
3.3 診斷標準符合BLBC的病理形態(tài)學特征+典型的BLBC的免疫表型。一些學者認為免疫組化為 ER、PR和 HER2陰性,即三聯(lián)陰性,同時需表達基底細胞型細胞角蛋白,包括CK5、CK14或CK17、EGFR等,并以此為鑒定 BLBC的金標準[4]。在工作中,多數(shù)研究者采用ER、HER2二聯(lián)陰性;與一種基底細胞型細胞角蛋白陽性(CK5、CK5/6、CK14或 CK17、EGFR 等)作為鑒定 BLBC的標準,這也得到大家的認同。既往有部分學者將基底細胞樣型乳腺癌(BLBC)歸于三陰性乳腺癌(TNBC)的分類,盡管TNBC與BLBC在組織形態(tài)、免疫表型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已成為近年乳腺癌研究的熱點[5],但是隨著研究的進展,TNBC與BLBC有較大重疊性,是兩類不同的腫瘤[6]。
3.4 BLBC的臨床治療
3.4.1 化療 BLBC患者的預后較其它類型乳腺癌差,對內分泌治療不敏感,沒有相應的靶向治療方法,唯一的治療方案為系統(tǒng)性化療。多數(shù)學者認為:BLBC對新輔助化療的反應較其它類型乳腺癌好,但也有研究認為,即使采用手術后化療措施,BLBC患者的無病生存期和整體存活率仍然較其它類型低,提示在BLBC中也存在很強的異質性。各種方案化療對BLBC的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
3.4.2 靶向治療分子生物研究顯示,在一些BLBC中存在EGF受體基因的擴增,其下游的信號傳導途徑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化,這些均可能成為臨床治療的潛在靶點??笶GFR單克隆抗體、西妥昔單抗單藥或聯(lián)合卡鉑應用的Ⅱ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吉非替尼和埃羅替尼的實驗也正在進行中,目的在于觀察抑制EGFR的功能對BLBC的治療效果。
3.4.3 內分泌治療對于PR陽性的BLBC可考慮行內分泌治療,甚至有的學者提出對三陰性BLBC也適當行內分泌治療,尚有10%左右的有效率,對于這方面的結論尚需大樣本前瞻性隊列研究。
3.4.4 中醫(yī)治療臨床報道較少。葉媚娜等[7]觀察黃芪多糖對基底細胞樣乳腺癌細胞株 MDA-MB-468細胞增殖和Akt蛋白磷酸化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黃芪多糖(APS)能抑制MDA-MB-468細胞的增殖,下調MDA-MB-468細胞Akt磷酸化的水平,其抑制MDA-MB-468細胞增殖的機制可能與通過對 P53/MDM2正負反饋環(huán)的調節(jié)從而上調P53和PTEN蛋白的表達有關。
3.5 BLBC的預后乳腺BLBC患者的預后較其它類型乳腺癌差,國外有研究報道,BLBC在術后5年內若沒有復發(fā)與轉移,5年后的生存率較其他類型乳腺癌生存率高,并得出如下結論:BLBC發(fā)病后5年內較易復發(fā)和轉移,生存率較差,若5年內未復發(fā),其5年后的生存率則較其他類型乳腺癌高;BLBC可能存在兩種不同的亞型,一種侵襲性較強,易早期復發(fā),一種盡管具有侵襲性的形態(tài)學特點,而臨床不復發(fā)[8]。
研究發(fā)現(xiàn)部分BLBC患者可能會從系統(tǒng)的化療中受益,高劑量強度的化療可能使化療敏感型患者受益更大;另外,一些研究還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對目前的常用化療藥物存在高度耐藥性,這部分患者預后極差。
[1] 羅忠兵,龍浩,馬國偉,等.140例三陰乳腺癌病例分析[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09,27(3):332-335.
[2] 仲雷,張建國,王永勝.基底細胞樣乳腺癌的研究進展(J/CD)[J].中華乳腺癌雜志(電子版),2010,4(6):638-643.
[3] 臬嵐湘,楊光之,丁華野,等.基底細胞樣浸潤性乳腺癌病理形態(tài)觀察[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8,3(7):83-87.
[4] 楊光之,臬嵐湘,丁華野.乳腺基底癌[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7,14(4):241-244.
[5] 張慶慧,給嘉雯.提高對基底細胞樣乳腺癌和三陰性乳腺癌的認識[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08,24(2):137.
[6] 許麗娟,劉彤.三陰性乳腺癌與基底細胞樣乳腺癌臨床病理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0,25(1):62.
[7] 葉媚娜,陳紅風,周瑞娟,等.黃芪多糖對基底細胞樣乳腺癌細胞增殖和Akt磷酸化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11,9(12):1339-1446.
[8] 王海,涂冬妮,周曉軍.乳腺癌的基因分型及基底細胞樣型乳腺癌[J].腫瘤防治研究,2010,37(7):852-854.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0.061
1672-2779(2012)-10-0095-02
201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