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大英部 羅建平
文化差異對經濟全球化商貿活動的影響,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如人們意識到中國商標廣告的“白象牌電池”、“五羊牌自行車”,分別翻譯為White Elephant Battery和Five Goats Bicycle,可能在西方語境下會引起“大而無用”、“好色之徒”的消極聯(lián)想,從而影響產品銷售。人們也有發(fā)覺,西方人對郁金香、橄欖樹、橡樹、白樺樹等樹木情有獨鐘,卻對東方人所喜愛的梅花、荷花、牡丹、松樹等花卉植物無動于衷。
雖然學者們對商標、廣告中的文化差異有著廣泛的探討,對商貿活動中的寒暄、話題、肢體語言等等方面的文化差異也有深入的分析,可是對稱謂的文化差異,研究還不多見。英漢稱謂有著較大差別,如果文化差異意識淡薄,外語交流“語境補缺”[1],就會造成中式英語。如下面某公司職工外語培訓資料,A:董事長還有什么吩咐?B:你們馬上辦。A:好,聽從董事長吩咐。—— A: Do you the Chairman have any request? B: You should take action at once. A:All right, we will follow the Chairman’s request。在漢語語境中,這個“董事長”是敬稱,其句法功能僅僅是“你”。英譯死守原文,第一句譯出“董事長”是死板累贅,第二句譯出“董事長”變成第三人稱,而非B方?!坝⒄Z行文邏輯性強”[2],翻譯想保持A方的恭敬,結果弄巧成拙,是對“形式和意義有時存在的不一致性認識不足”[3]所至。“文化差異是不容置疑的客觀事實”[4],時時影響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商貿活動。因此,要注意漢英稱謂的文化差異。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的具體環(huán)境中。幾千年來,不同種族人群站在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上認識世界,逐漸形成了各自觀察世界的認知方式,從而形成互不相同的文化觀念。生活在歐亞洲大陸東部的族群,看到太陽從東邊海平面升起,在西邊的崇山峻嶺中落下,認識了從東方海面送來的是溫暖濕潤而令人舒適的春風,從西方高山戈壁刮來的是干燥凜冽而令人難受的寒風。生活在歐亞大陸另一頭的族群看到的景象正好相反,太陽從東方的群山中升起,在西邊霞光滿天的海上落下,東邊大陸深處刮來的是凜冽的西伯利亞寒流,西邊海上送來的是溫暖濕潤的大西洋環(huán)流。于是,就有了東方人贊美東風,西方人頌揚西風如此“天壤之別”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是人類社會文化多樣化的起因緣由。文化差異既賦予人類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也給人類交流帶來諸多障礙甚至沖突。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fā)展的時代,人類的交往越來越頻繁,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消極影響也就越顯突出。因缺乏文化差異意識而不能化解誤會,最終導致產品銷售失敗的例子也就屢見不鮮。文化差異無時不在,對于商務英語復合型人才,重要的是既要了解具體的文化差異,亦要培養(yǎng)足夠的差異意識和差異警覺,才能有效應對文化差異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商貿活動中立于不敗之地。
在商務往來中,首先遇到的是稱呼和自我介紹。漢語文化中有大量尊稱,也有五花八門的謙稱,如賢弟、愚兄、商界賢達,等等,有些謙稱甚至到了刻意自貶的地步。在商談活動中,不少中方人士都想盡量表達漢語這種“他尊”和“自謙”的文化,找不到恰當?shù)耐庹Z形式,總覺得是一種遺憾。殊不知,這樣追求往往適得其反。因為,由于文化差異,英美語言本來就沒有如此繁雜的對等形式。英美文化多使用人稱代詞指稱自己和對方,多使用名字(first name)表示平等和尊重,有時也使用姓(last name)作稱呼。
英美文化也講尊重和謙虛,但多以句法形式或語法概念來體現(xiàn),語言學稱為補償機制。比如句式Would you like to…就比Will you like to…表達了更多的尊重。比如“您貴姓”、“小姓張”,不必找出“您”和“貴”的對等形式,更不必非說My small name is Zhang不可,那樣就鬧笑話。只須說Would you like to tell me your name就比What’s your name表達了足夠的尊重。英語口語在不少情況下使用過去時比現(xiàn)在時更安全,如What did you say就比What do you say更不會冒犯他人。這些句法特點幾乎是漢語不具備的。因此,不存在孰優(yōu)孰劣的問題。不同的語言文化都有著同等的功能,只是表現(xiàn)的形式結構不同罷了。
在商務交流活動中,當句法形式與詞匯形式無法對接的情況下,應該采取功能對等的策略,功能對等是“在功能上達到與原文對等的效果”[5],就是避開形式對等,使用適合外語文化的語言形態(tài)。一味追求語言形式對等,只會形似而神損。
在國際商貿往來中,漢語文化特有的尊稱、謙稱,在英美語言中是沒有對等形式的。如何處置兩者的差異,電影《建國大業(yè)》對尊稱、謙稱的翻譯,為學習商貿英語的學生提供很有啟發(fā)意義的學習藍本。如:
任公,毛澤東寫了親筆信給你。
Jishen, Mao wrote you personally.
也會尊重民盟和其他朋友的意見,張表老?(周恩來)
And respect those of old friends and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Sir?
余謹以至誠 向全國人民宣誓。(蔣介石)
I do solemnly swear.
師傅,你能修底板嗎?(龔澎)
Can you fix the negative?
犬子維屏讓督導專員抓了。(杜月笙)
My son Weiping has been arrested.
既然是朋友,老夫也就實話實說。(張瀾)
I’ll be honest with you as a friend.
卑職明白。
I understand.
“翻譯過程離不開創(chuàng)造性,而創(chuàng)造性即是叛逆”[6]。漢語文化中的“任公”、“表老”是特定指向的尊稱,“師傅”是含有特定敬意的稱呼,“犬子”、“老夫”、“卑職”等是謙稱或“貶稱”,而“余”作為第一人稱代詞,表示謙虛。英美文化沒有如此復雜的講究,語言形式簡單得多。這時,翻譯時應遵循英語習慣,使用名(不是“字”,漢文化用“字”稱對方是表示敬意)或代詞或sir翻譯即可,達到功能相等,有時干脆不譯,以求簡潔。
漢語也經常使用稱謂名詞代替人稱代詞,如上面提到的“董事長”,英語沒有這個習慣,使用代詞即可。如電影《建國大業(yè)》的字幕翻譯:
莉婭,周叔叔背你好嗎?(周恩來)
Liya, do you want me to carry you?
經國此番來,只打老虎,不拍蒼蠅。(蔣經國)
My mission in Shanghai is to hunt tigers, not squat mosquitoes.
名目繁多的官銜、頭銜是漢文化的另一特征。什么局長、局座、總經理、總裁、一把手、一哥、老大,等等,民間也有掌柜的、當家的種種說法,各種稱謂數(shù)不勝數(shù)。商業(yè)領域的“頭銜”也不甘落后。很多人以為,商務談判沒有一個響亮的頭銜,生意難做。其實在漢文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即使一個響亮的“官稱”也沒有多少權限,最后還得由后臺的“一哥”來拍板。而英美文化不同,凡來商談,需要的是“授權”,有了授權,無“官稱”也可以定奪。相比之下,英語官職名詞較少,使用也沒有漢語那么頻繁。因此,商務往來時,在漢語經常使用官名的地方,英語口語使用人稱代詞即可,或籠統(tǒng)一點。如:
總經理不高興?
You don’t approve?
董事長,照您的吩咐。
Per your request.
副總經理,董事長真的不在
Sir. The Chairman is not here for real.
翁經理那邊快撐不下去了
Mr Weng can’t hold the fort much longer.
王副部長,訂單來了
Order, sir.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對于漢語稱謂,由于外語缺乏相應的語言形式,文化損失是不可避免的。為保留原語文化,有時雖然可以強硬直譯,但也應該是建立在可以被外語文化理解的基礎上,交際目的才能達到,才能對文化融合起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在對外貿易活動中,不管原語文化的稱謂如何“彬彬有禮”,對于外語文化,很多情況下都可能是“多余”的。商貿英語的學生尤其要注意培養(yǎng)文化差異意識和警覺,“能夠在情景中迅速判斷哪些語言形式是地道的,哪些是人們不說的”[7],不死守原語語言形式,做到“入外語之鄉(xiāng),隨外語之俗”。
[1] 王初明.外語是怎樣學會的[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2] 周榮娟,劉朝暉.外宣語篇翻譯中的邏輯連貫重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3] 黃伶燕,英漢比喻的區(qū)別差異——從motherly的辭格歸屬談起[J].茂名學院學報,2010(5).
[4] 周忠華,向大軍.文化差異·文化沖突·文化調適[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5] 張景發(fā),廖信偉.試論“功能對等”原理在電影翻譯中的應用[J].電影文學,2011(11).
[6] 胡芳毅.功能翻譯理論對譯者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闡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7] 王初明.語言學習與交互[J].外國語,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