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楊家將人物考略

2012-08-15 00:50:45靳生禾謝鴻喜
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3期
關鍵詞:楊業(yè)太君楊家將

靳生禾,謝鴻喜

(1.山西大學黃土高原地理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2.太原師范學院歷史地理與環(huán)境變遷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12)

楊家將以宋名將楊業(yè)為代表的楊業(yè)—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以及女眷折太君、穆桂英等巾幗英雄及其部曲孟良、焦贊等,以收復此前被遼(契丹)占領的“燕云十六州”為己任,始終站在保衛(wèi)中原各族人民生存的捍邊御侮最前線,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其人其事,歷史文獻記載既多,小說戲曲渲染紛繁,民間傳說遺跡更數(shù)不勝數(shù)①楊家將的遺跡:李裕民《楊家將史事新考》(《山西地方史論從》第一輯)稱“山西、河北、陜西可以找到上百處”;《楊忠武祠》作者、《楊氏族譜》主編楊光亮先生見告“迄今北方各地發(fā)現(xiàn)楊家將遺跡逾二百處”;李愛軍《飛狐上黨天下脊·楊家將地名統(tǒng)計表》所列地名涉及18省市的345處。。

就早期有關記載楊家將的文獻而言,當推宋人本朝《國史實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王偁《東都事略》、曾鞏《隆平集》和元人徐大焯《燼余錄》、脫脫主修《宋史》等。其中最原始最系統(tǒng)者,自是宋《國史實錄》和《宋史》。惟宋《國史實錄》固屬殘卷,尤《太宗實錄》為甚,以至全不見有關楊業(yè)的記載。至若《宋史》,先有其主要所依據(jù)之宋《國史實錄》,出于有宋一代懲于唐、五代藩鎮(zhèn)之禍而重文抑武之風,是以在一定程度上其“實錄失實”;后有元修《宋史》則草率其事,倉卒成書,漏略至夥,更撮取實錄及諸家傳記,隨意刪改,任所損益,是以輒相牴牾。相關小說、戲曲、民間傳說實事求是,去偽存真,誠如前輩學者余嘉錫先生在《楊家將故事考信錄》所說“楊家將雖小說……能與學者之作相表里”。[1]清代學界考據(jù)學鵲起,考楊家將者,迭有翟灝《通俗編》、[2]俞樾《小浮梅閑話》[3]、李慈銘《郇學齋日記》[4]等等。諸家之作,可謂開楊家將史事考證先河,功不可沒。惟其考訂,一般限于引據(jù)《宋史》,而對其諸如上述根本性缺憾,未能作出校訂;其二尚限于就某些甚或個別問題的局部考證,是以輒因乖就舛,以訛致訛。

晚近考楊家將者,頗具代表性的有余嘉錫《楊家將故事考信錄》[1]、常征《楊家將史事考》[5]、郝樹侯《楊業(yè)傳》[6]、李裕民《楊家將史事新考》[7]、《楊業(yè)考》[8]等。上述學界之作,大凡以唯物史觀的視角來審視楊家將諸問題,取法史料記載,與小說戲曲、民間傳說相表里,通過比對考證,力求還楊家將以本真歷史面貌和歷史地位。本文在諸家考證基礎上,試圖運用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手段與方法,著重就當年楊家將史地及人物生平事跡進行考略,以期為地方相關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之研究與開發(fā)推波助瀾。所見不到不當之處,尚望讀者、方家不吝指正。

1.楊家將起于麟州新秦

宋歐陽修《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說:“君諱琪,字寶臣,姓楊氏,麟州新秦(州治新秦,今陜西神木北)人也。新秦近胡,以戰(zhàn)射為俗,而楊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曾祖諱弘信,為州刺史?!胬^業(yè),太宗時為云州(今山西大同)觀察使,與契丹戰(zhàn)歿,贈太師中書令。繼業(yè)有子延昭,真宗時為莫州(今河北任丘北)防御使。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瓧钍铣跷⒆院游鳎瑥澒Y馬耀(一作躍)邊陲”。[9]宋曾鞏《隆平集》說“楊鄴(業(yè)),或曰繼鄴(業(yè)),麟州人”。[10]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說:周廣順二年(952)十二月“初,麟州土豪楊信,自為刺史,受命于周”。[11]按:歐陽修、曾鞏、司馬光三人與楊業(yè)父子皆宋人,都是生平年代最近而最早記載楊家將身世的人,又都是為文字斟句酌以謹嚴著稱的一代文壇領袖和史學家,其麟州新秦說,自是最可資征信的。

誠然,也有文獻記載“楊業(yè),并州太原人”[12,13],抑或山西保德、河曲人①以楊家將為題材的一些小說戲曲里所謂楊業(yè)之父楊袞(楊信)稱“火山王”、“火山刺史”,以至乾隆《保德州志》卷6說楊信曾為“火山節(jié)度使”?;鹕郊础昂忧保忧越鸫詠黹L期隸屬保德州。?!安⒅萏闭f主要出于泛指泛稱。顯然,無論楊家世居的河西麟州新秦,還是楊信在與麟州新秦一河之隔的河東的火山(河曲)一帶雄其一方,抑或楊業(yè)自從“弱冠事劉崇”,長期戰(zhàn)守的太原,唐、五代、兩宋以來在建制上都通統(tǒng)隸屬于以太原(并州)為首府的河東道、河東路。是以所謂楊家出身“并州太原”,或者“河東”、“山西”,可謂太原與河東、山西同義,如此盡管不具體確切,卻既概括而又不失實,并不影響他本籍為麟州新秦。楊業(yè)殉國后,宋太宗特地頒《楊業(yè)贈太尉大同軍節(jié)度使制》,優(yōu)詔褒揚其“俾塞上之威名,本山西之茂族”。[14]②《宋史·楊業(yè)傳》作“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事同此理,此“山西”也涵蓋河東路所領河西的麟、府諸州縣。

“保德、河曲”說,或受小說戲曲影響,則僅憑明清以來晚近的一些傳聞。諸如乾隆《保德州志》,就說楊業(yè)“通志云太原人,舊志謂即本州人”。[15]晚清李慈銘《郇學齋日記》所謂“今山西保德州折窩村,有大中祥符三年折太君碑,即楊業(yè)妻也”。[4]44近代代縣籍學者張友桐《郝氏先塋酸棗記》所謂“宋并河東,代為巖邑。遼宋爭疆,劃分水嶺為界。其時麟、府諸州,復界遼夏間,烽警時聞。富族有勢力者,率遷于代,若鹿蹄澗之楊自火山,峨口之郝自榆林,咸足征焉”。[16]《保德州志》就楊業(yè)籍貫既引“通志”說“太原人”,又引“舊志”作“本州(保德州)人”,更將楊業(yè)列入“流寓”目,顯然作者本就似是而非?!钝▽W齋日記》還說保德有宋代大中祥符年間所立折太君碑云云。按:折氏祖籍云州,現(xiàn)籍盡管屬河東路,卻畢竟是河西的府州,都不能說明楊業(yè)就是保德乃至河曲人。

張友桐既說遼宋、遼夏兵爭時期麟、府諸州富族有勢力者率遷于代,又說代縣鹿蹄澗楊氏來“自火山(河曲)”,豈非失審而齟齬。其實,所謂楊業(yè)父楊信曾為“火山王”、“火山刺史”、“火山節(jié)度使”,以至保德縣南折窩村有宋代的楊業(yè)妻折太君碑,只宜說明楊信乃至楊業(yè)、折太君曾在與麟、府諸州一河之隔的保德、河曲一帶戰(zhàn)守活動過,在傳統(tǒng)習慣上可謂“流寓”于保德、河曲,正是上述歐陽修所說“楊氏初微自河西,彎弓馳馬耀邊陲”,即楊家起于麟州新秦,楊業(yè)戰(zhàn)守于當時的邊陲——宋遼對峙的西路最前線晉北,楊延昭戰(zhàn)守于宋遼對峙的東路最前線冀中,楊文廣戰(zhàn)守于宋遼、宋夏對峙的最前線陜北與隴東。

2.楊業(yè)生平

《東都事略》說,楊業(yè)“父信,仕劉氏,為麟州刺史。業(yè)少任俠,善射,好田獵,謂其徒曰‘我他日為將用兵,亦如用鷹犬逐雉兔爾’。弱冠事劉崇”。[12]《隆平集》卷 17、《宋史》本傳記載與此雷同,詳略參差有差,以《宋史》本傳最簡略,似《東都事略》、《隆平集》取材于宋《國史實錄》,《宋史》本傳則在《太宗實錄》殘缺后取材于《東都事略》、《隆平集》等。這些記載,都說明出身“近胡”的麟州,“以武力雄其一方”世家的楊業(yè),從少小就養(yǎng)成任俠、善騎射、好田獵的性格和本領外,步入青少年時期,就到太原在后漢太原尹、后建北漢稱帝的劉崇麾下供職。他在太原三十余年間,先后參加后漢、北漢與后周之戰(zhàn)以及與遼的有聯(lián)合有斗爭的戰(zhàn)斗中,并且以驍勇聞名,卓著戰(zhàn)功,是以很年輕時就任保衛(wèi)指揮使,累遷建雄軍(治今代縣③五代建雄軍初置于晉州(今臨汾),后周攻占晉州后,北漢帝劉繼元移置于代州(《讀史方輿紀要》卷40)。)節(jié)度使,以至宋雍熙三年(986)戰(zhàn)敗被俘后,為遼將耶律斜軫面責“汝與我國角勝三十余年”。[17]然而,楊業(yè)在太原時期的戰(zhàn)地戰(zhàn)跡,由于宋平北漢后隳晉陽城,致使遺跡多湮滅無存;宋人文獻忌記敵將勛績,早期文獻又都沒有記載下來。

有宋一代抗遼的軍事部署,東路以定州(今河北定州市)為重心,西路以代州(今山西代縣)為重心。楊業(yè)于宋平北漢歸宋后,宋太宗初以業(yè)為鄭州觀察使①《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0、《東都事略》卷34?!端问贰繁緜髯鳌按淌贰薄?,惟未赴任,當屬遙領,不久即“以楊業(yè)老于邊事,洞曉敵情,……命業(yè)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18]卷20,314冊,304直至其最后以身殉職。是以他的戰(zhàn)地遺跡,主要在以山西代縣——雁門關為中心的晉北地區(qū)。太平興國四年(979)十一月,楊業(yè)受命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不日“嵐州(今山西嵐縣)言‘三交口破契丹千余眾。’辛丑(二十五日),忻州(今山西忻州)言‘破契丹數(shù)千眾,斬首四十五級,獲鞍馬鎧甲,并生禽十六人以獻’。關南(關,石嶺關②靳生禾、謝鴻喜《晉陽古戰(zhàn)場考察報告》,《山西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又言‘破契丹數(shù)萬眾,斬首萬余級,獲橐駝五十三頭’”,[18]卷20,314冊,304而這些地方上奏的缺當事人的戰(zhàn)功,非楊業(yè)莫屬。

據(jù)《宋會要輯稿·方域一八》記載,楊業(yè)于太平興國四年至六年(979-781)間,在代州于遼軍出入的各要道口構筑了要塞陽武寨、崞寨、西陘寨、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樓板寨、土墱寨、石(砆)[硤]寨、雁門寨等10寨③李裕民《楊家將史實新考》,《山西地方史論叢》第1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太平興國五年(980)三月二十日,遼軍十萬南犯代州。在天險雁門關,宋主將潘美正面防堵,楊業(yè)率領輕騎數(shù)百人繞道敵后,出其不意,突然襲擊,予敵以毀滅性重創(chuàng)。據(jù)潘美奏報:“自三交口巡撫至代州,會敵十萬眾寇雁門。令楊業(yè)領麾下數(shù)百騎,自西陘出,由小陘至雁門北口,南向與美合擊之,敵眾大敗……”[18]卷21,314冊,308從此之后,遼軍一俟望見楊業(yè)旌旗,即聞風喪膽而引退。太平興國七年(982)四月,遼景宗耶律賢將兵南犯,史稱“契丹三萬騎,分道入寇,襲雁門,潘美擊破之,斬首三千級,逐北至其境,破壘三十六……”[18]卷23,314冊,336此事出于《宋實錄》主將潘美所奏,自有掠美之嫌,時云州觀察使仍知代州的楊業(yè),首當其沖,鼎力參加?!哆|史·耶律題子傳》記載“統(tǒng)和四年(太平興國七年),宋將楊繼業(yè)陷山西城邑”;[17]1314-1315同書《耶律奴瓜傳》也說“統(tǒng)和四年,宋將楊繼業(yè)來侵”,[17]1316這都可資旁證。

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下令北伐,兵分四路,西路——雁門關一線,以潘美為云、應、朔等州都部署,楊業(yè)為副,北出雁門關。他們所向克捷,收復了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北馬邑)、朔州、應州(今山西應縣)、云州。五月間,東路軍在岐溝關(今河北涿州市西南)失利敗北,傷亡慘重。宋太宗遂下令諸路撤軍,令潘美、楊業(yè)掩護云、應、朔、寰四州吏民撤至雁門關內。是時,遼太后及其大將耶律漢寧④余嘉錫《余嘉錫論學雜著·楊家將故事考信錄》以《遼史》無耶律漢寧,疑即耶律斜軫。等率十萬大軍來勢洶洶,復陷寰州。楊業(yè)說“今寇鋒益盛,不可與戰(zhàn)。朝廷止令取數(shù)州之民,但領兵出大石路(今應縣東南大石谷),先遣人密告云、朔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云州之眾先出。我?guī)煷螒?,契丹必悉眾來拒,即令朔州吏民出城,直入石碣?今朔州南彈石山內)。遣強弩三千列于谷口,以騎士援于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監(jiān)軍王侁等詐以縱敵甚至投敵罪名,強迫楊業(yè)徑出雁門北川,鼓行而往。楊業(yè)無奈,只得率其部伍自石朱路(今朔州南)北上朔州。臨行,對潘美等哭訴說:此行必不利,“因指陳家谷(今朔州南)口曰:‘諸君于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yè)轉戰(zhàn)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者,無余類矣?!兰磁c侁領麾下兵陣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邏臺(今寧武陽方口西山)望之,以為敵敗走。侁欲爭其功,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仍緣灰河(今桑干河支流恢河)西南行一十里,俄聞業(yè)敗,即麾兵卻走。業(yè)力戰(zhàn)自日中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力士戰(zhàn),身被數(shù)十創(chuàng),士卒殆盡,猶手刃數(shù)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敵所擒……乃不食三日而死”。[18]卷27,314冊,397楊業(yè)壯烈殉國后,宋太宗痛惜而追贈太師大同軍節(jié)度使;潘美降三秩,王侁、劉文裕除名流刑。《遼史·圣宗本紀》就是役還說到耶律斜軫奏:楊業(yè)“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至狼牙村(今朔州西南狼兒村),……遇斜軫,伏四起,中流矢,墮馬被擒”。[17]卷11,123-124

3.楊業(yè)與折太君

折家世居云州,至折太君⑤折太君,小說戲曲為便于虛構情節(jié),行文取諧音作“佘太君”,類乎唐人《長恨歌》首句以“唐皇”故作“漢皇”。曾祖折嗣倫以來,世代一直駐守于府州,是以楊業(yè)妻折太君(名折賽花)為府州人。府州與麟州毗鄰,都當抗遼、抗夏最前線。府州折家世襲軍職,五代之世,折太君曾祖折嗣倫為麟州刺史,祖折從阮為后唐河東牙將、府州刺史、后晉府州團練使兼領朔州刺史、安北都護、振武軍節(jié)度使、后漢永安軍節(jié)度使、府州與勝州觀察使、武勝軍與靜難軍節(jié)度使,父折德扆為后漢府州團練使①《舊五代史·折從阮傳》;《新五代史·折從阮傳》。。宋代以降,折德扆為永安節(jié)度使,折太君兄弟折御勛為府州團練使權知府州。御勛辭世后,其兄弟御卿襲知府州,以戰(zhàn)功擢府州觀察使、永安軍節(jié)度使。至道元年(995)五月,契丹大將韓德威偵知御卿病亟,麾重兵猛攻府州。御卿扶病出陣,兩軍相峙,值其母遣人命他權且回去就醫(yī),他說“世受國恩,敵國未滅,御卿之罪也。今臨敵安可棄士卒?死于軍中,分也”,[12]卷28,382-190直至翌日病逝陣前。由此可見,府州折家與麟州楊家,都是五代北宋時期英勇抗擊外族侵犯,保衛(wèi)中原各族人民生聚的愛國世家,其代表人物都是浴血捍邊、視死如歸的愛國將領。

折、楊兩家既出身于緊相毗鄰的麟、府二州,更門當戶對,正可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楊折聯(lián)姻,自在情理之中。折太君出身在這樣的家庭、這樣的地緣,對其生涯、行誼的影響,自然既深且巨。小說、戲曲里將她描繪為大義凜然、多智富謀、明斷果敢的愛國女英雄。誠然,其中有文學藝術的虛構和渲染;舊史家卻限于歷史局限性——特別是鄙薄女性的偏見所導致的史籍缺乏記載;主要來自一方世代群眾口碑的地方文獻、地方志,還是留下來一些樸實的史實點滴。具有代表性者,諸如乾隆《保德州志》記載“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窩村北。《宋紀》說曰,‘楊業(yè)娶府州折氏,稱太君’?!肌夺硩怪尽份d,折氏系折德扆女,性警敏,嘗佐業(yè)立戰(zhàn)功……”。[15]16《晉乘搜略》引《通志》說“保德州南四十里折窩村有折太君墓,即楊業(yè)妻折德扆女也。鄉(xiāng)里世傳折太君善騎射。婢仆技勇,過于所部。用兵克敵,如蘄王夫人(韓世忠妻梁紅玉)之親援桴鼓然”。[19]45盡管保德并無折窩村,更未見有折太君墓和碑,惟從折太君“善騎射……嘗佐業(yè)立戰(zhàn)功”云云,其戰(zhàn)地、遺跡,大凡是與楊業(yè)聲行相隨,即以代州為中心的晉北各地。

4.楊延昭與孟良、焦贊

楊延昭,《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82、《東都事略》卷34、《宋史》卷272均有“楊六郎”或“六郎”之稱,在民間則更有多少人不知“楊延昭”,卻無人不知“楊六郎”。論者或以延昭為楊業(yè)的第六個兒子,或以延昭智勇善戰(zhàn)被譽為南國(宋)干城而喻以天上的星宿,所謂“南斗六星”或“北斗六星”。徐大焯《燼余錄》說,“六子延昭從征朔州功加保州刺史”。[20]6

楊延昭,生于后周顯德五年(958)。楊業(yè)于太平興國四年(979)歸宋后,長期駐守代州為中心的雁門關—寧武關一線,直至雍熙三年(986)戰(zhàn)死朔州。這時楊延昭正值22—29歲青年時期,可謂楊業(yè)得力部從和先鋒,《宋史·楊業(yè)傳》說楊業(yè)“每征行,必以從……業(yè)攻應、朔,延昭為其軍先鋒”。[13]卷272,9306當時,他尚屬其父楊業(yè)部從,非獨當一面的將領,早期的歷史文獻還不可能對他作詳細的記載。迄今晉北各地散布著許多以“楊六郎”命名的古城、寨、堡,或憑一方民間世代口碑流傳下來,或出于地方志。諸如乾隆《代州志》就記載“宋都巡檢使楊延昭守陽武峪,驍勇善戰(zhàn),遼人憚之”。[13]卷1,33②這類口碑與方志,歷經千年滄桑之所以能流傳下來,自然在于楊家將浴血奮戰(zhàn)、前仆后繼地抗擊外敵侵略、壓迫的抗遼事業(yè)是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同時也與楊延昭始終戰(zhàn)守于抗遼最前線,針對胡騎來如驟雨、去若飄風的斗爭形勢,所到之處,輒筑城修寨,設防守險有關。

楊延昭一生站在抗遼最前線。其戰(zhàn)功之烜赫名揚天下,是其步入中年以后于抗遼東路的保州(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莫州(今河北任丘)刺史、團練使、寧邊軍(今河北蠡縣)部署、高陽關(今河北河間市瀛州鎮(zhèn))副都部署等任上,即轉戰(zhàn)當今冀中之時。

他在平生抗遼軍事生涯中,與部屬同甘苦,共患難,號令嚴明,自奉儉約,遇戰(zhàn)必身先士卒,勇敢無比,更多謀善戰(zhàn),是以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說楊業(yè)、楊延昭“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朔州之役后,宋真宗以楊延昭出知景州(今河北東光),又徙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咸平二年(999)冬,契丹南侵,時楊延昭駐防定州北鄙前哨遂城(今河北徐水西),首當其沖。敵方由蕭太后親臨督戰(zhàn),集中優(yōu)勢兵力猛攻?!把诱鸭侵卸炎o守,偶大寒,命汲水注城外,及旦,冰堅滑,城不可近,敵遂解去,遷知莫州。三年(1000),契丹復寇邊。延昭伏銳兵于羊山(今徐水西楊山)之西,自北掩擊,且戰(zhàn)且退,及伏發(fā),敵眾敗績,獲其明王(《東都事略》作“名王”),函首以獻……景德初,胡馬南寇,延昭領兵北地破古城,多所俘獲。會修好,乃止,徙高陽關副都部署”。[10]卷17,371冊,165-166①《東都事略》卷34記載雷同;《宋史》卷272記載略同。楊延昭也有失誤和敗績,咸平五年(1002),“契丹侵保州,延昭與(楊)嗣提兵援之,未成列,為契丹所襲,軍士多喪失”。[13]9307

在宋元話本和后來的小說戲曲里,與楊延昭形影不離的是偏將孟良、焦贊。民間世代流傳有“包文正使的王朝、馬漢,楊六郎使的孟良、焦贊”之諺。據(jù)《元史·焦德裕傳》記載,“遠祖贊,從宋丞相富弼鎮(zhèn)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境),遂為雄州人”。[22]3617富弼(1004 - 1083)、焦贊和楊延昭(958-1014)既是參差同時人,又都站在抗遼第一線,焦贊在佐富弼鎮(zhèn)瓦橋關前,即楊延昭生前轉戰(zhàn)晉北—冀中之時,或許焦贊在楊延昭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病逝于陣后,轉投富弼部抗遼的,何況他前此就佐楊延昭曾守“三關”(高陽關、益津關、瓦橋關),本就熟悉一方地情。歷史上實有焦贊其人。孟良不見于史傳記載,惟當年楊延昭抗遼轉戰(zhàn)之晉北、冀中地區(qū)各州縣,歷代地方志乃至《讀史方輿紀要》、《大清一統(tǒng)志》等,多有與楊延昭、焦贊駐守成犄角之勢,特別是與焦贊比肩聯(lián)屬的孟良營、寨的記載及相應遺存,正如評話和戲曲乃至民間傳說的“孟不離焦,焦不離孟”。這類記載和遺存固然有后世的演繹附會,但畢竟不宜一概視作演繹與附會,何況此中特別是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頗值得注意,正如常征先生所云:以孟良與焦贊命名的這類營寨,并非漫布于各地,而是恰恰集中于當年楊延昭抗遼長期駐守的以西路的代州和東路的定州為中心即當今晉北與冀中一帶,這豈屬偶然!其實,正說明孟良與焦贊一樣,都是抗遼名將楊延昭最得力最默契的裨將。②《楊家將史事考·孟良、焦贊與王貴》。

5.楊文廣與穆桂英

楊延昭的兒子輩,歷史文獻亦記載紛紜?!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楊延昭死后,宋真宗“官其三子”;[18]卷82,315冊,293《隆平集》說“詔錄其子傳永、德政、文廣有差”;[10]卷17,371冊,166《宋史》則說“錄其三子……官文廣”。[20]9308明宋濂《楊氏家傳》記載楊延昭猶有四子充廣:“楊端,其先太原人,仕越之會稽,遂為其郡望族?!F遷,太原人,與端為同族,其父充廣,乃宋贈太師中書令業(yè)之曾孫,莫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延朗之子”。[23]卷31,315冊,251-252③“其父充廣,乃宋贈太師中書令業(yè)之曾孫……延朗之子”,顯系相牴牾,“曾孫”當為“孫”之訛,似出于沿襲宋元話本致誤。這說明:楊延昭有傳永、德政、文廣、充廣四子,他死時除充廣尚幼不得贈官外,余三人以三子文廣事功最為著稱。

楊文廣,得父祖勛業(yè)蔭庇,年青時就在東京(今河南開封)三班院禁軍充武職。宋仁宗慶歷年間,他以在陜西參與鎮(zhèn)壓張海農民起義戰(zhàn)功授殿直;后來從狄青南征,以在廣西平定廣源州(治今越南高平省廣淵)軍閥儂智高叛亂中戰(zhàn)功,升廣南西路(治桂州,今廣西桂林)兵馬鈐轄、知宜(今廣西宜州市)、邕(今廣西南寧)二州,又歷擢供備庫使、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神宗熙寧年間,陜西路經略安撫招討使韓琦,出于鞏固西陲,遏止西夏入侵,命楊文廣“筑篳篥城,文廣聲言城噴珠,率眾急趨篳篥,比暮至其所,部分已定。遲明,敵騎大至,知不可犯而去,……文廣遣將襲之,斬獲甚眾”。[13]9308篳篥之役后,楊文廣知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北)、鎮(zhèn)戎軍(今寧夏固原),為定州路(今河北定州)副都總管。臨終,遼人侵代州,文廣獻出陣圖并收復幽燕策,未報而卒,追贈同州觀察使。

在楊家將中,楊文廣正如常征先生所概括的——如果說楊業(yè)、楊延昭的事業(yè)在于抗遼,那么他的一生可謂南征北戰(zhàn)——南伐儂智高,西征西夏,北御契丹④《楊家將史事考·楊文廣南征北戰(zhàn)》。。

他成為楊家將繼楊業(yè)、楊延昭之后最具代表性最杰出的人物。

穆桂英,從小說戲曲的視角看,她在以折太君為代表的楊門女將中占據(jù)十分突出的位置。其勇氣和善戰(zhàn),令人嘆為觀止,以至她的遺跡之普遍以及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地名數(shù)量,在整個楊家將中僅次于楊六郎。由于古來史家的歷史局限性,在歷代歷史文獻中楊門女將除了折太君略事記載外,其余皆不見于史傳,是以學界一般視穆桂英為文學戲曲人物,不以歷史人物看待。然而,穆桂英其名其事,盡管從史實視角看有失確切,卻又不同于小說戲曲中楊門女將的七娘八姐乃至丫頭楊排風多出于虛擬,她雖不足以為歷史人物,卻又有歷史的影子。楊家將曾長期戰(zhàn)守于黃河兩岸的麟州、府州與保德地區(qū),乾隆《保德州志》就說“延昭子文廣,聚慕容氏,善戰(zhàn)。今州南慕塔村,猶其故地云”。[15]卷2,16“慕容氏”,正如郝樹侯先生所說“慕容二音相拼,可以發(fā)出‘穆’的聲音。慕容轉穆,正如折太君之轉為佘太君”。[6]79其實,把原本明明的“折”、“慕容”偏偏寫作“佘”“穆”,如同白居易在《長恨歌》里寫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故實,明明是唐皇,卻偏偏作“漢皇重色思傾國”一樣,不外還是出于便于某些情節(jié)的虛構和夸張,以達到文學效應。郝先生以為“把穆桂英說成是楊文廣的妻子,倒有點理由”;常征先生更徑以穆桂英即折太君“孫媳婦”、“楊文廣的妻子”,[5]277以至從古來鮮卑族慕容氏土著與戰(zhàn)守于今晉、冀北部和北京一帶,正是后來宋遼對峙——楊家將世代抗遼一線作了持之有故的論列。惟其如此,迄今有關穆桂英的地名,集中分布于山西的雁北、河北的冀中和北京的密云、順義等地。山東肥城、沂水也有穆柯寨、木(穆)山,乃至一方故老相傳所謂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留下的“兩營八莊十八哨”云云。這顯然出于小說戲曲里所說穆氏占據(jù)“山東穆柯寨”,從而附會所出。其實,此“山東”固屬郝樹侯先生所指出的,則是當年宋遼緊張對峙的“恒山之東或者勾注山(雁門山)之東”,[6]79而不是后來才有的行政建制的“山東”。

[1]余嘉錫.楊家將故事考信錄[J]//余嘉錫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1963:418 -419.

[2]翟灝.通俗編[M]//叢書集成初編:卷20,1222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232-233.

[3]俞樾.小浮梅閑話[O]//春在堂全集.同治十年刻本:21-22.

[4]李慈銘.郇學齋日記[M]//越縵堂日記:第40冊.北京:北京浙江公會,民國影印本,1920.

[5]常征.楊家將史事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6]郝樹侯.楊業(yè)傳[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7]李裕民.楊家將史事新考[J]//山西地方史論叢.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8]李裕民.楊業(yè)考[J]//宋史研究論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9]歐陽修.歐陽文忠全集[M]//四部備要本:卷29.北京:中華書局,1936:157.

[10]曾鞏.隆平集[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卷17,3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1977:164.

[11]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9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020.

[12]王偁.東都事略[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卷34,2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1977:384.

[13]脫脫.宋史:卷 272[M].北京:中華書局,1985:9303.[14]宋大詔令集:卷 220[M].北京:中華書局,1962:844.[15]王秉韜.乾隆保德州志:卷6[O].乾隆五十年增刻本:53.

[16]張友桐.郝氏先塋酸棗記[G]//西陘草堂集:卷4.鉛印本,1934:14.

[17]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8]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1977.

[19]康基田.晉乘搜略[O].康氏霞蔭堂刻本,嘉慶十六年.

[20]徐大焯.燼余錄[O]//望炊樓叢書.清光緒間吳縣謝氏刻1924年補刻本.

[21]吳重光.乾隆代州志[O].乾隆五十年刻本.

[22]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3]宋濂.宋學士文集[M]//四部叢刊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猜你喜歡
楊業(yè)太君楊家將
登雁門關
湘楚文化之楊家將與太極起源
民族文匯(2022年19期)2022-05-25 14:58:31
悲劇英雄楊業(yè)
兩間房子
故事會(2009年15期)2018-09-03 00:00:00
公元986年的孤獨
小小說月刊(2018年8期)2018-08-22 02:53:30
多元民族文化影響下的楊家將故事考察——以契丹射鬼箭儀式與雜劇《昊天塔》為中心
戲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8:42
從中日史料的角度再考日偽時期的“太君”用法
難忘的一次表演
楊家將事跡在北宋的傳播
由抗日影視劇中“太君”一詞引起的語言學思考
文教資料(2012年25期)2012-08-15 00:42:55
略阳县| 乌拉特后旗| 台湾省| 稷山县| 纳雍县| 涿鹿县| 临湘市| 嘉义县| 怀远县| 博客| 白城市| 龙泉市| 汝阳县| 忻城县| 博罗县| 安溪县| 弋阳县| 西峡县| 光泽县| 友谊县| 深州市| 安化县| 五原县| 林周县| 永福县| 莆田市| 报价| 项城市| 彰化县| 余江县| 马尔康县| 佳木斯市| 黄陵县| 怀远县| 桃江县| 永善县| 鲜城| 乌兰县| 民丰县| 会理县| 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