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紅
(長江大學,湖北 荊州 434023)
試論小組學習對大學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
徐世紅
(長江大學,湖北 荊州 434023)
小組學習法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tǒng)利用教學中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實踐證明,這是一種切實有效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論文從研究小組學習的有效組織方法入手,探討了小組學習方式的多樣性,以及小組學習的優(yōu)勢和存在的問題。
小組學習法;英語課堂;優(yōu)勢
小組學習(group learning)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教學策略,在西方已有近300年的歷史。1700年由英國的蘭凱斯特和貝爾兩人首創(chuàng)提出合作學習團體施教; 1806年合作學習小組的概念傳入美國,美國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廣泛推崇應用;最終于20世紀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在美國掀起了現(xiàn)代合作學習的研究熱潮。我國近年來由于連續(xù)擴招,高校普遍存在大學英語教師資源短缺現(xiàn)象。大學英語教學中多采用大班授課的形式,學生人數(shù)在50-70之間。而如今的教學改革要求由原來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椤耙詫W生為中心”,學生學習的個體性和主體性備受關注。正是在這一趨勢的推動下,合作小組學習策略在我國發(fā)展起來并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簡單地說,小組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tǒng)利用教學中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yōu)樵u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下面就筆者的親身教學體會,探討一下小組學習對大學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
合理劃分小組是小組學習能否成功的第一步。實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達到最佳效果,使學生之間的合作落到實處且不流于形式,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小組成員之間的積極合作,而遠非簡單地將全班同學按人頭分為幾個小組那么容易。以筆者所教的一個班級為例,該班共有64名學生,剛好被分為8個組,每組8個成員。在確定小組成員之前,老師給予學生時間,讓他(她)們按照自己的意愿、所住的寢室、人際關系的親疏自由分組。老師拿到名單以后,再根據學生的水平、性別差異、個性特點進行調整。分組過程中民主與自由的結合是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保證小組水平的均衡性,從而避免實力不均的現(xiàn)象,減少了消極學習小組和消極學生出現(xiàn)的可能性。
小組成員確定以后,老師再選出每組的組長和秘書。一般來說,組長應由性格活躍、成績優(yōu)秀、組織能力較強且愿意為同學服務的學生擔任。其職責是負責小組活動的組織、調控和管理小組學習活動。秘書則應選擇那些性格沉穩(wěn)、耐心細致的同學擔任,其職責是負責記錄討論的要點,檢查小組成員作業(yè),協(xié)助組長開展各項活動。為了預防學生可能產生倦怠、懶惰,忽視小組學習心理,教師一定要明確地告知學生,他們在小組學習當中的表現(xiàn)將被計入平時成績,以便督促學生完成學習小組的各項任務。
1.以小組為單位的free talk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擴充學生的詞匯量和信息量,筆者要求所帶班級的學生必須在每節(jié)課的前三分鐘做一個“free talk”,談論的主題可以由老師布置或者小組自我選定。一般來說,老師布置的話題都與課文內容相關,且能引起學生的討論興趣。如在學習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三單元Marriage Across Nations時,筆者就該單元主題布置了一些問題:(1)Have you ever thought that one day you may marry a foreigner?(2)what problems may mixed couples face and can you give themsome suggestions?當然學生也可以自由選擇話題,如最近美國籃球明星林書豪比較火,就有小組做了一個主題為“Why is Jeremy Lin so popular in America?”的報告。該小組成員在報告之前查閱了很多網絡資料,交予秘書歸納總結,再由組長帶領小組成員用PowerPoint形式分別陳述原因,口頭報道中還向同學們提問題,課堂氣氛一度十分活躍。在此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都參與進去,鍛煉了口語,增強了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2.以課文為基礎的角色表演(role-play)
角色扮演,即讓學生在一定情景之中進行有現(xiàn)實意義的交際活動,角色扮演可分為模擬性角色扮演和創(chuàng)造性角色扮演。如在學習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二單元Deep Concern時,筆者就要求學生模擬Sandy和其父母,將他們之間的對話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表演出來,以體現(xiàn)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代溝。又如在學習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第四單元ATest ofTrue Love時,筆者要求學生想象John Blandford和Ms Maynell見面以后發(fā)生的事情,并設想他們之間的關系何去何從。學生對這個話題非常感興趣,在課下進行了精心的準備,他們先確立自己的角色,然后一起編對話,成稿以后交給老師及時修正,最后一起操練對話,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表演時,他們還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技術,用PowerPoint里的圖片切換故事發(fā)生的場景,用音樂的插入渲染氣氛。參與表演的每個同學感情都非常投入,觀看的同學也興趣盎然,課堂笑聲不斷。
為了更好地激勵學生參與表演,筆者要求八個組的組長作為評委,從讀音是否標準、對話是否有感情、表情是否自然、身體語言是否得體等各方面綜合評分,然后選出最佳小組。最佳小組成員平時成績多加分,其他參與表演小組也可加分。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而角色表演的練習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培養(yǎng)了寫作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操練了新授單詞或英語句式,讓他們感受到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
3.合作檢查背誦課文
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詞匯量和英語語感,筆者給所帶的班級的學生布置了大量的背誦任務,如每一單元課文里的經典段落和句子。在四級臨近時,還要求學生背誦四級范文和模板。由于班級人數(shù)多,老師不可能檢查到每一個同學的背誦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要求小組成員先互查,再由組長逐個檢查,最后由老師在每組隨機抽查同學檢查,完成好的小組加分,完成不好的小組則扣分。這樣以點帶面的考察方式促進了每個同學的參與,也相對減輕了老師的工作量。
4.合作閱讀理解課文
在每一次上讀寫課之前,筆者要求學生先單獨完成閱讀任務,達到全篇文章的整體理解。在此過程中,將課文里的重難點單詞、句子挑出來。組長負責督促和檢查每個成員的預習情況,秘書則負責收集重難點。之后小組成員聚在一起認真分析討論,或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或請教老師,或通過查閱字典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為了展示合作閱讀理解課文的優(yōu)勢,筆者每一學期都會邀請一組做得好的小組,走上講臺當老師為同學們講解課文。在教授過程中,可以向同學們提問,還可以針對某些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進一步深入的討論。
毋庸置疑,相對于原來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組學習是具有頗多優(yōu)勢的。
1.小組學習能讓學生精神愉悅,提高學習效率。小組學習時,學生精神放松、思維活躍、表達自由,因而能激發(fā)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語言實踐的主體。在這種沒有壓力的環(huán)境下,學生能更好地使用目標語進行“輸入”與“輸出”練習,因為沒有精神壓力的學習狀態(tài)是成功語言學習的條件。
2.小組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學生在以小組為單位學習時,很多時候都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創(chuàng)造新的對話和新的故事情節(jié)。如在“角色表演”活動中,小組成員需要認真思考語言與情景之間的聯(lián)系,分析語境的正確時態(tài),最后編成完整的對話。又如,以在小組為單位的英語辯論(debate)中,首先小組成員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思辨能力,針對本組的觀點列舉大量的理由和例子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接著小組成員在組長的主持下對這些材料進行一個篩選,選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和例子以便更好地支持自己觀點和揭露對方的矛盾,最后小組成員還要合作將這些材料轉換成為正確的英語表達。這兩個過程都充分地鍛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語言轉換能力。
3.小組學習可以讓學生樹立自信心。開展小組學習,可以為每位學生提供學習知識、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條件。在此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了參與、互助、合作和負責任的好習慣。特別是當他們出色地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得到了老師的贊揚和同學們的肯定時,那種成功的喜悅必定會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下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也是學生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力,調動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小組活動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如低水平的學生會逃避責任,消極抵制分配的任務;老師課堂教學任務重,小組活動時間相對有限;一些缺乏自律的學生會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在課堂上會用母語討論與主題無關的話題;固定的座位限制了課堂活動的組織和進行等等。要解決以上問題,承擔組織者、監(jiān)督者和評價者的老師需揚長避短,積極營造民主、開放的小組合作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們提供有意義的溝通機會。
[1]Jack C,Richards,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G642
A
1673-0046(2012)6-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