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錦
(廣州現(xiàn)代信息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3)
英語教學中文化背景滲透分析
劉 錦
(廣州現(xiàn)代信息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3)
語言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底蘊。語言就像風俗和習慣一樣,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信息理解取決于一個人的文化體驗。文化則是世代相傳,一個人的文化內(nèi)涵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從所處的環(huán)境中學習得來的。 從教學和學習的角度看,一個人的文化體驗影響學習的成效。學習一門語言,同時也是學習這門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因此,背景文化教學應該是外語類教學內(nèi)容的主要組成部分。
英語教學;文化教學;文化教學方法
語言和文化是密切相關(guān)的。文化不僅體現(xiàn)在語言所表達出來的信息上,也體現(xiàn)在語言本身的特點上。因此,文化教學不能從語言教學中分隔出去,而是要貫穿到語言教學的全過程。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元素,一個國家的文化特性首先體現(xiàn)的詞匯上。因此,詞匯教學是教授學生認識英文文化的最初步驟。一個單詞通常有三層含義:詞義、結(jié)構(gòu)和社會文化意義,其中的第三層含義是最難以把握的,因為它涉及社會經(jīng)驗。只有真正把握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正確地使用它。有些表面上相同的單詞或術(shù)語可能表達不同的文化心理,老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來挖掘不同文化的不同內(nèi)涵,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層次實現(xiàn)詞匯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首先,尋求起源。教學“snake”字時,教師可簡單地告訴學生,在圣經(jīng)故事中蛇是如何煽動亞當和夏娃嘗禁果的。因此,“蛇”成為唆使他人違背上帝的愿意的人的代名詞。
其次,比較內(nèi)涵。英文教師可以比較意思相近的英文單詞,如 “peasant” 和 “farmer” 、“statesman” 和“politician”,以及比較英漢意等價詞匯的內(nèi)涵,例如“ intellectual” 和“ 知識分子” 、“ peasant” 和“ 農(nóng)民” 等。通過這種比較,不同詞匯的內(nèi)涵可以明顯體現(xiàn)出來,學生能逐漸根據(jù)不同需要選擇不同內(nèi)涵的單詞。
再次,聯(lián)想。有的詞匯有豐富的聯(lián)想意義,教師可以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聯(lián)想到更多的相關(guān)字詞。例如:“red”,不僅是一種的顏色,而且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豐富的聯(lián)想意。教學中,學生把紅色和快樂、幸福、婚禮、出血、死亡以及一些可怕的事等聯(lián)系在一起,這時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哪種聯(lián)想屬于中國文化,哪種屬于西方文化,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對“red hands”和“red bottle”等這樣的短語理解起來就容易得多。
最后,文化旁白。這是指引與一個詞匯有關(guān)的特定的文化特色來進行討論。事實上,這是一種可以用在不同的課程上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的有效方式。例如:單詞“suntan”,漢語意思為“曬黑”,教師可介紹或舉辦討論來說明中英文化間不同的審美標準,這樣當學生讀到“Oneof theimportant activitiesTinaarranged for the holiday in Spain istoget asuntan every day” 時就不會感到疑惑。所以說,詞匯教學不僅是讓學生學會讀音、拼寫和詞義,更是對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更深層次的理解。
口語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說一口流利的口語,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就是提出一個主題讓學生合作完成。傳統(tǒng)的教學十分重視語法的正確性,而不重視學生話語的適宜性。這是我國一些學生口語流利,說出話來又常出洋相的原因之一。直到最近幾年,文化不適當所造成的交際故障才慢慢被意識到。但從我們使用的英語教材來看,仍可以發(fā)現(xiàn)某些不適當?shù)膶υ?,舉例如下:
What isyour name?
Mynameis…
Howoldareyou?
I am…
Wheredoyoulive?
I live…
這種對話從語法上看是正確的,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除了醫(yī)院、警察局等一些特殊場合外,這些都是涉嫌侵犯他人的隱私的問題。所以在口語練習中,教師要對學生說明要何時何地才能使用這些對話,以增加學生的文化意識。
語法與文化兩者相較而言,口語對話中更注重文化的適宜性。在教育口語時,教師不用花過多時間糾正學生的語法,因為太頻繁的修正只會造成學生缺乏開口講英語的信心,教師應把重點放在對話內(nèi)容的適宜性上去。
學者胡文仲提出了一個更好的口語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獲得和適應西方文化。這樣的方法至少必須包含三個步驟:一是描述一個缺乏西方文化的經(jīng)驗的參與者,造成文化沖突或誤解故事。二是要求學生找出什么是造成的文化沖突最可能的原因。三是要求學生進行討論,如果他們在這種情況下會做什么。例如:
Zhang travel to the United States,worried about the moneylost,soheput themoneyonthepillow,andthengo out to do the work.The waiter came to tidy up the room,found themoney under thepillow,and takeall away,The waiter tothink,themanisreallygenerous.
西方的習慣是:客人出去玩的時候把錢放在枕頭下面做服務(wù)生的小費。 通過這個故事,要求學生記住中國人和美國人不同的習俗,并討論如果自己遇到這樣的情況會怎么處理。這種方法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他們的積極性與參與感。為確保這些活動的成功,教師應花更多的時間做課前準備。
三、文學作品學習中的文化滲透
Ovandoand Collie把文化劃分為正式文化和交際文化。文學作品可以同時傳遞這兩種文化,文學語言的表達更加多樣、含蓄,是極好的學習素材。近年來,語言課上許多文學作品被引用,尤其是散文和詩歌能喚起學生情緒,抓住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注意力集中。外語學習者會接觸到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不同類型的文章,文化在文學作品中的知識涉及許多方面,如文化內(nèi)涵。也就是說,公約和習俗、非言語交際的方式,人際交往關(guān)系、價值體系等,它們幾乎能在任何文學作品中找到。最近,教育界更注重文學教育。英語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文學作品(盡管有些是簡化或刪節(jié)),大部分高校也設(shè)置英語和美國文學課程。文學課不僅是提高學習者的語言知識的課程,而且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在文學方面的興趣,也是學習文化的有效途徑。
國家的文化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其文學和民間傳說來傳播的,這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事實。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學都來自于本國的社會現(xiàn)實和文化傳統(tǒng),作家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也要密切基礎(chǔ)的文化形態(tài),抓住文化特質(zhì),并用有效的寫作方式反映出來。 在閱讀和理解文學作品時,對作者的寫作意圖不明的原因,不是因為新詞或句子結(jié)構(gòu)復雜,而是缺乏相應的文化背景。例如,為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海明威的小說“TheSnowof Kilimanjaro”,教師首先必須讓他們知道在美國滋生的“失落的一代”的社會背景,通過分析“失落的一代”的情感狀態(tài),學生可以了解在小說中所描繪的社會矛盾。
文學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并產(chǎn)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jīng)歷了不斷的政治罷工,這些罷工后來體現(xiàn)在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其中最好的作品是“Catch-22”,其中最突出的特點是“黑色幽默”,閱讀這本小說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這種文學現(xiàn)象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激發(fā)出的 “黑色幽默”,這種樂中有悲的情緒,可能會幫助學生從宏觀角度理解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
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學都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我們不指望向?qū)W生傳授這門課程中的所有文化知識,但我們可以教給他們適當?shù)姆椒▉硗诰蛩麄冃枰臇|西。當學生據(jù)掌握學習文化知識的方法后,他們可以受益良多。
四、翻譯教學過程中的文化滲透
語言和文化是翻譯中涉及到的兩個密切相關(guān)的因素。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實際上是從一種文化過渡到另一種文化。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社會表達信仰和習俗的工具,這些信仰和習俗進一步發(fā)展為知識、推理模式和價值觀。因此,人們使用的語言和語言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字典中的傳統(tǒng)意思。語言使用涉及的不僅是口頭上的用法,也是一種文化承載。
文化知識在翻譯實踐中起著顯著作用。翻譯意味著兩方文化的交流,這個過程取決于人所看到的或者聽到的內(nèi)容。判斷翻譯的有效性不能停留在相應的詞匯意義、語法和比較修辭手法上,最重要的是讀者能正確理解和欣賞翻譯內(nèi)容,“翻譯后的作品,讀者一樣能得到和原作品的讀者同樣的感悟”。真正成功的翻譯中,雙重文化理解要比機械的語言交換更為重要,因為詞在一定文化背景下有特定的意義。在國際交流中,文化因素差異遠遠超過了單純的語言差異,理想的翻譯是對雙方的作品的源文化都有一個深刻的認識。翻譯和口譯中最嚴重的錯誤,通常不是翻譯上的不足,而是錯誤的文化假設(shè)的結(jié)果。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在翻譯時,一定要考慮兩種文化間的差異,決不能望文生義,更不能機械地直譯。例如,中國漢字“龍”是有利的內(nèi)涵,標志著“權(quán)力”、“尊嚴”。但在英語文化中,“dragon”的對應詞是指一個可怕的動物,其內(nèi)涵并不好。如果譯者不知道“龍”和“dragon”之間的不同內(nèi)涵,他可能把“望子成龍”翻譯為“tohopethat one’sson will becomeadragon”,這種翻譯是很可怕的。在英語母語中,應該翻譯成“Tohopethat one'ssonwill haveabright future”,方能更好地傳達漢語中“望子成龍”的意思。
此外,不同的內(nèi)涵、關(guān)聯(lián)詞、語言、思維模式、句子結(jié)構(gòu)、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都影響句子的翻譯,所以要求翻譯者在母語和目標語言上都要有淵博的知識積累,這樣才能保證成功的翻譯或口譯。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翻譯時要強調(diào)文化因素的影響。
[1]Widdowson, H.G..Knowlege of Language and Ability for Use[J].Applied Linguistics,1999,(2):128-130.
[2]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3]史湘琳.論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7,(27):158.
[4]肖 君.英語詞匯教學中文化差異現(xiàn)象淺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5):75-76.
[5]趙秀平.淺析英語詞匯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J].社會科學論壇,2007,(5) :145-146.
G718.5
A
1673-0046( 2012)2-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