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吳貞貞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眾所周知,教育需要國家、社會、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但人們往往較多地將注意力放在教師身上,專家學者也將視野較多地放在研究教師的作用上,忽視家長以及家庭對學生的重要影響。當孩子呱呱落地的那天起,父母就成為子女的第一任老師,肩負對子女教育的重任。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在這個承襲關系中,有著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先天的遺傳因素,二是后天的教育影響因素。由此說來,家長的教育對于子女既是一種人生奠基性教育,又是一種終身性教育。
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在1996年5月15日“國際家庭日”發(fā)表的紀念文章中指出,家庭作為最活躍的社會細胞把個人與社會聯系在一起,它必須適應全球的迅速變化。家長的教育觀念與素質,對實施素質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于家長教育觀念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側面,筆者以我國學者陳幗眉教授將家長教育觀念具體劃分為家長的兒童觀、家長的人才觀、家長的教育觀等幾個方面為分析框架,[1]以此來分析家長在素質教育推進中觀念上所面臨的矛盾。
家長的兒童觀主要是指家長對家庭中未成年的子女權利、地位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看法。[1]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會生存》中就明確提出:應當培養(yǎng)人的自我生存與發(fā)展的能力,促進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并使之成為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2]而素質教育不同于應試教育很突出的一點就表現在素質教育將每個學生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獨特的個性、潛能,肯定每個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尊重學生的人格、興趣愛好,尊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和自身發(fā)展速度,將每個學生看作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跟其進行溝通和交流,征求其意見,表達自己的觀點,只為能夠達到雙方共識,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但家長由于傳統(tǒng)觀念思想的束縛,強調一種絕對的嚴厲管束的大家長姿態(tài),對子女的各方面都表現出權威專制意識,或者對子女過度溺愛,造成子女放任自流,沒有將子女視為獨立個體的意識。這樣的一種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往往會在兒童未成年時期扼殺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只會機械地模仿和缺乏獨立的思維。家長也不能以一個固定的“好孩子”成才模式來套自己的孩子,而是應允許其積極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fā)揮,尊重孩子的主體意識,否則成年以后也不會主動追求自身的價值和創(chuàng)新性的見解。
未成年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仍處在發(fā)展上升階段,他們的成長是符合一定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但現在很多家長寧愿犧牲孩子的娛樂和休息的時間讓孩子參加樂器、才藝、課外競賽班,甚至提前學習高年級的課程內容等,不懂得尊重孩子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也與國家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觀念相違背。
家長的人才觀,顧名思義指的是家長對于子女成才問題上的態(tài)度以及評價人才標準的取向和看法,這在素質教育實施的當下顯的尤為重要。素質教育針對的是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未成年的學生,他們的身心發(fā)展還沒有定型,他們的一切仍然具有可塑造性。盡管國家對于人才有一系列的描述,但對于這些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國家更多的是希望他們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成為國家建設所需要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樹立人人成才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fā)展,不拘一格培養(yǎng)人才。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為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3]
但家長的人才觀受社會輿論的影響較深,認為人才就是學習成績好的人,對于子女采取“一刀切”的人才判斷標準,認為只要是學習好就是一切都好,往往一葉障目看不到子女身上其他的閃光點。有研究表明:家長在人才觀上,認為“上大學才是孩子的出路”,“品德是虛的,分數是實的,孩子學習好了比什么都重要”。[1]盡管素質教育已經開展多年,但調查得出的這項結論讓我們感到是意料之外卻也是情理之中。意外的是素質教育多年的開展和家長對于子女人才觀相差甚遠,甚至背道而馳,因為素質教育把德、智、體、美、勞、心等素質兼?zhèn)涞摹巴ú拧弊鳛槟繕?強調“要成才首先要成人”,首先要具備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情理之中是我們的身邊也的確存在一些家長因為子女成績不佳,將子女全面否定。特別是目前社會中互相攀比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矛盾還體現在一些家長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作比較,這當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使家長發(fā)現自己孩子存在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改正提高。但如果家長只做橫向比較以期來發(fā)現自己孩子的不足,則容易挫傷孩子的自信心。[4]這些家長根深蒂固的觀念面對新時期素質教育對于人才的判斷有著巨大的差距。
家長的教育觀在對于子女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方式和日常角色扮演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的教育觀存在偏差對于國家和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素質教育的開展最為明顯的特征是實施相對于應試教育不同的方式方法、評價標準和價值取向。反對將成績作為判斷學生的惟一標準,對學生實施全面的個性化的教育,充分發(fā)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不對學生采取貼標簽的方法。國家從政策層面提出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設置重點學校和重點班,減輕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3]國家不僅從政策層面提出,還在各級階段的學校開展素質教育,教師不得體罰學生和布置過度作業(yè),不得開展校外補課等一系列措施,來保障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和學習。
但由于家長傳統(tǒng)的人才觀使得他們的教育觀仍然是注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yōu)榈谝灰獎?,家長的這種人才觀使得其教育觀更傾向于應試教育。盡管國家的義務教育是以打基礎和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為目的,但家長仍然將升學視為首要任務,一味地強調埋頭苦學,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擁有這些教育觀念的家長還不是少數,這種教育觀指導下的行為也就催生了校外校、課外補習班等一系列產業(yè)的紅火。家長之間互相競爭,生怕子女在休息時,其他孩子在輔導,從而超越自己孩子,就會落后于其他人,這些造成學生恐學、逃學,甚至會給學生帶來心理和精神問題,而這一系列都是和國家政策和學校培養(yǎng)目標相背離的。
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市場這個概念深入人心,人們都習慣于認為只要和經濟和錢打交道的都是一個市場。所以家長將交學費送子女入學學習也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一種經濟行為,家長希望教師教知識,認為交學費就是和教師建立經濟關系,就是一種純粹的買方和賣方的關系。這些會導致學生和家長不尊重教師,不尊重這個職業(yè)也不尊重教師個人,對待教育的態(tài)度也很不端正,使得教師在學生中沒有威信,講話沒有力度,也不利于教師教育的開展。如中國青年報曾報道學生肆無忌憚地違反紀律,甚至傷害教師的事情,然而教師對此無可奈何,因為現在強調尊重學生、維護學生權利,學生與教師如果發(fā)生矛盾、糾紛,不管事情的起因如何,不管事態(tài)怎樣,不管誰是誰非,社會輿論往往把責任一股腦兒推到教師的頭上,指責教師違反師德。因此現在有些教師不但不敢批評教育學生,還要想方設法取悅學生,以求保住飯碗。這些也是當下很多家長對待教師的態(tài)度,從而在言行舉止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對待教師的態(tài)度。
因此,家長教育觀念中對待教師職業(yè)的不尊重和對待成績的“惟分數論”都是不可取的,這些不利于我國教育的順利開展和良性循環(huán)。
盡管素質教育在我國推進已有30余年,但由于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的束縛和應試教育在家長和社會中的根深蒂固,使得家長教育觀念在家長兒童觀、人才觀和教育觀等多方面,仍和國家政策及學校教育目標存在矛盾和分歧。家長教育觀念主要呈現出的一些認識,從理論上符合素質教育思想但其中某些認識仍然屬于應試教育的觀點,致使有的觀點前后矛盾,從而導致認識、實踐中的行為會不自覺地脫節(jié)。雖然家長的教育觀念是可以轉變的,但這種轉變是一個復雜而又緩慢的過程。
不論是國家、社會還是學校都十分肯定家長在學生教育教學中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科技信息時代的到來,現在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已有的文化知識和原始的教育方式遠遠落后于孩子成長的需要。只有通過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使家長學到新的知識,轉變教育方式,才能提高整個社會的家庭教育水平。[5]因此開辦家長學校十分有必要,學??梢酝ㄟ^這一平臺向家長普及素質教育的相關精神和知識,使得家長對素質教育的各個方面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從而促進他們教育觀念的轉變。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信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都是無法忽視的,因而社會輿論對每個人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人們在社會中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輿論的影響,做出相應的行為,當然家長在教育方面也不例外。而當下社會關于教育方面的社會輿論還無法跟上國家政策,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在社會中沒能得到很好的發(fā)揮和運用,當然這種輿論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形成的。但要充分認識到社會輿論對家長教育觀念的重要作用,通過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對于素質教育的種種宣傳,對具有代表性的模范進行大面積大篇幅的報道和宣傳,積極報道宣傳國家最新的教育觀念和政策知識,使得家長在各種媒介、口耳相傳中,領會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和精神,從而在對待子女的教育中也會潛意識地用這種精神來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甚至是評價標準,這個過程雖然是緩慢的,但效果將是最顯著的。
由于應試教育在我國持續(xù)時間較長,加之當下社會較為習慣用“考試”這一形式作為判斷一個人能力強弱的惟一標準,這使得家長無法接受素質教育所推崇的理論和思想,這些都使得素質教育在推進過程中困難重重。要使素質教育真正為家長所認同和接受,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改變現有的以考試作為惟一判斷學生的手段,而這需要國家改革人才的評價和判斷制度,轉變這種模式比單純號召素質教育理論的作用更大,只有這種評價模式真正改變了,家長對待子女的教育觀、人才觀等才會自然而然地慢慢發(fā)展變化。因此,國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在最新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也提到要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根據培養(yǎng)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改進人才評價及選用制度。[3]國家評價制度和人才選用制度的改進,就是為了更好地打消應試教育思想在家長中的定式,從而促進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這將是最有效的促進家長教育觀念改變的外部力量。
盡管每個家長日常工作都很繁忙,但他們對于子女的教育從來沒有一絲一毫的忽視過。由于他們只重視傳統(tǒng)思維和應試教育,使得他們的教育觀念發(fā)生了一些錯位和偏差。要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必須首先引發(fā)家長產生轉變原有教育觀念的內部需要。只有家長意識到舊有教育觀念與社會發(fā)展、兒童的健康成長不相適應,并渴望去解決矛盾時,[6]他們才會主動學習素質教育的相關知識,從理論上正確理解素質教育和國家對于教育的最新思想和內涵,才會轉變自身原有的陳舊觀念,以便更好地進行家庭教育。
由此可以看出,家長在素質教育推進中產生了很多困惑與矛盾,與國家教育政策和學校教育目標出現了一些分歧。國家和社會也對家長關心的問題給予大量的關注,就這些困擾和問題已經采取了措施以此來保證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和緩解家長的矛盾。家長也應該積極更新和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擺脫這些矛盾的困擾,用更加合理有效的教育觀念指導家庭教育來更好地促進子女健康快樂成人、成才。美國教育學家斯特拉夫人也曾經說過:孩子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獲。這些都突顯出我們家長教育觀念的巨大作用,為了我們的孩子,更為了我們祖國的未來,轉變舊的教育觀念已經迫在眉睫,盡管觀念的轉變是緩慢的,但只要每個家長都努力其中,那么我們的素質教育一定能夠順利開展下去并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1]“家長教育觀念更新的實驗研究”課題組.促進家長教育觀念轉變的實驗探索[J].教育研究,2002(4).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Z].
[4]許曉輝,龐麗娟.關于新世紀家長教育觀念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7).
[5]張青.提高家庭教育程度的關鍵是家長再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9(6).
[6]課題組.轉變家長教育觀念的探索[J].中國德育,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