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安
( 貴州省民族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4 )
貴州省的土家族是省內(nèi) 18個兄弟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據(jù)2005年人口普查統(tǒng)計,貴州土家族有160余萬人,主要分布在銅仁市的沿河、印江、德江、思南、江口、銅仁、松桃、石阡等縣區(qū),遵義市的務川、道真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正安、鳳岡、湄潭、余慶等縣,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鎮(zhèn)遠、岑鞏、三穗等縣。從土家族的分布地域看,貴州土家族集中居住在貴州省的東北部廣大地區(qū),與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慶市東南部土家族地區(qū)連為一片,構(gòu)成了以武陵山域為中心的土家族聚居區(qū),貴州土家族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貴州土家族的族源問題的探討,對研究中國土家族的族源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jù)歷史文獻記載,今貴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地區(qū),古為巴國南部領地,其族源與古代巴人有關(guān)。
首先,“巴”字,最早見于殷墟甲骨文的“巴方”記載。后在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戰(zhàn)斗中,巴國軍隊勇立戰(zhàn)功,被封子爵,建有巴子國。故《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曰:“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后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卑蛧鴷r期,先后建都在江州(今重慶)、墊江(今合川)、平都(今豐都)、閬中(今仍名)、枳(今涪陵)等地。公元前661年,“楚人、秦人、巴人滅庸”。滅庸后,巴國獲得庸國和古魚國部分地方,勢力增強,疆域擴大?!度A陽國志》在記載巴國疆域時指出:“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睋?jù)考證,魚復即今重慶奉節(jié);僰道即今四川宜賓;漢中即今陜西漢中;黔涪中之黔,即貴州黔東北部分地區(qū);涪即烏江下游重慶東南部分。這里的“黔涪”就是指巴子國被楚莊蹻略占以前的“巴黔中”地,其區(qū)域包括今貴州的沿河、德江、印江、思南、務川、正安(包括今道真)等縣和重慶市東南的酉(陽)、秀(山)、黔(江)、彭(水)數(shù)縣地區(qū)。劉琳先生在《華陽國志校注》中也指出:“‘黔’指原屬楚國,后屬秦國的黔中郡,轄今湖南西北部及湖北、四川(今重慶)、貴州的鄰近地區(qū)。”進而又曰:“南極貴州思南一帶。”又王燕玉先生在《貴州史專題考》中也把“巴國南境”定在“今德江、正安兩縣以北地方?!盵1]148“貴州思南一帶”和“今德江、正安兩縣以北地方”應當包括今思南相鄰及以北的沿河、德江、思南、印江、務川、正安等大片地區(qū),也即為今貴州土家族分布的地區(qū)。又據(jù)《十道志》記載:“楚子滅巴(指楚占領當時巴的國都——枳),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漢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沅五溪,各為一溪之長,號五溪蠻?!边@里說的巴五子入黔中,成了“五溪蠻”。關(guān)于五溪的族屬問題,學術(shù)界有眾多探討。筆者認為:“五溪蠻”中,應包括有巴人在內(nèi),其實巴人早已居住在這里了。辰溪即辰水,辰水的上游在貴州部分稱錦江,錦江在銅仁市區(qū)由大江、小江匯合而成。銅仁大江上游在江口縣城又為雙江匯合,故江口縣城又稱雙江鎮(zhèn)。此三條支流均發(fā)源于武陵山的主峰——梵凈山。因此,五溪中的辰溪理所當然應包括今銅仁市和江口縣及松桃縣的部分地區(qū)。也就是說,銅仁、江口、松桃也居住有巴人。
通過以上的論證,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現(xiàn)在貴州土家族分布的沿河、德江、思南、印江、江口、銅仁、務川、正安(包括今道真)等地,早在春秋戰(zhàn)國以前,就屬于巴人的活動地域了。即貴州黔東北地區(qū)及該地上的居民都屬于巴國地域和巴國居民的組成部分。正如李紹明在主編的《川東酉水土家》一書所說:“巴國疆域廣大,極盛時地跨今湖北、四川、湖南、貴州等省”[2]43。
貴州土家族分布地區(qū)的大部既然屬于古巴國的“南極”地方,那么凡居住于巴國境內(nèi)的屬民均可稱為“巴人”。其中有若干部落集團。巴人除了王室以外,其他的部落集團都屬巴人。正如《華陽國志》中所說的“其屬有濮、賨、苴、共、奴、夷、蜑之蠻”等諸多支系。甲骨文中的巴只記載了“巴方”,未言及族源。最早言及巴族來源的是《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曰:“西南有巴國,太皞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3]《山海經(jīng)》中把巴人的來源與太皞相聯(lián)系。太皞即太昊。太皞氏應屬東夷的范疇,即巴族中有屬于東方部落的成員。西漢末年的劉歆在《世本》中又說:“太昊帝作網(wǎng)罟,以田漁,取犧牲,故天下號為庖犧氏?!扁覡奘霞捶耸?,這里又把太昊與伏羲聯(lián)系在一起了。此后,宋人羅泌在《路史》中又直言:“伏羲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炤,后炤生顧相,降處于巴,是生巴人。”在此,羅泌又把巴族的族源追溯到我國西部的伏羲部落。這正說明巴族在形成過程中有屬于東夷部落和屬于西戎部落的二源,并在歷史傳說中有所反映。
據(jù)《華陽國志》對巴國境內(nèi)居民的記載,“其屬有濮、賨、苴、共、奴、夷、蜑之蠻”等諸多部落集團,以及以上論證的屬于“東夷”和“西戎”兩個大的族群。據(jù)目前學術(shù)界的研究成果,濮、夷、蜑等 “東夷”族群與今土家族有淵源關(guān)系;賨、巴國王族等“西戎”族群與今土家族有淵源關(guān)系。
濮人歷史悠久,殷代就已有濮人,歷史文獻多有記載。在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八個西南少數(shù)民族中就有“濮”。《左傳》載:文公十六年(611),“麇人率百濮聚于選,將伐楚?!倍蓬A在《春秋釋例》言:“濮夷無君長總統(tǒng),各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百濮是一個人數(shù)眾多的族群集團,分布廣泛,支系眾多,“東起今湘、鄂、川、黔交界一帶,西迄今滇、黔、川、桂交界地區(qū)的主體民族。”[4]也就是說處于黔東北的巴境內(nèi)有濮人分布,尚處于“無君長總統(tǒng),各邑落自聚”的部落聯(lián)盟時期。這在以后的史實中也得到印證。《輿地紀勝·卷一百五十九·益部耆舊傳》言:“昔楚襄王滅巴子,封廢子于濮江之南,號銅梁侯?!卞Ы?,在今合川一帶,其地當為濮人所居無疑。巴國國都屢遷,墊江(今合川)曾為巴國國都。巴國征服并統(tǒng)率了濮人(歷史文獻中有巴王、濮王在墊江會盟,酒酣,擊劍相殺,巴王獲勝的記載)。而濮人成了被統(tǒng)治的“臣民”。由此可見,在屬于巴國“南極”的黔東北地區(qū)居住的濮人是當?shù)氐摹爸黧w民族”。
關(guān)于這一點還可以從考古學和民族學中得到證實。從喪葬習俗看,古代濮人行崖墓葬,而貴州東北部土家族地區(qū)曾遍布崖墓,且至今還有留存。據(jù)歷史文獻記載,古代濮人所居住多為“干欄式”房屋?!案蓹谑健狈课萁ㄖ琴F州土家族的傳統(tǒng)建筑,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長期以來形成了土家族自身特征的吊腳樓建筑,至今貴州土家族農(nóng)村大都還保留著“干欄式”吊腳樓。如貴州省土家學會編印的《貴州土家族》畫冊和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組織拍攝的《貴州土家族史料風情》電影片中,都收集有不少土家族“干欄式”吊腳樓的內(nèi)容。
歷史文獻關(guān)于濮人的記載中,濮人具有“攻取朱砂”,“績織細布”的顯著生活特征。據(jù)曾超在《烏江丹砂開發(fā)史考》中稱:“在烏江流域,原始先民們對丹砂早就有所認識,并對之進行廣泛的開采?!庇址Q“隋唐五代時期,烏江流域的丹砂開采范圍進一步擴大,并有務川、銅仁、萬山及松桃、開陽等著名汞礦的發(fā)現(xiàn)。”說明當時的黔東北地區(qū)的丹砂開采有所發(fā)展。同時,當?shù)赝燎醮笮斩嘁缘ど白鳛楫數(shù)赝撂禺a(chǎn)品向中央王朝進貢品。《新唐書?地理志》載:“(錦州)土貢光明丹砂”及“錦州開元貢光明砂、水銀?!痹僭凇对涂たh志》中有“思州開元貢朱砂”的記載,明代的《明一統(tǒng)志》載有“思州府土產(chǎn)有水銀。”明《皇輿考》稱“省溪司及大萬山出朱砂”??梢?,古代濮人“攻取朱砂”的習俗特征一直被土家人傳承和保留?!翱兛椉毑肌?,在《華陽國志》、《后漢書?西南夷傳》、《魏書?僚傳》、《北史?僚傳》、《溪蠻叢笑》、《續(xù)黔書》等文獻中都有記載。土家婦女織錦時,“一手織緯,一手用細牛角挑花”。時至今日的貴州土家族中,仍擅長績織土錦??梢姡鳛橥良蚁让裰黧w的濮人的遺跡至今尚存。
關(guān)于“蜑人”,始見于《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李賢注引《世本》曰:“廩君之先,故出巫誕也?!薄拔住毕档孛?,指楚國建立的巫郡。郡址即今重慶市巫山,漢改稱巫縣。古代的誕,又寫作“但”、“蜑”、“蛋”,當指部落集團名稱?!墩f文》中稱:“蜑,南方夷也?!痹凇端鍟ぞ戆耸つ闲U》中,則明言蜑與其他一些民族為“古先所謂百越是也?!苯褓F州土家族居住地,漢為涪陵郡地,其地“土地山險水灘,人多戇勇,多獽、蜑之民?!笨梢娭钡剿宕环Q作“獽、蜑之民”仍然活躍在南方地區(qū)。
關(guān)于“廩君蠻”,《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的記載較為完整,曰:“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于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于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沉,唯務相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女神,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愿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余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5]這段記載,講述了“廩君蠻”這支部落聯(lián)盟在武落鐘離山的活動情況。據(jù)考證,夷水即今湖北鄂西的清江;武落鐘離山即今湖北鄂西長陽縣境內(nèi)的佷山;夷城即今恩思。這里的巴、樊、曋、相、鄭五個氏族部落,較之巴國境內(nèi)的“濮、賨、苴、共、奴、夷、蜑之蠻”是不一樣的?!拔逍铡笔怯砂汀⒎?、曋、相、鄭等發(fā)展,互爭雄長,形成了新的部落集團,經(jīng)過智慧的爭斗,投劍于石穴、乘土船,最終以巴部落酋長務相獲勝,成為這五個部落的統(tǒng)帥——“廩君”,其四個部落“皆臣之”,形成了以巴為首的部落聯(lián)盟,并不斷發(fā)展、壯大。
巴人中屬于“西戎”族群的 “賨”人。關(guān)于“伏羲”的記載始見于戰(zhàn)國。晉人皇甫謐《帝王世紀》中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戍紀,蛇身人首。”蛇身(龍蛇)的形象,是這個部落中的氏族圖騰崇拜,應屬氐羌族系。據(jù)《尚書·夏書》、《史記·夏本記》、《竹書紀年》記載,夏朝已有夷、夏之分?!渡袝び碡暋酚浵挠頃r有“西戎”,即堯舜禹時代就有了蠻夷戎狄等族稱之分。故在《荀子·強國》中的“巴人”被稱之為“巴戎”。這說明巴國境內(nèi)有屬于西部“戎”人的部落,并為巴之宗姬統(tǒng)領。在殷商末年的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戰(zhàn)爭中,巴國由于軍隊在戰(zhàn)斗的英勇善戰(zhàn),戰(zhàn)功顯赫,被封為子國。故《華陽國志·巴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遠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盵4]這說明巴國在討伐商紂王的戰(zhàn)斗中得到了與吳、楚國一樣、當時的最高的子爵賞賜,并“以其宗姬封于巴”,成為周王朝之親戚。此史實還可以從另外文獻記載中得到旁證。據(jù)《左傳·昭公十三年》記載:楚共王妻有“巴姬”,即平王之母。《史記·楚世家》所記亦同?!度A陽國志·巴志》載,直到戰(zhàn)國時,巴仍與楚通婚??梢姲偷慕y(tǒng)治集團中有為姬姓之說可信,也就是說姬姓是巴國的統(tǒng)治集團。
在民族學調(diào)查中,貴州土家族民間至今還有關(guān)于伏羲的傳說。雖歷經(jīng)數(shù)千年,但貴州土家族仍把“伏羲”當作族群起源的始祖?!跋鄠鲀駹敽蛢衿旁擎⒚茫ó?shù)匕研置梅Q‘姊妹’),就是伏羲兄妹。”[6]傳說中的儺神公公和儺神婆婆就是“伏羲”。傳說把“伏羲”說為兄妹二人。一曰“伏”,一曰“羲”,但作為“伏羲”的稱謂卻一直未變。
在“巴人”諸支系中,“賨人”是其中重要的一支。關(guān)于賨人的得名,譙周的《巴記》曰:“夷人歲出賨錢,口四十,謂之賨民”??梢?,在巴國存在期間就有了賨人,并且是因其上繳的賦稅稱“賨”,以布代賦為“賨布”,以錢代稅為“賨錢”而得名。賨人不僅善戰(zhàn),還善獵虎。秦昭王時,白虎為害,召“有能殺虎者,邑萬家,金帛稱之?!辟z人應幕,射殺有功,秦“復(免除)夷人頃田不租、十妻不筭”。漢興,他們又“從高祖定秦有功。高祖因復之,專以射白虎為事,戶歲出賨錢口四十,故世號‘白虎復夷’,一曰‘板楯蠻’,今所謂‘弜頭虎子’者也?!盵9]這就說明白虎復夷、板楯蠻、弜頭虎子等均指賨人。這里言及的賨人(板楯蠻)是善獵虎的部落。故,有“板楯七姓以射白虎為業(yè)”之說。同時,賨人隨劉邦勇立戰(zhàn)功,“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令樂人習學之,今所謂‘巴渝舞’也?!盵5]經(jīng)“樂人習學”后的巴渝舞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召本歌曲》、《行辭本歌曲》共四章。賨人在整個漢代,累見于史,有羌人反,得賨人之助?!拔羟紨?shù)入漢中,郡縣破壞,不絕若線。后得板楯,來虜(彌)[殄]盡,號為‘神兵’?!币灾隆扒既宋芳桑瑐髡Z種輩,勿復南行?!盵11]因為賨人的存在,告誡后輩再也不能“南行”,王朝得以安定。東漢順、桓之世,又有“板楯數(shù)反”的記載??梢姲鍢J蠻一支社會影響之大,力量之強,活躍在該地區(qū)的政治和軍事舞臺?,F(xiàn)今土家族中的“趕白虎”習俗就源于古代賨人一支(板楯蠻)的習俗。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國命人,土家族時稱“巴人”。秦漢時期以其地域稱族,將巴蜀之民巴人等統(tǒng)稱為“南蠻”、“巴戎”。李善注引應劭《風俗通》云:“巴有賨人,剽河男,高祖為漢王時閬中人范目說高祖募取賨人定三秦”。三國時,史書將五溪地區(qū)的巴人等統(tǒng)稱為“五溪蠻”。到晉朝時期,以《華陽國志》為代表,記述了巴人的先民,有濮、賨、廩君、夷蜑、白虎復夷、板楯蠻、弜頭虎子等。其后的《宋書》卻把巴人后裔納入了“盤瓠之后”。在《南齊書》中,又出現(xiàn)有“武陵酉陽蠻田思飄冠抄”,“湘川蠻陳雙、李答……”等記載,將這一帶的土家族先民稱為“武陵酉溪蠻”、“湘川蠻”等[7]?!吨軙分校赜昧恕赌淆R書》的稱謂,稱為“酉溪蠻”。《北史》,對土家族先民的記載較為具體,載曰:“有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余則大者萬家,小者千戶,更相崇樹,稱王侯。屯據(jù)山峽,斷遏水路,荊、蜀行人,至有假道者。”[8]該傳還列有田烏渡、田弘等首領人物的活動?!端鍟穭t載稱有“獽、蜑、蠻、賨,其居處風俗、衣服、飲食,頗同于僚,而亦與蜀人相類?!睂⑵淇倸w于“南蠻”類。[9]唐宋時期,對于土家族先民的稱謂較細,諸如“蘷州蠻”、“彭水蠻”、“辰州蠻”等?!短藉居钣洝に贾荨わL俗》載:“蠻僚雜居,語言各異?!?《太平寰宇記·思州·思邛縣》又載:“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招集生僚以置。”這里把當時思州境內(nèi)的居民都歸為“蠻僚”,而且有著自己的獨立語言。到宋代,對于土家族的稱謂有所變化。《宋史》將田祐恭所領軍隊稱“土丁”,出現(xiàn)了“土”字。以后的《續(xù)資治通鑒》稱田祐恭為“思黔夷,所部土丁藥箭手,輕趫勿山險”。又(嘉靖)《思南府志》載:“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蕃部長田祐恭愿為王民,始建思州?!睂σ运贾轂榇淼馁F州土家族田氏政權(quán)稱為“思州夷”,稱田祐恭為蕃部長,把田祐恭歸于“夷”類。進入明代,史書方志對貴州境內(nèi)的土家族先民的記載就更多且較詳?!睹鲗嶄洝分蟹Q思州、思南等處為“土人”,明《寰宇通志·思南府》也稱“土人”。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思南府》載:“居東南者,若印江、朗溪,曰‘南客’,有客語。居西北者,若水德江、蠻夷、沿河、務川者,曰‘土人’,有上(土)語?!币陨弦闹刑岬侥峡秃屯寥?。關(guān)于土人,上文已敘,南客即指“冉家蠻”。據(jù)《炎徼紀聞》載:“今酉溪、烏落(羅)之長多冉氏,一曰‘冉家蠻’,之后曰‘南客子’,其俗散處于沿河祐溪、務川之間?!痹诘陆h內(nèi)有一個鄉(xiāng)名就稱“南客”。在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中,明確指出:土人即“土蠻”。嘉靖《貴州通志·銅仁司》載有土人。嘉靖《貴州通志·省溪司》亦載有土人。明郭子章在《黔記》中稱:“貴州本夷地,一路諸城外,四顧皆苗夷,而種類不同。自貴陽以東者,苗為伙,而銅苗九股為悍,其次曰仡佬,曰佯僙,曰土人,曰峒人,曰蠻人,曰冉家蠻,曰楊保,皆黔東夷屬也?!痹凇睹魇酚浭卤灸芬嘤蓄愃朴涊d。此對,對土家族地區(qū)的土司兵被稱為“土兵”、“土丁”,亦貫之以“土”。明代,史書中出現(xiàn)有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土兵”、“土丁”、“土人”等名稱。從這些“土人”生活區(qū)域及活動史實來看,“土夷”、“土蠻”、“土人”、“土丁”等是土家族的專指。從其后封建文人所撰地方志中土人、苗人、僚人等分章敘述、分類敘述來看,亦證明自宋代開始,土家族已從自古泛稱為“蠻”中分立出來,成為有著自己獨具特征的較為穩(wěn)固的族類,自稱為“畢茲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1956年國家正式認可土家族確定為單一民族,稱為土家族。
通過以上論述,可見貴州土家族的族源從源和流追溯到古巴國是有根有據(jù)的。一是論證了今貴州土家族主要聚居的黔東北沿河、德江、思南、印境內(nèi)的“巴人”若干部落集團中,有賨人部落集團和“巴姬”統(tǒng)治集團等。濮江等地在古巴國時期就是其疆域的“南極黔涪”地;江口、銅仁等地為“五溪蠻”之地域。二是論證古巴國人部落集團、蜑人部落集團(以“廩君蠻”為主體)等,其中濮人部落集團是其中人數(shù)眾多的群體??梢姡褓F州土家族是由多個氏族部落、多個支系逐漸交往、融合、發(fā)展變化而來的。從土家族對白虎的習俗看,屬蜑人、“廩君”后裔部分“敬白虎”,以白虎為圖騰加以崇拜;屬賨人、巴姬等西戎族群部分,習俗中“趕白虎”,即歷史上以射殺白虎為業(yè)??磥怼熬窗谆ⅰ焙汀摆s白虎”是完全對立的兩種態(tài)度。但從民族學的角度審視,正說明今貴州土家族歷史上來源于不同的支系、不同部落集團,他們之間的力量達到了“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程度,才有可能使“敬”和“趕”白虎兩種相背文化現(xiàn)象都能“并存”保留下來。再從土家族語言看,在早期的研究中對土家語的族屬語支有不同觀點。《中國少數(shù)民族》稱:土家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土家語是一種獨立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土家族簡史》稱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是一種獨立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其語支仍未確定。這可能也與土家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有關(guān)??梢?,貴州土家族的族源是多元的長期交往融合直到唐宋才形成為土家族。
[1] 王燕玉.貴州史專題考[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0.
[2] 李紹明.川東酉水土家[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
[3] 袁柯.山海經(jīng)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4.
[5] 上海書店,編.后漢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6] 陳國安.沿河縣客田土家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M].民族志資料匯編(第9集),貴州省志民族志編委會,1989.
[7] 肖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8] 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 魏征,令狐德.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