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治國
(信陽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文化學是探討文化現(xiàn)象的起源、演變、傳播、結構、功能、本質、規(guī)律的人文社會學科,是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專業(yè)開設的一門旨在培養(yǎng)大學生文化意識的專業(yè)基礎課。鑒于文化的概念大而模糊,范圍廣而無涯。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怎么學好文化學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剛從高中升入大學的學生。下面我就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談一些感想,請專家學者賜教。
一、利用多媒體增加課堂信息量,充實課堂內容。
世界各地的人們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社會文化。文化學者致力于研究這些文化體系的相似性與多樣性,以探尋人類存在的本質。要讓學生理解各民族文化生活的不同方面,只有運用世界各地異彩紛呈的多民族文化及具體事例,去充實課堂內容,才會使學生耳目一新,充分理解教材的深刻內涵。而多媒體具有充分發(fā)揮計算機對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多種媒體綜合處理的優(yōu)勢,在教學中能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充實和豐富課堂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并能使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對概念、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記憶更加牢固。以往需要大量時間難以掌握的知識點,通過多媒體的展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易于鞏固,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計算機調用資料的速度快,隨意性強,能加快教學節(jié)奏,加大課堂教學密度,節(jié)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展示所講文化內容,增加課堂教學密度。這樣,能使每節(jié)課的內容比傳統(tǒng)教學內容多一倍多。教學內容量的增大,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增加學生的知識量,使學生加深對文化學原理的理解,在較短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這對文化學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播放相關的文化學視頻。
影視是文字作品外另一種文化表述手段,文字與影像之間具有不可替代性,這就決定了這兩種文化展示方法的獨立性、互補性及其存在的價值。影視是用電影或電視片的拍攝與制作為手段以表現(xiàn)文化學原理,從而展示和解釋一個族群的文化或建立比較文化的工作。有時,一幅畫面的含義一萬句話也說不盡,同樣,一句話的寓意可能超過一萬幅畫面,即文字和影像以不同的符號系統(tǒng)傳達與交流信息,是不可比擬的。[1]所以,除講授課本知識外,也嘗試給同學們播放文化類電影。如:國外弗來費提拍攝的關于愛斯基摩人的《北方的納努克》,關于愛爾蘭西海岸線外阿蘭群島的《阿蘭的男子漢》;貝特森和米德拍攝的《三種文化的育兒方式》;珍·陸克等拍攝的《夏日紀事》;馬歇爾的《獵人》;希拉里·哈里斯的《努爾人》;加德納的《沙的河流》,等等。國內主要是上世紀50—60年代拍攝的“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片”這些影片反映了少數(shù)民族當時的生活方式,因今天已經(jīng)消失而彌足珍貴。例如:《苦聰人》《佤族》《黎族》等。也有現(xiàn)代拍攝的一些影視,如莊孔韶拍攝的《虎日》及一些當代文化學者拍攝的《六搬村》《最后的山神》《暴雨將至》《撞車》等人類學、文化學視頻,通過播放這些影視,促進了學生對異文化的理解,極大地增強了教學效果。
三、開辟第二課堂,注重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基本的方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它通過研究者直接考察研究對象,從而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文化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強調采用田野調查方法。對學習文化學的學生來說,進行科學的田野調查訓練與實踐,在參與特定的文化社區(qū)的生活過程中,觀察和記錄文化現(xiàn)象,感受特定的文化心理體驗是必需的。尤其是對某一文化團體、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考察,通過調查可以掌握第一手的、未經(jīng)任何人加工修飾過的原始資料,作為進一步的研究基礎。這種基礎上的研究更具有可靠性和權威性。
19世紀以來,歐美國家的一些文化學家就先后深入到一些還處于原始社會發(fā)展階段的民族、人群中,對其文化現(xiàn)象進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資料,進而寫出了文化學的經(jīng)典研究著作。學生雖不能像早期職業(yè)文化學者那樣進行專門的田野調查和參與觀察,但這并不妨礙學生日常生活中對各種文化現(xiàn)象留心觀察和思考。我們本來就生活在文化之中,但常常意識不到文化這只看不見的手對生活與心理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生活,卻意識不到水的存在一樣。在學習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田野調查觀察和品味各種異文化,反思自己的文化,并將文化學的一般理論應用于觀察我們日常的生活實踐,這對激活我們的思想大有好處。[2]在組織同學進行田野調查的教學實踐時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對學生田野調查活動的規(guī)劃和指導上面。具體說來,教師要負責制訂田野調查計劃,選擇調查內容,還要對學生進行田野調查的指導和培訓。如每年的寒暑假期間,在對學生進行田野調查的培訓后,都組織學生在家鄉(xiāng)進行實地調研,有時親自帶領學生到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進行田野調查。通過開辟第二課堂,學生在直觀的現(xiàn)實生活和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中加深對文化學理論的理解和認識。
四、推薦經(jīng)典文化學閱讀書目,提高自學效能。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在1972年提出的報告中提出,教育應該較少地致力于傳遞和儲存知識,更努力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看他學到了什么,而是看他是否學會如何學習。所謂“學會如何學習”實質上就是掌握和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也就是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
提高自學能力的途徑有很多,對于文化學而言,給學生推薦合適的文化學閱讀書目,讓學生通過對這些文獻的閱讀以增進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在學生閱讀過這些文化學著作后,指導學生撰寫讀書筆記,申請研究課題等。在研究性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文化學的入門書籍有:(1)哈維蘭著,瞿鐵鵬、張鈺譯《文化人類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本書目的在于向學生全面介紹文化人類學,書中介紹了文化人類學及各分支學科的關鍵概念和術語,同時引入體質人類學和語言學的相關材料。此外,本書還簡要引入了人類學各思想流派的研究成果和理念,編排簡明扼要,引人注目,有感染力。(2)埃里克森著,董薇譯,《小地方,大論題——社會文化人類學導論》,商務印書館2008出版,它展示人類學家如何從村莊或城鎮(zhèn)的微觀研究,揭示認同、全球化、性別和宗教等復雜問題。(3)詹姆斯皮科克著,汪麗華譯,《人類學透鏡》,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本書作者將其近半個世紀的與人類學打交道的親身經(jīng)歷、生活中的趣聞軼事及學科重點融合到一起,簡潔生動地講述了人類學的核心概念、獨特的人類學研究方法、人類學的哲學底蘊,以及人類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5)巴利(Barley,N.)著,何穎怡譯,《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該書詼諧地描述了作者在喀麥隆田野調查的經(jīng)歷,討論了田野調查中的無聊、被敵視和危險,作者透露自己作為一個田野考察者是如何去融入當?shù)夭柯渖缛?,遇到何種艱苦才取得這些考察資料的。(6)列維·施特勞斯著,《憂郁的熱帶》,三聯(lián)書店2000年出版,此書記載了列維·施特勞斯在卡都衛(wèi)歐、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幾個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遠的思考歷程與生活體驗。書中獨特、科學的研究視角和方法,精煉雅致的抒情語言表達,發(fā)自內心地對發(fā)現(xiàn)的激情都無疑給文化學的研究開闊了新的視野和指明了獨特的方法。(7)李亦園著,《人類的視野》,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出版。是一部綜合了作者對中國文化與人類學理論深邃理解的論著,分析深入淺出,行文行云流水,引人入勝。(8)周大鳴主編,《文化人類學概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該書概述文化人類學的基本原理,使學習者能夠對文化人類學有全面理解,并領會文化相對論、跨文化比較、整體觀、參與觀察等理論與方法;努力在學習者心中播下文化意識的種子,并促使他們積極地面向田野和實際,以消解文化中心主義、種族中心主義等給人類發(fā)展所帶來的種種弊端。(9)喬健著,《漂泊中的永恒——人類學田野調查筆記》,山東畫報出版社1998年出版。這是作者的田野筆記選集,作者用生動而富有感情色彩的筆調記錄了人類學家在田野調查中的喜怒哀樂及研究人類學是研究文化的學科。(10)莊孔韶主編,《人類學通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本書著重介紹文化概念及其解釋,重新整理了以往中外人類學著作中常見的理論,并探求人類理論的時空軌跡及在今日社會變遷條件下的研究途徑,從而闡明了人類學的理論架構及其內涵。
五、撰寫學術論文,提高學生的思維。
文化學不僅需要了解豐富的知識材料,更需要嚴密的思維,可以說,思維水平直接決定文化學學習的效果。因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文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撰寫學術論文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學術論文的撰寫是學生思維和知識的結晶,也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這是學生自己能夠看到的、直接感知到的東西。而且,撰寫學術論文可大大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課堂上,老師一般都會講解有關論文的觀點、介紹各種類型的學術性論文,但老師的講解一般主要集中于論文觀點的分析評價。學生掌握了學術論文寫作的技能后,能夠更準確、更全面地理解老師的講解,也能夠更好掌握文化學學術研究的發(fā)展。此外,學術論文撰寫也有利于學生的論文寫作水平和文字表述能力、信息檢索和信息組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提高。
[1]宋蜀華,白振聲.民族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346.
[2]陳建憲.文化學教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