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凝芬
(廣東培正學院英語教育中心,廣東廣州,510830)
美國19世紀末女作家凱特·蕭邦于1899年發(fā)表的小說《覺醒》因其強烈的女性意識而被奉為女性主義文學的先驅和經典。作品中,蕭邦以優(yōu)美流暢的行文生動細膩地塑造了愛德娜、拉蒂諾爾、蕾西這三位個性迥異的女人,并著重刻畫了愛德娜從沒有明顯自我意識的傳統(tǒng)家庭主婦逐漸成長為關注精神生活、追求獨立和自由的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女性的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蕭邦對女性自我建構的關注與探討。
法國哲學家??峦瑯雨P注主體建構問題。“事實上,福柯全部努力,均可看作是其對主體的解構,以及對于新的‘自我’的構想?!保?]作為繼馬克思、弗洛伊德之后出現(xiàn)的又一位對女性主義影響頗大的哲學家,福柯的理論為女性主義提供了不少方法論上的啟示。他的生存美學理論也同樣可以燭照我們研究《覺醒》中的女性主體建構問題。
話語是??律婷缹W的一塊基石。繼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滦剂恕叭酥馈?。他認為不存在作為意義派生源頭的自給自足的主體,“主體”是在話語中通過話語實踐建構的。福柯強調“不再把話語當作符號的總體來研究,而是把話語作為系統(tǒng)地形成這些話語所言及的對象的實踐來研究”。[2]話語對個人身體和心智的建構,總是在一個較大的權力關系網絡中進行。為了要使話語有效地實現(xiàn),必須要激活個人的能動性。因為只有當個人認同于某個話語所提供給他的主體位置時,這個主體才會對這個話語所支撐的權力關系階序發(fā)揮最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在這個話語所提供的主體位置與個人利益之間出現(xiàn)了空間,那么可以對那主體位置產生抵抗的力量便產生了”。[3]可見,話語與權力交織在一起模塑主體的身心,而主體利益與當權話語的異位與沖突則可能導致抵抗和反模塑。
19世紀的美國,社會上仍普遍奉行維多利亞時期道德標準,女性處在社會底層,受壓制、無權利。在故事發(fā)生的南方路易西安納州,“男主外、女主內”的父權制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女人被禁錮在狹小封閉的家庭中,賢妻良母、家庭主婦、生育工具成了她們不可轉移的角色模式,柔弱順從成了女性美的象征。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當時聲勢浩大的婦女解放運動都舉步維艱,“只要這個運動有可能把女人帶離家這個屬于她的真正位置,給她男人的事情做并在她身上培養(yǎng)出男人的品質,它就不可能得到南方的同情。南方女人喜愛家里的幽居生活,任何可能把她帶進公眾視野的事情都使她退卻”。[4]可見,代表男性利益和價值的當權話語不僅維持著男尊女卑的社會階序,還控制著女性的生活空間和思想,使許多女性把男性話語內化成支配思維和行為的真理,自愿地成為男性話語的維護者和代言人?!队X醒》中的拉蒂諾爾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代表。
拉蒂諾爾是男權社會所模塑和推崇的女性榜樣。她“視兒女為偶像,崇拜自己的先生,并且認為抹殺自我、像守護天使般長出一對翅膀是最神圣的天職”她就像小說開頭的籠中鸚鵡一樣,有美麗的翅膀卻不能展翅飛翔,巧舌如簧卻沒有自己的聲音。在小說中,她有三次告誡:第一次告誡羅伯特注意自己和有夫之婦艾德娜的關系,以免艾德娜把他的殷勤當作愛情,造成對丈夫的不忠;第二次告誡艾德娜要注意和厄絡賓的關系,“紅杏出墻”是要遭到社會譴責的;第三次是告誡艾德娜為人之母的責任。這三次勸誡無一不體現(xiàn)拉蒂諾爾對男權話語的維護和其女性主體意識的缺失。她不僅滿足于男性話語給她提供的附屬位置,而且自愿地放棄了自己的女性話語權,自覺維護男性社會的權力階序,并因此被男權社會尊為女性榜樣。
蕾西則是與拉蒂諾爾完全相反的一個女性。她不屑于男性話語為她提供的相夫教子的附屬位置,我行我素、藐視世俗,無視社會陳規(guī)俗禮,堅持著作為鋼琴藝術家的獨立,并鼓勵愛德娜堅強獨立、追求自我。雖然在大家的心目中,她傲慢,丑陋,脾氣大,愛吵架,衣著完全沒有品位,是個不折不扣的討厭鬼。但這正說明了她對男性話語的身心雙重抵抗和對自己話語權的堅持,她也因此被排斥在社會生活的邊緣,形只影單。
如果說拉迪諾爾和蕾西代表著女性話語對抗男性話語的兩個極端的話,女主人公愛德娜則是對當時男權主導話語和女性自我追求矛盾張力下女性自我建構的可能性的探討。她曾經屈服于男性話語的力量,接受相夫教子的角色,自覺地服從丈夫的意志。但她內心從未停止過質疑,以及對自我與宇宙關系的思考。在格蘭島度假過程中,與拉蒂諾爾的交往使她初嘗表達自我的快樂。羅伯特的體貼殷勤則喚醒了她對愛情的渴望和對追求愛情自由的向往。神秘的大海也召喚著她去探索自己內心未曾到過的深度。她開始拒絕順從和堅持自我?;氐綂W爾良后,愛德娜不顧丈夫的反對,外出四處探索,培養(yǎng)自己的繪畫天賦,結交自己的朋友。厄羅賓的曖昧喚醒了她作為女性的欲望,促使她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主體所具有的情欲、性欲,更加劇了她對自我獨立自由的追求,使得她再也無法滿足于男權社會為她安排的位置。她決定搬出丈夫的豪宅,住進鴿子樓自己畫畫謀生。遺憾的是她所抵抗的男性話語已經滲入她的骨髓,她無法協(xié)調女性自由、母性、和男權社會強加給她的繁衍后代的責任之間的沖突,羅伯特的放棄也使她的愛情幻滅。她試圖跳出男性話語的版圖,卻發(fā)現(xiàn)除此之外已無他所。她迷失了,卻依然不愿妥協(xié)。跳海是她對自我的無奈回歸和對男性話語的無聲抗議。
由此可見,在父權制社會中,男性話語踐行著對女性自我的模塑和主宰,女性自我的建立和生存有賴于顛覆和超越男性話語空間——異質空間的存在。
空間是福柯生存美學中又一重要的概念。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在空間中產生的,而空間跟權力和秩序相聯(lián)系的社會建構,“我們的空間是在位置關系的形式下獲得的”,[5]“是任何權力運作的基礎”。[6]作為聯(lián)結權力及其施受對象的中介,空間被分割為不同的類型,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空間,如學校、醫(yī)院、收容所、軍營、城市、社區(qū)等。不同的空間涉及不同的社會結構和管理模式,代表了不同的知識體系。社會通過這些體系將知識紀律化,對身體進行規(guī)訓。人們需要打破這種無形的權力和規(guī)訓;需要向“外部”索解和創(chuàng)造。那么,異質空間就被福柯看作是一種探索,也被看作是一種關于自身的創(chuàng)造。在??驴磥恚拔覀兯畹目臻g,在我們之外吸引我們的空間,恰好在其中對我們的生命、時間和歷史進行腐蝕的空間,腐蝕我們和使我們生出皺紋的這個空間,其本身也是一個異質空間”。[5]對他來說,“空間的重要意義是要發(fā)現(xiàn)差異性、異質性,甚至是某種超越性的東西”。[1]因為正是這樣一個融社會空間和物質空間于一體的異質空間為主體提供了一個抵抗、顛覆主宰權力話語的灰色地帶,為自我的超越提供了一種可能。
首先,小說故事的前半部分發(fā)生在度假勝地格蘭島。格蘭島風景旖旎又遠離日常生活的喧囂,在這里人們休閑地享受著陽光和大海的無限美好,放松而大膽地談論著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這樣一種自然恬適的環(huán)境相對于愛德娜之前生活的新奧爾良市無疑是一個超脫的地方。而作為男性話語主宰的丈夫們在工作日的缺席也為女人們的自由隨意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女人們心靈的溝通和超越提供了機會。使得格蘭島成為一個集社會空間和地理空間為一體的異托邦。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愛德娜回想起被壓抑的過往,慢慢地學會對拉蒂諾爾傾訴自己的心聲,并燃起了對自由愛情的向往和對丈夫的反抗,開始變得有自己的欲望、思想和生活追求。愛德娜向往大海,渴望游到其他女人不曾游到的地方探尋那足以迷失自己的廣闊天地,表現(xiàn)了她對自我解放的追求和自在之地的冀望。雖然格蘭島是男性權力話語相對稀薄的灰色地帶,但畢竟只是暫時的寄托,而且也依然無法絕緣于主宰的權力。因為丈夫們周末依然會來,因為像拉蒂諾爾這樣的代言人依然在不斷地提醒男權社會的價值和觀念。這樣一個異托邦的異質性為愛德娜的覺醒提供了可能,也決定了她在這里的覺醒的不徹底性。
其次,與蕾西小姐的關系也為愛德娜對抗當權話語提供了一個異質的空間。蕾西小姐特立獨行、無視社會常規(guī)本身就是對男性話語的抵抗。跟她的親近意味著對傳統(tǒng)話語的偏離,而蕾西小姐也一直鼓勵愛德娜要有勇敢的靈魂,敢挑戰(zhàn),不妥協(xié)。“想要飛越傳統(tǒng)與偏見的鳥兒要有強壯的翅膀,小東西傷痕累累、筋疲力盡地掉回地面的景象真悲慘”。[4]蕾西小姐的鼓勵無疑給了愛德娜超越的力量,遺憾的是愛德娜始終不夠堅強,她“不希望永遠有她跟在身邊”,[4]始終穿梭拉蒂諾爾與蕾西兩者之間,搖擺在傳統(tǒng)與超越兩極之間。
再次,愛德娜為自己營造了一個異質空間——鴿子樓。在一個女人的一切都是男人的財產的社會里,愛德娜卻用自己繼承的財產和賺的錢為自己置辦了一個處所,以顯示自己的獨立——經濟和精神的獨立。在這個簡陋的房子里她“有種感覺,好像社會階級降低,精神層面卻相對提升了。在為自己擺脫人情義務所跨出的每一步,都更增強她身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力量,更擴展了自我。她開始用自己的雙眼環(huán)顧四周,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了解生命中更深一層的潛在意義,由于自己的靈魂渴望獨立,她再也不能滿足于‘以別人的意見為意見’了”。[4]這個鴿子樓給了愛德娜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讓她擁有一個可以暫時躲避男性話語桎梏的避港灣去聆聽自己的心聲和追求自己的夢想。但這并不代表著這個異質空間是當權話語的真空地帶,她之所以有勇氣這樣做是因為她丈夫和子女的缺席:丈夫去遠方做生意了,子女又被送到奶奶家。正是控制她的主要力量的短暫空間上的缺席才為她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去創(chuàng)造一個當權話語薄弱的異質空間,去觸摸到內心的欲望,并有可能為掙脫枷鎖的束縛作出更大的努力。實質上她并未徹底擺脫他們的影響,丈夫的書信和拉蒂諾爾的規(guī)勸無不提醒著她想逃脫的人情義務。獨立的向往和父權話語在這樣的異質空間里并存、較量著,給了愛德娜顛覆的機會,也埋下了反顛覆的種子。事實上,愛德娜一開始就不夠決絕,因為她選的鴿子樓就在原來的家的邊上,她還眷戀著原來的生活圈子。
由此可見,愛德娜的覺醒得緣于主宰權力話語相對缺席的異托邦的存在。但這種異托邦本身的異質性決定了顛覆和反顛覆力量之間的較量和對主體話語的爭奪。正是這種爭奪和較量的劇烈性把愛德娜推到命運的大海里——她沒有強大的力量去調和這種矛盾,也不愿妥協(xié),只能選擇放棄——對自我和對壓抑人的男性話語的放棄。這固然是因為愛德娜的脆弱和任性,更是因為男性話語的壓倒性存在和異質空間的狹小短暫。
在一個男性話語當權的社會里,女性話語注定被抑制、異化甚至是剝奪,拉蒂諾爾的無自我、蕾西的被丑化便是鮮明的例子。愛德娜不甘心這種被抑制和剝奪的角色,企圖在一個男權社會中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追尋女性的自在存在。她的追求可被看做蕭邦對女性話語權和生存空間的一場文本實驗,通過愛德娜的覺醒和命運去探討女性自我建構的可能性。
《覺醒》的發(fā)表把凱特·蕭邦推到了道德輿論的風口浪尖上。面對如潮惡評,蕭邦曾說“我做夢也沒想到龐蒂里耶太太會把事情弄得如此糟糕,并使自己淪落到令人詛咒的地步。我若早有哪怕一丁點的預見,我都會把她從人群中驅逐出去。當我發(fā)現(xiàn)她要做什么的時候,事情已過一半,已經太遲了”。[7]這可被看做蕭邦輿論壓力下的推脫之詞,但也反映了蕭邦對愛德娜的尊重,否則愛德娜就不可能以今天這樣率性執(zhí)著的形象出現(xiàn)在讀者的視野中。正是這種尊重,或者縱容,蕭邦在文本世界里探索女性話語和生存空間的同時,也把自己的命運和愛德娜綁在一起,用女性觸角踏著美國19世紀末男權雷池,勇敢探討女性建構的生存空間,完成了一場大膽悲壯的現(xiàn)實實驗。
19世紀不斷高漲的女性解放運動給女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作自由,使蕭邦有機會成為一個頗具名氣的小說家和評論家。但《覺醒》的發(fā)表戳穿了這種女性創(chuàng)作自由的假象。評論家紛紛譴責蕭邦的女主人公“軟弱、自私、不道德”[7]?!镀樟_維登斯周日》宣稱“凱特蕭邦小姐是另一個聰明的女性,但她在創(chuàng)作《覺醒》時把她的聰明發(fā)揮得非常糟糕。該故事的意旨幾乎不能用適合發(fā)表的語言來表述”。[7]新奧爾良時報嚴厲譴責蕭邦沒有責罰她的女主人公的不檢點行為,對她完全不合理的行為沒有一點責難。該評論家對蕭邦似乎寬恕婚外戀,選擇追隨個人喜好而不是家庭責任深為不安”。[7]《覺醒》很快被各地圖書館撤除,出版社也廢除了蕭邦第三部短篇小說集《一種職業(yè)和一個聲音》出版合同。正如愛德娜在《覺醒》中為她所堅持的女性性愛自由和獨立自主付出生命的代價一樣,蕭邦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為她超越時代的女性關懷和女性自我探討付出慘重代價:評論界的輿論壓力和抵制最終使她幾近失聲并最終郁郁而終。
蕭邦的失敗見證了女性創(chuàng)作和自我實現(xiàn)所遭受的束縛和抵制,說明了女性創(chuàng)作受到隱含著男權文學批評話語所制約。19世紀末文學的評判標準受到當時的一些社會機構(如出版社、書店、圖書館、批評機構、教學研究等)的制約,這些機構代表了當時社會的、階級的、集團的意識,其控制權基本掌握在一小部分受過良好教育、經濟富裕但思想保守的男性知識分子手里。他們不會輕易認可或接受任何挑戰(zhàn)男性話語傳權的道德觀點和看法。換言之,雖然婦女解放運動使得男權社會里存在了女性發(fā)展的異質空間,但這種空間畢竟是有限的,其主宰話語依然是男性話語,任何對女性自由與獨立的主張都難逃被扼殺的命運。
愛德娜之死、蕭邦的被抵制皆因她們在一個女性生存空間狹小的男性社會里堅持發(fā)出女性自己的聲音。蕭邦的女性主義實驗雖然在19世紀末的美國失敗了,卻成功地開啟了女性自我建構探討的先河。雖然她們在19世紀末的美國南方社會找不到生存的空間,但她們卻活在了20世紀60年代后的眾多讀者的心中。愛德娜的勇敢與堅持使得《覺醒》被推崇為女性主義文學的扛鼎之作,而蕭邦也被尊為女性主義文學的先驅,備受關注與推崇。
[1]張中.空間、語言與生存—??律婷缹W的一個視角[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465-468.
[2]米歇爾·福柯.知識考古學[M].謝強,馬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53.
[3]克莉絲·威登.女性主義實踐與后結構理論[M].白曉紅,譯.臺北:桂冠,1994:112-113.
[4]凱特·蕭邦.覺醒[M].楊瑛美,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9-104.
[5]米歇爾·???另類空間[J].王喆,譯.世界哲學,2006(6):53.
[6]米歇爾·??拢A_·雷比諾.空間、知識與權力:福柯訪談錄[M]//包亞明.后現(xiàn)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4.
[7]Wendy Martin New essays on The Awakening [M].Peking University Press Peking,2007: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