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2016-02-25/ 第07版面/深度報道 /作者:本報記者 白云怡
2月20日,數(shù)千華人在洛杉磯游行示威。
2月20日,數(shù)萬名華裔在全美40多座城市展開抗議游行,聲援被判決二級誤殺等5項罪名的華裔警員梁彼得。這是美國歷史上華人群體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游行。不少分析認為,它超越了單純的“挺梁”,而是一次在美華裔的“政治覺醒”?!董h(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數(shù)個美國城市的大游行聯(lián)絡人,聽他們講述了這場維權活動的始末,了解到新一代年輕移民對改善華人在美地位的期待和做出的努力。大游行華盛頓地區(qū)的一名聯(lián)絡人直言,“北美的政治生態(tài)正在發(fā)生改變。”海外華人向有“逆來順受”“自掃門前雪”的名聲,“2·20”大游行給了他們一個團結的契機,不過,這一切也許僅僅是個開端。
“無意中點燃的一把火”
在美國的華人圈里,一個叫“天天”的微信名字最近為很多人所熟悉。數(shù)天前波及全美四十多個城市、參與人數(shù)之多前所未有的華人大游行,與“天天”最初在微信上“無意中點燃的一把火”有很大關系。
“天天”的真名叫王湉,是個80后,也是這次全美大游行的總聯(lián)絡人。“2月12日那晚,我一宿沒睡,因為惦記著梁彼得的事。第二天早上,我決定做點什么,就花兩分鐘時間匆匆寫了一段名叫‘集結號’的小文,發(fā)在朋友圈和一個叫‘京范兒’的洛杉磯華人微信群里,說自己想以個人名義發(fā)起一個游行,抗議梁彼得遭遇的不公正,如果其他人愿意,歡迎加入。”王湉接受《環(huán)球時報》采訪時說,“說真的,這個小文寫得挺爛的,也沒那么政治正確,因為寫的時候挺隨心所欲,沒想到通過微信轉出去以后,4個小時不到,就有15個城市1萬多人響應。哎呀媽呀,當時我就跟我老婆說,看來這事要大!”
王湉的“集結號”像是被扔進了石頭堆里的爆竹,炸開了很多東西,而社交媒體則像一個放大器,讓這把火得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迅速、野蠻地燃燒起來。據(jù)王湉講,“集結號”發(fā)出后,全美各地的華人都在添加他的微信。“平均每秒鐘就有10個人要求加我為好友,要我建群。我都快累死了,幾天幾夜都沒睡覺。”最終,全美國有四十多個城市加入了“挺梁”大游行,甚至還有3個加拿大的城市也參與了進來。
“從某種程度上說,微信真的挺‘恐怖’的”,王湉對記者感嘆道,“3年前,我號召過一次反對‘辱華’的游行抗議,當時社交媒體還不像今天這么普遍,所以我們主要是用網(wǎng)站、電話聯(lián)系。很困難,我們自掏腰包花了很多錢,在報紙上、電臺上、電視上打廣告,呼吁大家參與。但這一次,至少在我所在的洛杉磯,我們沒有在聯(lián)絡召集上花一分錢。”
個體成功與整體被忽視
在“2·20大游行”組織者眼中,此次游行并非僅是“挺梁”,而是一次為在美華人權益“發(fā)聲”的群體性行動。對華人來說,半個多世紀前的《民權法案》將“種族平等”定為美國“政治正確”的絕對紅線,但“看不見的歧視”仍然無處不在。
“我們從出生就被貼上黑眼睛黃皮膚的標簽。在美國這個自由的國度里,我們是少數(shù)族裔,雖然我們有了表面的自由平等的權利,但是大學錄取時,我們的孩子被貼上亞裔的標簽,職場上我們有看不見的‘玻璃天花板’。同樣一件事兒,他,他,還有她做,都對,唯有我們去做就不對。這也是我們發(fā)起這次大游行的根本原因”,大游行休斯敦組織者卿梅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
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路陽博士告訴《環(huán)球時報》,作為少數(shù)族裔,華人自踏上美國土地伊始便面臨著種族等方面的歧視和沖突。1882年的排華法案,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排斥某特定種族的歧視性法案。直到二戰(zhàn)期間中美成為盟友,美國才取消若干排華政策。1964年平權法案實施后,華人的地位逐漸得以改善,但歧視氛圍一直存在。
如今,美國華人的職業(yè)結構早已不局限于早期的洗衣、餐館、雜貨、制衣等傳統(tǒng)行業(yè),尤其是二、三代以上華裔及部分中國新移民廣泛涉及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美國華裔也實現(xiàn)了從“低人一等”到“模范少數(shù)族裔”的轉變。但如駱家輝、李昌鈺等個體華人的成功案例,反襯的卻是整個族群遭到忽視的處境。甚至“模范少數(shù)族裔”的稱號也受到部分華人質疑,認為這掩蓋了華人長期面臨的困難。
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劉衛(wèi)東用“游離于美國的主流社會之外”來形容。他對《環(huán)球時報》說,“非裔已經(jīng)出了一位總統(tǒng),也有很多議員和高官。猶太裔早已進入美國政界、經(jīng)濟界和法律界,甚至說他們主導了美國的政治經(jīng)濟生活也不為過。就連同為亞洲裔的韓裔在美國也相當強勢,甚至能在好幾個日本駐美機構前設置起韓國慰安婦的雕像。相比而言,華人在美國似乎仍是一個被忽視、邊緣化的群體。”
“不團結”的傳統(tǒng)
“美國政客們只要兩種票,選票和鈔票。從選票數(shù)量來說,華人在美國還是太少了,所以政客們經(jīng)常會犧牲掉我們的利益,去討好人數(shù)更多的拉美裔和非裔群體,不得不說這一點我們天生就很吃虧。比如我所在的加州,之前有政客提出一個SCA5 法案,大意是大學錄取名額按照族裔人口比例來分配,這對一向學習成績都很好的華人學生非常不公平。這個法案表面上是為了所謂‘平權’, 實質上就是因為當時加州在選舉,政客希望博取拉美裔和非裔的好感”,王湉直言,“華人也并不像猶太人,形成用金錢支持政客的傳統(tǒng)。”
實際上,華人人數(shù)并不少,在所有少數(shù)族裔中僅次于墨西哥裔。但華裔選民一向參政意識淡漠,投票率很低。另一方面,華人議員、高官雖然在增多,但這些個體對華人群體的“反哺”似乎很難看見。王湉和大游行華盛頓地區(qū)聯(lián)絡人鐘家鈺都提到,在政界取得成功的華裔很難對所在族群的地位起到明顯改善作用。不同于其他少數(shù)族裔的參選官員,幾乎沒有哪個華裔打自己的種族牌。同樣,華人選民投票,更多也是看參選人的黨派屬性。
在卿梅看來,華人的某些“傳統(tǒng)” 也應為今日的困境負責。她對《環(huán)球時報》說,由于深受“溫良恭儉讓”的中國傳統(tǒng)影響,華人普遍謹慎、溫和。華人家庭常常教導自己的孩子“槍打出頭鳥”“凡事忍三分”,尤其在美國“屋檐下”,更是不要去惹事。這固然有好處,但也導致很多華人受到欺負而不去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另外就是,我覺得我們華人內部不夠團結”,卿梅說,“以前在一些維護華人利益的活動中,一些朋友原本說好來參加,但當天卻告訴我說,要陪孩子去參加補習班,不來了??墒牵绻悄阕约涸庥隽瞬还?,如果是你的家人發(fā)生不幸,你還會因為要陪孩子去補習班而放棄對自己權益的爭取嗎?再比如一些站出來為華人說話的人,卻不得不面對華人內部一些冷言冷語和嘲諷。”
劉衛(wèi)東表示,長期以來,在美華人“各掃門前雪”的思想十分嚴重,他們更為關注個體利益而忽視群體利益,更關注經(jīng)濟利益而忽視政治利益,同時不太熱衷參加美國主流社會的社會活動。
“摸著石頭過河”
或許,事情正在起變化,正如此次大游行所顯示的——許多人認為這是華人群體的一次“政治覺醒”。
常駐美國的華文媒體人孫衛(wèi)赤對《環(huán)球時報》說,近幾年,每當美國社會出現(xiàn)辱華言論或事件時,越來越多的華人會按照美國的方式走上街頭。像2008年CNN主播辱華言論、2013年ABC電視臺主持人的辱華言論等,都激起全美華人抗議??梢哉f,現(xiàn)在只要有損害華人利益和形象的事出現(xiàn),就會有抗議。
“我們不能老不發(fā)聲,而且光靠游行還不行,還得按照美國的游戲規(guī)則玩他們的政治。”王湉說,“怎么玩?最簡單的就是模仿猶太裔,給政客經(jīng)濟支持。去年年底,我們加州華人一起資助了當?shù)匾幻h員,在我們的支持下,他很快起草并推動了一個法案,把中國農(nóng)歷春節(jié)變成了加州一個節(jié)日。其實我們華人都不太明白怎么玩政治,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在一些人看來,這既是一種厚積而薄發(fā)的自然過程,也有新因素。這次全美華人大游行的參與者眾多,幾乎各個年齡段的都有。包括王湉在內的數(shù)名組織者告訴記者,30歲上下的華人移民充當了游行主力軍,他們以“70后”“80后”居多,其中不少人是教授、律師、科研人員、醫(yī)生。實際上,近幾年來幾次規(guī)模較大的華人群體性維權活動中,這類“新移民”都占據(jù)很大比重。
有人認為,華人新移民與老移民的觀念不同,他們對自己的華人身份更自信,覺得自己值得擁有更好的待遇。鐘家鈺說,比起老移民,新一代移民受到的教育更西化,語言能力強,對政治更熱心,愿意更深層次地融入到美國社會。另外,中國國力迅速崛起,使得新移民的自信心更強,遇到不公更樂于發(fā)聲。年輕移民對先進技術和通訊工具的掌握也使他們有條件組織大規(guī)模活動。“總之,北美的政治生態(tài)正在發(fā)生改變。”
盡管如此,華人為維權而設的團體、抗爭經(jīng)驗以及有威望的領袖等都很欠缺,在美國政治社會上話語權繼續(xù)擴大的前景并不完全樂觀。“當下,美國越來越把中國視作一個假想敵,這也意味著如果華裔在美國崛起,美國白人社會勢必感到威脅。華裔內部繁雜的思想、不同的派別也是阻力”,鐘家鈺稱。
“無論如何,這次游行是一次引燃在美華人族群意識的契機”,卿梅說,“這當然是個漫長過程,但我希望多年后當我的孩子問起我為她再美國公平生存的機會做了什么的時候,我可以驕傲地對她說,‘孩子,我做了’。”“很多人說這是華人的一次‘覺醒’,但我想說的是,其實我們以前也‘覺醒’過很多次,只是后來常常又睡著了”,王湉說,“也沒關系,慢慢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