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喜詠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及有關主管部門周知,思想政治理論課經(jīng)過了“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改革發(fā)展歷程,短短二十年實現(xiàn)了從單純的課程設置與建設到以學科為支撐的課程建設的跨越?!?5方案”的四門課程設置突出了改革開放初期思想解放與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適應的意識形態(tài)變革要求,“98方案”的七門課程設置力圖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專業(yè)性、科學性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對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實際需要,“85方案”到“98方案”的課程設置改革,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政治性包容及適應科學性,二者相互和解、調適和保持合理張力與統(tǒng)一的發(fā)展趨勢,而顯然,科學性的地位和訴求不斷提升,學科設置和建設的問題成為進一步改進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然要求?!?5方案”的課程設置不僅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性的綜合整體的具體要求,而且同時設置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予以支撐,力圖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質的飛躍。二十六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發(fā)展歷程反映了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實踐和理論創(chuàng)新軌跡,融合了這一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學界的思想理論學術成果。六年來,執(zhí)行“05方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在學科建設的支撐促動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有關主管部門的思政課觀念都發(fā)生了積極變化,同時也暴露出許多新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討論和系統(tǒng)分析。
中宣部、教育部在[2005]5號文件《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指出,務必要大力推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建設。學科建設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依托的學科是我國特有的一門政治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研究,為推進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等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指導地位,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培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提供了有力的學科支撐。
六年來,為適應教學的實際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緊迫任務當然是順利實現(xiàn)“98方案”到“05方案”的過渡轉型,立即全面貫徹執(zhí)行新方案。然而,關于學科支撐問題——首要的是對其意義的理解,客觀地看,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復雜因素,短時間內做到整體到位還存在諸多困難,這也不是一個簡單的理解問題,它需要借助實際的學科建設打開局面,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學科建設相互促進的一體化發(fā)展,從而徹底更新提升思想政治課程觀念。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支撐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定位在使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有了廣闊空間的同時,還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提供了理論支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目標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的契合,使服務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的完成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特征在使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有了合法性的同時,也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的整體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學科基礎”。[1]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系,學界也有學理探討。[2,3]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對學科支撐的意義問題,還需要在教學和科研實踐中認真反思,逐漸轉變教學科研的方式方法,以提升思想政治課的學科意識與品味質量。
不少人認為,中國高校專業(yè)類課程都是有相應的學科基礎支撐的,多數(shù)專業(yè)課教師都有一定的學科意識,而似乎思想理論課例外,一直“05”方案后才開始有自己的學科。其實,這種說法并不全面,需要認真分析。
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在“05方案”前實際上有不成文規(guī)定的“馬列·科社”一級學科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二級學科的支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主要來自這兩個學科的碩士點、博士點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這些學科知識豐富學養(yǎng)背景正統(tǒng)的教師,其教學體系和方法自然受自身學科專業(yè)的影響。許多教師有自已所在學科的研究領域和方向,部分人還是高校碩士點、博士點的導師,很難說這類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沒有學科支撐。
第二,對于思政課主管部門來說,一直以來提倡教學科研并重和相互促進,提倡科研反哺教學,從而提高教學的思想性和學術性實效,而多數(shù)有學科研究成果的教師也會自覺地實現(xiàn)科研與教學的統(tǒng)一融合。
第三,絕大多數(sh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yè)點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共有行政建制,教師和教學是二者共用的資源,多數(shù)教師同時承擔思政專業(yè)課和思政理論公共課的教學任務,少數(shù)教師專任思想政治課教學,但也只有相對的獨立性。如果說高校專業(yè)課都有相應的學科支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科專業(yè)當然也不例外,而與之融為一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當然也有相應的學科支撐,實際情況是如此,不在于有沒有明文規(guī)定。
第四,所謂高校專業(yè)課程的學科支撐,其實也未見得都有明文規(guī)定,而是根據(jù)科學性要求,約定俗成習慣性地按學科要求制定培養(yǎng)的教學計劃,與之相比,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公共必修課,主要受嚴格的教學大綱的指導和約束(教學大綱有點像教學“憲法”),教師習慣于尊奉相應課程的教學計劃來組織完成教學任務,似乎這個教學計劃不是基于所在學科或相關學科而制定的。顯然,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的。雖然作為公共必修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有不同于專業(yè)課的特殊功能要求,但不能因此誤認為思想政治課只有教學計劃而沒有學科支撐。認為專業(yè)課一直都有學科支撐,實際上是對其科學性的尊重和認同;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從來沒有學科支撐,實際上是對其政治性、意識形態(tài)性的刻板印象,是對其科學性、思想性學術性不足的不滿和嘲弄,這種陳舊觀念在客觀上是源于其歷史原因,有強大的慣性,也有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發(fā)展狀況的不了解產生的偏見。因此,這不是根本否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支撐,主要是質疑其科學性,是對其過去簡單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說教情緒化的反應。
綜上表明,實際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支撐問題與專業(yè)課一樣,一直以來都是有學科支撐的,不能認為只是“05方案”實施后才有學科支撐。須要明確,整體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來自于“學科”,“課程”是屬于所在“學科”的,在學科的規(guī)范下,“課程”的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專業(yè)”,“課程”具體地屬于某一“專業(yè)”,穩(wěn)定地屬于所在“學科”,可能存在沒有“專業(yè)”的課程,但絕不存在沒有學科支撐的“課程”。因此,從總體上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有學科支撐的,這與是否成文規(guī)定沒有必然聯(lián)系,不能簡單地作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但是,多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支撐確定不夠自覺明確,力度也不夠,效果也不太理想,這就迫使我們應進行及時深刻的反思。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銜接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從學科設置的一般規(guī)律來看,多數(shù)學科的規(guī)劃建制是由于其自身的理論學術積累到一定程度,與其它學科形成了比較明確的學科邊界和相對獨立且成熟的研究領域,在現(xiàn)有的知識門類中已經(jīng)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上設置學科是客觀要求,先有學科的“實際”再給予建制,自然合理,這樣的學科設置模式可稱為“先學科再建制”。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設置當然符合學科設置的一般規(guī)律,但又具有明顯的特殊性,有些問題需要辯明。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先有建制再有學科”。其實,這種說法似是而非,估且不說一直有“馬列·科社”這一一級學科。眾所周知,建國以來,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都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指導和基本原則的運用,甚至連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學科也是自覺堅持運用唯物辯證法展開科研工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學科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實現(xiàn)了各自的大發(fā)展,雖然也有受西方學術影響而淡化馬克思主義的情況,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性質和特色沒有變。雖然長期以來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建制,但要問馬克思主義在哪里,自然在各個學科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是否有個題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建制似乎不太重要??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實際”的存在毋庸置疑,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擁有最廣大基礎的最為深厚寬廣的人文社會學科。然而,沒有建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既有其指導、延伸、滲透其它學科的長期優(yōu)勢,也有因沒有明確建制從而影響制約自身學術積累和規(guī)范發(fā)展的學科比較劣勢。因此,建制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不是因為這個學科的“實際”缺失或貧弱,而是為了加強和提高,更好地發(fā)揮其大學科的引領作用。
明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fā)展的特殊性,特別是其“實”和“名”的關系,是正確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這個學科有效銜接的基礎。有人認為,思政課程的歷史比學科的歷史還長,到底誰跟誰銜接,誰向誰看齊?類似的問題還有不少。因此,在課程與學科的銜接問題上,首要的是樹立學科意識,“所謂學科意識就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作為一門課程,而且也作為一門學科,要更多地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考慮課程建設的問題”。[4]以下幾點須特別注意:
第一,立足課程教學,從“問題”切入學科,加強研究型教學的力度。作為課程基礎的教材,有諸多因素決定了其中許多內容、觀點、結論都難以全面、系統(tǒng)、深入地展開敘述,同時又受教學任務和課時限制,課堂上首先按教材講其“然”,但其“所以然”卻須在課前及教材之外,由教師來查資料和做理論的準備,這必然要到所在學科基礎中尋求,特別是某些理論問題的發(fā)展史。因此,課程教學與學科的銜接最直接的途徑是從“問題”切入,而“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分析解答則需要教師本人的理解和研究。這樣看來,有學科支撐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研究的相互促進和統(tǒng)一融貫,課程的銜接不能是簡單機械地“對應”和“掛靠”。
事實上,“05方案”的四門課中,只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可以直接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的二級學科對應銜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理論上應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這一二級學科對應,“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似乎應與“思想政治教育”這一二級學科對應,但這門課又涉及倫理學、法學等學科。若如此簡單對接,依然是抽象的,只有通過教學中的“問題”才能架起課程與學科之間的橋梁和通道,這樣的銜接才是具體有效的。
第二,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從課程建設提升至學科建設的層次,設置相對應的建設目標體系。長期以來,課程建設始終圍繞著教材、師資、課堂、學時、考評、網(wǎng)站等硬指標體系進行,強調規(guī)范和實效,實施起來相對簡單具體。課程建設也形成了從校級到省級再到國家級的精品課程機制,這個機制下的國家級課程建設一般都是有較強的學科支撐,至少有相關學科比較齊全的碩士點博士點。這個機制的上行要求其實就是學科支撐,這也表明把課程建設提升至學科層次是必要可行的。國家級精品課程是一種競爭評審(非考評達標)的機制,多年來只是為數(shù)不多的國家重點大學才有這個資源和條件。而今天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當作學科來建設,則是一種普遍達標的要求,國內普通高校都必須做到這一點。因此,課程建設的思路必須普遍向學科建設的思路轉換,原來課程與學科“兩張皮”的局面必須改變,這將涉及一系列制度規(guī)范的調整。
事實上,各高校紛紛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分離除思想政治教育以外的本科專業(yè),集中精力搞好思想政治課教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碩士博士點建設,就是一次重大調整,為課程和學科的相對穩(wěn)定和獨立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新的更高的平臺及運行機制。當然,在短時間內,體制機制的調整只是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銜接創(chuàng)造條件,而要徹底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建設,還需要做到教師學科意識的普遍到位和提高,從課程建設到學科建設的轉換也須經(jīng)過一個過渡和適應的階段,這里面有困難需要克服,也有障礙需要清除。
第三,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及其觀念的全面轉型。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來源和素質參差不齊,這也一直被專業(yè)課程教師以及社會人士,甚至包括學生所詬病??傊?,主要問題在于不專業(yè),好像思政課什么人都能上,這顯然不夠嚴肅,這樣的做法也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不尊重,沒有用科學或學科的態(tài)度來看待思想政治理論課,這至少是造成專業(yè)課教師瞧不起思政課教師,學生輕視思政課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銜接,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師隊伍的全面專業(yè)化,所以應設置相對于其它專業(yè)課更高更具體的門檻,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的素質和形象,轉變更新教師學生及社會的陳舊觀念。
當然,教師隊伍的專業(yè)化也不應絕對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基礎具有很高的綜合性,這個學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是如此,有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參與其中未必不是件好事。因此,這里所謂的“專業(yè)”除了本學科專業(yè)畢業(yè)之外,更為根本的是必須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學養(yǎng)。從理想的要求來說,當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都要具備像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那樣的知識學養(yǎng)和智慧境界的素質才好,這顯然不具備可操作性。因此,教師隊伍的總體要求可以是“專業(yè)”與“學養(yǎng)”的統(tǒng)一。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各二級學科的銜接,最終要走向互動融貫的境界,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功能全面發(fā)揮所要求的,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質量品位全面提升的必然趨勢。然而,實現(xiàn)這一融貫的目標可能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但堅持這樣的方向無疑是可行和必要的。當前,有一些前提性基礎性問題可以展開廣泛探討。
第一,在體制機制和觀念上嘗試打破教學研究與學科研究的界限。長期以來,由于學科意識的不到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研究多局限于教學經(jīng)驗的總結及教學方法技術的創(chuàng)新,在許多高校不被視作科研成果,不納入科研獎勵及職稱評審范疇,教師也就沒有積極性做這似乎沒有實際用處的研究。究其原因,固然有體制的限制,但根本原因在于多數(shù)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研究與相應學科的聯(lián)系脫節(jié),難以發(fā)現(xiàn)教材教法的真正問題,研究成果的科研內涵不足,缺乏實質性的研究對象與內容。但是,從學科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研究則大有作為。
例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各門教材,其現(xiàn)有體系的安排是否合理,這樣安排的意義何在,從整體上如何看待,具體內容的敘述有無漏洞,每門教材的體系的歷史沿革是怎樣的等,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以“原理”為例,與“85方案”時期的教材相比,現(xiàn)在使用的教材在內容體系、結構話語等方向都有較大不同,變化發(fā)展的原因是什么?強調整體世界觀的“原理”從教材的理論體系構造來看是否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要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的完整理論體系的高度壓縮的意義何在?如何講解?如何將傳統(tǒng)的三個組成部分通過教學體系而成為整體世界觀?中國化問題在“原理”中應如何體現(xiàn),等等。我們認為,這些問題才應是教學研究的實質性內容,這樣的課題與所謂的學科研究課題是難以二分的,是融為一體的。因此,教學研究與科學研究只能做很相對的區(qū)分,現(xiàn)在是改變長期二分,一輕一重的時候了。這需要在體制上作些調整,更要在觀念上明確:教學研究與科學研究不是性質不同,而是研究領域上的分別,或者是對象上的具體差異。只有教學研究與科學研究真正一體化了,目前二分的局面和觀念徹底改變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相應學科的融合貫通問題也將逐步實現(xiàn)。
第二,落實學科為課程服務的重要職能,形成學科密切聯(lián)系和指導課程的方向。可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承擔著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服務的特殊重要職能,然而關鍵在于具體落實。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怎樣服務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使二者做到真正地融合貫通?我們認為,在思路方法上要理清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立足思想政治理論課,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尋求研究成果的支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性、科學性、實踐性特色非常鮮明,而單就一本教材而言,要實現(xiàn)三者宏觀與微觀、理論的具體與現(xiàn)實的具體的完整統(tǒng)一,存在諸多困難,而這些困難可以向所在學科尋求支援,從而能有所緩解。以“原理”為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到底有哪些,現(xiàn)行教材的安排不是簡單地一條條原理的列舉,而是按三個組成部分以體系的方式來表述的,而學科研究的成果則有“十二條說”、“十三條說”等,[5]若以學科研究的成果對學生講明教材的“原理”,則能使學生形成明確的印象。我們發(fā)現(xiàn),就“原理”課來說,其理論性在四門課程中是最強的,若沒有相應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二級學科的支持,只一味地按照教材的編排按部就班地講授,像上面的問題可能會較普遍存在。
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問題的確不少,這些問題的發(fā)現(xiàn)需要有學科的眼光,這些問題的解答需要學科的支持。有沒有自覺學科意識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教學實效的軟指標上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執(zhí)行“05方案”后,大家普遍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具體要求中思想性和學術性需要加強,顯然,沒有學科的支持是不容易做到的。將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運用于思政課教學,無論是作為教材體系的補充還是深化,都是有益的,都將讓學生感覺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性、學術性一點也不比其它學科差,這樣的教學更有利于學生從內心體會和認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其二,立足思想政治理論課向馬克思主義學科提出需要研究的新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往往能暴露青年大學生關心的理論現(xiàn)實問題,發(fā)現(xiàn)許多理論體系深層的問題。由于長期以來教學與研究的一定程度的脫節(jié),這些問題可能是在學科中不太被注意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學科視域的盲點。當然,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的一個領域和對象,但多年來這方面的意識確實不夠,因而也積累了一些問題,也有大量問題需要發(fā)掘出來展開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暴露和提出的諸多問題必然會促進學科研究的發(fā)展,從而形成相互貫通的溝通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也就十分自然成為學科建設的一部分,其層次水平也會有相應提高。
這樣一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在矛盾就有了學科的解決路徑,而學科也增添了豐富的問題來源和可持續(xù)的動力。教學研究與科學研究沒有實質性分別,甚至在教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更具有理論學術價值,更能鞏固和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品質與特色,從而改變當前學科發(fā)展競爭的誤區(qū)。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學科與其他學科競爭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就是提高其學術水平,在學術上與其他學科看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政治性、實踐性就是其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內在品質,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學科支撐,同時在功能上又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殊之處,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又有不同于其他學科專業(yè)的特殊性質和功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發(fā)展必須保持政治性、實踐性、科學性之間的內在合理的張力,即意識形態(tài)性與科學性或現(xiàn)實性與學術性之間的合理張力。這樣的張力如何能保障和實現(xiàn)呢?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融貫是一個重要的保障實現(xiàn)機制,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片面追求學術性可能具有制約、糾偏甚至矯正的作用和功能。而一旦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真正融貫一體化發(fā)展了,所謂學術性與現(xiàn)實性的不平衡問題可能就會得到自然解決。
因此,應認真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建設功能,并進行制度性安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fā)展的方向在于發(fā)展提升自已的特色,走內涵式發(fā)展之路,切實發(fā)揮學科的功能,外部學科的發(fā)展路徑方法則只是參照系。
其三,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馬克思主義學科的融貫,關鍵在于觀念的轉變和制度的建設和落實。
觀念轉變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科意識,深入探討有學科支撐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建設與過去應有什么不同,如何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提升等。有關部門應加大培訓的力度和范圍,幫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實現(xiàn)觀念的轉變。關于制度的調整及落實,可能涉及到利益的分配問題,難度較大,應加強領導和監(jiān)督。
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支撐的問題,涉及課程與學科復雜豐富的、歷史的、理論的、現(xiàn)實的內外關系,涉及教師、學生和各級主管部門等不同主體的多重復雜關系,涉及到多方面的利害關系,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及有關部門廣泛探討和系統(tǒng)研究,并切實付諸實施。
[1] 張雷聲.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支撐作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12):56-59.
[2] 秦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3).
[3] 杜婷,梅榮政.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關系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7(19).
[4] 顧鈺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09:64.
[5] 梅榮政.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五個馬克思主義文本有關論述的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4):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