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培育,彭志強
(重慶理工大學知識產(chǎn)權學院,重慶 40005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guī)劃綱要》)提出,要“完善培養(yǎng)培訓體系,做好培養(yǎng)培訓規(guī)劃,優(yōu)化隊伍結構,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能力。通過研修培訓、學術交流、項目資助等方式,培養(yǎng)教育教學骨干、‘雙師型’教師、學術帶頭人和校長,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督逃?guī)劃綱要》為我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培養(yǎng)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有關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進行深入思考并不斷加以完善。
能力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教師能力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教育教學活動的質量和完成情況的個性心理特征[1]。而教師教學能力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順利完成教學工作并直接影響教學效率和效果的個體心理特征。
高等教育是與基礎教育相對應的概念,兩者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對象、內容與形式三個方面。首先,從對象上來看,高等教育的對象是具備了一定的文化基礎的20歲左右青年,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往往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和辨識水平;其次,從教學內容上看,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教材但不限于教材,授課教師應當不斷總結提煉出一套契合時代背景、符合學生特點的有針對性的專業(yè)化知識體系;第三,從教學方式來看,以往的“填鴨式”教學在高等教育中往往不再是首選的教學方式,而思辨性、討論性、參與性教學形式的教學效果則更為明顯。從上述高等教育的三個特點,可以得出高等教育教師教學能力應當具體涵蓋三個方面。
知識提煉能力是指高校教學課堂傳授的知識不應當僅僅局限于教科書的內容,而是根據(jù)學科需要將相關的知識進行匯總、提煉、體系化。這個過程并非簡單的知識拼湊的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知識檢索與加工的過程。特別是在信息化浪潮風起云涌的當前,如何運用網(wǎng)絡這一信息化載體,將社會上最新發(fā)生的社會事件、最新科技進展融入授課過程當中,使授課內容緊跟時代步伐是高校教師需要面臨的一個重大考驗。在通過網(wǎng)絡等信息媒介查詢到相關資料后,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結構加以提煉、加工,按照學生可以接受的層次、邏輯加以編排,則是高校教師在授課內容安排上需要解決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傊?,在教學備課的階段,高校教師應當強化對所講授知識的概括、加工和總結的能力,結合自身專業(yè)背景,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出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
高校教師在組織授課內容時,一方面是介紹、講授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則是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成果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一些新觀點、新見解,這也是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的體現(xiàn)之一。高校教師與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的明顯區(qū)別之一就是需要有相當?shù)臅r間和精力從事科學研究和創(chuàng)新,這是由高等學校的社會性質所決定的?,F(xiàn)代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教師不應僅僅扮演“知識傳播者”的角色,而更應當從事一線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真知,高校教師不是科學創(chuàng)造的“旁觀者”,更應當是“參與者”和“實踐者”。美國學者伯金漢姆指出:“教師抓住研究機會,不僅將推動教學技術,并將使教師的工作具有生命力和尊嚴?!保?]在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的情況下,大學教師必須緊跟學術前沿,不斷吸收最新的理論知識,積極發(fā)掘研究邊緣地帶的重要知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與學生共同學習、探討,在提升自身學術素養(yǎng)的同時,也著力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3]。
高校教師不僅需要學識淵博,還需要具備優(yōu)秀的知識傳播能力,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知識加以呈現(xiàn)。大學生的思想日益成熟,對高校專業(yè)課程的講授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細化。高校教師需要不斷學習、鉆研各種教學技巧,甚至應當了解傳播學的相關理論積極用于改善教學效果。另外,教學過程還應當不斷增強趣味性、吸引力,并且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例拉近學生與授課內容之間的距離,形成課堂授課內容與學生內心的共鳴。
2011年,曾有學者就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問題開展了專門的社會調查,發(fā)放了數(shù)百份問卷,通過對問卷的分析整理,得出制約我國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三個主要因素[4]。
當前,我國各地高校都尤其重視科研工作,并將科研成果作為青年教師職務評定、專項獎勵、年終業(yè)績考核、出國進修等各項待遇標準、晉升機會的重要考察因素之一。相對應的,對于教學和教研的要求則相對較低,一般只要求滿足基本的工作量即可,對于在教學和教研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缺乏相對應的激勵機制,這也就導致了當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輕教學”狀況的出現(xiàn)。
目前大學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理論脫離實際的問題,從而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就業(yè)難”的現(xiàn)象,而這種狀況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源于授課教師社會實踐經(jīng)驗的缺乏。大學本科教育是一種應用型教育,研究生以上的教育才應該轉向更加偏重理論性。而加強應用型教育的主要解決思路就是需要在課程設計中以實際操作性的內容為主,這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必須長期關注并參與專業(yè)實踐,積累豐富的解決實際問題經(jīng)驗,并將這些經(jīng)驗與教材知識相結合,使內容兼具理論性與實用性,只有這樣才能逐漸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yè)的尖銳矛盾。
高校青年教師雖然在各自的領域都有一定的見解,但是大多沒有經(jīng)過師范方面的專門訓練,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上普遍比較欠缺,特別是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往往對學生的接受能力考慮不足。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經(jīng)驗比較欠缺,在授課過程中對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對授課內容深淺的設計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另外,高校青年教師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往往面臨繁重的科研壓力,再加上很多課程都是初次講授,一般很難將所講授的全部課程完全熟練把握,這也就導致了青年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的客觀障礙。
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從多個層面綜合開展。具體而言,應當包括三項內容: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也建立起了“教學導師”制度,但該制度普遍未起到真正的作用。其原因主要在于有關教學導師的指導方式、工作評價、指導內容、薪酬待遇往往模糊不清,因而該制度在很多高校形同虛設。指導教師與年輕老師之間缺乏溝通,雖然名義上存在指導教師,但對青年教師的幫助卻微乎其微。因此,這種模糊的導師制度亟待加以清晰、明確、制度化,通過系統(tǒng)的獎勵機制進而調動指導教師和青年教師的積極性,形成一種開放、合作、相互促進和充滿活力的新局面,推動高校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教學對于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高校在考量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時,大多更關注教學水平較差的老師,而對教學水平優(yōu)秀的教師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缺乏將優(yōu)秀教師經(jīng)驗不斷推廣的后續(xù)措施。大多高校每年會就優(yōu)秀教師進行相應評選,但評選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應當通過評選不斷發(fā)掘高校的教學名師,進而將這部分優(yōu)秀教師的經(jīng)驗加以總結提煉,最終加以推廣,讓更多的年輕教師受到激勵,有所收獲。有專家認為,促進新教師發(fā)展成長的一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將優(yōu)秀教師所具有的知識,尤其是一些有特色的方法和技巧呈獻給其他的新老師[5]。因此,發(fā)揮教學名師的示范和帶頭作用對年輕教師的成長尤為重要。
青年教師應當抓住一切可以獲得的機會,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高校應當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鼓勵青年教師到政府機關、企事業(yè)部門掛職鍛煉,用掌握的專業(yè)知識與實踐部門進行交流與合作。在此過程中青年教師將掌握大量該學科領域的最新知識、信息,進而在之后的教學活動中極大地豐富授課內容,提升講授知識的針對性與實用性。這樣一方面更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其將來走向社會儲備充分的知識與能力。
[1]盧正芝,洪松舟.我國教師能力研究三十年歷程之述評[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1):70.
[2]王少良.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多維結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0(1):112.
[3]Hasan.Lifelong learning in A C Thijinman(ed)[M]//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New York:Pergamon,1996.
[4]劉芳,姚之彥.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專題調查研究[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11(4):78.
[5]趙昌木.論教師成長[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