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平
(安陽工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河南 安陽 4550007)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理解和領會課堂所學的基本原理、概念,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感、社會責任感,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國家十分重視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 〔2004〕16號)明確提出把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 〔2005〕5號)進一步強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2012年,教育部等《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指出:“把實踐育人工作擺在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位置,納入學校教學計劃”,“規(guī)定相應學時學分,合理增加實踐課時”;“積極調動整合社會各方面資源,形成實踐育人合力,著力構建長效機制,努力推動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開創(chuàng)新局面?!?/p>
所以,各高校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我校在廣泛借鑒國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了思政課“12343”實踐教學模式。即:
樹立一個觀念——大實踐觀;
利用二個平臺——校內和校外實踐教學平臺;
發(fā)揮三個作用——大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高校組織的保障作用,思政課教師的指導作用;
做到四個結合——專項集中實踐與全員分散實踐相結合;思政課實踐教學和專業(yè)課實踐相結合;教學實踐和科研項目相結合;多種實踐方式相結合;
實現(xiàn)三個目標——根本目標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主要目標是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直接目標是提高思政課教師實踐教學指導能力。
樹立 “由校黨委統(tǒng)一領導、思政部負責、學工黨團和教學院系等各職能部門協(xié)調配合、綜合運用各種實踐教學方式、全體學生參與、保障機制健全”的理念,打破過去實踐教學由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 (以下簡稱思政部)單打獨斗、實踐形式單一、參與學生少、無考核評價保障機制的局面。
思政課實踐教學要充分利用好校內和校外兩大平臺,開展豐富多才的實踐教學活動。
1.校內實踐教學。主要有課堂實踐 (包括課堂討論、辯論、影視觀后感、案例分析、師生角色互換、模擬表演等)、課外閱讀實踐、講座、大學生社團活動、校園文化活動 (征文比賽、辯論賽、演講會、各種紀念活動)、網絡論壇等。
2.校外實踐教學。根據(jù)理論教學的內容,組織學生參觀考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農村、文明社區(qū)、廠礦企業(yè),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方面所發(fā)生的深刻變化;與校團委、學工部合作,結合大學生志愿者行動、三下鄉(xiāng)、四進社區(qū)和暑期社會調查等活動,對學生進行奉獻、服務和感恩社會教育。
第一是突出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要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觀察和感受,獲得知識,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克服在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第二是突出高校組織的保障作用。學校要成立專門機構 (可以掛靠思政部或其他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實踐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和對外聯(lián)系等工作。
第三是突出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對實踐教學的事前動員、主題擬定、調查培訓、活動實施以及最后總結幾個環(huán)節(jié)[1]。
1.集中實踐與分散實踐相結合。集中實踐主要是根據(jù)理論課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利用周日參觀考察愛國主義教學基地、新農村、敬老院、社區(qū)、工廠等,或在暑假參與校團委組織的 “三下鄉(xiāng)”、青年志愿者活動和公益勞動等小分隊的實踐活動。對于無法參加集中實踐的學生,可以進行分散實踐:以個人或小組形式,開展社會調查;或由學生在寒暑假回家進行考察調研。
2.思政課實踐教學和專業(yè)課實踐相結合。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yè)課實踐教學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但側重點不同。思政課實踐教學為人才培養(yǎng)進行思想導航,指明正確的培養(yǎng)目標和方向,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學生 “如何做人”;專業(yè)課實踐教學則是培養(yǎng)人才的具體技能,培養(yǎng)學生“如何做事”;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專業(yè)課實踐教學則以特定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展示和物質基礎[2]。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育必須與專業(yè)實踐教育相結合。思政課教師要主動與各院系聯(lián)系,了解各專業(yè)實踐教育的計劃和安排,及時布置思政課實踐教學任務,教育學生在生產勞動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yǎng)成吃苦耐勞的精神,形成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品質[3]。
3.實踐教學和科研項目相結合。把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科研項目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加深對某些理論問題的認識。具體做法就是思政課教師在實踐教學開始前,根據(jù)課程內容,擬定研究題目,指導學生選題、調研、搜集資料、撰寫報告。這種科研實踐可以個人方式進行,也可以小組形式進行;學生可以單獨選題,也可以師生合作。既可以結合指導教師的大課題,也可以結合實踐教學主體自擬題目。
4.多種實踐方式相結合。在 “大實踐觀”視野下,思政課實踐教學應沖破部門職能壁壘,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校團委、學工部等多部門協(xié)調合作工作網絡;打破實踐場所束縛,綜合運用校內 (含課堂和校園文化)和校外兩大實踐場所;在課堂、校內和校外實踐教學中,根據(jù)課程特點,靈活運用多種實踐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開展實踐教學,主要實現(xiàn)三個目標:根本目標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主要目標是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直接目標是提高思政課教師實踐教學指導能力[4]。
任何一種教學活動,都必須有相應的保障機制。要真正發(fā)揮 “12343”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效性,必須從思想、組織管理、經費、師資、基地、考核評價等方面提供保障條件。
學校領導、各職能部門要充分認識到,通過實踐教學可以實現(xiàn)學校的教育教學目標,部門間需積極配合,提高效率。教師要認識到,只有通過實踐教學,才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xiàn)理想的教學效果。大學生要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可以學到有用的知識,提高自身素質。
第一,建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成立以校黨委委員為組長 (兼思政部主任或書記)、有關職能部門和思政部參加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指導小組,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教務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黨團系統(tǒng)等各司其職、齊抓共管、合力育人的良性格局。
第二,完善規(guī)范教學管理制度。教務處是實踐教學的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實踐教學計劃并監(jiān)督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負責制定實踐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實施。實踐教學大綱的內容:思政課實踐教學共52學時 (其中 “基礎”、“綱要”各8學時,“原理”12學時,“概論”24學時),2學分,實踐學時占總學時的21.6%。每學期開展實踐教學前,各教研室擬定所開課程的實踐教學方案,做到 “有計劃、有安排、有落實、有總結、有反饋”;實踐教學實行 “任課教師負責制”。校團委、學生處 (學工部)和各學院是實踐教學的協(xié)助單位,負責解決實踐教學場地、交通工具、教學場地、食宿以及學生的人身安全等問題。
第三,規(guī)范質量保障機制。根據(jù)實踐教學計劃和大綱要求,對實踐教學,教師要精心組織、認真選題,嚴格培訓、加強指導,做好總結評價考核。每次活動開始前,教師都會根據(jù)課程內容,結合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擬定10個左右的調研題目,讓學生每10個人為一組,任選一題 (也可自擬題目),以集中或分散的方式進行調查。思政部教師負責培訓調查方法、注意事項和調查報告的撰寫技巧。在活動結束后,要求每組提交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調查報告 (觀后感每人一篇,不少于3000字),最后擇優(yōu)評選,匯編成冊。最后挑選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在課堂上談感想和收獲,起到擴大影響、以點帶面的效果。
經費不足是制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順利開展的瓶頸問題。為保證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 (暫行)》(教社科 〔2011〕1號)規(guī)定:“學校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機構正常的各項經費的同時,本科院校按在校學生總數(shù)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圃盒0丛谛W生總數(shù)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標準提取專項經費用于教師學術交流、考察等,并隨著學校經費的增長逐年增加。專項經費安排使用明確,專款專用?!睂W校除應保證校團委、學生處等部門的學生活動經費外,還應為思政部劃撥社會實踐費和實習實訓費,以便有力地保證基本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求教師既要有較強的業(yè)務素質,又要有較高的政治素質;既要關注本學科的學術動態(tài)、國內外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也要到社會實踐中去提高認識、更新觀念、增強素質,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緊密聯(lián)系實際,提高教學效果。
2009年,學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人員少,年輕教師多,缺乏社會經驗。為拓寬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的業(yè)務素質,學校每年都安排4-6名教師外出參加學術會議和業(yè)務培訓,同時組織教師到福建古田、井岡山等革命圣地和改革開放發(fā)達地區(qū)參觀考察。為解決師資缺少問題,學校動員鼓勵優(yōu)秀輔導員和政工干部作為兼職教師加盟思政部,以打造一支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壯大師資力量。
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實踐教學基地是保證實踐教學活動長期開展的基本條件。在校領導和部門的努力下,本著合作共建、雙向受益的原則,從地方建設發(fā)展和大學生鍛煉成長的需要出發(fā),學校建有紅旗渠、殷墟、中國文字博物館、岳飛紀念館、文峰區(qū)法院、少管所、開發(fā)區(qū)科教園社區(qū)等一批穩(wěn)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同時還與附近的農村、敬老院、福利院、馬氏莊園、尚百幫公司、鑫盛機床廠等保持長年合作,為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良好的場所。
實踐教學的評價考核要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必須堅持過程與結果、動態(tài)考核與靜態(tài)考核、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評價方式要體現(xiàn)開放性和多樣性。采用期末成績加平時成績的方式,注重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的結合,期末卷面占70%,平時成績占30% (其中平時出勤、作業(yè)、發(fā)言等占10%,實踐教學20%)。運用口試面談、演講辯論、小論文、觀后感、調查報告等多種考評方式對學生的實踐教學進行打分。
另外,為調動學生的實踐積極性,每次實踐教學結束后,思政部都要組織評選優(yōu)秀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和論文,匯編成冊,對其中特別優(yōu)秀者,頒發(fā)獎金和證書進行表彰。
總之,從 “12343”實踐教學模式的實際運用來看,同學們反映很好,在近三年的學生評教中,思政課教師多為優(yōu)秀。盡管還存在諸如考核評價不夠科學、與外部門合作需要進一步加強等問題,但總體來說,該模式對于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和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具有良好的作用。當然,我們還需要改進存在的問題,使其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1][4]魯志美.試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改革——兼論東北林業(yè)大學“三三”式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J].思想教育理論導刊,2010,(6):75-79.
[2]鄭曉云.構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職稱體系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則[J].職教論壇,2011,(3):41-43.
[3]殷培鳳.淺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與創(chuàng)新[J].教學與探索,2010,(12):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