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譯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哈爾濱150010)
淺析物權的消滅
徐培譯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哈爾濱150010)
物權的消滅在《物權法》體系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我國《物權法》雖然規(guī)定了物權的變動,但是對物權的消滅卻未有完善、全面的規(guī)定,致使國家大量資源閑置,無法得到有效利用。通過對物權的消滅進行研究,以期探究物權的消滅對中國物權法體系結構的重要意義。
物權的變動;物權的消滅;時效消滅
物權的消滅一直以來都是物權領域內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陸法系國家大多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的規(guī)定。同時,學術界也從未停止對其深層的探索。但是,為何我國《物權法》卻將其“忽視”了呢?
我國《物權法》對物權的消滅有如下的相關規(guī)定:
第28條:“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生效時發(fā)生效力?!?/p>
第30條:“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fā)生效力。”
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明確規(guī)定。立法者的本意可能是依據(jù)在同一物上,由相對人取得所有權,作為其反射的效果,使之前的所有人因此失去所有權的情況,稱之為物權的消滅。我國現(xiàn)行物權法規(guī)定了三種情況:第一,為公共利益目的而強制征收所有權以及其他財產(chǎn)權的情形。第二,因有效的法律文件而失去的所有權,作為相對方的所有權的消滅。第三,因事實行為而導致原所有權人的所有權消滅。
以上幾種情況的法理依據(jù)為:所有權發(fā)生轉移,作為其反射效果,原所有權消滅。但是日本法學家我妻榮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在物權人將物權讓與他人時,雖然物權發(fā)生移動,但并不是物權的消滅?!?/p>
同時,我國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物權消滅的表現(xiàn)形式的范圍也過于狹小。通過研究可以得出物權消滅的形式不僅包括相對滅失,即物權轉移后原所有人的物權滅失以及原物權人放棄物權,還包括絕對滅失的情形,如物本身的滅失。所以,我國《物權法》的現(xiàn)行規(guī)定在此看來是一種立法缺失。
我國從封建時期就是人口大國,人均資源相對較少。傳統(tǒng)觀念導致我國人民看待物權尤其是所有權相對保守。同時,由于鴉片戰(zhàn)爭后我國人民的生活一直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生活物資更是相對貧乏,致使中國人更加節(jié)儉,很難產(chǎn)生放棄所有權的意識。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采全民所有制的體制。在公有制的體制下,人民本來就沒有所有權,于是就更談不上放棄所有權。致使我國人民甚至是立法者都很難形成物權消滅的意識。在當時的社會意識里,所有的物資都屬于國家,公民本身不是所有權的主體,公民對生產(chǎn)資料、住房等享有的是使用權。公民思維沒有形成私權意識,因此看待物權消滅則無從談起。
我國在建國時所采的立法模式多參考前蘇聯(lián)的立法模式,由于前蘇聯(lián)與我國的政治體制、經(jīng)濟體制極為相似,同時當時我國盲目崇尚前蘇聯(lián),以至于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都有很濃重的蘇聯(lián)味道。法律作為上層建筑很難脫離經(jīng)濟基礎而獨立發(fā)揮作用,因此在當時的經(jīng)濟背景下,全民避談私有,甚至懼談私有。同時立法者也傾向于在此問題上與國家方針政策保持一致。
綜上,我國由于歷史、經(jīng)濟以及法源的原因在過去未對物權的消滅給予足夠的重視。以至于在現(xiàn)今大力提倡建設法治國家的背景下,仍然出現(xiàn)在部門法中“遺漏”物權消滅的制度設定,使得我國很多資源空置浪費,阻礙國民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
物權的消滅,是指物權本身失去其存在[1]257。物權的消滅從權利人角度出發(fā),可分為絕對的消滅以及相對的消滅[2]。而更加精細的按客體不同又可大致分為兩種:動產(chǎn)物權的消滅以及不動產(chǎn)物權的消滅。
1.拋棄,也稱放棄。但是放棄多指放棄權利,而拋棄則更加形象地表達出動產(chǎn)物權消滅的狀態(tài)。放棄是指以消滅物權為目的的單獨行為[1]259。臺灣民法第764條規(guī)定:“物權,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因拋棄而消滅?!睊仐壭枰⒁鈳c:第一,拋棄在臺灣法學界被理解為:“除拋棄之意思表示外,并須拋棄對該動產(chǎn)的占有?!保?]但是日本學者我妻榮先生認為:“所有權以及占有權的放棄,無須對物定認為意思表示。通過放棄占有等表示的放棄的意思即可?!保?]259拋棄的效力為動產(chǎn)因拋棄而變?yōu)闊o主物,以先占原則取得所有權。作者個人認為拋棄的動產(chǎn)成為無主物比劃歸國家所有更適合我國國情,劃歸國有后需經(jīng)過二次分配才能重新確定所有權。而將拋棄之物定為無主物,可以省略這一步驟,節(jié)省行政資源,同時也盡可能地做好物盡其用。同時,認為對拋棄而言,為便于判定拋棄,減少不必要的糾紛,應在放棄占有的同時,作出放棄所有權的意思表示,但形式不必采要式。僅需要對直接受益人表達即可。第二,拋棄動產(chǎn)物權應注意不違背社會公序良俗。
2.標的物滅失。動產(chǎn)標的物損毀、滅失,其所有權人的所有權當然消滅。
3.公用征收及法院判決所引起的原物權人的物權消滅。
4.混同一起的物權消滅。臺灣民法第762條規(guī)定:“同一物之所有權及其他物權,歸屬于一人者,其他物權因混同而消滅?!痹摋l規(guī)定動產(chǎn)所有權與限定物權的混同。臺灣民法第763條第一項規(guī)定:“所有權以外之物權,及以該物權為標的物的權利,歸屬于一人者,其權利因混同而消滅。”這條是對限定物權與以該限定性物權為標的物之權利混同的規(guī)定。同時,為保障對物有利益的第三人考慮規(guī)定:“但其他物權之存續(xù),于所有人或第三人有法律上之利益者,不在此限?!?/p>
無獨有偶,日本法學界也對混同作出了規(guī)定:兩個無須并存的法律上的地位歸屬于同一人之情形,被稱為混同[1]260。同時,也規(guī)定了不因混同而消滅的例外:其一,在同一物上,所有權與其他物權就因為當該物為第三人的權利的標的或者混同后的物權為有利害關系第三人的權利標的時,權利不因混同而消滅。其二,占有是種事實狀態(tài),也不因混同而消滅。
1.放棄。由于不動產(chǎn)不存在占有狀態(tài)而影響物權行使,所以不動產(chǎn)物權放棄的客體為所有權和限定性物權。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動產(chǎn)物權的放棄須經(jīng)登記,未經(jīng)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此外,關于不動產(chǎn)被放棄后的所有權歸屬問題,作者贊同王利明教授提出的“收歸國家享有”[4]之主張。
2.標的物滅失。日本的我妻榮先生認為:“是否應認為物已滅失,須根據(jù)社會觀念予以確定?!崩缫虻卣鸹蛩疄亩鴼p的不動產(chǎn),如果是基于原不動產(chǎn)修復而形成的不動產(chǎn)屬于原不動產(chǎn)。但是如果新的不動產(chǎn)與原不動產(chǎn)不具有同一性,則認定為原不動產(chǎn)滅失。另一種標的為債權,在為債權所擔保而設立的擔保物權的情形下,債權也可作為廣義上的標的物,隨著債權的消滅,設定的擔保物權也歸于消滅。
3.時效滅失。也有說法為“法定期間經(jīng)過”。臺灣民法第880條就對法定期間經(jīng)過做了相關規(guī)定。對此,日本民法典第167條第二項也作了“所有權以外的物權,原則上有二十年的消滅時效。但是,占有權沒有消滅時效。擔保物權在原則上如果不與債權在一起,則沒有消滅時效”[1]259。時效消滅未能被我國《物權法》所采用。與之對應的是在學術界早已達成共識的“時效取得”制度。時效取得在某種層面上就是時效滅失的反射效果,僅有不同的是,王利明教授主張時效取得制度的主體為國家,而時效滅失后物權所對應的主體為所有主體。但決不能認為物權的時效取得就等同于物權的時效消滅。概因時效取得的重點落在“得”上,至于取得之前的權利處理未曾考慮,容易引起糾紛。而時效滅失則強調“滅失”的過程,力求排除物身上所附之權利,以求一個“清白物”而能為其他人所盡其能事。因此,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4.公用征收。為公共利益之目的而強制地征收所有權以及其他財產(chǎn)權的制度。根據(jù)公用征收之額度,征用人原始地取得權利,與此相反,被征收人的權利歸于消滅[1]260??梢哉f公用征收是現(xiàn)今社會唯一合法化的能夠威脅到神圣不可侵犯的所有權的制度。在我國更是強行侵犯百姓所有權的“利器”,對公用征收制度如果不能推出一套具有嚴格程序、標準的法律規(guī)范加以限制的話,人民的所有權將永遠處于被剝奪的危險之中。
5.不動產(chǎn)物權的混同。所謂不動產(chǎn)物權的混同,是指兩個物之必要的物權同歸于一人的事實[1]260。對此把握民法典第762條規(guī)定:“同一物之所有權及其他物權歸屬于一人者,其他物權因混同而消滅。”以及第763條規(guī)定:“所有權以外之物權,以及以該物權為標的的物之權利,歸屬于一人者,其權利因混同而消滅?!钡淅馇樾闻c動產(chǎn)混同的例外情形相同。但是日本民法對不動產(chǎn)物權混同又有另外的特殊規(guī)定:產(chǎn)生混同的法律要件溯及地失去其效力時,因混同而一度消滅的權利也會復活[1]264。
1.物權消滅的法律意義
物權的消滅在我國《物權法》中是被安排在第二章“物權的變動”部分。該部分包括物權的設立、移轉與消滅。首先,物權的消滅在整個物權法體系中有重要的結構意義。物權的權利本源是物,最基本的物的滅失,導致權利的消滅。不規(guī)定權利的消滅,當物滅失后,該項權利將如何行使?如果不行使,那么權利就是虛化的,就是多余的權利;如果權利人行使權利,那么勢必會造成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所以規(guī)定物權的消滅是物權法所必須納入的部分。但是,我國物權法卻未明確規(guī)定物權消滅后,在未喪失標的物的物理屬性的前提下,原權利人如何使自己的權利消滅。當原權利消滅后,對該標的物的物權如何有效、公平的處理。在這里動產(chǎn)、不動產(chǎn)統(tǒng)一歸國家的做法應該是不適當?shù)?。筆者認為不應該“一刀切”的對待,應該區(qū)分對待,例如土地、房屋等不動產(chǎn),由于該類資源非常稀缺、珍貴,所以應先劃歸國家所有,再經(jīng)由二次分配,分配到能夠充分地利用其物的人控制下。而對于汽車、飛機、輪船等價值較高的動產(chǎn),原則上也應通過拍賣等方式處理。而其余一些相對價值較低的動產(chǎn),應采先占原則,以減少國家二次分配所消耗的行政資源,節(jié)約行政成本。同時,物權的消滅代表著一個國家物權法體系,甚至民法體系,乃至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的完整性。它代表著一種法律思維,一種對權力的深層次理解,所以物權的消滅是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
2.物權消滅的社會意義
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們發(fā)現(xiàn)原來看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寶貴。但是,即使在資源稀缺的今天,我們依然有很多資源由于種種原因而未能有效利用。中國的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著名的“爛尾樓”,我國很多資源由于其所有者無力開發(fā)而放置閑置。如何通過一種行之有效的制度將這些資源有效利用起來,而又不侵犯權利人的權利,成為一個重中之重。物權的消滅就可能很好地解決該類問題,這符合法律在資源配置問題中所體現(xiàn)的道德性作用[5]。所以物權的消滅制度對于整個社會也是不應輕視的。
物權的消滅是一項設計權利人的權利是否存在的制度。對于這樣一個可以掌握他人權利“生死”的制度,在制定中更要以審慎的態(tài)度視之。否則,它將嚴重地威脅包括所有權在內的所有物權的“安全”。所以,如何判定物權的消滅成了重中之重。
其一,就拋棄而言,動產(chǎn)拋棄應為相應的意思表示,在這里意思表示的對象應為利益人,同時還要做出交付或者放棄占有。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另外,對不動產(chǎn)物權而言,登記注銷應為必要程序。未經(jīng)登記,物權的放棄也應該生效,但不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這是為了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其二,對標的物滅失所引起的物權消滅,應判斷原物是否存在,如原物被毀壞,無法恢復其原有能力,則判定標的物滅失,相應的物權消滅。但是,如果該物為毀壞,則要判斷修葺后該物與原物是否具有同一性。如果有同一性,則判定該物為原物,物權仍然存在。如不存在同一性,則判定該物為新物,原物的物權消滅。
在司法實踐中,關于物權的消滅而引起的糾紛屢見不鮮;在人們工作生活中,因物權的消滅而導致的資源閑置也比比皆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樣一個看似“雞肋”的法律制度?通過研究可以得出物權的消滅這一法律制度并不是“雞肋”,而是能關系到、影響到人民大眾、千家萬戶每一個人的生活的。我國的《物權法》在這方面的“忽視”顯然是一種立法缺陷。有關部門應該盡快針對物權人放棄物權、標的物滅失、時效滅失等方面完善,盡早出臺相關的法規(guī)或司法解釋。真正做到人民群眾行使權利有法可依,法官審判有法可依,行政部門執(zhí)法有法可依。降低人民權利受損的風險,降低法官審判的難度,降低行政部門行政執(zhí)法的成本。兼顧分配利益,減少資源的閑置浪費,做到物盡其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社會主義偉大強國添磚加瓦。
[1][日]我妻榮.我妻榮民法講義(II)新訂物權法[M].羅莉,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257.
[2]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15.
[3]王澤鑒.王澤鑒法學全集第十五卷[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15.
[4]王利明.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89.
[5][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鄭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97.
Analysis of the Elimin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XU Pei-yi
Elimination of proper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perty Law System,in which it can not be ignored.Though the variation of property has provided in Chinese“Property Law”,there is no perfect provision of property elimination,which causing a large number of idle resources and cannot be effectively utilized.It will b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perty rights by studying the elimination of property.
The variation of property;The elimination of property;Time elimination
DF521
A
1008-7966(2012)02-0073-03
2012-02-13
徐培譯(1984-),男,黑龍江哈爾濱人,2009級民商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