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宏旭, 趙 崢
(1.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數(shù)計系,河北 承德 067000 2.四川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馬戛爾尼使團眼中的清代承德經濟與社會史料價值分析
滕宏旭1, 趙 崢2
(1.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數(shù)計系,河北 承德 067000 2.四川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馬戛爾尼使團1793年使華過程中關于清代承德經濟和社會的記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使團成員對城市規(guī)劃、黃教寺廟及喇嘛、承德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的敘述是研究清代承德、建設“避暑山莊學”的寶貴資料。
馬戛爾尼;承德;經濟;社會
1793年,英帝國以給清朝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派出了馬戛爾尼勛爵率領的使團,于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了乾隆皇帝。對這一歷史事件,中外歷史學家分別根據(jù)相關史料和自身視角進行了許多解讀,做了大量相關研究。但學術界往往關注的是馬戛爾尼使團與清政府在政治經濟禮節(jié)等層面的互動與沖突,對使團所記載的中國經濟與社會生活似乎還缺乏更深入的挖掘與研究。馬戛爾尼使團所收集的很多資料,對認識清代中國經濟與社會具有寶貴的史料價值,承德作為清朝全盛時期的第二政治中心,一直是清史研究的熱點。戴逸教授就曾倡議建立“避暑山莊學”。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馬戛爾尼使團的史料,從中分解出一個英國使團眼中的清代承德經濟與社會的形象,為 “避暑山莊學”的建設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除去馬戛爾尼使團與清朝官員的談判與會見、覲見皇帝的禮儀程序、參加皇室典禮以及參觀皇家園林及其周圍寺廟外,在熱河主要有如下一些社會活動的記載:
(一)使團對熱河的城市市容和參觀人群的特別描述。1793年9月8日舉行入城式。在入城前后,使團對熱河的自然地質環(huán)境、城市面貌和參觀群眾作了記載。在入城式進行過程中,斯當東在參觀群眾中尤其注意到了“身穿黃色長袍,頭戴黃色圓帽”的“此地喇嘛廟內的比較低級的僧侶”,并著重指出“皇帝信仰的喇嘛廟是佛教的一個宗派。這些人穿著尊貴的黃色服裝,屬于神圣的宗教團體,但附近群眾卻似乎對他們不表示任何尊重,而他們自己的舉止也體現(xiàn)不出中國有身份的人表現(xiàn)的那種尊嚴感覺。”使團在入城式結束后隨即在熱河鎮(zhèn)下榻,大約就是今承德市酒廟橋附近原來的佟王府,“從這里可以俯瞰全鎮(zhèn)和一部分御花園”,“整個熱河除了官員們的公館而外,普通老百姓住在極端低劣的草舍,里面擠滿了人。街道彎曲不平,塵埃滿地。緊在旁邊的御花園、行宮和廟宇則十分偉大壯麗。富貴和貧窮上下懸殊簡直無可比擬?!?/p>
二、使團對熱河郊外自然環(huán)境和農民生活的描繪。次日在謁見禮節(jié)往返磋商當中,幾位使節(jié)團員到熱河郊外作了一個短途游覽旅行。斯當東對這次旅行中觀察到的景象做了極為細致的描寫:“一行人等上到郊外高地,俯視群山環(huán)抱中的熱河全鎮(zhèn)。這里的土地雖然也很肥沃,但耕作得沒有中國內地那樣精細……過去這些山上似乎長滿樹木?,F(xiàn)在留在山的最上面和最外面的完全是一些短小的草木。所有鄰近地帶看不到能用的木材。這是前人只砍伐樹木而不培育新苗的不幸后果。由于山上沒有樹木,因此空氣異常干燥。本地雨量稀少,老百姓不得不家家打井以資灌溉。這里水桶不是木制,而是編織得非常精細、絕不漏水的柳條桶。農民的主要食物是高粱和其他谷類,園子里種了很多大蒜和其他香辣味植物,這是他們的副食品。從山頂往下看,有一些很漂亮的房子,最初以為是大官的公館,后來知道是一些本朝皇帝建的喇嘛廟。”
(一)馬戛爾尼使團對熱河城不多的描述是研究清代城市史的寶貴材料
使團在熱河下榻以后,斯當東對熱河城內令人觸目驚心的混亂和規(guī)劃的敘述并非孤證。乾隆皇帝曾在避暑山莊對侍侯在側的內大臣博爾奔察說:“此地氣候極清淑,大勝京師,洵無愧避暑山莊也!”博爾奔察回答說:“陛下就宮內言之耳。若外間城市狹隘,房屋低小,民人皆蝸處其中,兼之戶灶銜接,炎熱實甚,故民間有諺曰:‘皇帝之莊真避暑,百姓卻在熱河也?!边@兩則史料提示我們:避暑山莊之外的熱河街景、百姓的人居環(huán)境與富麗堂皇的皇帝行宮、皇家寺院和貴族官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熱河作為一個城市的形成與興起,是與避暑山莊的建立分不開的。這使得承德在發(fā)展過程中,既是為避暑山莊服務的,又是與它對立的。避暑山莊的營建前后經歷了八十多年,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周密規(guī)劃的,而山莊之外則從來沒有任何規(guī)劃。一些王公大臣、品級不高的辦事官員和蒙古王公也因年年來熱河而修建了府邸。皇室貴族和官員占據(jù)了熱河最好的地段,占地面積也最大,老百姓則被迫聚居在“戶灶銜接”的環(huán)境中。趙世瑜教授指出:“清代城市的研究者往往感到困惑。因為在中國的城市中,很難發(fā)現(xiàn)明顯的富人區(qū)和窮人區(qū),高宅大院和貧家小戶常常同擠在一條街上。這種情況顯然是存在的?!斌a臟、混亂的街道和房屋“緊挨”“偉大壯麗”的宮殿旁邊,雖然并非是承德作為清代城市所獨具的特征,但卻提示了影響清代承德城市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二)使團對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在熱河的情況予以了特別的關注,這對更全面地了解清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自康熙至乾隆,清朝統(tǒng)治者把在熱河修建喇嘛廟作為處理蒙古問題的要務,采取“用示尊崇,為從宜從俗之計”的方針。馬戛爾尼使團在熱河也的確見到了金碧輝煌的外八廟,感受到了黃教在清朝特殊的政治地位。但在使團筆下,喇嘛廟內的低級僧侶并沒有顯示出作為特權階層的地位,甚至無法得到當?shù)孛癖姷淖鹬?。參觀普陀宗乘之廟時,使團也注意到“有些喇嘛是從小出家的。所有廟里面的喇嘛除了在廟內修行而外,還經常到廟外去替老百姓做佛事。這些喇嘛的知識水平和生活限制使他們無法在群眾中獲得威信而導致擾亂社會秩序”。這些與黃教在政治上備受尊崇的地位形成了比較鮮明的對照。使團敏銳地發(fā)覺了清政府對黃教的限制,這與崇奉黃教構成了清政府對黃教政策的一體兩面。清政府尊崇黃教是基于利用的目的,并嚴加限制黃教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黃教內部則存在森嚴的等級制度,上層由活佛、大喇嘛組成,他們多出身于貴族,擁有龐大的廟產,成為有特權的僧侶貴族,其下層小喇嘛,多出身于平民,負擔著寺廟中各種繁重的勞動,同樣是受盡了壓迫和奴役。這就導致黃教在清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熱河不能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
(三)使團成員對熱河自然環(huán)境和日常生活的記述是全面深入了解清代承德經濟與社會的寶貴史料。
使團成員以博物學的眼光,對熱河的自然地質環(huán)境、溫度與氣候、居民日常生活都做了盡可能詳細的記載,對一些現(xiàn)象也力求給出基于西方近代科學的解釋。斯當東利用一次短暫的郊外旅行,記錄了熱河農民的生存環(huán)境和主要食物,尤其注意到了當?shù)氐奶厣罟ぞ摺傲鴹l桶”。他還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了熱河郊外因砍伐過度無木材可用的狀況,從而揭示了鮮為人關注的熱河生態(tài)破壞的現(xiàn)象。這很有可能與清代熱河人口的增加有關。由于古北口內土地不斷集中,賦稅繁苛,災荒頻仍,農民很多攜兒帶女,逃往需要大量勞動力修建避暑山莊的承德,搭窩棚,住馬架,蓋起簡陋的土坯草房棲身,靠出賣苦力養(yǎng)家糊口,也有從事手工業(yè)的和當小商小販、役夫甚至是乞討的。外來人口的大量涌入大大增加了承德的生態(tài)壓力,再加上滿足皇室和貴族享受的需求因素,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退化不可避免。使團所提示的這一問題從社會經濟史與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尚有很大研究余地。
在馬戛爾尼使團的記述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中國官方敘述中所不同的一座城市,看到了清代承德作為城市的許多容易被忽視的側面:人口和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城市缺乏良好規(guī)劃,居民人居環(huán)境非常惡劣;備受皇帝和政府尊崇的黃教在喇嘛廟星羅棋布的熱河竟缺乏民間的認同基礎……將目光投放在社會經濟史的視線中,就會發(fā)現(xiàn)在“盛世”的背景下一個畸形繁榮、并不和諧的熱河。馬戛爾尼使團的記錄為構建具有更豐富層面的經濟社會史和城市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通過作為“他者”的馬戛爾尼使團對清代承德經濟與社會的敘述,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多未曾注意的歷史。
[1][法]阿蘭佩雷菲特(王國卿等譯).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
[2][美]何偉亞(鄧常春譯).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沖突[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3][英]斯當東(葉篤義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4]馬戛爾尼原著,劉半農原譯.林延清解讀.1793乾隆英使覲見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5]承德市文物局.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承德避暑山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K249
A
2095-3763-1554(2012)01-0043-02
2011-10-13
滕宏旭(1984-),男,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數(shù)計系財務信息管理專業(yè)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