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麗平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陳列研究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杜甫對諸葛亮形象的完美化及原因
符麗平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陳列研究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杜甫詩歌通過渲染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情,認(rèn)為他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將他的失敗歸為天命塑造了智圣諸葛形象;通過描寫諸葛亮和后主劉禪的關(guān)系,提煉了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忠貞的品質(zhì),塑造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形象;通過描寫諸葛亮志在恢復(fù)漢室,與天命抗?fàn)?,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和在上天面前他注定失敗這一不可調(diào)和矛盾,刻畫了悲劇英雄的諸葛形象;采用比擬手法,以物喻人,塑造了神明般的諸葛形象。杜甫塑造出如此完美的諸葛亮形象,基于他晚年生活在成都、夔州兩地,有機會探訪相關(guān)諸葛亮遺跡,感受蜀人對諸葛亮熱愛;諸葛亮北伐大業(yè)未成的功業(yè)“殘缺美”又激起功業(yè)上同樣不得意的杜甫強烈共鳴;杜甫不自主將諸葛亮作為自己形象代言人也需要將諸葛亮提升到一個高度。杜詩中的諸葛亮形象也定型化了諸葛亮形象后來的發(fā)展。
杜甫;諸葛亮;三國
杜甫寫了多首有關(guān)諸葛亮的詩,塑造了高于歷史世界的諸葛亮形象。這個形象不僅拔高了諸葛亮人格品位,擴大了他的影響力,而且使諸葛亮人物形象定型化。就算后來羅貫中所作《三國志通俗演義》,也沒有更大的突破。由杜甫詩歌塑造的諸葛形象在后來一千多年里一直延續(xù)著,逐漸獲得認(rèn)同,成為人們一種共識。
杜甫完美諸葛亮形象的詩句主要作于成都及他移居夔州之時,有《蜀相》、《八陣圖》、《古柏行》、《武侯廟》、《詠懷古跡》其五、《諸葛廟》、《夔州歌十絕》其九,其它如《謁先主廟》、《詠懷古跡》其四,雖是歌詠先主劉備,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完美了諸葛亮形象。
1.杜甫詩歌通過渲染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情,認(rèn)為他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將他的失敗歸為天命,塑造了智圣諸葛形象
杜甫詩歌渲染與贊揚了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魚水情”。
慘淡風(fēng)云會,乘時各有人。力侔分社稷,志屈偃經(jīng)綸。
復(fù)漢留長策,中原仗老臣。雜耕心未已,歐血事酸辛。
霸氣西南歇,雄圖歷數(shù)屯。錦江元過楚,劍閣復(fù)通秦。
舊俗存祠廟,空山立鬼神。虛檐交鳥道,枯木半龍鱗。
竹送清溪月,苔移玉座春。閭閻兒女換,歌舞歲時新。
絕域歸舟遠(yuǎn),荒城系馬頻。如何對搖落,況乃久風(fēng)塵。
孰與關(guān)張并,功臨耿鄧親。應(yīng)天才不小,得士契無鄰。
遲暮堪帷幄,飄零且釣緡。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1]《謁先主廟》此詩開篇即寫劉備與諸葛亮君臣遇合,“乘時各有人”,則說明在當(dāng)時的條件下,劉備求賢若渴,遇到諸葛亮。諸葛亮等待明君,遇到劉備。君臣遇合這種千古盛事看來既需有君也需有臣。然后筆鋒一轉(zhuǎn)寫到三分天下,《杜詩詳注》云“力侔謂三國鼎峙,志屈謂征吳未遂?!保?]后說諸葛亮接受劉備臨終托孤,鞠躬盡瘁,然由于“霸氣西南歇”,漢室氣數(shù)已盡,蜀漢最終滅亡,“劍閣復(fù)通秦”。“孰與關(guān)張并,功臨耿鄧親。應(yīng)天才不小,得士契無鄰”四句,周甸注云“當(dāng)此風(fēng)塵搖落中,孰與關(guān)張并列而功侔耿、鄧乎?必有真主應(yīng)天之材,方成君臣契合之機?!保?]
杜甫的《諸葛廟》也描寫了這種君臣情:
久游巴子國,屢入武侯祠。竹日斜虛寢,溪風(fēng)滿薄帷。
君臣當(dāng)共濟(jì),賢圣亦同時。翊戴歸先主,并吞更出師。
蟲蛇穿畫壁,巫覡醉蛛絲。歘憶吟梁父,躬耕也未遲。
“久游巴子國,屢入武侯祠,”說明杜甫多次拜謁諸葛亮。緊接著兩句描繪了諸葛亮廟的情景。中間四句,則追溯了往事,回憶了諸葛亮的功勛。當(dāng)時,劉備和諸葛亮一起拯救漢室,為君的圣明,為臣的賢明。諸葛亮歸順先主,輔助他打天下,為了消滅曹魏,更是多次出師。
《謁先主廟》“慘淡風(fēng)云會”“得士契無鄰”兩句,《諸葛廟》“君臣當(dāng)共濟(jì)”一句贊揚了劉備與諸葛亮君臣魚水情?!吨]先主廟》開篇說“慘淡風(fēng)云會”,強調(diào)君臣遇合,然后說到劉備“力侔分社稷”的功勛,給人一種強烈的暗示,劉備蜀漢政權(quán)的建立似乎主要是因為遇到了諸葛亮?!熬籍?dāng)共濟(jì)”則強調(diào)了劉備和諸葛亮一起拯救漢室,也給人一種猜想,似乎劉備身邊只有諸葛亮這個能臣。
杜甫詩歌認(rèn)為諸葛亮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抬高了諸葛亮的智慧。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fù),志決身殲軍務(wù)勞。[1]《詠懷古跡五首》
此詩是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作于他在夔州時。此詩“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說諸葛亮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在指揮調(diào)度、從容鎮(zhèn)定上,蕭何、曹參還為之遜色。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在評價諸葛亮謀略時曰:“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保?]意思是諸葛亮善于管理軍隊,但在奇謀妙計上確有所不足,管理國家的才能超過他軍事上的才能。雖有人認(rèn)為這樣的評價貶損了諸葛亮,但從歷史事實來看,其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后人在注解杜甫這句詩時,也主要把諸葛亮的人品與伊尹、呂尚相提并論,《杜詩詳注》引俞浙曰:“孔明人品足上方伊呂”,而基本不從智謀來說。但由于伊尹、呂尚的智謀一直受到后人稱賞,杜甫詩中又將諸葛亮與他們二人相提,其智謀在后來也被不斷附會夸大。
如果說陳壽《三國志》說諸葛亮“功業(yè)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保?]還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杜甫詩歌表達(dá)出的這種天命有歸而智力不可爭的思想就帶有肯定性。他在《謁先主廟》中說:“霸氣西南歇,雄圖歷數(shù)屯。”《杜詩詳注》云:“霸氣二句言天命去而漢祚終?!痹凇对亼压袍E五首》其五中說:“運移漢祚終難復(fù),志決身殲軍務(wù)勞?!薄抖旁娫斪ⅰ芬嵴阍?“無如漢祚將移,志雖決于恢復(fù)而身則殲于軍務(wù),此天也而非人也?!边@都可看出杜甫將諸葛亮的失敗歸于天命而非智力不足也??v觀歷史,諸葛亮的失敗的確還是有他性格小心謹(jǐn)慎,穩(wěn)扎穩(wěn)打,不敢用奇謀,“奇謀為短”的原因。杜甫將諸葛亮失敗歸于天命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他智謀上的不足,為把他塑造為智慧化身提供了條件。
2.杜甫詩歌通過描寫諸葛亮和后主劉禪的關(guān)系,提煉了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忠貞的品質(zhì),塑造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形象
杜甫《武侯廟》曰:“遺廟丹青古,空山草木長。猶聞辭后主,不復(fù)臥南陽?!痹娗皟删鋵崒懳浜顝R的情景?!蔼q聞辭后主”則虛寫諸葛亮上《出師表》的情景。公元227年,諸葛亮統(tǒng)帥大軍北駐漢中,臨行前向后主上《出師表》,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笨梢娭T葛亮二十多年來憂心國事的忠誠。《出師表》還對后主循循善誘、諄諄教誨,勸導(dǎo)他要親賢臣、遠(yuǎn)小人,發(fā)憤圖強,可見諸葛亮對后主之忠貞。
眾所周知,諸葛亮不再躬耕于南陽,是由于先主劉備三顧,諸葛亮感念其知遇之恩。杜甫在這里卻說“猶聞辭后主,不復(fù)臥南陽”,這并不是杜甫歷史知識的錯誤,而是刻意為之。正如《杜詩詳注》引朱鶴齡解釋:“此詩后二語人無解者,武侯為昭烈驅(qū)馳未見其忠,惟當(dāng)后主昏庸而盡瘁出師,不復(fù)有歸臥南陽之意,此則云霄萬古者,耳曰猶聞?wù)?,空山精爽如或聞之也?!敝T葛亮的忠貞正在于國危主幼時,他并沒有篡位之心,依然固守自己對先主劉備的誓言,忠貞不已。
3.杜甫詩歌通過著力描寫諸葛亮志在恢復(fù)漢室,與天命抗?fàn)?,知其不可為之而為之和在上天面前他注定失敗這一不可調(diào)和矛盾,刻畫了悲劇英雄的諸葛形象
杜甫到成都后,寫的首篇歌詠諸葛亮詩歌《蜀相》,末兩句說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薄俺鰩熚唇萆硐人馈笔侵钢T葛亮五次出兵攻打曹魏,都沒有取得勝利,最終病死于五丈原軍中。這就寫出了諸葛亮的失敗?!伴L使英雄淚滿襟”是指諸葛亮沒有取勝以及病故于軍中,長期以來,令許多英雄豪杰扼腕嘆息流淚。諸葛亮的失敗原因是什么呀?正如《詠懷古跡五首》其五中說:“運移漢祚終難復(fù)”。即便如此,諸葛亮還是“志決身殲軍務(wù)勞”,他決心一下,在軍政事務(wù)上辛勤耕種,最終以自己的生命來與上天進(jìn)行抗?fàn)?。但是上天的意志豈是個人能抗衡的?漢朝國運已無,諸葛亮即便再有才能、再努力、再有“君臣遇合”,仍然走向了失敗。
什么是悲劇?別林斯基強調(diào)悲劇的必然性。他說:“偶然的事件,例如一個人出其不意的死亡,或者其它未能預(yù)料到的與作品主要思想沒有直接關(guān)系情況下,都不能在悲劇中占有地位?!保?]也就是說,悲劇不是由什么偶然因素構(gòu)成的,它是一種必然,在這種必然中,人的所有努力都顯得那么徒勞,沒有意義。杜甫詩歌中諸葛亮的悲劇也正好體現(xiàn)在這里。
4.杜甫詩歌以物喻人,采用比擬手法,塑造了神明般的諸葛形象
杜甫作于夔州的《八陣圖》曰:“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據(jù)文獻(xiàn)記載,諸葛亮八陣圖遺址有三處,一在今重慶奉節(jié)西南七里的江灘上;一在陜西漢中定軍山附近;一在四川新都北彌牟鎮(zhèn)附近。這些八陣圖遺跡都是用石頭堆砌而成,都是棋布整齊、排列有序的石堆。杜甫所詠《八陣圖》應(yīng)是指重慶奉節(jié)西南七里的江灘上的八陣圖?!敖魇晦D(zhuǎn)”是說堆砌諸葛亮八陣圖遺跡的石堆,任憑江水年復(fù)一年沖擊,依然存在。這其實是神化了八陣圖,任乃強先生就曾說:“夫江水力能轉(zhuǎn)運巨石,安得武侯陣圖細(xì)石堆遂不可移乎?”[5]
同樣作于夔州的《古柏行》也有兩句,“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闭f孔明廟中的古柏,高聳挺拔,不懼烈風(fēng),是因為有神力扶持。它筆直向上是因為上天造就。這同樣神化了孔明廟中的古柏。
杜甫神化諸葛亮八陣圖,神化孔明廟中的古柏,說到底是在神化諸葛亮,將諸葛亮放到神祗的位置,塑造了神明般的諸葛形象。
與歷史人物諸葛亮相比,杜甫詩歌塑造的諸葛亮形象,夸大了他的智慧,刻畫了他的忠貞、強化了他的悲劇性,神化了與他相關(guān)的事物。不可否認(rèn),杜甫不是第一位也不是最后一位在詩歌中運用多種文學(xué)表現(xiàn)形式塑造諸葛亮形象的人,但可以說,他是第一位運用各種表現(xiàn)形式從上述幾個方面來塑造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的人。而且正是基于他這種塑造,使得諸葛亮從眾多歷史人物中脫穎而出,成為影響深遠(yuǎn)人物之一,直接開啟了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的諸葛亮形象。
1.杜甫晚年的生活歷史,使他有機會實地考察有關(guān)諸葛亮的三國遺跡,探訪諸葛亮曾經(jīng)呆過的地方,在憑吊古人的同時也加深了解到諸葛亮的崇高品質(zhì)以及感受到民間對諸葛亮的愛戴之情,由了解變?yōu)樽鹁矗筛惺芷胀ㄈ说膼鄞鞫鰪娮约旱膼鄞髦?,然后不由自主地將諸葛亮本身具有的個人優(yōu)良品質(zhì)無限擴大化、缺點抹煞化,從而塑造了一個堪稱完美化的諸葛亮形象
杜甫完美化、神化諸葛亮的詩作,主要作于他晚年時期,也就是上元元年(760年)到大歷二年(767年)。他這段時間主要生活在成都、夔州兩地。成都,蜀漢國都所在地。夔州,劉備舉國托孤于諸葛亮之地。這兩地都有很多三國遺跡。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來成都的第二年便專程去武侯祠拜謁。夔州的三國遺跡則更多了,有先主廟、武侯廟、八陣圖。從杜甫詩歌中可看出,杜甫經(jīng)常徘徊流連在這些三國遺跡中,這些三國遺跡因杜甫的詩作而名氣大振,杜甫也因這些三國遺跡而觸摸到古人脈搏,加深對古人了解。并且中國古代文人游覽遺跡,寫下作品,抒寫懷抱是常有之事,遺跡往往能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作能力。杜甫晚年的生活經(jīng)歷讓他有時間和機會來到成都、來到夔州這些諸葛亮曾經(jīng)呆過的地方,激發(fā)出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加深了對諸葛亮的了解。
據(jù)《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秋天病卒后,“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chǎn),無以遠(yuǎn)譬也?!迸崴芍⒁断尻栍洝吩?“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jié)私祭之于道陌上?!保?]可見蜀地老百姓對諸葛亮的愛戴之情。杜甫在成都生活的時代,距離諸葛亮生活的三國時期,已經(jīng)有五百多年歷史,可蜀地老百姓對諸葛亮的懷念和愛戴卻并未隨時間的流逝而衰退。杜甫深切的感受到這點,他在《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yán)公武》中說“諸葛蜀人愛”。一般說來,老百姓往往因為愛戴某人而完美化某人。更何況當(dāng)時離諸葛亮生活的時代已有五百多年歷史。俗話說“距離產(chǎn)生美”,許多事情的真相、許多人的本來面目也因為時間衰退而逐漸離事實越來越遙遠(yuǎn)。就算是口頭相授也如此。因此,杜甫感受到的老百姓心目中諸葛亮也應(yīng)該是凈化過的諸葛亮,他在塑造諸葛亮形象時,不可能脫離老百姓心目中的諸葛亮。他很有可能在接受老百姓心目中諸葛亮基礎(chǔ)上,再傾注自身情感和結(jié)合歷史塑造諸葛亮。
由此,杜甫晚年的生活經(jīng)歷,一是讓他接觸到有關(guān)諸葛亮的三國遺跡,在產(chǎn)生抒懷懷抱可能的同時,也加深了對諸葛亮了解。二是深切感受到蜀地老百姓對諸葛亮的愛戴,從而增強自己的愛戴之情。二者相互作用,為完美化諸葛亮提供了條件。倘若杜甫沒有去過成都、沒有去過夔州,我們很難想象他能創(chuàng)作出如此生動完美的諸葛亮形象。可以說,杜甫晚年的生活經(jīng)歷是杜詩中諸葛亮形象產(chǎn)生的基礎(chǔ)。
2.杜甫人生的不得志使他能深刻體會到諸葛亮北伐失敗的挫敗感和無助感,這種身處異代感同相似的狀況,激發(fā)起杜甫強烈的認(rèn)同感和思想共鳴,從而塑造出高于歷史的文學(xué)諸葛亮形象
杜甫選擇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來完美化,是因為他羨慕諸葛亮與劉備的“魚水情”,他也期望有劉備這樣禮賢下士的君主對他三顧,從而實現(xiàn)他“兼濟(jì)天下”的愿望。這顯然道出了杜甫的心聲。呂尚也是周文王主動找尋的,《史記》記載:“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保?]因此,杜甫傾注如此大精力來完美化諸葛亮除了寄托他渴遇明君心愿外,更重要的是杜甫人生不得志所激起的對諸葛亮的認(rèn)同感。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四項人生境界。修身即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齊家即管理好家庭,然后治國、平天下。按照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這四項人生境界標(biāo)準(zhǔn)來看,諸葛亮應(yīng)該算是幸運。他思想兼顧儒道法三家,個人道德修養(yǎng)極高。劉備敢于舉國托孤與他,他也竭盡全力、至死不渝。蜀漢在他治理下,“科教嚴(yán)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fēng)化肅然也”。
但是按照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四項人生境界來看,諸葛亮又是失敗的,他沒有達(dá)到最后一項“平天下”。這也是他和呂尚最大區(qū)別,呂尚協(xié)助周文王、武王滅掉商朝,建立周朝,完成了他人生“平天下”的追求。杜甫選擇諸葛亮而非呂尚來完美根本原因也正在此。呂尚只能激發(fā)起杜甫的艷羨感和崇拜感,不能激起杜甫的共鳴感。杜甫在自身失意情況下很容易與諸葛亮心息想通,從心底深處感受到諸葛亮的悲哀、無助以及迷茫。因此,杜甫塑造出生動感人的諸葛亮還是因為他抓住了諸葛亮心理脈搏,領(lǐng)悟到他心底深處的精神實質(zhì)。他自身是失敗的,怎么能苛求他用詩歌去寫出呂尚在功業(yè)上成功后的快樂,就算用華麗的詞語堆砌出來,也缺乏真情實感。
3.杜甫詩歌中的諸葛亮被他無意有意間塑為形象代言人,他出自于表現(xiàn)自身的考慮也需要將諸葛亮塑造的完美
我們知道杜甫所作諸葛亮詩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情創(chuàng)作,與奉命之作有很大區(qū)別。他贊揚諸葛亮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崇高人格,首先是基于他對這些品質(zhì)和人格魅力的贊同。他寫諸葛亮的失敗,其實也從諸葛亮的失敗中映照了自身不得意。在嘆息天命未予諸葛亮的同時也嘆息上天對于自己的吝嗇,他將諸葛亮的失敗歸結(jié)于天命而非能力不夠其實也是在表明自身不得意不是沒有能力而是上天不肯給予機會。
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杜甫塑造的諸葛亮,在某種程度上承載了他的希冀和愿望,寄托了他自身的情感,諸葛亮已經(jīng)不由自主被他塑造為形象代言人。
由于他選擇了諸葛亮作為形象代言人,貶低諸葛亮的可能性就很小。因為貶低一個自己希望成為的目標(biāo)就相當(dāng)于貶低自己。杜甫在諸葛亮身上融入過多自身情感,選擇他表達(dá)希冀愿望和說明自己,他在無意或有意之間都會塑造高于歷史形象的諸葛亮,似乎也只有這樣的諸葛亮才能體現(xiàn)和表現(xiàn)他自己。
后世對諸葛亮的描繪基本未脫離杜甫設(shè)定的窠臼。從整個諸葛亮形象流傳過程來看,大眾接受度最高的諸葛亮形象是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塑造,毛綸毛宗崗父子評改的過的諸葛亮形象。而這一形象也是諸葛亮最為定格形象。將杜甫筆下的諸葛亮與演義中的諸葛亮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后者對前者沒有多大突破。毛氏父子《讀三國志法》中對諸葛亮的評價基本在杜甫評價諸葛亮范圍內(nèi):
歷稽載籍,賢相林立。而名高萬古者,莫如孔明。其處而彈琴抱膝,居然隱士風(fēng)流;出而羽扇綸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廬之中,而知三分天下,則達(dá)乎天時;承顧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則盡乎人事。七擒八陣,木牛流馬,既以疑鬼疑神之不測;鞠躬盡瘁,志決身殲,仍是為臣為子之用心!比管、樂則過之;比伊、呂則兼之。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7]
因此,就人物精氣神這些本質(zhì)東西上看,無論是羅貫中,還是毛綸毛宗崗父子,都沒有在杜甫塑造的諸葛亮人物高度上,做出更大突破。不過也不能否認(rèn),由于表現(xiàn)形式的差異,演義在故事性上、人物豐富性上遠(yuǎn)遠(yuǎn)超越了杜甫詩歌中的諸葛亮。這也可能是老百姓熟悉演義中的諸葛亮,而不知道杜甫詩歌中的諸葛亮的最大原因吧。
[1] 杜 甫.杜詩鏡銓[M].楊 倫,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 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 陳 壽.三國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4] 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下[M].上海: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上海分社,1964.
[5] 常 璩.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任乃強,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7] 羅貫中.三國演義[M].毛宗崗,評訂.濟(jì)南:齊魯書社,1991.
(責(zé)任編輯:陳道斌)
How and Why did Du Fu Perfect the Image of Zhuge Liang: Influence of Zhuge Liang in Du Fu’s Poetry on Canalization of Zhuge Liang Image
FU Li-ping
(Research Department for Exibition,Chengdu Wuhou Shrine Museum,Chengdu 610041,China)
In his poetry,Du Fu recreated typical character,Zhuge Liang or Zhuge Kongming,a most prominent figure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in China’s history,from four significant aspects:unapproachable wisdom,pure-h(huán)earted loyalty,unchangeable tragical fate,and saint icon for people.It is reasonable to believe that his good writing benefited from Du Fu’s deep-felt experience in Chengdu and KuiZhou,where Zhuge Liang was admired by local people as a capable governor.On the other hand,Du Fu’s similar unsuccessful life in reality pushed him to express his strong feeling thought his depiction on Zhuge Liang.All his efforts deeply affected public attitude to Zhuge Liang in the following years.
Du Fu;Zhuge Liang;the Three Kingdoms
I207.2
A
1009-2854(2012)04-0012-05
2011-10-28;
2012-02-10
符麗平(1978—),女,四川巴中人,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陳列研究部館員,主要研究方向:三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