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姬 歐芬 梁潔英
腹脹是小兒腹部手術后常見的胃腸道并發(fā)癥[1],或因麻藥的副作用,或因術中器械的物理刺激,或因恐懼心理而致腸胃功能失調(diào),氣機不暢,水液內(nèi)停而成。腹脹可引起患兒不適,坐臥不安,納呆,甚或影響切口愈合。因此,術后盡快讓小兒恢復胃腸功能,預防或減輕腹脹等,對保障手術成功、減輕小兒痛苦、促進康復十分重要。為更好解決此問題,2011年1月-2012年5月,本院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采用按摩中脘、神闕、足三里穴位的方法,研究其對治療小兒術后腹脹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2年5月,本院兒科入住了實施腹部手術患兒120例,均為首次接受腹部手術的患兒,按照手術岀室的先后時間排序,奇數(shù)為按摩組,偶數(shù)為對照組,每組各60例。實驗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齡(8.5±1.5)歲;對照組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齡(7.8±1.3)歲。兩組性別、年齡、病種構(gòu)成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兒科住院部成立該項目課題研究治療小組,成員由4名醫(yī)生,2名護士組成,所有醫(yī)務人員均接受1個月的穴位按摩的專業(yè)培訓。對照組按腹部手術后兒科常規(guī)護理;按摩組同對照組的措施外,于術后當天開始實施穴位按摩,取穴中脘、神闕、足三里,每天早晚2次,每次每個穴按摩3~5 min,連續(xù) 3~5 d。
1.2.1 操作前向患兒及其父母做好相關解釋工作,深入淺出說明此操作的目的、步驟、方法和功效,爭取患兒的密切配合。
1.2.2 穴位按揉 采用指按法和指揉法按揉中脘、神闕、足三里,每次按摩3~5 min,以患兒產(chǎn)生酸脹感為宜,每日2次,早晚各1次。術后當天即開始實施,患者正常排便1 d后結(jié)束[2]。
1.2.3 操作 (1)患兒仰臥位(取舒適體位),醫(yī)務人員用大魚際順時針摩中脘穴100次(約5 min),然后用掌根直推中脘100次,再分腹陰陽50次。(2)由小及大先后按摩神闕,即用手掌在神闕穴周圍由小及大做掌摩法和按壓。(3)用拇指指腹稍用力點揉足三里穴,以酸脹為度,每側(cè)各按摩5 min 。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應用開塞露或肛管排氣的比率、舒適度情況。以聽診4~5 min作為腸鳴音恢復的指標[3]。舒適度分4級[4],0級為無不適;Ⅰ級為輕度腹脹,患者自覺體位尚可;Ⅱ級為中度腹脹,自覺體位不適;Ⅲ級為重度腹脹,患者自覺體位難以堅持,腹部脹痛難忍,需即時對癥處理[5]。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19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行字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h
表1 兩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h
組別 腸鳴音恢復時間 首次肛門排氣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按摩組(n=60) 30.45±6.08 47.02±15.42 72.50±22.60對照組(n=60) 38.35±12.89 74.35±18.37 142.12±43.92 t值 10.92 8.83 11.05 P值 <0.01 <0.01 <0.01
2.2 兩組術后腹脹及使用開塞露或排氣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腹脹及使用開塞露或肛管排氣比較 例(%)
2.3 兩組舒適度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第6天舒適度比較 例
3.1 穴位按摩的理論依據(jù) 腹脹是小兒腹部手術特別是胃腸手術后導致胃腸失調(diào),氣機郁滯,水液內(nèi)停,排氣障礙所形成的常見并發(fā)癥。本研究采用穴位按摩中脘、神闕、足三里穴位治療小兒術后腹脹,其作用機理為《理瀹駢文》:后天之本在脾,調(diào)中者摩腹。肚臍位于腹部中央,臍窩又名神闕,內(nèi)與臟腑之氣相通?!独逭茨σg》說,“人身之有臍,猶天之有北辰也,故名天樞,又曰神厥,是神氣之穴,為保生之根”[6]。中脘為胃募,腑會,當胃之分野處,是治療各種脾胃病及由脾胃不足所致的多種疾病的要穴。足三里為合穴,胃的下合穴,可治療腹脹、消化不良等癥,且有強身防病之效。本課題組通過按摩中脘、神闕、足三里穴,令其調(diào)順氣機,暢通氣血,扶助正氣,脾胃升降井然,出入有序。
3.2 穴位按摩的優(yōu)越性
3.2.1 穴位按摩可促進小兒術后盡快恢復胃腸功能 為了減輕或減小術后小兒出現(xiàn)腹脹不適,臨床上常采用胃腸減壓、肛管排氣或灌腸等方法處理。但這些方法因其具有創(chuàng)傷性,患兒普遍不樂意接受。為此,課題組成員經(jīng)研究論證后,采用按摩中脘、神闕、足三里穴位治療小兒術后腹脹。結(jié)果表明,穴位按摩通過經(jīng)絡刺激來促進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7],使腸胃功能更快恢復,按摩組療效明顯比對照組好。
3.2.2 穴位按摩可減輕或消除小兒術后腹脹 通過按摩小兒中脘、神闕、足三里穴位,可調(diào)理脾胃,生氣化血,促進腸胃蠕動。本課題研究顯示,采用按摩小兒中脘、神闕、足三里穴位,可以有效改善小兒術后出現(xiàn)腹脹的情況,按摩組較對照組患兒感覺腹脹的人數(shù)及使用開塞露或肛門排氣人數(shù)更少。按摩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3.2.3 穴位按摩可增加小兒術后舒適感 采用穴位按摩小兒中脘、神闕、足三里穴位,可促進小兒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較快出現(xiàn)排氣排便,大部分患兒無需進行肛管排氣或灌腸等有創(chuàng)手段來減輕腹脹,且穴位按摩給患兒感覺愉悅,樂于接受,故舒適感增強。結(jié)果顯示,按摩組術后舒適度比對照組更顯優(yōu)勢。
根據(jù)經(jīng)絡學說,人體內(nèi)存在著一個經(jīng)絡系統(tǒng),通過按摩穴位,使經(jīng)絡得以疏通,血氣運行得以通暢,從而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筆者采用按摩中脘、神闕、足三里穴位的方法治療小兒腹部手術后腹脹,結(jié)果表明,可有效地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預防術后小兒腹脹的發(fā)生,增加患兒的舒適感。穴位按摩方法簡單,可操作性強,無任何毒副作用,平時亦可作強身健體之效。同時還可融洽醫(yī)患關系,有利于醫(yī)患溝通,提高患兒及家屬的滿意度和依從性,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
[1]賈利輝,葛建李,劉滿軍,等.足三里貼敷治療術后腹脹126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02,34(12):43.
[2]談敏娟,倪靜玉,周漪,等.穴位按揉及腹部按摩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便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7):656.
[3]陳文彬.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9.
[4]梁潔英,歐芬,梁便群.紫榆傷寧膏外敷對痔瘡患者術后的療效觀察[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09,28(15):2885.
[5]王平,馬海燕,譚新玲,等.足浴聯(lián)合足部按摩預防術后腹脹的臨床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14(8):678.
[6]石學敏,李志道,李業(yè)甫.針灸推拿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36-215.
[7]羅才貴,劉明軍.實用中醫(yī)推拿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