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敬國
陶器的發(fā)明,推進了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步伐。唐代發(fā)明了三彩陶器,將色彩施釉裝飾在成型的器物上,于是流光溢彩的釉陶出現(xiàn)在了碗、盆、罐、壇等日用器皿、琉璃瓦、瓦當以及人俑和玩具等器物上。在古代“三”也表示多數(shù),三彩實為多彩。
“唐三彩”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民國時期。20世紀早期,我國隴海鐵路建設的轟鳴聲驚醒了沉睡的黃土地,修筑期間人們在洛陽北邙一帶的唐代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頗多具造型獨特、色彩絢麗的陶制明器,引起了古代器物研究專家的重視,也受到了國內(nèi)外古玩商的垂青。出土器品成了收藏的寵物,鮮艷奪目的唐三彩從此名揚天下。
人類在進入文明社會之前的原始社會即能制陶,“以燧人氏范金合土為釜,為最早也。世遂以燧人氏為中國陶器之鼻祖”。陶器的燒制要經(jīng)過選土、淘洗、制胎、成型、晾干、施釉、焙燒等工藝步驟,制造出碗、盆、壇、缸等日用器皿在民間使用。工匠在制作成品時,還會利用剩余原材料捏塑人形、動物、器具形狀的物件,作為哄孩童的玩具。
三彩器是指唐代生產(chǎn)的三彩陶器。所謂“三彩”,即以褐、綠、白三釉為基本色,唐代工匠以坩土、石英等原料和不加呈色劑的鉛料配制成白釉,或滲入氧化鐵制成褐色釉。工匠們在實踐中摸索發(fā)現(xiàn),還可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jīng)燒制就形成褐紅、赭黃、天藍、淡綠、墨黑、茄紫等各種深淺不同的顏色。它是一種彩色低溫釉陶器,器物制品須經(jīng)過兩次煅燒,制品先是在1100℃左右高溫下素燒,然后在素胎表面先上一層褐色陶衣,再進行施釉工藝,點綴綠釉、白釉或其他顏色釉之后再次進窯,進行約800℃的低溫焙燒。在燒制過程中,由于鉛釉的流動,各色均呈現(xiàn)出濃淡的層次或各色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形成錯綜復雜、絢麗多彩的色釉。
唐代的三彩器制作技術工藝與一般日用陶器不同,由于使用的是含毒的鉛釉,焙燒的制品主要是用作墓葬的明器。三彩器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和唐代厚葬風俗有著直接的關系。三彩器的物品造型一般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瓶、盆、壇、罐、缸、枕、燭臺等10多種,每種又有許多式樣,以“瓶”為例,有扁瓶、花口瓶、雙龍耳瓶、細頸瓜腹瓶等;另一類是俑,有人俑和動物俑兩種,人俑有佛像和神話人物造型俑、文官俑、武士俑、貴婦人俑、侍仆俑等,動物俑有雞、狗、牛、羊、馬、駱駝俑等;還有一類是各種模型,常見的有各式桌、柜、車、房以及亭臺樓閣、花園中堆砌的假山等。凡是與逝者在世時生活有關的器物,幾乎都有。
三彩陶器作為一種隨葬品出現(xiàn)在唐高宗至唐玄宗時期(公元650-756年),長安(今西安)是唐代都城,洛陽時稱東都,三彩器以這兩地唐墓中出土數(shù)量最多。此外,在山西、甘肅兩省的唐墓中也有三彩器出土,其他地區(qū)出土者甚少。唐墓及古窯址考古發(fā)掘表明,以三彩陶器隨葬,先盛行于西安和洛陽的皇室和權貴中,此后才推廣到其他地區(qū)和其他階層。
1960年,考古學家在陜西乾陵發(fā)掘唐代永泰公主墓,永泰公主名仙蕙(公元684-701年),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女,死時年僅17歲。墓主人是皇親國戚,因而墓葬規(guī)模、隨葬品種等都享受除皇帝以外的最高規(guī)格??脊虐l(fā)現(xiàn)墓中的三彩器有170多件,其中有儀仗俑68件(由各種形態(tài)的男女人俑、動物俑組成),各種生活用具器品101件,是迄今在唐墓中出土三彩明器最多的一處。
考古學家根據(jù)各地區(qū)出土的文物資料,對唐三彩的發(fā)展過程研究后認為:唐高宗中期或稍早至武則天時期,三彩器數(shù)量少,品種單調(diào),雖然人物塑造比較俊秀,但釉色不夠豐富、色彩欠亮麗,早期三彩器并不發(fā)達。在唐中宗到唐玄宗的盛唐時期,三彩興盛,器物造型技藝高超,制品色彩絢麗、質(zhì)量上乘,京都街坊也開設了出售明器的店鋪,三彩器在富貴權勢人家乃至平民百姓中普遍供作隨葬品使用。到了中唐至唐末,經(jīng)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漸衰,致使三彩器銳減,曾經(jīng)輝煌過的低溫釉陶三彩器已臨近謝幕時刻。
古人歷來講究事死如事生,絢彩明器隨葬象征著將在世時的美好生活帶給故去的先人,企盼靈魂不滅的逝者富貴輪回。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期,富葬之風折射出唐代國富民強。那么,三彩器告訴我們怎樣一個太平盛世的故事呢?
《舊唐書·輿服志》記載:“近者王公百官竟為厚葬,偶人像馬,雕飾如生……風俗流行,遂下兼士庶。”唐代典章中有明確規(guī)定,不同等級的官員死后可隨葬相應數(shù)量的明器,朝廷九品官可安放隨葬三彩器40余件,三品官員可達90件之多。因此出售喪葬品的店鋪須備置各種樣式的明器,作坊為滿足市場需求,能工巧匠各顯其能,精益求精制作三彩器品。例如源于佛教題材的天王俑,神態(tài)威嚴,運用了夸張的創(chuàng)作手法表達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主題,置于墓內(nèi)與鎮(zhèn)墓獸俑、十二生肖俑一起共同避邪護墓。
隨著制陶技術的進步,唐開元、天寶年間(公元713-756年),是燒制三彩陶器的高峰時期,三彩器物門類品種繁多,器品產(chǎn)量大,具有造型精致、形神兼?zhèn)?、釉色豐富、制品質(zhì)量上乘的優(yōu)點。三彩器人物的人體結(jié)構(gòu)準確,塑像多為日常生活寫照的題材,形形色色的人物俑以生動感人、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顯現(xiàn)了盛唐時期國泰民安的社會景象。
儀態(tài)嫻雅的三彩女立俑,身穿深藍色遍灑白花團、小圓領窄袖寬的束腰衣袍,衣長足以將雙手拱貼腹前藏于袖中,是唐朝宮廷和貴族婦女的一種標準裝扮。三彩女俑形態(tài)各異,如仕女化妝坐俑等,女俑都衣著華麗,長裙曳地,人物且多為臉如滿月、體態(tài)豐腴、氣質(zhì)雍容。侍女立俑則神態(tài)秀美、亭亭玉立。
在唐代“胡人”既專指西域人,也泛指唐朝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在長安集居的胡人特別多,隨著琵琶、箜篌等胡樂傳入,逐漸形成了穿胡裝食胡餅、跳胡舞奏胡樂的習俗。龜茲是蒙古族人,分布于今新疆庫車一帶,陜西寶雞出土的粉彩騎駱駝俑即是龜茲人造型。
20世紀50年代,西安郊區(qū)中堡村的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批三彩器,其中一件駱駝載樂俑,駝背平臺上八個坐立乘騎的胡人都穿戴漢族衣冠,而手持的樂器基本為胡樂,盛唐時期這種“胡部新聲”開始是新疆地區(qū)的樂舞,后來傳至甘肅河西一帶,并融合了漢族舞樂傳入宮廷之中。駱駝俑背上的狹小舞臺,為我們展現(xiàn)了民族團結(jié)、漢胡文化交融的歷史風情。
絲綢之路的拓展,使得各國的使者紛紛來到中國,當時通商的多達五六十個國家,京城長安成了市場繁榮的國際大都市。三彩人俑中還有濃眉深眼高鼻的外國傳教士、多須的商人、辮發(fā)的學者、袒腹的仆人以及伎樂師、馬夫、駝夫等,姿態(tài)神情不同、服飾各異的鄰邦異族人物形體造型。又如西安出土的黃釉大頭俑,鷹鉤鼻子濃眉長須,頭戴翻檐帽,手提鴨嘴壺者即是阿拉伯人的形象。陜西禮泉出土的黑人俑,赤裸上身,披紅巾掛項圈,專家考證認為是來自南洋群島(今印尼諸國)的所謂“昆侖奴”。
三彩器中的動物俑占有很大比重,《新唐書》卷三十六曰:“馬者,國之武備,天去其備,國將危亡?!庇捎谔拼鷮ⅠR視為關乎國家興亡的國防力量,又是貴族的寵物,財富的象征,很多規(guī)格較高的墓葬都會用三彩馬作陪葬品。西域人牽著駱駝馱著土產(chǎn)來朝,再滿載著貨物返回,長途跋涉艱辛地完成遙遠路程的運輸,人們對“沙漠之舟”的駱駝有著深厚感情,因此三彩動物俑中的主角多是馬和駱駝。
中國古代文明史告訴我們:“瓷乃由陶器之變化而來?!睗h時發(fā)明了釉料,開始在陶器表面施釉,因外觀與陶不同而稱為瓷;然而漢稱所謂的瓷者,實際上是飾以釉之陶器,并非后日之瓷。隨著漢代瓷器逐漸發(fā)展成熟,至東漢時瓷器終于誕生。
唐代生產(chǎn)三彩器的時間并不長,天寶以后,三彩器的生產(chǎn)數(shù)量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瓷器,唐代瓷業(yè)步入了全新的歷史階段,至中晚唐三彩器在墓中幾乎全被瓷器所代替。清末收藏家趙汝珍著《古玩》中曰:“故質(zhì)言之,漢代為瓷器之肇始。真正瓷器實成功于唐也。”
人們總將“陶”與“瓷”混為一談,統(tǒng)稱“陶瓷”,其實陶與瓷是兩個概念。古器物研究專家將唐代多色釉的低溫陶器定名為“唐三彩”;通俗地講唐代三彩器從其質(zhì)地、燒結(jié)濁度而言,是尚末完全燒透成熟的瓷。
在門類品種豐富的三彩陶器領域中,形象生動的三彩俑,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成就和獨特的民族風格,是唐三彩的代表作品。以動物俑為例,馬的形象頗具吸引力,唐代工匠以豐富的創(chuàng)作想象力和高超的塑造技術,抓住壯馬的精、氣、神,用內(nèi)在的勁而發(fā)外在的形。三彩馬大都體態(tài)比例協(xié)調(diào)、骨肉勻稱、線條流暢,馬的造型也千姿百態(tài),惟妙惟肖。
然而,古陶瑰寶的歷史價值意義不僅限此,三彩器技術并未隨大唐王朝的滅亡而消失,精雕細鏤刻畫生動的塑物造器,是我國藝術寶庫中難覓的珍品傳承于后世。唐代以后三彩器仍繼續(xù)燒制,后世在唐三彩的基礎上,推出工藝上有所改進創(chuàng)新并結(jié)合時代特征的三彩器,史稱“遼三彩”、“宋三彩”、“金三彩”等。
多彩幻化的唐三彩,胎質(zhì)潔白,質(zhì)地堅硬,叩之有清脆聲,施彩均勻無釉彩流痕,代表了很高的釉陶燒制水平。始于唐代的藍色釉是以鈷礦物為釉料的著色劑,它對元代青花瓷的興起,乃至元、明時期的元青花加五彩制瓷技術有著重大影響。
唐代三彩器與瓷器(即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沿著絲綢之路和海上交通遠銷伊拉克、埃及、印度尼西亞、日本和朝鮮等許多國家。受中國唐三彩的影響,后來朝鮮燒制成了精美的“新羅三彩”鉛釉陶器,日本也焙燒成功了被稱為“奈良三彩”的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