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春節(jié),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的高級研究員邵峰像往年一樣來去匆匆:除夕回淮安老家看望父母,初三就回到北京的實驗室。
這樣的工作節(jié)奏和時間安排,都是純自發(fā)的??蒲袑?9歲的邵峰而言已經(jīng)不是一種工作,它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名副其實的學術明星
邵峰的實驗室在北生所的三樓,就是這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實驗室,自2005年建立至今誕生了一系列國際一流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其中有5篇論文在《自然》、《科學》、《細胞》等三大國際頂尖雜志上發(fā)表。美國科學院院士、霍華德·休斯醫(yī)學研究所的科研副總裁JackDixon如此評價:無論以哪種標準,他都是一顆學術明星。他發(fā)表的科研文章,在其領域內極少有人與之媲美。
“我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病原細菌感染和宿主天然免疫的拮抗機制?!弊谛⌒〉霓k公桌前,不喜言笑的邵峰講起自己的研究,“什么是‘拮抗呢?通俗地說,就是病原細菌與人體免疫系統(tǒng)入侵與反入侵的‘戰(zhàn)爭?!?/p>
“當然,這種分子水平上的‘戰(zhàn)爭是異常復雜的。我們的研究,就是針對機理尚不清楚的生物學現(xiàn)象,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堅持不懈地進行各種可能嘗試,直到清晰地闡明細菌入侵與人體免疫在分子層面的機理?!?/p>
2007年,邵峰在《科學》上發(fā)表文章,揭示了一種在動植物界都非常保守的病原細菌拮抗宿主細胞免疫信號通路的機理,從而顛覆了20多年來科學界“蛋白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可逆調節(jié)”的認識。
2010年,他在《科學》上刊發(fā)文章,報道了病原細菌效應蛋白通過直接修飾并失活宿主細胞中的泛素和泛素類蛋白,從而導致宿主泛素信號系統(tǒng)發(fā)生全面功能紊亂。這一發(fā)現(xiàn)完全出乎國際同行的意料,揭示了一種全新的致病機制。
2011年9月,他在《自然》上發(fā)表文章,宣布找到了哺乳動物細胞內直接識別病原菌鞭毛的天然免疫受體分子;免疫學家長期尋而未果的這一受體分子,負責激活下游的炎癥免疫反應信號通路,對機體拮抗細菌感染至關重要。
2011年12月,他在《自然》上發(fā)表的文章,揭示了又一重要發(fā)現(xiàn):病原細菌效應蛋白通過一種全新的半胱氨酸甲基化修飾的方式,使得宿主炎癥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一個關鍵分子失去感受上游泛素鏈信號的活性,進而有效抑制感染過程中炎癥反應信號通路的激活。
這些科研成果均在國際同行中引起重大反響,幾乎每篇文章都被諸多國際權威期刊列為研究亮點。
全身心投入做科研
邵峰確實很聰明,但他高產(chǎn)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對科研的激情和投入,下的功夫是一般人比不了的。
邵峰的生活近乎刻板:上午8點到實驗室,吃過午飯后繼續(xù)工作,晚上8點離開研究所;回家后陪孩子玩一會兒,等他10點睡了再寫點東西,12點左右睡覺。
在實驗室里,邵峰并非“甩手掌柜”,而是和學生一起做研究,幫助他們設計實驗,解決遇到的問題,分析實驗結果。
他們每周一會用一整天開學術分享會。十七八個學生分成兩組討論,每個人都要把實驗數(shù)據(jù)拿出來給大家看,談談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或者碰到有什么問題。然后大家一起討論,各自發(fā)表看法。
分享之外,每周五下午他們還會一起討論別人的文章。其間邵峰會針對個別的實驗單獨開會,回答學生遇到的問題;過段時間再碰個頭討論一下:這個實驗接下來該怎么做。
在前沿探索中,實驗失敗或沒有進展是家常便飯?!拔覀冞@兒也有5年沒有學術成果的學生,但我從來不批評他。既然是未知的東西,有可能容易有可能難,只要你是在思考、在探索這些問題就行了?!?/p>
日常的實驗是“沉悶”,寫文章則是“緊張”?!拔易罹o張的時候,就是寫文章、投文章、改文章。”邵峰說。
邵峰實驗室既出成果也出人才。他培養(yǎng)的3名博士后都已成為國內知名大學的特聘教授,開始創(chuàng)建自己的研究團隊;幾名博士畢業(yè)生,成為國際頂尖實驗室的博士后熱門人選。
科研是興趣也是使命
“在很多人看來我們的生活既枯燥又乏味,但我自己很喜歡?!鄙鄯逄寡?,工作雖然辛苦,但他并不覺得累,“辛苦和累有本質的差別。”
辛苦而不覺得累,原因何在?他的答案是:興趣。
邵峰非常感激自己的博士生導師——今年68歲的JackDixon?!八麖膩聿粫枺哼@個研究有什么實用價值。你做什么、做錯什么都沒關系,他都不會批評你。他常跟我說的話就是:你只要感興趣就去做?!?/p>
“從導師那里我領悟到:做研究的動力就是興趣?!鄙鄯逭f,“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功利心太強,把研究當成一種手段,很難有大的成就?!?/p>
他認為,中國對天文的觀察比西方人早得多,而且記錄也很詳細,但卻沒有產(chǎn)生真正意義上的天文學。“因為中國古代的天文觀察是為了占卜,純粹的功利驅使,從來不去分析現(xiàn)象背后的規(guī)律。”
“追求科研上的卓越是大家唯一的目標,也是時代和國家對我們的要求。”他說,“卓越就是做別人做不到的,發(fā)現(xiàn)別人沒發(fā)現(xiàn)的,填補重要的科學空白,在國際學術界做出比較重大的貢獻?!?/p>
“從小學到大學,我們用的自然科學教材,講授的幾乎全是西方的研究成果?!闭f到這里,邵峰略顯激動,“科學探索是人類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人口大國,有義務而且也需要為人類文明出一份力?!保ㄈ嗣袢請螅?/p>
檔案
邵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1973年生于江蘇淮安,1996年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應用化學本科畢業(yè),1999年獲得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分子生物學碩士學位,2003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醫(yī)學院生物化學博士學位,2004- 2005年,在哈佛大學醫(yī)學院做博士后研究。2005年回國,在北生所建立自己的實驗室,開始獨立的研究生涯。
其研究領域為病原細菌感染和宿主天然免疫防御的分子機制。自2005年至今,他已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近30篇,其中在三大頂尖科學刊物《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細胞》(C ell)上發(fā)表5篇。2011年獲得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