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紅姜
摘要:在禮樂崩壞的社會背景下《論語》提出了“信”的友道思想,之后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論語》中的友道思想,重新組合“五倫”并成為規(guī)范,建立了“尚友古人”的模式。隨著春秋時代群體意識的覺醒,士在提高自身德行的同時其交友也帶上了功利性。
關鍵詞:《論語》;《孟子》;友道;士
[中圖分類號]:I207.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3-0010-01
孔子時,友已經(jīng)褪去了“善兄弟為友”[1](p2591) 的面紗,其概念隨著朝代的更迭,友道關系從西周以“朋友”、“兄弟”喻君臣,到孔子再到孟子,在不斷演變中被賦予新的內(nèi)涵,最后定格在“同志為友”和“士”的范圍之內(nèi)。《論語》、《孟子》中的友道思想,體現(xiàn)出樸素的交友觀,顯示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一、友道思想凸顯的社會根源
春秋時期,禮樂崩壞,西周時期以宗法血緣為基礎的氏族組織日趨紊亂 ,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且當時公學多廢,故孔子建立私學,聚徒講學,試圖恢復社會秩序。因此這種無血緣的朋友交往自然受到重視。友道思想就是孔子針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提出的交友的原則??鬃釉f:“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盵2](p204),可見在春秋時代實是缺乏朋友之間的誠信,他明確提出“朋友信之”是其志向,體現(xiàn)他對人際交往美好的構(gòu)想,雖在禮樂匱乏的時代難以實現(xiàn),卻有著矢志不渝的穿透力,成為后世朋友相交好的首要條件。
“信”是興起于春秋的道德觀念。它從君臣到孔子時的朋友規(guī)范,后成為他們共同的規(guī)范。從演變軌跡中可窺見,君臣規(guī)范的演進促進了朋友觀念的更新。同時,朋友主體及其內(nèi)涵的變化,對君臣關系的演進具有大影響。在雙向促進中,“信” 成為其首要條件。
二、孟子對孔子友道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孟子在《孟子序說》中寫道:“(孟軻)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3](p1839) 孟子在繼承孔子思想的基礎上著書立說, 不僅繼承了孔子思想,同時也發(fā)展了《論語》中的友道思想。他的友道思想和事君思想圓融地化為一體,士和君間不是簡單的上下級關系,而是亦師亦友的關系。
(一)事君交友的混融
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2](p160)此處把事君和處友的原理相等同,而其共通之處也在于以義相交,彼此沒有血緣關系,因為道之不同,愿聽者,交結(jié)之,而不愿聽者,卻以為是一種約束,就會逐漸疏遠。孟子的友道思想超越了等級觀念,惟道德至上。在君臣關系上,他認為地位高的君王,在道德上卻未必如此,因此要以道德完善者為師為友,他在《萬章下》說:“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4](p721)表達了君臣的互補關系。
(二)五倫之一的朋友之倫
朋友間的“信”是《論語》中特別重視的,是孔子畢生的志向,心所向往并加以宣揚?!睹献印钒芽鬃又械挠训浪枷胩岣叩饺藗惖母叨取K蟼惱黻P系,讓五倫作為人生的根本深入到平常人之心,特別是“朋友有信”[4](p386),被列入倫常關系中,形成相互敬愛、以誠相待的朋友之禮,成為后世人們交往的規(guī)范。
(三)“尚友古人”模式的建立
在《論語》中,孔子認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p3)鄭玄注曰:“同門曰朋,同志曰友?!痹釉唬骸熬右晕臅?,以友輔仁?!盵2](p513)可看出,前者“朋”和“友”有一定的區(qū)別,后者則在范圍上限制。在《孟子》中,其對萬章言:“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4](p725)他提出“知人論世”的交友范式,形成了強大的交友網(wǎng),開啟了與古人交往的先河,使文人、學者從前代先賢中尋求思想和觀點相互碰撞的火花,在追尋理想人格的過程中尋找到支柱和知己,蔡仁厚先生指出“五倫之中亦已師友一倫最富精神意義,人能親師取友,尚友古人,就可以超越自我的限制,而宛然若涌身于歷史文化之大流;此時,我們的生命便頓然有充實莊嚴之感?!盵5](p246)反映出孟子“尚友古人”巨大的精神價值,通過想象的力量使古今冥接,豐富了世人的內(nèi)心世界。
三、尚友意識與士的群體意識覺醒的關系
在孔子建立私學時,士階層逐漸覺醒,他們不僅擔負著傳播文化的作用,更是以身作則,希望通過“克己復禮”來恢復舊有的禮治。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p3)可看出追求群體的意識,有共同見解的朋友一起討論,當是人生最快意之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2](p3)嚴格以道德要求自己,可看出“信”在與朋友相交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它是做人處事的最高標準,因此曾參時時反省自己,對待朋友以“信”為準繩,時時提醒自己要有信于朋友。這作為士對道德品質(zhì)的強化,在春秋禮樂崩壞的社會是相當重要的。士作為一種游民,要取得政治上、文化上的認同感,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通過沒有血緣關系的群體交往不僅是尋求知己、知音,更是一種在道德上互幫互助的對象。
在孔子心目中,朋友間的互相勉勵就是士良好品性的一部分。對友道精神的重視,實際是對和諧相處的一種認同。在“士之仕也,猶農(nóng)夫之耕也”[4](p426)的時代風尚中,朋友之道就是隨著士的功名意識的增強而強化?!爸T子時代,士成為朋友主體,朋友之道作為士的群體化理論,集中地反映了此間士階層的政治抱負和價值追求?!盵6](p102)這段話很好地說明了士在汲汲于求仕的過程中,相互交往的原則和標準。
《論語》、《孟子》中的友道思想從零散的觀點滲入到作為準則,表現(xiàn)出友道思想漸變的過程,即使有些理論不適合于今天的社會,但他們關于交友的理論卻成為后世遵守的法則,千百年之后它們?nèi)匀皇俏覀兘挥训幕驹瓌t和努力的方向,其理論表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并在現(xiàn)實中具有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爾雅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2591.
[2]、(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
[3]、(宋)朱熹撰、金良年今譯.四書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蔡仁厚.孔孟荀哲學[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6]、查昌國.友與西周君臣關系的演變[J].歷史研究,199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