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2011年度中央預算執(zhí)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劉家義披露,50個中央部門及其270個所屬單位,擠占挪用、多申領預算資金等違規(guī)問題金額分別比上年減少13%、61%,但仍存在違規(guī)轉移套取資金用于發(fā)放補貼、自行設立項目違規(guī)收費等問題。
仍然直指權力部門,仍然坦誠面對問題,劉家義的審計報告延續(xù)著前任李金華的風格。2008年李金華的卸任,曾引起外界擔憂:“審計風暴”的力度會不會減弱?針對這樣的疑問,李金華斬釘截鐵地回答:“不會。”如今這份2011年度中央預算執(zhí)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審計報告證實了李金華當年的預言。
1999年,同樣是一份名為“中央預算執(zhí)行和其他財政審計情況”的報告,時任審計長的李金華不經意間創(chuàng)下了一個紀錄,因為這是第一次公開的審計報告。公眾驚喜交集之下,開始用“風暴”來定義“審計”的作用。從那時起到現(xiàn)在,整整12個年頭,還是在最高權力機關所在地,還是一個鐵面無私的審計長,還是相似的審計結果,關注報告的公眾仍然是那份焦灼而熾熱的期待。
當然,歷經12年審計風暴的洗滌,預算法的剛性已經有所顯現(xiàn),財經紀律的約束力正在逐步增強。但在看到以上成效的同時,審計所揭示的一系列問題還是需要認真對待。公眾深信,暴露問題、正視癥結并喚起療治的希望,正是要對權力部門如何使用納稅人的錢進行審計的最大命意之所在。
客觀而論,高達幾千億元的龐大預算安排資金,不出任何紕漏幾無可能,而為公眾困惑者在于,本次審計所披露的很多問題都那么熟悉。工信部等部門和所屬單位違規(guī)轉移套取資金1.57億元,國土資源部挪用資金1116萬元發(fā)放津貼,人口計生委等部門自行設立項目違規(guī)收費2.07億元,商務部6000萬元項目未公開招標……哪一個問題不是似曾相識呢?
尤其讓人驚異者,作為國家最高科研單位的中科院這次也榜上有名,其以項目名義違規(guī)發(fā)放的福利高達近億元。公眾驚異的理由無非緣于最高科研機構“潛心學術”的既定形象突然遭到了破壞。人們?yōu)榻疱X讓學術拜倒的巨大腐蝕力感到吃驚,同時又不得不為這種腐蝕的嚴重后果而深深擔憂。
幾乎在所有的問題之后,審計報告都會透露樂觀的信息,要么“已經整改”,要么“正在整改中”。這樣寥寥的幾個字肯定無法滿足公眾的簡單意愿,因為他們迫切地希望知道,那些動輒違規(guī)套取、挪用成千上億元資金的部門,究竟是怎么整改的呢?所謂“整改”,顯然是一種單位行為,除了作為單位行為的整改,就不應該有具體的個人出來承擔責任嗎?輿論普遍認為,一些問題“年年曝光整改卻年年重犯”,關鍵在于處罰力度不夠,面對這種聲音,是否需要一個足夠認真的回應?
在《預算法》之下,一些權力部門為了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而自行其是,顯示預算的分配和監(jiān)督職能沒有充分體現(xiàn)。人們對審計風暴抱著許多美好期待,但一個事實是把管好錢袋子的希望寄托于事后的審計風暴本來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所幸《預算法》正在修訂,但愿其所帶來的是切實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