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姜文全,石 宇
(1.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遼寧 撫順 113001;2.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 遼寧 撫順 113001; 3. 中國石油遼寧沈陽東陵油庫,遼寧 沈陽 110165 )
石油、石化和化工等行業(yè)由于管線、設備需要在維持溫度( 高于環(huán)境溫度 , 在規(guī)定 的設計條件下介質(zhì)或工藝物料所達到的處 于平衡狀態(tài)的特定溫度 ) 下運行[1]。由于存在熱損失,如果管線或設備只采取保溫措施,其溫度最終都會降到環(huán)境溫度。為了補償在傳輸過程中的溫度損失 ( 熱損失), 則需要在傳輸管道外壁上安裝伴熱管道或伴熱帶, 對其進行熱損的彌補。伴熱可以利用電流的集膚效應來實現(xiàn),稱為集膚效應伴熱或電伴熱[2-4]。
根據(jù)管徑的大小、伴熱溫度的高低,集膚效應伴熱分為單管、雙管和三管伴熱。耐熱電纜穿在伴熱鋼管內(nèi),在電纜的一端通入交流電[5,6]。當交變電流經(jīng)電纜通過伴熱管壁時,在集膚效應和鄰近效應的作用下,電流不是均勻沿著管壁走,而是集中在伴熱管內(nèi)表層流過,如圖1所示,管壁集膚層導電截面減小,交流阻抗顯著增加,在相同的電流作用下,管線得到較大的加熱功率,經(jīng)傳導使輸油管線升溫。管內(nèi)電流密度的幅值按指數(shù)(e-x)衰減,工程上通常把電流密度衰減到極值的1/e倍時,離電流集中的表面的深度稱為電流的透入深度,一般用s表示。在此深度內(nèi)發(fā)熱量與電流平方成正比,從發(fā)熱角度來度量,此發(fā)熱量約等于鋼管總發(fā)熱量的85%以上,所以電流透入深度說明集膚效應的強弱。電流透入深度s的數(shù)學表達式為:
式中:s —電流透入深度,cm;
ρ —電阻率,Ω·cm;
f —電源頻率Hz;
μ —鋼管相對導磁率。
由式⑴得知,電流透入深度s與鋼管電阻率ρ、相對導磁率μ、電源頻率f有關(guān)系。當電源頻率為50 Hz時,s值很?。s1 mm),表現(xiàn)出較強的集膚效應,當電源頻率增高達到中頻(500~1 600 Hz)時,s值更小,表現(xiàn)出更強的集膚效應的效果,同時管線獲得很大的加熱功率。而伴熱管外表面電壓、電流為零,自身形成絕緣結(jié)構(gòu)。集膚效應伴熱原理見圖1。
伴熱功率計算:
式中: D2—保溫層外徑, m;
D1—保溫層內(nèi)徑, m;
K1—在平均溫度下, 保溫層的導熱系數(shù), W/(m2·℃);
hc0—夾克內(nèi)部與保溫接觸的傳熱系數(shù), W/(m2·℃);
h0—夾克外部與空氣接觸的傳熱系數(shù) W/(m2·℃);
hi—管道外與保溫層空氣接觸的傳熱系數(shù) W/(m2·℃);
Tp—介質(zhì)和管道的最終溫度,℃;
Ta—環(huán)境溫度,℃;
qc:伴熱電纜輸出功率, W/m。
圖1 集膚效應伴熱原理圖Fig.1 The principle of skin- effect heating system
環(huán)境溫度:0 ℃;
輸油管線:Φ406×7 ,長度30 km;
保溫層: 耐高溫硬質(zhì)聚氨脂; 厚度60 mm;
原油初始溫度:90 ℃、原油終點溫度:76.8 ℃。
集膚效應加熱主要由輸油管道、伴熱管和耐熱電纜、保溫層及保護外殼四部分組成[6]。輸油管道和伴熱管為鋼管,伴熱管采用直徑Φ27×3的無縫鋼管雙管伴熱,間斷地焊接在輸油管道上,耐熱電纜穿在伴熱管中,外面是保溫層和防水外殼(如圖1)。集膚效應作為伴熱功能,管線運行溫度高于設定溫度時,自動停運;管線運行溫度低于設定溫度時,自動開啟為確保集膚效應伴熱運行安全,伴熱管線端點各設接地極組、管線中點處設接地極組、管設接地極組,其接地電阻不大于4 Ω,其電流走向如圖2。在管上安上圖安裝8個溫度變送器(如圖4),分別測試并計錄溫度在加熱冷卻時的變化。溫度每隔7分鐘記錄1次。
圖2 集膚伴熱實驗電路圖Fig.2 The experiment circuit diagram of skin heat tracing
圖3 伴熱管電流示意圖Fig. 3 Heat tracing pipe current diagram
圖4 測溫點布置Fig.4 Temperature measuring point arrangement
圖5 電纜、伴熱管、油溫-時間曲線Fig.5 Cable, heating tube, temperature-time curve
由圖5可知原油溫度的升溫速率:
K1:0.364 7 ℃/h (從第1日8:30—第4日16:00)
K2:0 ℃/h (從第4日16:00—第5日2:00)
K3: 0.353 ℃/h (從第5日2:00-第6日6:20)
K4: 0 ℃/h (從第6日6:20—第7日10:40)
K5: 0.55 ℃/h (從第7日10:44—第8日7:56)
在東北寒冷季節(jié),石化管線的蒸汽回水伴熱管可能會被凍壞;而集膚效應電伴熱能為各種鋼質(zhì)輸送管道提供伴熱,其敷設方式更適合為復雜或遠離裝置的管線伴熱,適用于任何場所直埋或架空敷設的管線。另外集膚效應電伴熱系統(tǒng)的耐熱集膚電纜在伴熱熱管內(nèi),伴熱熱管與工藝管道焊在一起, 外面加有保溫層和保護外殼, 加熱效率顯著提高。
[1] 常瑞增. 集膚效應電伴熱替代蒸汽伴熱的應用[J].資源節(jié)約與環(huán)保,2011(2):36-38.
[2] Chang Ruizeng. Application of Skin Effect Electric Tracer Heating System in Wharf Crude Oil Pipeline [J]. Port Engineering Technology,2011,48(5):47-49.
[3] 嚴大凡,等: 輸油管道設計與管理[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86.
[4] 楊筱蘅,張國忠.輸油管道設計與管理[M].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1996.
[5] 那維豐,王輝,才小麗.海底管線集膚效應電伴熱裝置:中國,200820133292[P]. 2009-08-12.
[6] 王照亮,梁金國,王彌康. 電伴熱采油和輸油工程設計[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