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糧食生產的區(qū)域格局變化研究——基于1998-2010年的數據實證分析

2012-09-05 02:46王國剛高秉博周艷兵
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 2012年6期
關鍵詞:省域總產量縣域

劉 玉,王國剛,高秉博,周艷兵,3

(1北京農業(yè)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北京100097;2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北京100083)

中國是人口大國,農用地綜合生產能力的有效提升和糧食的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事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大局[1]。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和農業(yè)現(xiàn)代化快速推進過程中,中國耕地“北進中移”和糧食“北糧南調”的態(tài)勢更加明顯[2,3],確保中國糧食結構平衡和區(qū)域平衡的難度加大[4],并可能引發(fā)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糧食波動與減產風險增加等問題[5,6]。《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全國主體功能區(qū)規(guī)劃》、《全國土地整治規(guī)劃(2011~2015年)》均強調主產區(qū)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要求支農資金突出向糧食主產區(qū)、產糧大縣傾斜,糧食生產將繼續(xù)向優(yōu)勢區(qū)、主產區(qū)和產業(yè)帶集中。因此,在城鄉(xiāng)轉型發(fā)展和保證國內95%以上糧食自給率的背景下,深入探究中國糧食生產的空間布局,揭示糧食生產格局演化的時空規(guī)律,將有利于正確把握我國糧食生產未來走向,并為優(yōu)化糧食生產布局、保障國內糧食安全、構建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機制提供依據[7-9]。

中國糧食生產格局變化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點,近些年來主要集中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區(qū)域糧食供需關系及成因、糧食產銷格局變化及其效應等方面[10-14]。楊春等[9]運用Moran I指數及Pane l Da t a模型,分析了中國31個省域糧食生產空間特征及其影響因素;辛良杰等[15]學者采用地區(qū)糧食優(yōu)勢度指數模型實證了1994~2005年中國省域糧食格局變化,發(fā)現(xiàn)東部地區(qū)的糧食生產優(yōu)勢逐步減弱,糧食重心向中部和東北部轉移;劉東等[16]學者指出,1949~2008年中國糧食生產呈現(xiàn)臺階式上升且伴隨周期性波動,2007年中國分縣土地資源承載力以人口超載、糧食短缺為主要特征??傮w而言,全國和省區(qū)等宏觀尺度研究居多,縣域尺度的研究相對薄弱;現(xiàn)狀分析較多,時空演進規(guī)律的揭示相對不足;以典型區(qū)為例研究問題某一方面的較多,將糧食生產置于全國不同尺度的綜合研究尚待加強。因此,以糧食總產量和人均糧食占有量為指標,本文集成應用GIS技術、空間自相關統(tǒng)計分析方法,系統(tǒng)分析中國糧食生產的動態(tài)變化特征,為優(yōu)化糧食生產布局提供依據。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式(1)-(3)中,ΔGi表示研究期內 i單元的糧食總產量變化(萬 t),Gi1、Gi2分別表示 單元在 t1、t2年份的糧食總產量(萬t);GPit表示 i單元在 t年份的人均糧食占有量(kg/人),Git、Pit分別表示i單元在t年份的糧食總產量(萬t)和總人口(萬人),ΔGPi表示研究期內i單元人均糧食占有量的變化(kg/人),GPi1、GPi2分別表示單元在t1、t2年份的人均糧食占有量(kg/人)。結合已有研究成果[17],基于GPit將各單元劃分為缺糧區(qū)(<300 kg)、供需緊平衡區(qū)(300~400 kg)、一般余糧區(qū)(400~600 kg)和重要余糧區(qū)(>600 kg)。

(2)重心遷移模型。重心遷移模型通過計算某一時段某一指標的分布重心,可很好地描述糧食生產時空分布格局[2]。

1.1 研究方法

基于現(xiàn)有數據,1998年和2010年是中國糧食生產的兩個高峰,采用糧食總產量和人均糧食占有量兩個指標,通過構建數學模型,選擇這兩個時間點從區(qū)域、省域和縣域揭示糧食生產的變化特征。在分析區(qū)域和省域格局變化時,糧食產量數據采用當年的實際數據;為了消除偶然因素的影響,1998年和2009年分縣的糧食產量采用 1997~1999年、2008~2010年的糧食總產量均值來表示。

(1)糧食生產及其變化指數模型。糧食總產量和人均糧食占有量指標較好的反映了區(qū)域糧食生產狀況和供需關系。

式(4)-(6)中,Xj、Yj分別表示第 j個指標分布重心的坐標;Xi、Yi分別表示i單元的重心坐標;Ci j表示i單元第j個指標的數值;dm為重心遷移距離(km)。

1.2 研究單元劃分、數據來源及處理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研究需要,本文以2010年為基準對研究單元進行修正,選取31個省域(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和2294個縣域。分省糧食總產量和區(qū)域人口數來自《新中國60年統(tǒng)計資料匯編》、《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0》、《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1》;1997~1999年分縣域的糧食總產量、區(qū)域人口數據由中國自然資源數據庫(http://www.data.ac.cn)提供;2008~2010年分縣域糧食總產量數據和區(qū)域人口數據來源于相應年份的《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tǒng)計年鑒》、《中國區(qū)域經濟統(tǒng)計年鑒》及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的統(tǒng)計年鑒,其中地級市轄區(qū)數據由地級市數據減去所轄縣市數據計算而來。

2 結果與分析

2.1 區(qū)域和省域糧食生產的時空格局

糧食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和糧食價格的穩(wěn)步提升使20世紀90年代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于1998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5.12億t;此后,隨著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以及農業(yè)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退耕還林、退草還牧等政策的實施,導致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度減少和糧食總產量的持續(xù)下降,2003年降至4.31億t,人均糧食占有量僅333 k g,為198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04年以來,在政策支持和區(qū)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實施的綜合推動下,糧食產量恢復性增長,2010年糧食總產量為5.46億t,比1998年增加了3418.2萬t,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00 kg。

省域糧食總產量差異明顯,糧食生產進一步向糧食主產省集中。2010年,河南糧食總產量5437.1萬t,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10,在中國糧食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此外,黑龍江、山東、江蘇、四川、安徽、河北、湖南、吉林和湖北等省份的糧食總產量均在2000萬t以上;西藏、青海、北京、上海、天津、海南和寧夏等省份的糧食總產量尚不足500萬t。北方糧食產量比重于2005年超越南方,并且呈現(xiàn)增加趨勢,2010年達到54.4%;從四大經濟區(qū)看,東北地區(qū)和中部地區(qū)糧食總產量占全國比重分別由1998年的14.2%、28.1%提升到2010年的17.6%、30.6%,而東部地區(qū)的糧食產量比重下降了5.1個百分點,糧食生產“北進中移”的趨勢明顯;13個糧食主產省的產量比重進一步提升,于2010年增加到75.4%,年均提升0.38個百分點(表1);各省市增減不一,其中浙江、廣東、四川、福建、廣西、江蘇、湖北、陜西和北京的糧食減少量均在100萬t以上,而黑龍江、河南、內蒙古、安徽、江西、吉林、新疆和云南的糧食增加量大于100萬t,糧食生產進一步向東北地區(qū)和中部地區(qū)集中。

省域人均糧食占有量以上升為主,絕對差異擴大。2010年,位于缺糧區(qū)、供需緊平衡區(qū)、一般余糧區(qū)、重要余糧區(qū)的省份分別為8個、7個、13個和3個。與1998年相比,20個省份的人均糧食占有量下降,浙江、北京、上海、福建、廣東和天津的人均糧食占有量下降幅度超過100 kg/人;11個省份的人均糧食占有量上升,黑龍江、內蒙古和河南的人均糧食增加量大于100 kg/人。按照400 kg的人均糧食需求量計算,15個省份需要調入糧食,廣東、浙江、福建、上海和北京的糧食調入量均在500萬t以上;16個省份糧食有剩余,黑龍江、吉林、河南和內蒙古的糧食調出量均在1000萬t以上。各類型區(qū)的人均糧食占有量如表1所示,北方的人均糧食占有量明顯高于南方;四大經濟區(qū)中,東北區(qū)人均糧食占有量顯著增加,由1998年的702 kg/人增加到2010年的878 kg/人,中部地區(qū)也呈現(xiàn)較大幅度的增長,而東部地區(qū)的人均糧食占有量明顯下降,西部地區(qū)變化不顯著;八大類型區(qū)內變化不一,其中長江中下游區(qū)、華南區(qū)、青藏區(qū)的人均糧食占有量顯著下降,東北區(qū)、蒙新區(qū)顯著提升,其他三個區(qū)變化不顯著;13個糧食主產省的人均糧食占有量波動性增長,由1998年的483 kg/人增加到2010年的526 kg/人。

表1 1998年和2010年各類型區(qū)糧食產量比重和人均糧食占有量

2.2 縣域糧食生產的時空格局

(1)縣域糧食總產量的空間格局。1998年,縣域糧食總產量均值為22.99萬t,標準差(Std.Dev)為23.37。①糧食總產量較低的縣域處于控制地位。糧食總產量低于全國均值的縣域1458個,占縣域總數的64%。②糧食總產量的縣際差異較大。吉林農安縣的糧食總產量高達235.29萬t,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200;而西部地區(qū)的部分縣域沒有進行糧食生產。③糧食總產量較高的縣域集中于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成都平原、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等,區(qū)域地勢平坦,農業(yè)氣候條件好,土地肥沃,農業(yè)集約化程度高,高產穩(wěn)產田比重大,是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產區(qū)(圖1)。糧食總產量>58.05萬t(即22.99萬t+1.5×St d.Dev萬t)的157個縣域生產了1.32億t糧食,占全國總產量的26.24%,主要分布在江蘇、安徽、黑龍江、吉林、河南、山東和四川。④糧食總產量較低的縣域主要分布在胡煥庸線以西地區(qū),地勢起伏較大,水資源較為匱乏,坡耕地較多,農業(yè)生產條件較差。糧食總產量<11.31萬t(即22.99萬t-0.5×Std.Dev萬t)的874個縣域生產了4781.96萬t糧食,僅占全國的9.47%,在云南、山西、西藏、四川、陜西、新疆和內蒙古等省份分布較多。

圖1 1998年和2009年縣域糧食總產量空間分布特征

2009年,全國分縣的糧食總產量呈正偏態(tài)(右偏態(tài))分布,平均值為 26.42萬 t,標準差(Std.Dev)為 29.61。775個縣域的糧食總產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占縣域總數的33.78%。糧食總產量 >70.84萬t(即26.42萬t+1.5×Std.Dev萬t)的168個縣域生產了1.55億t糧食,占全國總產量的29.04%,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吉林和內蒙古;糧食總產量 <11.62萬t(即26.42萬t-0.5×Std.Dev萬t)的883個縣域生產了4293.11萬t糧食,僅占全國總產量的8.02%,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山西、四川、陜西、新疆、福建、內蒙古和甘肅。1998~2009年間,糧食生產向主產縣域和產糧大縣集中,糧食總產量較大和總產量較小的縣域個數均在增加,糧食總產量的兩極分化趨勢加劇。

1998~2009年縣域糧食總產量變化幅度(ΔGi)為-66~147萬t,平均值為2.85萬t。-10萬t≤ΔGi≤10萬t的縣域(1845個)占總單元數的80.43%。ΔGi≥10萬t的縣域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南部、內蒙古東部、吉林中東部、河南東部、安徽西部、山東西部和江西中部,東北平原和黃淮海平原的糧食生產功能進一步凸顯。ΔGi<-10萬t的縣域主要分布東部沿海,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和京津都市區(qū)分布最為集中。

(2)縣域人均糧食占有量的空間格局。1998年人均糧食占有量>600 kg的縣域共475個,主要分布在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等平原集中分布區(qū)。人均糧食占有量<300 kg的縣域共584個,在東南沿海、云貴高原、西藏、地級市轄區(qū)以及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帶分布較密集[18]。2009年,人均糧食占有量>600 kg的縣域共568個,人均糧食占有量<300 k g的縣域共738個。與1998年相比,2009年缺糧區(qū)和重要余糧區(qū)的縣域分別增加了154個和93個,缺糧區(qū)縣域個數增加趨勢更明顯,表明在糧食總產量增加的同時,縣域人均糧食占有量的空間格局發(fā)生顯著變化,區(qū)域間糧食的流通量加大。

人均糧食占有量變化幅度(ΔGPi)為-344~433 kg/人,-100 kg/人≤ΔGPi≤100 kg/人的縣域 2210 個。ΔGPi<0 的縣域主要分布東南沿海經濟發(fā)達區(qū)和中西部山地丘陵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區(qū),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青海、西藏和四川等分布最為密集;ΔGPi≥0的縣域主要分布在平原,東北平原和黃淮海平原分布最為密集。ΔGPi>100 kg/人的縣域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西兩翼、黑龍江南部、吉林北部、河南大部、江西中部;ΔGPi<-100 kg/人的縣域除在東南沿海分布較密集外,其他地區(qū)分布較分散。

(3)縣域糧食生產類型劃分。結合已有研究,本文將50萬t作為縣域糧食總產量高低的劃分標準,將人均糧食占有量400 kg作為區(qū)域糧食供需是否平衡的標準。基于1998年的縣域糧食總產量(Gi)、人均糧食占有量(GPi)和1998~2009年人均糧食凈變化量(ΔGPi)將2294個縣域劃分為6種類型(圖2)。

圖2 1998~2009年中國縣域糧食生產增長類型

Ⅰ類:糧食總產量高,輸出能力強,人均糧食占有量增長型(Gi>50 萬 t、GPi>400 且 ΔGPi>0):共 215 個縣域,集中分布在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江漢平原等平原區(qū)。2009年,糧食總產量1.67億t,總人口2.23億,人均糧食占有量高達749 kg,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耕地資源豐富且呈連片分布,農業(yè)生產條件好,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產區(qū)和商品糧輸出區(qū)。

Ⅱ類:糧食總產量高,輸出能力強,人均糧食占有量遞減型(Gi>50 萬 t、GPi>400 且 ΔGPi≤0):共 17 個縣,與Ⅰ類區(qū)嵌套式分布。農業(yè)生產條件較優(yōu)越,但在糧食播種面積下降和人口快速增長的綜合作用下,糧食總產量占全國比重由1998年的1.9%下降到2009年的1.6%,人均糧食由1998年的533kg/人下降到2009年的448 kg/人,糧食輸出能力下降。

Ⅲ類:糧食總產量低,輸出能力強,人均糧食占有量增長型(Gi≤50 萬 t、GPi>400 且 ΔGPi>0):共 666 個縣域,占縣域總數的18.8%,主要分布在Ⅰ類和Ⅱ類區(qū)域周邊。這些縣域的糧食總產量相對較小,但人口也較少,2009年人均糧食597kg/人。1998~2009年間,區(qū)域糧食總產量增加了2728萬t,占全國比重由31.60%增長到34.90%,糧食輸出能力增強。

Ⅳ類:糧食總產量低,輸出能力強,人均糧食占有量遞減型(Gi≤50 萬 t、GPi>400 且 ΔGPi≤0):共 306 個縣域,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區(qū)。在退耕還林等政策的影響下,2009年糧食總產量比1998年下降了17.75%,人均糧食降低到384 kg/人,由糧食調出區(qū)轉化為調入區(qū)。

Ⅴ類:輸入需求強,人均糧食占有量增長型(GPi≤400且ΔGPi>0):共627個縣,分布較廣。2009年糧食總產量比1998年增加1422萬t,增幅為18.07%,但由于農業(yè)生產條件較惡劣,2009年人均糧食量僅264 kg/人,仍需大量調入糧食。

Ⅵ類:輸入需求強,人均糧食占有量遞減型(GPi≤400且ΔGPi≤0)。此類型的縣域分為兩類:一類分布在地形起伏度大、干旱少雨的山地丘陵區(qū),惡劣的自然條件和不完善的農業(yè)基礎設施形成了較弱的糧食生產能力,發(fā)展種植業(yè)生產的限制因素多;另一類分布在東部沿海經濟發(fā)達區(qū)和城市轄區(qū),建設用地擴張占用大量良田,耕地快速減少,而人口急劇增長使糧食自給率持續(xù)下降。2009年人均糧食僅152 kg/人,未來增加糧食產量的潛力有限,需要大量調入糧食。

2.3 不同尺度的糧食生產變化特征

糧食生產重心逐步北移,人口重心南拓,“北糧南運”的產銷格局仍將持續(xù)(圖3)。①1998~2009年,省域糧食總產量重心沿著北偏東方向移動106 km,人口重心沿著南偏東方向移動了7 km,糧食總產量重心與人口重心間的距離由1998年的152 km擴大到2009年的258 km。②縣域糧食總產量重心由河南扶溝縣移至河南長垣縣,向北偏移了99 km,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了12km,兩重心間的距離由200km擴大到2009年的303km。③1998~2009年間,省域和縣域糧食總產量重心和人口重心的移動距離存在差異,但移動軌跡相似,即糧食生產向北部集中,人口卻向南部積聚,“北增南減、北糧南運”的糧食產銷格局呈現(xiàn)加劇趨勢,糧食供需的區(qū)域差異加大;重心主要是在南北方向上遷移,人均糧食占有量的緯向變化大于經向變化。

圖3 中國糧食產量和人口分布重心軌跡

人均糧食占有量的區(qū)域差異增大,空間趨同性增強,進一步加劇了區(qū)域糧食供需矛盾。本文采用變異系數(CVi)、基尼系數和Global Moran’s I[19-20]估計值進一步量化糧食生產的相對差異。①省域和縣域人均糧食占有量的CV值分別由1998年的0.39、0.78增加到2009年的0.62、0.90,兩個尺度的區(qū)域差異均呈現(xiàn)增大趨勢,CV縣域>CV省域。②省域和縣域人均糧食占有量的基尼系數分別由1998年的0.156、0.340增加到2009年的0.262、0.415,人均糧食豐缺兩極分化現(xiàn)象加劇。③選用基于鄰接的“Polygon Contiguity”規(guī)則,計算了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的Global Moran's I估計值(表2)。Global Moran's I估計值全部為正,檢驗結果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且Global Moran's I值在不斷增加,說明人均糧食占有量比較接近的縣域在空間上的趨同性增強,臨近縣域人均糧食占有量的空間差異在縮小。

表2 人均糧食占有量的Moran's I估計值

3 結論與討論

本文分析了1998年以來中國區(qū)域和省域糧食生產的時空分異格局;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揭示了縣域尺度糧食生產的演進特征,并對縣域糧食生產類型進行劃分。研究結果表明:①1998年以來,中國糧食總產量增加了0.34億t,糧食總產量較高的區(qū)域集中在東北地區(qū)和中部地區(qū),總產量較低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胡煥庸線以西地區(qū);糧食生產向主產縣域集中,東北地區(qū)和中部地區(qū)的糧食總產量增加明顯,糧食總產量的兩極分化趨勢加劇。②人均糧食占有量變化區(qū)域差異顯著,東南沿海經濟發(fā)達區(qū)和中西部山地丘陵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區(qū)縣域的人均糧食占有量下降明顯,東北平原和黃淮海平原等平原區(qū)人均糧食占有量上升明顯;糧食總產量重心北移與人口重心南遷同在,人均糧食占有量兩極分化與人均糧食占有量空間集聚性增強的現(xiàn)象并存,使地區(qū)之間、產銷區(qū)之間、品種和季節(jié)之間糧食平衡調劑難度加大,糧食區(qū)域矛盾加劇。③基于1998年縣域糧食總產量、1998年人均糧食占有量和1998~2009年間人均糧食凈變化量將2294個縣域劃分為6類。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結果顯示,我國耕地質量等別呈現(xiàn)總體偏低、分布集中、經濟發(fā)展區(qū)域與優(yōu)質耕地分布區(qū)域在空間上復合等特點。調出商品糧最多的東北地區(qū)耕地平均質量等級較低,農田基礎設建設滯后;黃淮海平原區(qū)存在著農民收入水平低等問題,而水資源短缺制約著糧食生產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東南沿海水土光熱條件好,但建設用地的快速擴展導致耕地急劇減少,而非農就業(yè)機會增多引致的耕地撂荒、復種指數下降等現(xiàn)象突出,耕地“非農化”流失以及耕地“非糧化”傾向將造成人均糧食占有量進一步下降。因此,結合《全國土地整治規(guī)劃(2011~2015年)》、《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guī)劃(2009~2020年)》,以縣域為單元科學劃分國家級層面的糧食生產地域功能類型區(qū),積極實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強化東北平原區(qū)、華北平原區(qū)等10個農用地整治重點區(qū)域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加快推進黃淮海等平原區(qū)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穩(wěn)定東南沿海的耕地面積并著力提升糧食播種面積;同時,創(chuàng)新糧食生產地域功能調控機制與政策,包括完善商品糧基地建設的質量考核體系、創(chuàng)新糧食安全基地建設穩(wěn)定投入政策、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等措施,科學調控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關系,是有效破解“三農”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突破口[21]。

本文采用區(qū)域、省域和縣域層面的數據,系統(tǒng)分析1998~2010年中國糧食生產的區(qū)域格局變化。由于無法獲取大量樣本數據,本文僅分析了糧食總產量和人均糧食占有量的時空動態(tài)格局,尚未分析典型類型區(qū)糧食格局演化的驅動機制、所造成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及其優(yōu)化調控機制;尚未系統(tǒng)分析糧食結構以及作物品種的供需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深度。此外,情景模擬中國糧食生產的未來格局,并創(chuàng)新糧食生產的優(yōu)化調控機制與對策,是下一步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

[1]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guī)劃綱要(2008-2020)[EB/OL].http//:www.gov.cn.2008-11-13.

[2]劉彥隨,王介勇,郭麗英.中國糧食生產與耕地變化的時空動態(tài)[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9,42(12):4269-4274.

[3]劉紀遠,張增祥,徐新良,等.21世紀初中國土地利用變化的空間格局與驅動力分析[J].地理學報.2009,64(12):1411-1420.

[4]屈寶香,張 華,李 剛.中國糧食生產布局與結構區(qū)域演變分析[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1,32(1):1-6.

[5]李曉,謝永生,李文卓,等.黃淮海沖積平原區(qū)糧食生產生態(tài)成本探究[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1,44(11):2294-2302.

[6]程琨,潘根興,鄒建文,等.1949-2006年間中國糧食生產的氣候變化影響風險評價[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11,34(3):83-88.

[7]陸大道,樊杰.2050:中國的區(qū)域發(fā)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17-120.

[8]金 濤,陸建飛.江蘇省耕地變化與糧食生產地域分化[J].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2011,32(4):405-408.

[9]楊 春,陸文聰.中國糧食生產空間布局變遷實證[J].經濟地理,2008,28(5):813-816.

[10]Long H L,Zou J.Grain production driven by variations in farmland use in China:an analysis of security patterns[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1(1):60-67.

[11]Yin P H,Fang X Q,Yun Y R.Regional differences of vulnerability of food security in 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9,19(5):532-544.

[12]姚成勝,汪瑩.我國中部地區(qū)糧食生產波動性的成因及其政策建議[J].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2011,32(4):400-404.

[13]熊友云,張明軍,劉園園,等.中國糧食產量省區(qū)差距變化及其成因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6):965-974.

[14]Heilig G K,GFiseher,HvanVelthuizen.Can China feed itself?An analysis of China’s food prospect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water resour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2000,7:153-172.

[15]辛良杰,李秀彬,談明洪.中國區(qū)域糧食生產優(yōu)勢度的演變及分析[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9,25(2):222-227.

[16]劉東,封志明,楊艷昭,等.中國糧食生產發(fā)展特征及土地資源承載力空間格局現(xiàn)狀[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1,27(1):1-6.

[17]李裕瑞,呂愛清,卞新民.江蘇省人均糧食地域格局變化特征及驅動機制[J].資源科學,2008,30(3):423-430.

[18]劉玉,高秉博,潘瑜春.中國縣域人均糧食占有量空間變異特征研究[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17(3):154-162

[19]姜世國,滕駿華 (譯),王法輝.基于GIS的數量方法與應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0]靳誠,陸玉麒.基于縣域單元的江蘇省經濟空間格局演化[J].地理學報,2009,64(6):713-724.

[21]劉玉,劉彥隨,郭麗英.環(huán)渤海地區(qū)糧食生產地域功能綜合評價與優(yōu)化調控[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8):920-926.

猜你喜歡
省域總產量縣域
2021年全國早稻總產量2802萬噸 比2020年增產72.3萬噸
縣域消防專項規(guī)劃研究
11月化肥總產量繼續(xù)下降
江西省初步建成教育省域網骨干網
總產量227.7萬噸 山西夏糧再獲豐收
我國70年來糧食總產量增長4.8倍
省域高速公路網絡信息安全動態(tài)防御體系研究
山東縣域GDP排名出爐
省域通用機場布局規(guī)劃思路與方法研究
對縣域衛(wèi)生管理要特別關注
房产| 分宜县| 云南省| 佛教| 措美县| 龙南县| 拉萨市| 滨海县| 临潭县| 绍兴市| 高州市| 青田县| 林芝县| 岢岚县| 通辽市| 武平县| 潍坊市| 田林县| 慈利县| 旺苍县| 隆回县| 博罗县| 凤凰县| 宣城市| 肥乡县| 瓮安县| 白玉县| 通榆县| 德江县| 五大连池市| 沈阳市| 大方县| 忻州市| 道孚县| 芮城县| 郯城县| 榆林市| 广平县| 怀仁县| 买车| 武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