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瑛鈺
導致體內貯存鐵的缺乏由于各種原因是缺鐵性貧血,所發(fā)生的貧血紅細胞生成障礙,是最多見臨床的貧血之一。常見的臨床疾病是缺鐵性貧血,其高發(fā)病率,涉及廣面,人類健康嚴重影響。采用西醫(yī)鐵劑治療療效肯定,但常因出現(xiàn)消化癥狀如食欲不振、胃腸不適等,而影響了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如鐵等??梢姡⒉皇峭昝赖闹委煼桨竼渭兊难a鐵,對鐵的吸收促進胃腸,才能從根本上治愈缺鐵性貧血維持機體自身的供鐵平衡。治療缺鐵性貧血采用補血健脾方法,顯著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為本院門診及住院病例本組的缺鐵性貧血100例患者,分為兩組按隨機原則:①對照組45例,女12例;男33例,年齡22~75歲,平均57.6歲:40~95 g/L為血紅蛋白;6例重度貧血,10例輕度貧血,29例中度貧血;病程60 d~3.1年左右,平均10.2個月;8例合并胃炎,5例月經(jīng)不調,5例胃腸功能紊亂。②治療組55例,男19例,女36例;年齡18~72歲,平均54.3歲;42~99 g/L為血紅蛋白,平均72.1 g/L;9例重度貧血,11例輕度貧血,35例中度貧血;病程1.1~4.1年左右,平均11.5個月;4例胃潰瘍,9例合并胃炎,6例胃酸缺乏;兩組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辨證中醫(yī)標準 舌淡胖,萎黃甚或蒼白面色,耳鳴,脈弱,氣短,浮腫足、面甚至全身,眩暈,不舒脘悶,乏力神疲,心悸。
1.2.2 診斷西醫(yī)標準 有明顯低色素表現(xiàn)紅細胞的形態(tài);低色素性小細胞貧血:MCHC<0.31,Hb<105.1 g/L,MCH<26.1Pg,MCv<80.1fL,缺鐵性貧血病因和臨床的表現(xiàn)明確。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方用補血健脾湯藥用7枚大棗、雞內金、焦山植、枸杞子各10.1 g,6.1 g炙甘草,15.1 g太子參,30.1 g黃芪,5 g阿膠。加減:加30 g巴戟天、20.1 g菟絲子.20.1 g仙靈脾陽虛癥狀明顯者;,加丹皮20.1 g、20.1 g生地、30.1 g早蓮草陰虛癥狀明顯者。煎水服,煎2次每劑,250.1 ml各取汁,參合后,各溫服1次20 min早晚飯后,1劑/d。升至100 g/L血紅蛋白后,可把上方制成水丸部分的患者,3次/d,服在飯后。同時在治療貧血,患者如有胃炎、腸道寄生蟲病、月經(jīng)量多、腸炎等疾病,應對癥積極治療。28 d左右為療程。
1.3.2 對照組 硫酸亞鐵口服,療程為28 d 3次/d,0.31 g/次。
2.1 治療結果 對照組45例中,痊愈18例(48.6%),顯效6例(8.7%),有效4例(5.7%),無效17例(37%),總有效率63%;治療組55例中,臨床痊愈38倒(70.6%),顯效8例(13.7%),有效5例(7.8%).無效6例(7.9%).總有效率92.1%。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臨床療效劣于治療組。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從表1中看,經(jīng)治療28 d全部緩解如唇淡、面色蒼白、納差等臨床癥狀。
雖無缺鐵性貧血中醫(yī)的病名,屬于脾虛和血虛范疇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從貧血的演變及發(fā)生和病理及生理特點來看,都與脾密切相關本病,已有許多論述這在中醫(yī)古醫(yī)籍中,如“謂血是中焦受氣取汁變化面赤”(《靈柩》),“皆為血病,脾胃不足”(《脾胃論》[1]。說明血液生成的直接關系與中焦脾胃,脾胃功能如果失調,血液則可影響生成。太子參、黃芪能益氣健脾在本方法中;運脾之功增強,雞內金、中消積和焦山楂,有消使健中,有運補中;補血滋陰枸杞子與阿膠;補太陰之精大棗,補血長于;能調和中焦脾胃的是甘草。具有很好的療效在臨床上由以上藥物組方治療缺鐵性貧血。
[1]張偉恒.健脾補血方治療缺鐵性貧血51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yī)藥,2004,3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