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適遠
(新疆藝術(shù)研究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木卡姆”(Muqam)一詞源自于阿拉伯語,本意為“位置”、“講臺”、“墳墓”等,在音樂上常被引申為“樂音”、“調(diào)式”、“組曲”等多種解釋。木卡姆體裁多樣,節(jié)奏錯綜復雜,曲調(diào)豐富,流行于中亞、南亞、西亞、北非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F(xiàn)代維吾爾語中,木卡姆一詞的主要意思是指“大型套曲”,同時還有法則、規(guī)范之意?!熬S吾爾木卡姆藝術(shù)”,是對流傳我國在新疆的木卡姆文化的一種涵蓋方式,包括有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是集歌、舞、樂于一體的綜合藝術(shù)形式,被人們贊譽為“華夏瑰寶”、 “絲路明珠”。2005年11月25日,“木卡姆”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
維吾爾木卡姆的伴奏樂器多樣,有弓弦樂器沙它爾、艾捷克,吹管樂器乃依、巴拉滿、蘇乃依,彈撥樂器彈布爾、都它爾、熱瓦甫、卡龍,擊弦樂器揚琴,打擊樂器達普、納格拉、薩帕依等10余種。許多樂器殘留著中原、南亞及阿拉伯音樂文化的烙印。它們編織出的奇妙音響,成為塑造維吾爾木卡姆藝術(shù)風格不可或缺的要素。
喀什是木卡姆的家鄉(xiāng),素有“中國新疆民族樂器村”之稱的喀什疏附縣吾庫薩克鄉(xiāng)吐萬干吾庫沙克村(見圖1),距喀什市約15公里,這個古老的村子生產(chǎn)民族樂器的歷史已有150多年。
該樂器制作村都是典型的家庭作坊。全村570戶人家中有290戶、520人從事民族樂器制作,所制樂器共27大類、50多個品種,幾乎涵蓋了維吾爾族所有傳統(tǒng)樂器的種類。所制作的樂器素以選材精細、工藝精湛而著稱,其別致的形制和精美的花紋聞名于世,極富適用性和收藏價值,受到國內(nèi)外游客的青睞。該村制作的“沙它爾”、“都他爾”、“熱瓦甫”、手鼓、“胡西塔爾”等50余個品種的樂器,每年約有8 000~10 000件樂器暢銷我國各地區(qū)及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部分小型紀念品樂器還暢銷歐美等地。2000年,該村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新疆民族樂器村”。
據(jù)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寫的《樂師史》(古維文手抄本)中記載,早在十四、十五世紀,維吾爾族民間已經(jīng)出現(xiàn)這種樂器,并已有著名的演奏家了。它最早流行于南疆喀什、莎車一帶,后來逐漸傳至北疆各地。清《皇朝禮器圖式》將其列入宮廷回部樂,稱其為塞他爾?!肚迨犯濉?卷一一)載:“塞他爾,形如匕,絲弦二,鋼弦七,木柄通槽,下冒以革。面平背圓,柄有線箍二十三道,如琵琶之品。以九軸綰弦,柄端二軸綰絲弦?!允置皳苤福蚰緭軓椊z弦,應鋼弦取聲。”屬彈撥類樂器這一記載與后來的沙它爾已有很大區(qū)別。20世紀50年代,沙它爾又流傳到哈薩克族人民聚居的邊城伊寧。如今它已流行全疆各地,成為維吾爾族人民喜愛的拉弦樂器。
傳說在很久以前,一個白胡子老人踏著祥云來到喀什噶爾的高山上,彈起了一把沙它爾,那美妙的音樂讓風都停住了腳步,讓鳥兒都停止了歌唱。老人離去后,喀什噶爾的居民思念這美好的音樂,紛紛仿制老人彈奏的沙它爾,但樹木蔥蘢的高山都伐禿了,也沒有做出一把能彈出動人音樂的琴。一位年輕人決定到更遠的山上去尋找能奏出仙樂的樹木。他走啊走啊,碰上了一位老人,老人問:“小伙子,你干什么去?”年輕人說:“去伐樹造琴。”老人笑了笑說:“要伐你就伐桑樹,因為當年的老者彈沙它爾時,別的樹木都睡著了,惟有桑樹用心聽著,那仙樂就滲透在桑樹的體內(nèi),所以,只有桑木才能做出有美妙音樂的琴?!睆拇司S吾爾人便有了以桑木制作樂器的傳統(tǒng)。
圖1 新疆少數(shù)民族制作村
沙它爾的形制和維吾爾族彈撥樂器彈布爾非常相似,外觀像一支長柄水瓢,通體用桑木制作,全長130 cm~148 cm。時至今日,用于樂器制作的木材原料也由單一的桑木衍生為多種類的木材原料。據(jù)老藝人熱合曼江·阿布拉介紹,沙它爾制作的過程,第一步要選用上等的木料,像沙棗木、桑木、杏木、梧桐木、馬鬃、牛角、蛇皮、牛皮;第二步相繼進行畫模、剃材、刨光、烘烤、膠粘、固定;第三步要初次整形、打磨、取音位、鑲骨、打滑、裝飾,這其中還要包括蒙皮、上色、定音標、定琴軸、上弦按琴碼、調(diào)音。
準備好半成品材料后,沙它爾的制作步驟為:
最先用一整塊桑木挖鑿出呈瓢形的共鳴箱,然后是用桑木薄板加工成面板,面板上部開出音孔;其次是做出琴桿,琴桿較長,呈半圓形柱狀體,上端為琴頭,平頂無飾,正面和左側(cè)設有9~17個T形弦鈕,下設山口;第三是做出琴桿正面上的按弦指板,由于指板纏有18個絲弦品位,有的還在面板上設有高音品位,所以做起來需要小心謹慎。第四步是做出面板下部中央置有的木制長橋形琴馬;最后上弦,張有9~17條金屬弦,其中右側(cè)第一條外弦為主奏弦,使用銅弦,其余均為鋼絲共鳴弦,弦的下端系于尾柱上。全部完成以后,再做琴弓,為木制弓桿,張以馬尾弓毛,與小提琴弓近似。
沙它爾制作的工藝也有嚴格要求。把皮撐開到最大程度后進行緊固、著色、調(diào)音、挑色,對琴軸的松緊調(diào)整要適當,裝飾的花紋要細膩且工藝賞心悅目。
說起沙它爾來,有趣的是在新疆它和琵琶居然有過不解之緣,兩者曾有長達過幾十年的合作,效果頗好。那是1984年秋天,新疆著名琵琶彈奏家王勁梅結(jié)識了新疆文化廳木卡姆藝術(shù)研究室的女演員吐尼莎女士。吐尼莎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扮演維吾爾語歌劇《紅燈記》中的鐵梅而深受新疆觀眾喜愛,她的嗓音甜美,音色中似乎有一種金屬光彩。吐尼莎很喜歡琵琶的清亮之聲,于是她邀請王勁梅合作,她自拉“沙它爾”,王勁梅彈奏琵琶,兩種聲音仿佛是兩種美麗的煙花,相逢之時撞擊出了亮麗的色彩,讓吐尼沙和王勁梅眼前一亮,充滿異域特色音程關系的美妙樂曲讓王勁梅心中充滿了別樣的感受,感到分外的新鮮(沙它爾錄音見圖2)。
圖2 樂手用沙它爾在錄音
“沙它爾”來源于波斯語?!吧场笔恰叭钡囊馑?,“它爾”則是“弦”,合起來自然就是“三弦”之意,和漢族的三弦很可能有著一定的血緣關系。它的外形和彈波爾相似,因為音色明亮,常常用于獨奏、合奏和做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演奏時,把琴擱置于左腿,持琴撫弦,右手執(zhí)馬尾弓在弦外拉奏。由于指板較長,音位寬,左手常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按弦,而小拇指用得少,食指在演奏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歌劇《木夏烏萊克木卡姆》充分展現(xiàn)了沙它爾的音樂魅力。一開始,沙它爾拉開華麗的帷幕,它演奏的散板和序唱音調(diào)悠揚、節(jié)奏自由,與歌聲相得益彰,拉開蒼涼的天空,像潔白的云彩從喀拉昆侖山的山巔徐徐飄來,在風的泥喃中,一只展翅的鷹不疾不徐舒緩飛翔。沙它爾就是這飛翔云端的雄鷹,把云的憂傷還給了無盡的蒼穹,動人心弦的沙它爾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