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
藝術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其發(fā)生發(fā)展總是離不開物質形態(tài)的決定作用。但藝術又是人類獨有的實踐活動,其發(fā)展也必然離不開價值觀的指導和影響—無論是個體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批評活動,還是大眾的藝術欣賞與傳播活動。在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和實踐中,如何科學地判定藝術價值,如何正確認識各種藝術形態(tài)與其背后所糾纏的精神世相,或許鄒躍進的《新中國美術史》能為我們厘定某些藝術亂象,甚至為建構中國當代藝術價值觀提供一條路徑。
對我們每一個從事藝術特別是美術創(chuàng)作、美術教育和研究工作的人來說,并不陌生,他在不長的生命旅程里,為我們呈現了《他者的眼光:當代藝術中的西方主義》、《藝術導論》、《毛澤東時代美術》等一部部精品。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國美術史》(1949-2000),則更為明晰地提供了建構社會主義核心藝術價值觀的一條路徑。
《新中國美術史》在研究內容上雖未獨辟蹊徑,主要是以新中國美術為研究對象;但作者在研究方法和理論結構上有很大突破,形成了以新中國形象為研究核心的基本思路,比較好地揭示了20世紀下半葉中國美術的主要特征。與此同時,《新中國美術史》還從思想和觀念的角度出發(fā),描述、分析和闡釋了新中國美術的某些熱點、重點及難點問題。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躍進先生并不對藝術行為進行正誤判斷,也不對審美價值作出高低評價,而只從歷史事件、人物、作品、觀念等史實出發(fā),去理解美術工作者的想法、觀念和動機,而這正是我們建構社會主義核心藝術價值觀的基本出發(fā)點和關鍵點。
《新中國美術史》對于認識我們這個國家、民族甚至自己的曾經過往都極有裨益。藝術是反映社會生活的萬花筒,可以反映社會的經濟關系、生產關系和階級關系,也可以反映出一定時期人們的政治觀點、法律觀點、道德觀點、宗教觀點、哲學思想和文藝思想,且還可以反映人們的各種夢想、情感、情緒、愿望、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缎轮袊佬g史》既是“新中國形象的表達和象征”,更是人們對新中國認識和理解的總體思想觀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歷史,美術創(chuàng)作不可避免地要圍繞著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的認識、理解和希望而展開。或者說,“新中國美術史與新中國形象之間的關系,正是中國共產黨有意識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理論,動員藝術家為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中國形象,而自覺、主動參與建構起來的”。
眾所周知,一個科學發(fā)展的藝術評價體系可以端正國家和民族的藝術形象,可以強化國家文化的影響力,也可以凸顯國家在世界政治、經濟生活中的話語權。而要構建一個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藝術評價體系,一定評價標準的形成堪稱關鍵。但評價又從來不是客觀的,從本質上來說,藝術的評價就是一種文化的立場,關鍵在于特定的文化立場是否具有特定歷史時期中的合理性和美學的洞察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使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和主流的藝術觀念都有繼承與創(chuàng)新,且不斷彰顯時代精神和當代性的傳統(tǒng)經驗;如何讓借鑒與吸收的藝術形式和觀念相互消化與融合,是不斷弘揚中華文化精神和文化藝術民族化過程中必然要思考的問題。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堅持民族品格和時代品格,不能忽略中國自身的長處及“中國式”的審美情趣,必須牢固樹立文化藝術思潮與民族生存、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密切聯(lián)系的觀點。
在當前物質多樣、文化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語境中,在文化藝術發(fā)展和實踐中,要助推中國當代藝術和諧持續(xù)發(fā)展,充分滿足人民大眾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統(tǒng)一觀照之下,兼收并蓄古今中外藝術之精華,挖掘并建構屬于中華兒女共同的藝術價值觀,即中國當代藝術價值觀。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實踐證明必須堅持的藝術方向,也是鄒躍進先生一生實踐的明證。
躍進先生還有一本巨作尚未完成—《20世紀中國美術史》。21世紀在發(fā)展,新世紀美術史也只有由我們這些后來者即這些建構藝術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來續(xù)寫,讓我們沿著他走過的路不斷前行,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