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華
穿刺前備皮在預防靜脈留置針感染的效果觀察
吳清華
目的探討靜脈穿刺前,患者穿刺部位備皮,預防靜脈留置針感染的效果。方法 將需要在雙前臂淺靜脈進行留置針穿刺的400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00例。采取常規(guī)穿刺和備皮后穿刺,進行比較。結果兩組留置針保留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常規(guī)穿刺方法感染率高于備皮后穿刺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留置針穿刺前,穿刺部位備皮可降低感染率。
靜脈留置針;感染;備皮
留置針作為臨床輸液的主要工具,因為套管柔軟不易穿破血管,在靜脈內留置時間長[1],不影響肢體活動;不僅有效維持了血管通路,能隨時進行輸液治療,便于配合搶救患者;還避免了反復穿刺給血管造成破壞,給患者增加痛苦。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護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2]。置管期間穿刺部位感染是導致留置針廢用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氣溫和空氣濕度較高時,穿刺部位感染率更高。很多醫(yī)院采取每日對穿刺部位開窗換藥,更換留置針敷料貼來預防穿刺部位感染,為了找到不頻繁換藥卻能有效預留置針穿刺部位感染的方法,我院在穿刺置管前對患者局部皮膚進行備皮,取得了較好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住院患者400例,其中男212例,女188例,年齡15~82歲,按入院時間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00例,兩組均為清醒患者。穿刺部位均選擇在上肢,血管較為粗直、充盈、便于固定的地方。都使用BD公司生產的22 g留置針,外貼3 m透明敷料貼。操作者穿刺前都用無水洗手液2~3 ml搓手至干,穿刺一次成功,輸入藥物性質相同。
2.1 對照組 備齊用物,向患者介紹使用靜脈留置針的目的后,操作者用無水洗手液搓手至干,選擇血管,在穿刺部位上6~8 cm扎止血帶,用無菌棉簽蘸碘伏以進針部位為中心,環(huán)形向外消毒局部皮膚,直徑8 cm,待干燥后再用相同方法對局部皮膚進行第二次消毒。消毒液干燥后進行靜脈穿刺,穿刺成功用3 m透明敷料貼妥善固定。
2.2 實驗組 操作者備齊用物,做好宣教取得患者配合,選擇好穿刺部位,協(xié)助患者用肥皂液反復揉搓穿刺點周圍8 cm皮膚,流水沖洗15 s,洗凈后用滅菌紙巾徹底擦干水,再用碘伏棉球螺旋式涂擦穿刺區(qū)皮膚待干。手消毒后在穿刺部位上6~8 cm扎止血帶,穿刺前再用碘伏棉簽消毒1次,直徑8 cm待干。穿刺成功后,外貼3 m透明敷料貼妥善固定。
2.3 穿刺過程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規(guī)程 靜脈留置針置管后向患者及家屬宣教靜脈留置針的護理常識、注意事項;留置期間穿刺部位及周圍保持清潔和干燥,洗漱、沐浴時防止局部進水引起感染。合理安排用藥,對于刺激性藥物,控制輸液速度,輸液結束后用生理鹽水沖管,使藥物對血管的刺激降到最低。留置期間定期觀察記錄穿刺部位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并發(fā)癥。
4.1 靜脈留置針護理時,穿刺部位皮膚用碘伏、酒精消毒1次/d,更換敷料貼,不但增加了護理工作量,還會因為撕敷料貼時牽拉留置針,導致脫針使留置失敗。
4.2 患者住院期間因病痛影響、生活不能自理、受醫(yī)院條件限制等因素影響,個人衛(wèi)生狀況普遍比平時差。大量代謝產物在皮膚上堆積,成為病原微生物滋生繁殖的場所。微生物附著在皮膚上,用肥皂液反復揉搓可將微生物懸浮。再用流水充分沖洗,不但能清潔皮膚,還可以使微生物減少60%~90%。
4.3 用棉簽消毒時因蘸取的碘伏較少,只能清除表皮的暫居菌,對于牢固寄生在細胞上或細胞之間、細胞碎片、皮膚脂質中[3]的細菌來說不易接觸到消毒劑。用碘伏棉球涂擦穿刺部位皮膚時,因棉球蘸取的消毒液比棉簽多,能充分與皮膚、皺褶、體毛接觸,起到更好的消毒效果。
4.4 大量臨床研究證實3 m透明敷貼的有效期為7 d,因其透明性好,可以連續(xù)地觀察和觸診導管穿刺部位,3 m透明敷貼是特殊的聚氨酯材質,能在皮膚上形成一層保護膜,既透氣且有防水防菌的隔離功能,使穿刺部位不易受外界的污染[4]。
4.5 靜脈穿刺作為一種入侵性操作,會將寄居在穿刺點的病原微生物帶入體內引起感染,而穿刺部位的充分清潔,徹底消毒,能大大減少病原生物的數(shù)量,達到降低感染率的目的。
[1] 陳顯春,封悅.靜脈留置針臨床應用中的問題與對策.實用護理雜志,2002,18(1):42.
[2] 董淑華,王建榮,潘慶聯(lián),等.靜脈輸液相關技術的應用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3,38(9):719-720.
[3] 胡鳳杰.需靜脈采血者肘部皮膚消毒效果分析.中國醫(yī)學研究與臨床,2007,11(5):70.
[4] 王宏.CDC關于相關感染預防的最新觀點.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3,2(3):238-239.
343800江西省萬安縣中醫(yī)院
3.1 受穿刺部位感染影響,2組留置針保留的時間:小于4 d的例數(shù)、小于5 d的例數(shù)、6 d或6 d以上的例數(shù)。見表1。
3.2 穿刺部位感染的判定 拔針時穿刺部位針眼紅腫、觸痛、沿靜脈走向有條索狀紅線、對導管前端作細菌培養(yǎng)。見表2。
表1 常規(guī)穿刺與備皮后穿刺留置針保留時間的比較
注:備皮后穿刺留置針保留時間較常規(guī)穿刺明顯延長,P<0.05
留置時間小于4 d 小于5 d 6 d或6 d 項目 例數(shù)以上對照組200 16 66 118實驗組200 0 8 192
表2 常規(guī)穿刺與備皮后穿刺感染情況的比較
注:備皮后穿刺感染陽性率顯著低于常規(guī)穿刺,P<0.01,*因滲血、滲液、導管堵塞等原因導致拔除靜脈留置針的病例不包含在內
組別 例數(shù) 感染陽性例數(shù)感染陰性例數(shù) 陽性率對照組200 8 192 4 200 84 116 42實驗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