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Ⅰ圖 本刊記者 彭奇?zhèn)?/p>
宋寶安:在貴州創(chuàng)造世界一流
文 Ⅰ圖 本刊記者 彭奇?zhèn)?/p>
2011年11月26日上午,在全省科學技術大會上,貴州大學副校長、教授宋寶安接過省最高科技貢獻獎——“黔靈科技貢獻獎”,一下子成了“百萬富翁”。
3天后,他便把100萬捐給學校,設立了“貴州大學卓越基金”,又成了每月領幾千塊錢工資的大學老師。
“我還是那個我,實驗室、農村、工廠、家里……幾點一線,什么都沒有改變”。他坦言,100萬對于自己來說確實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但是,“我畢生追求的是科學研究的成功,最高興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可以幫助到農民,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p>
這樣一份“樸素的追求”應該就是牽引著他在新農藥創(chuàng)制和工程化研發(fā)、有害生物防控研究之路上堅定地行走了三十幾年的原動力。
16歲,順利考入貴州大學;20歲,師從中國農藥工業(yè)創(chuàng)始人、化工部沈陽化工研究院總工程師張少銘;23歲,研究生畢業(yè)返回貴大。
從此,宋寶安扎根母校,扎根“農藥化學研究”。
“攻、破、立”。導師的“三字訣”對宋寶安而言就是 “高毒農藥低毒化、出一流成果、帶一流隊伍”。
1987年,國內的農藥化學研究主要以國外農藥品種的工藝改進為主。
在第三屆全國農藥學術研討會議上,宋寶安應湖南沅江化學廠技術廠長之邀開發(fā)一種新藥。這一次機緣巧合,促成了國內首家95%甲基立枯磷原粉和制劑工業(yè)化生產的實現(xiàn)。
達成開發(fā)合作協(xié)議后,湖南沅江化學廠付給宋寶安2萬元科研經費。抱著“不菲的科研啟動經費”,宋寶安帶領自己的團隊,田間、實驗室、工廠,小試、中試,一頭扎進了高純度甲基立枯磷原粉和磷系列農藥的開發(fā)。
1993年,湖南沅江化學廠因此創(chuàng)造產值2億元;后該技術轉讓給連云港東?;S,在國內首次實現(xiàn)了甲基立枯磷原粉和制劑的工業(yè)化生產,填補國內空白。高純度甲基立枯磷原粉在國內首家獲得農業(yè)部農藥登記,后來更發(fā)展成為國內防治土傳病害的主導藥劑,推動了高毒高殘留土傳病害防治藥劑老品種的更新?lián)Q代。
吡蟲啉是一種高效低毒殺蟲劑,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高毒殺蟲劑替代的首選品種。但由于3-甲基吡啶合成法原料依賴進口、成本高等原因,售價高達每噸200萬元。
經多年攻關,宋寶安開發(fā)出合成吡蟲啉的新工藝。技術轉讓給江蘇揚農集團實現(xiàn)產業(yè)化,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年產600噸的國內最大規(guī)模生產線之一,吡蟲啉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到10萬元/噸,為吡蟲啉在我國的大規(guī)模應用推廣作出了重要貢獻。新工藝“吡蟲啉原粉”,也因此分別榮獲“中國發(fā)明金獎”和“國際華人發(fā)明金獎”。
自主研究開發(fā)出甲基立枯磷、惡霉靈、噻嗪酮、毒死蜱、甲胺磷和吡蟲啉新工藝,廣泛應用于工業(yè)生產;自主開發(fā)出廣枯靈系列新產品農藥,成為我國防治土傳病害重要藥劑;在新農藥創(chuàng)制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含氟有機磷抗植物病毒劑“病毒星”開發(fā)成為商品化品種……
在宋寶安的科研生涯中,他創(chuàng)造了許多第一,填補了諸多空白。作為第一獲獎人,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三等獎14項。他在國際頂尖雜志上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由他任主編在國際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抗植物病毒劑研究專著作為中國唯一化學類專著參加法蘭克福國際書展,受到好評。
2010年,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貴州、云南等多個南方省份發(fā)生,糧食安全告急。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更是6000畝水稻連續(xù)三年絕收。
2011年4月,云南省農業(yè)廳找到了宋寶安。來者說:“宋老師啊,我們家鄉(xiāng)水稻三年絕收,無法防治,老百姓都厭了,不愿意種水稻了,宋老師你能不能幫忙解決一下?!?/p>
沒有猶豫,宋寶安及其團隊第一時間趕到施甸縣,團隊成員、貴州省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金林紅教授一待就是半年。
“五月份剛到的時候,早稻剛收完,田里還剩下許多矮的病株。剛開始他們還不是很信任,我們就開始動員。什么時候開始播種,什么時候開始插秧,我們全程跟著一起做。也想從種植過程中找到一些啟示。”金林紅說。
根據(jù)當?shù)赝寥赖膶嶋H情況,宋寶安采取異地育秧、大田移栽,關鍵時期噴施毒氟磷等藥劑的方法,不僅解決了病蟲害,還使畝產量大幅提升。
宋寶安說:“我并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在研究方面沒有什么天分,我只知道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去做。
宋寶安的不猶豫源于他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一直關注、鉆研。
2007年,針對有“植物癌癥”之稱的病毒病,通過系統(tǒng)研究,宋寶安自主創(chuàng)制了高效抗病毒劑——病毒星。測定和試驗的結果表明:10%毒氟磷乳油和30%毒氟磷可濕性粉劑的藥效明顯高于對照藥劑植病靈、病毒A和寧南霉素;毒氟磷屬于低毒化合物,無刺激性。這一成果,迅速獲得國家農業(yè)部新農藥登記,并成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結構全新的抗植物病毒農藥新品種,解決了我國水稻病毒病等農業(yè)重大病害的防控技術難題。
“搞農藥學的人就要頂天立地。”宋寶安說,在研究領域內,我們對新農藥的研制和抗病毒研究,使研究水平成為世界一流,這是頂天;立地,就是我們的成果對廣大農民和農作物的防控要有一個很好的作用,我們的成果要服務于“三農”。
2001年1月20日,貴州大學農藥學專業(yè),成為貴州首批兩個博士點之一;2006年12月,貴州大學綠色農藥與農業(yè)生物工程實驗室通過教育部專家組驗收,成為貴州首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7年,貴州大學農藥學專業(yè)成為國家重點學科;2009年,貴州大學植物保護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正式揭牌;2010、2011年,宋寶安團隊先后被科技部批準為“綠色農藥與農業(yè)生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被教育部批準為“教育部長江學者創(chuàng)新團隊”。
在貴州大學黨委重點培養(yǎng)下,自32歲肩挑貴州大學精細化工研究中心重擔開始,宋寶安創(chuàng)建的貴州大學農藥學學科已經實現(xiàn)了多項“零的突破”。
在不斷的科研和成果轉化過程中,除了創(chuàng)新科研成果,培養(yǎng)人才成為宋寶安最關注的問題。
貴州大學綠色農藥與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長江學者創(chuàng)新團隊帶頭人、貴州省核心專家楊松教授,是貴州本土培養(yǎng)出來的第一個博士,也是宋寶安的第一個博士生,在美國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放棄了留在美國及回南京家鄉(xiāng)更好發(fā)展的機會,毅然回到宋寶安團隊。
他說,從收入方面講,在國外或者發(fā)達地區(qū)可能掙得多一點,但那是作為一個“打工者”。而不像在這里,可能剛開始條件比較差,但通過各方面的努力,自己逐漸成長為團隊的核心建設者,可供發(fā)揮的空間和作用,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擬的。
印度籍博士皮納克·巴杜里,聽說宋寶安在農藥學領域的成績和孜孜以求的奉獻精神,帶著全家“投奔”貴陽,至今已有十多年。“宋老師對農藥化學領域做出了很多重大的貢獻,接受他的邀請加入這個團隊,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我也因此在這個領域里得到很多承認,工作給了我巨大的滿足感?!彼f。
除了他,宋寶安團隊里還有候鳥人才詹姆斯·柯瑞爾,博士后、國家友誼獎獲得者Pinaki,貴州省管專家、貴州省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歐陽貴平、金林紅教授,“80后”博士后、副教授鮑小平,陳卓、吳劍……
現(xiàn)在,由宋寶安領銜的貴州大學綠色農藥與生物工程實驗室,成了擁有33名固定人員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它根植沃土,致力國家糧食安全,成績斐然。
“我并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在研究方面也沒有什么天分,我只知道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去做?!彼螌毎策@樣看自己。
對話宋寶安
《當代貴州》:當您接過“黔靈科技貢獻獎”的榮譽證書時心情如何?
宋寶安:非常激動。對我而言,這份殊榮是褒獎,是鼓勵,更是責任與鞭策。
《當代貴州》:您是出于怎樣的想法把100萬獎金捐給了學校?
宋寶安:20多年前,我和很多年輕人一樣,懷揣著科技夢想開始了研究工作。這么多年來,學校和老師們都給了我極大的支持。這個榮譽不是屬于我個人的,是屬于整個團隊,是屬于學校的。我希望這筆獎金能幫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做出成績。
《當代貴州》:您信奉的人生格言是什么?
宋寶安:人生價值在于奉獻社會,科學研究為了祖國富強。
(責任編輯/彭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