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今鵬 孫曉江 趙玉武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上海 200233)
后循環(huán)缺血(PCI)是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約占缺血性腦卒中的20%,包括后循環(huán)血流動力學障礙所致的腦梗死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眩暈是PCI的常見癥狀,治療方法較多,但難以取得滿意療效。丁基苯酞軟膠囊的主要成分dl-丁基苯酞是一種新的化學結構母體〔1〕,能夠促進腦梗死區(qū)的微血管增生,增加缺血區(qū)腦血流量〔2〕;同時可以保護線粒體,改善腦缺血后的能量代謝,減輕局部腦缺血所致的腦水腫〔3〕,重建缺血區(qū)微循環(huán),從而減輕腦梗死的范圍〔1〕。但目前未見其用于治療PCI性眩暈的報道。本研究旨在探討丁基苯酞軟膠囊治療PCI性眩暈患者的療效。
1.1 對象 共收集92例患者,均為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診斷為PCI的住院患者,根據中國的PCI專家共識中的診斷標準〔4〕篩選,同時符合以下標準:(1)年齡>50歲。(2)以發(fā)作性眩暈或持續(xù)性眩暈為主訴,伴或不伴耳鳴、惡心、嘔吐等。(3)排除良性發(fā)作性位置性眩暈、前庭神經炎、梅尼埃病、后循環(huán)出血、顱內腫瘤以及心臟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其他疾病所致的眩暈〔4〕。全部病例按隨機原則分為兩組,對照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齡56~79〔平均(64.3±7.6)〕歲;治療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齡55~78〔平均(63±8)〕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伴隨基礎疾病均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丹參20 ml加入0.9%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丁基苯酞軟膠囊(石家莊制藥集團),200 mg口服,3次/d,各組用藥療程均為14 d。兩組根據病情需要給予常規(guī)對癥治療,如控制血壓、血糖、抗感染、調整水電解質平衡等。全部病例治療期間均不使用其他擴血管藥物,治療前后均行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檢測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
1.2.2 TCD檢查 采用2000TCD檢測儀(德國EME公司生產),通過顳中窗、后窗用2 MHz探頭分別探測椎動脈(VA)和基底動脈(BA)。記錄各動脈收縮峰流速、舒張末期流速,以評價椎-基底動脈供血改善情況〔5,6〕。
1.2.3 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檢測 參照文獻〔7,8〕,采用 VISCOMETER R80型錐板式黏度計(北京世帝科學儀器公司),按照說明書檢測血黏度。采用比濁法檢測血小板聚集率(PA),所用儀器為PEA 3200型血小板聚集儀(日本科學株式會社)。
1.2.4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9〕。(1)痊愈:眩暈以及伴隨癥狀完全消失;(2)顯效:眩暈等癥狀明顯減輕,活動時無眩暈發(fā)作,可正常生活;(3)有效:靜止時眩暈癥狀減輕或消失,活動時仍可誘發(fā)輕度眩暈發(fā)作。(4)無效:眩暈及伴隨癥狀較入院時無變化。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數據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有效率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臨床療效 對照組痊愈7例(15.9%),顯效9例(20.5%),有效15例(34.1%),無效13例(29.5%),總有效率70.5%。治療組痊愈14例(29.2%),顯效20例(41.7%),有效11例(22.9%),無效3例(6.3%),總有效率93.7%。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
2.2 兩組TCD檢查結果比較 用藥前兩組血流速度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用藥后兩組血流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快;兩組相比,治療組血流速度增快更明顯,VA和BA收縮期峰流速及舒張末期流速增加,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3 對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 治療組治療后全血比黏度、血漿比黏度、PA均有明顯改善(P<0.05);對照組治療后全血比黏度、血漿比黏度有明顯改善(P<0.05)。兩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在改善全血比黏度、PA、血細胞比容(HCT)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均有明顯差別(P<0.05)??梢娭委熃M在改善血液流變學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2.4 不良反應 有6例患者在丁基苯酞軟膠囊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輕微升高(在60 U/L以內)。有2例患者用藥后出現(xiàn)惡心,停藥后緩解。未見嗜睡、頭暈、頭痛等反應,尿便常規(guī)、血常規(guī)在用藥前后無明顯變化。與治療前比較:1)P <0.05,2)P <0.01;與對照組比較:3)P <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和BA流速比較(cm/s,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和BA流速比較(cm/s,s)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治療組 48 32.3±4.8 48.8±7.31)2)31.7±3.648.7±6.51)2)42.8±6.956.8±6.91)2)14.5±3.027.4±4.71)2)15.1±3.726.8±4.51)2)20.2±3.3 33.8±4.91)2)對照組 44 32.9±5.0 38.1±5.11) 32.5±3.4 41.2±5.31)40.9±5.9 49.9±7.41)15.2±3.4 18.9±3.31) 14.9±2.8 19.9±4.01) 19.6±2.9 25.9±3.81)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s)
組別 n 全血比黏度 血漿比黏度 HCT PA(%)治療組48治療前 6.42±1.17 1.96±0.22 0.50±0.16 0.47±0.12治療后 5.34±0.912)3)1.33±0.201)3)0.34±0.131)3)0.35±0.091)3)對照組44治療前 6.28±1.02 1.98±0.26 0.49±0.18 0.45±0.18治療后 5.79±1.022)1.61±0.221)0.47±0.21 0.43±0.15
目前認為PCI主要指供應腦部的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缺血引起的病變,包括后循環(huán)梗死和短暫腦缺血發(fā)作。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主要有動脈粥樣硬化,微栓子脫落致血液循環(huán)受阻;椎-基底動脈的畸形或發(fā)育異常,多發(fā)性大動脈炎等因素引起椎-基底動脈狹窄,或動脈痙攣、受壓等都可引起局灶性腦供血不足;此外,血液成分改變和高脂血癥等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血細胞流速緩慢,以及椎-基底動脈舒縮功能障礙,致使血流動力學改變,都會影響動脈血管的有效血循環(huán),從而導致腦供血不足而產生眩暈。PCI多發(fā)于40歲以上中老年人,眩暈是PCI的常見癥狀,椎-基底動脈由于各種原因引起形態(tài)的、機能的異常,導致供血區(qū)突然產生局灶性的神經功能障礙,最常見的癥狀為陣發(fā)性眩暈(約占 50%),常伴惡心、嘔吐,很少出現(xiàn)耳鳴〔10,11〕。同時可伴有復視、吞咽嗆咳、發(fā)音不清等癥狀,查體可有腦干受損的體征,可反復發(fā)作。如果大腦后動脈受累可出現(xiàn)一側或兩側皮質性盲或視野缺損。如小腦、腦干受累則可出現(xiàn)復視、眼震、共濟失調、平衡障礙、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及交叉癱等。
本研究結果顯示,丁苯苯酞軟膠囊治療后全血比黏度、血漿比黏度和HCT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有明顯改善,PA減低,與有關文獻報道一致〔12~14〕。椎-基底動脈血流量的TCD測量能反映此處血管的供血情況,對判斷腦干、小腦、大腦后部血液供應有重要意義,是一項可靠的觀察指標,可用作評價治療結果〔4~6〕。本研究觀察丁基苯酞軟膠囊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的療效,發(fā)現(xiàn)丁基苯酞軟膠囊可以明顯改善PCI性眩暈患者的臨床癥狀,增加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的血液供應,并且可以改善多項血液流變學指標。
以往的研究表明丁基苯酞軟膠囊可改善動物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缺血區(qū)的腦灌注,增加缺血區(qū)毛細血管的數量,改善腦缺血后腦能量代謝,縮小梗死面積,減輕腦水腫,減輕神經功能損傷程度〔12〕。另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丁基苯酞軟膠囊還能改善線粒體能量泵的功能,增強呼吸鏈功能〔13〕,增加抗氧化作用,抑制細胞凋亡,保護損傷的腦細胞〔15〕;同時能夠抑制谷氨酸釋放,抗血小板聚集,解除微血管痙攣〔14〕。
丹參在臨床上被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可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稠度〔16〕。本研究以此作為對照,觀察丁基苯酞軟膠囊治療PCI性眩暈的療效。結果提示,丁基苯酞軟膠囊治療PCI性眩暈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能夠有效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系統(tǒng)的血液供應,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緩解臨床癥狀。但因該藥是口服制劑,在治療中與丹參注射液同時應用,盡管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丹參組,但單獨用藥的療效有待在今后的應用中進一步觀察和總結。
1 Feng YP,Xu HL.The search for new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oke〔J〕.Pharmacol News,2000;7(1):26-9.
2 Deng WB,F(xiàn)eng YP.Effect of d1-3-n-butylphthanlinde on brain edema in rats subjected to focal cerebral ischemia〔J〕.Chin Med Sci J,1997;12(4):1122-3.
3 Yan CH,F(xiàn)eng YP,Zhang JT.Effects of dl-33-n-butylphthalinde on regional cerebral bood flow i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rats〔J〕.Acta Pharmacol Sin,1998;19(3):1172-9.
4 中國后循環(huán)缺血專家共識組.中國后循環(huán)缺血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9):786-7.
5 戴東璟,桑 雄.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和經顱多普勒超聲聯(lián)合應用對后循環(huán)缺血的診斷價值〔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0;18(1):446-7.
6 楊 琍,張雙國,張 明,等.TCD在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中的臨床應用〔J〕. 卒中與神經疾病,2001;8:175-6.
7 蔡金鐘,林 芳,陳君麗.126例血液流變學檢測及高黏滯血癥分型研究〔J〕.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3:460.
8 畢 勝,潘尚哈,畢 莉,等.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定量分析〔J〕. 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4;12(2):184-6.
9 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410.
10 Lee H,Yi HA,Baloh RW.Sudden bilateral simultaneous deafness with vertigo as a sole manifestation of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3;74(4):539-41.
11 Moncayo J,Bogousslavsky J.Vertebro-basilar syndromes causing oculomotor disorders〔J〕.Curr Opin Neurol,2003;16(1):45-50.
12 徐皓亮,馮亦璞.丁基苯酞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軟腦膜微循環(huán)障礙的影響〔J〕. 藥學學報,1999;34(3):172-5.
13 閻超華,張均田,馮亦璞.丁基苯酞對正常及局部腦缺血大鼠紋狀體腦血流影響〔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1998;12(1):36-9.
14 徐皓亮,馮亦璞.丁基苯酞對大鼠血栓形成及血小板功能的影響〔J〕. 藥學學報,2001;36(5):329-33.
15 黃如訓,李常新,陳立云,等.丁苯酞對實驗性動脈血栓形成性腦梗死的治療作用〔J〕.中國新藥雜志,2005;14(8):985-8.
16 張新春,張曉冬.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3223例臨床觀察〔J〕. 遼寧醫(yī)學雜志,2005;19(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