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國
(云南省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中國 昭通 657000)
黑頸鶴(Grusnigricollis)是世界上瀕危鳥類之一,因其種群數量稀少,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并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性易危物種[1].大山包濕地是當今世界黑頸鶴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對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頸鶴種群數量、棲息地分布進行調查研究,掌握其在生態(tài)保護進程中種群數量的變化與其棲息環(huán)境變遷的關系,對越冬地黑頸鶴的保護與棲息地的管理具有十分迫切的現實意義.
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云南省昭陽區(qū)西北部大山包鄉(xiāng),保護區(qū)地理位置位于東經103°14′50″~103°23′52″,北緯27°18′38″~27°28′42″,屬暖溫性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6.12 ℃,日照長,距離昭通市昭陽區(qū)79 km.2005年10月31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以“中動協(xié)秘字〔2005〕第65號”文件,發(fā)出《關于授予全國12個“中國鳥類之鄉(xiāng)”的決定》,授予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qū)“中國黑頸鶴之鄉(xiāng)”的稱號.保護區(qū)總面積19 200 hm2,亞高山沼澤化草甸濕地有12 280 hm2,其中核心區(qū)的3 150 hm2濕地已于2004年12月被國際濕地公約局批準的中國第三批9塊“國際重要濕地”之一,保存了功能良好且較完整的亞高山沼澤化草甸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是黑頸鶴越冬生境的主體部分.保護區(qū)內已知有維管束植物181種,隸屬于56科、140屬.動物有10目28科68種,其中魚類2目3科5種,兩棲類1目3科3種,爬行動物1目2科3種,鳥類14目18科47種,哺乳動物3目4科10種.良好的生境吸引了世界上約1/6的黑頸鶴在此越冬.
大山包自然保護區(qū)各類土地資源使用面積如表1所示.
表1 大山包自然保護區(qū)各類土地面積及比例[2]
黑頸鶴在大山包保護區(qū)內的越冬時間見圖1,2009—2010年越冬種群總數量的調查時間在 2009年 12月 27日至 2010年 2月11日間進行,此段時間黑頸鶴的種群數量相對處于最高峰.每天的早(06:00—09:00)、晚(18:00—19:00)在觀察點統(tǒng)計黑頸鶴的起飛數量和返回數量;中午14:00是大海子觀察站人工投食時間,最便于統(tǒng)計黑頸鶴數量.對黑頸鶴越冬種群數量的調查采用直接計數法,以定點觀察為主,采取定點、定時調查記錄的方法.計數時使用尼康ACTION EX 16×50雙筒望遠鏡進行觀察.為減小計數誤差,又以尼康D80(18~135 mm鏡頭)相機快速掃描照相,用photoshop拼圖后復核數量.由于黑頸鶴在保護區(qū)核心區(qū)的大海子、長會口、小海壩、勒力寨和大牛窩濕地夜宿,作者對5個黑頸鶴夜宿地點進行同步統(tǒng)計,共 5人分別同時對5個分區(qū)進行統(tǒng)計,其他年份數據則引用過去的調查結果和參考文獻[3-4].
根據 1993—2010年的同步調查結果和保護區(qū)歷年的調查結果和相關參考文獻[3],從1993年到 2010年,各個越冬期黑頸鶴越冬總數見圖1.黑頸鶴種群的數量在線性關系上呈上升的趨勢.
圖1 1993—2010年大山包越冬黑頸鶴總數(注:1995—1996年含灰鶴數)
近17年來,在保護區(qū)越冬黑頸鶴的遷徙時間[3]見表2.
表2 1993—2010年黑頸鶴遷徙活動時間表
為了調查黑頸鶴越冬種群數量,在保護區(qū)核心區(qū)的大海子、長會口、小海壩、勒力寨和大牛窩濕地5個夜宿地進行同步統(tǒng)計,統(tǒng)計結果如表3.
表3 大山包越冬黑頸鶴種群數量統(tǒng)計(2009年12月29日~12月31日平均數) 單位:只
圖2 2009—2010越冬黑頸鶴的棲息地利用和集群大小
通過2009年12月29日~12月31日對黑頸鶴的觀察統(tǒng)計,黑頸鶴對棲息地的利用和集群大小見圖2.
(1)自保護區(qū)建立以來,特別是“天然林保護工程”及“退耕還林(草)項目”啟動后,對大山包濕地采取了嚴格保護、積極恢復等措施.為加強黑頸鶴棲息地保護,財政部和林業(yè)局決定從2010年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山包濕地保護補助工作,云南省大山包今年被納入全國濕地保護補助范圍,該項目的實施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大山包濕地生態(tài)功能退化、黑頸鶴棲息地縮小、人類活動干擾過大等問題,為黑頸鶴保護提供更好生態(tài)保障.特別是農耕地、鄉(xiāng)鎮(zhèn)用地和交通用地占保護區(qū)面積的的比例隨著發(fā)展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草甸比例下降,對黑頸鶴的整個生境不利.長期的耕作、人和牲畜踐踏和車輛碾壓會導致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加劇水土流失,改變濕地生物多樣性、濕地邊緣土壤鹽堿化,最終使?jié)竦鼐坝^破碎化,黑頸鶴生境孤島化,也不利于沼澤化草甸的穩(wěn)定[5].
(2)對表1分析可知,經過多年保護,目前大山包生態(tài)系統(tǒng)脆弱性為輕度脆弱[6],但由于大山包特殊的氣候和水文因素,加上人為因素,導致保護區(qū)黑頸鶴生境易被破壞.現有草甸植被一旦遭到破壞,加之大山包年均氣溫過低,植物生長緩慢,將導致水土流失加劇等一系列惡性循環(huán),保護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會出現沙化,很難恢復[5,7].近年來為了保證黑頸鶴有適宜的越冬生境,保護區(qū)積極推進植樹造林、 退耕還草(還濕)進程,以防止水土流失,保證黑頸鶴生境的景觀穩(wěn)定[8].
(3)從表2可以看出,在大山包自然保護區(qū)越冬的黑頸鶴種群,一般在 10月 10日前后(±5天)開始遷入此地,翌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陸續(xù)遷出,在5月下旬全部遷離保護區(qū).黑頸鶴越冬群體遷出保護區(qū)明顯受到氣象、生境、食物等要素的影響,其中以溫度變化的影響為主[9].以2005年冬—2007年春為例,大山包未出現極端天氣,黑頸鶴在5月全部遷離保護區(qū).2007年冬冰災和2009年秋冬季至2010年上半年的旱災,黑頸鶴棲息地環(huán)境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2007年冬—2008年春的冰災對越冬期的影響不太明顯,越冬期在200天左右.2008年冬—2009年春受曖冬影響,大山包黑頸鶴出現了大部分提前遷徙的集聚行為,提前返回繁殖地.
(4)通過對表3和圖2的分析發(fā)現,黑頸鶴棲息地分布范圍呈島狀分布,它選擇濕地水體岸邊的淺水灘涂和草甸區(qū)域作為覓食、活動與夜棲的主要場所.棲息地主要集中大海子與跳墩河水庫周圍(大牛窩、長會口、小海壩等).在水深10~20 cm的濕地內黑頸鶴較為集中[10-11].位于濕地核心區(qū)的大海子、長會口、小海壩、勒力寨和大牛窩等濕地對黑頸鶴的越冬棲息和覓食分布就顯得尤為重要.
(5)黑頸鶴在大山包越冬停留時間受諸多因素影響,主要受氣溫與食物等主要因素影響.隨著對黑頸鶴保護的宣傳力度加大和對越冬黑頸鶴投放食物以緩解黑頸鶴覓食困難的情況,從1999年冬開始,黑頸鶴在大山包越冬平均時間由1993年冬至1998年冬的185天,變?yōu)?999年冬至2010年冬的203天,延長了18天.以2009—2010年為例,由于受旱災影響,與2008—2009年度相比,2009—2010年度黑頸鶴的種群數量高峰滯后,數量減少,于2009年12月25日達到1 059只.與前一個越冬期最高數量2008年11月15日數量1 235只相比,后推了40天,數量減少了176只[3].
(6)通過圖1可以看出大山包自然保護區(qū)越冬種群數量在1993—2010年間,呈整體上升趨勢,最多時達1 235只;在2009—2010年間,種群數量呈現略下降的趨勢,在種群數量的上升與下降過程中并不是呈現逐年增多或減少,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往往在數量上具有一個年周期的上升與下降的變化,但種群數量總體的線性關系呈上升趨勢.保護區(qū)從1994年開始給越冬黑頸鶴投食,為黑頸鶴補充食物,確保黑頸鶴在大山包保護區(qū)越冬期間的食物供給.每天14:00在大海子觀鶴隧道前投食,基本上所有黑頸鶴都到此采食,可見充足的食物是吸引黑頸鶴到大山包越冬的主要原因之一.
(7)與附近滇東北、會澤長海子水庫、貴州威寧草海自然保護區(qū)越冬黑頸鶴的數量相比較,在大山包越冬的黑頸鶴數量最多,一主要原因是大山包是黑頸鶴遷至貴州草海和滇東北越冬的極其重要的中轉集散地[4],在大山包沒有工廠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保護區(qū)水體無污染,噪聲小.但隨著大山包旅游的開發(fā),人為干擾越來越多,對黑頸鶴棲息地的破壞加劇,應加強對旅游線路的規(guī)劃與管理,減少對黑頸鶴生活的核心區(qū)的擾動.
參考文獻:
[1] 李鳳山, 楊曉君, 楊 芳. 云貴高原黑頸鶴的現狀及保護[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5.
[2] 高興國.大山包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脆弱性及其保護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 2008.
[3] 大山包黑頸鶴越冬監(jiān)測[EB/OL]. http://www.shidi.org, 2011-05-03.
[4] 胡健生,吳金亮,黨承林,等. 云南昭通大山包自然保護區(qū)越冬黑頸鶴種群生態(tài)研究[J]. 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24(2):140-143.
[5] 高興國.大山包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脆弱性特征及成因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1,39(7):4140-4142,4145.
[6] 高興國. 大山包濕地景觀保護與開發(fā)的對策研究[J]. 環(huán)境科學導刊, 2008(1):31-33.
[7] 高興國,李逢梅.大山包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脆弱性動態(tài)評價[J].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1(27):16753-16754,16778.
[8] 劉路明,彭明春,王崇云,等.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qū)景觀動態(tài)分析[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31(S1):363-368.
[9] 高立波,錢法文,楊曉君,等.云南大山包越冬黑頸鶴遷徙路線的衛(wèi)星跟蹤[J].動物學研究, 2007,28(4):353-361.
[10] 李鳳山.農業(yè)耕作活動對西藏越冬黑頸鶴食性及食物可獲得性的影響[J]. 生物多樣性, 2002,10(4):393-398.
[11] 賀 鵬,孔德軍,劉 強,等.云南納帕海越冬黑頸鶴夜棲地特征[J].動物學研究, 2011,32(2):15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