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冰,祈獻芳,王佳佳,陳 龍,許啟泰,康文藝
(河南大學 中藥研究所,河南 開封475004)
黑莓(Rubus spp.blackberry)為薔薇科懸鉤子屬多年生藤本植物,原產北美,1986年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次從美國引入。其果實味道鮮美,酸甜適口,柔嫩多汁,清香濃郁,是老少皆宜的果中佳品。黑莓的藥用價值也非常高,具有調節(jié)代謝機能、延緩衰老、消除疲勞、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特別是具有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防治心臟疾病和抗癌(降低化療引起的毒副作用)的功效[1-4]。
文獻檢索發(fā)現(xiàn),黑莓果實中的揮發(fā)性成分主要為醇類、酯類、酸類、醛類和酮類等[5]。李維林等[6]還在其中鑒定出了蒎烯、月桂烯和檸檬烯等烯類。Turemis等[7]也曾報道Bursa 2、Navaho等5種黑莓的主要香氣成分是呋喃醛及其衍生物。但是未見對黑莓干紅酒揮發(fā)性成分的分析報道。黑莓干紅酒中所含的揮發(fā)性成分的種類和數量決定了酒的香氣,從而影響著酒的品質[8-9]。我們采用頂空固相微萃取和氣質聯(lián)用的方法首次對黑莓干紅酒的揮發(fā)性成分進行定性分析。
美國安捷倫公司GC6890NGC-5975MS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美國Supelco公司手動固相微萃?。⊿PME)裝置,萃取頭為100μm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DVB);C6~C26正構烷烴(Alfa Aesar)。
連云港潤豪黑莓酒業(yè)有限公司產潤豪黑莓干紅酒(20110107)和潤豪干紅黑莓酒(20100117)。
先將SPME的萃取纖維頭在氣相色譜的進樣口老化10min,老化溫度為250℃,載氣體積流量為1.0mL/min。取20℃左右3mL酒樣,加入0.5g氯化鈉混勻,置于5mL進樣瓶中,插入100μm PDMS-DVB萃取纖維頭,于50℃下頂空取樣30min,取出后立即插入色譜儀進樣口(溫度250℃)脫附1min。
氣相色譜條件:HP-5MS石英彈性毛細管柱(0.25μm×250μm,30.0m);載 氣 為 高 純 氦 氣(99.999%);流速1.0mL/min;進樣口溫度250℃;色譜柱初始溫度50℃(保持2.0min),以4℃/min升溫至120℃(保持2min),最后以6℃/min升溫至230℃(保持5min);分流進樣,分離比為10∶1。
質譜條件:電離源為EI,電離能量70eV;離子源溫度為230℃;四極桿溫度150℃;傳輸線溫度為280℃;電子倍增器電壓1 588V;質量掃描范圍m/z 30~400,譜圖檢索采用RTLPEST3.L和NIST05.L進行檢索。
按照文獻[10],將色譜正構烷烴樣品(C6~C26)各取等量混合后,按上述GC-MS條件進行色譜分析,測定各正構烷烴的保留時間,再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對樣品進行分析,測定各組分的保留時間計算出各組分的Kovats保留指數。
用 HS-SPME/GC-MS技術,分別從2種黑莓干紅酒中得到了19種和26種揮發(fā)性成分,分別占總峰面積的99.32%和99.34%。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2種黑莓干紅酒的揮發(fā)性成分及相對百分含量
續(xù)表1
從表1可以看出,黑莓干紅酒的主要揮發(fā)性成分是乙醇,還有其他的醇類以及酯類等。2種黑莓干紅酒含有15種相同成分,除了乙醇和幾種烷類外,還有1-丙醇、2-甲基-1-丙醇、3-甲基-1-丁醇等醇類和乙酸乙酯、己酸乙酯、2,4-己二烯酸乙酯、琥珀酸二乙酯、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等酯類,可見這些醇類和酯類是構成黑莓干紅酒的主要香氣成分。同一揮發(fā)性成分在不同品種的酒中含量也有所不同。不同品種間揮發(fā)性成分種類和含量的差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征,也為其他黑莓干紅酒的釀造提供理論價值。
[1]王玉霞,張超.黑莓的開發(fā)與利用[J].西南園藝,2002,3(30):6.
[2]王學勇,張均營.樹莓和黑莓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38(10):5 070-5 073.
[3]王宏斌,陳鐵山,崔宏安.樹莓和黑莓的栽培與加工利用[J].陜西林業(yè)科技,2000(2):66-69.
[4]吳文龍,顧姻.新經濟植物黑莓的引種 [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1994,3(3):45-48.
[5]邊磊,馬永昆,沈凱嬌,等.頂空固相微萃取-氣質聯(lián)用分析黑莓的香氣成分 [J].江蘇農業(yè)學報,2010,26(1):178-181.
[6]李維林,賀善安,顧姻,等.黑莓果實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1998,33(6):335-336.
[7]N Turemis,E Kafkas.Determination of aroma compounds in blackberry by GC/MS analysis[J].Chem Nat Comp,2003,39(2):174-176.
[8]劉健南,鐘瑞敏.三種不同陳釀工藝的楊梅干紅酒香成分對比分析[J].食品與機械,2010,26(2):19-22.
[9]張軍翔,馮長根,李華,等.浸入式固相微萃取GC-MS聯(lián)用測定赤霞珠葡萄酒中揮發(fā)性成分[J].釀酒科技,2006(5):95-97.
[10]康文藝,王金梅,姬志強,等.迎春揮發(fā)性成分 HSSPME-GC-MS分析 [J].天 然產物研究 與開發(fā),2009(21):84-8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