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自振
試論林紓的戲曲創(chuàng)作
鄒自振
林紓不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與翻譯家,也是當時的重要戲曲家。林紓撰有傳奇劇本《天妃廟》、《合浦珠》與《蜀鵑啼》三部,并有閩劇《上金臺》一種。林紓劇作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真實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社會現(xiàn)實與歷史風貌,在中國近、現(xiàn)代戲劇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
林紓(1852~1924),原名群玉、徽、秉輝,字琴南,號畏廬、冷紅生,又自號六橋補柳翁、長安賣畫翁、踐卓翁、蠡叟等。閩縣(今福州)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終生未入仕途。曾執(zhí)教于福州蒼霞精舍,杭州東城講舍,北京金臺書院、五城學堂、京師大學堂等。林紓工詩文,善書畫,著述甚富。所譯各國小說達二百余種,為我國最早介紹域外文學之第一人。其年譜、生平等資料可參薛綏才、張俊才編《林紓研究資料》[1]。
就戲曲書錄而言,最早著錄林紓《天妃廟》、《合浦珠》與《蜀鵑啼》三部傳奇的是梁淑安、姚柯夫《中國近代傳奇雜劇簡目(上)》[2]。后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附錄一“近代作品”亦著錄。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附錄一《傳奇蛻變期現(xiàn)存作品簡目》“林紓”目下云:“《蝶歸樓》1卷,民國六年(1917)商務印書館排印本,北京圖書館藏。”[3]查國家圖書館(原北京圖書館),所藏只有題“(清)古樵道人、(清)今樵道人著,天虛我生、董晰薌參訂”的《蝶歸樓》傳奇,民國六年(1917)上海中華書局刊,并無林紓本。而此本《蝶歸樓》實為黃治所作,可詳周妙中《江南訪曲錄要》[4]。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十二·下編傳奇四·清代作品(下)“黃治《蝶歸樓》傳奇”條按云:“許之衡云:有印章《夢樓》二字,疑即王夢所作,誤?!徽f林紓作,亦非。”[5]
實際上最早記載林紓劇作的是朱羲胄《春覺齋著述記》[6],其卷二“書錄上”對三本傳奇有提要。寒光《林琴南》[7]除了論述此三本傳奇外,還附記了林紓尚有計劃而沒有寫好的傳奇二種。一為林紓《紅礁畫槳錄·譯余剩語》中所記載的《哀王孫》傳奇:
余傷壽伯茀[8]光祿之殉難于庚子,將編為《哀王孫》傳奇。顧長日丹鉛,無暇倚聲,行思寄跡江南,商之于南中諸君子耳。[9]
一為林紓于光緒三十年(1904)寫的《美洲童子萬里尋親記序》中所自述:
余摯友長樂高子益而謙[10],孝友人也,曾問學于巴黎之女士。迨子益歸,而女士貽書子益,言父母皆老,待養(yǎng)其身,勢不能事人,將以彈琴、授書活其父母,父母亡,則身淪棄為女冠耳。余聞之惻然,將編為傳奇,歌詠其事,旋膺家難,久不填詞,筆墨都廢?!盵11]
計劃中的這二種傳奇雖未能完成,但同樣可見林紓根據(jù)自己經(jīng)歷與見聞撰作傳奇的創(chuàng)作特點。
林紓《畏廬漫錄》卷二“秋悟生”條云,秋悟生作有《霜劫》、《落花風》二傳奇。二劇今未見傳本,亦不見其他著錄。鄭麗生認為,此二劇亦為林紓所作,“秋悟生”乃其偽托,其《明清兩代福建戲曲作者考略》一文中云:
按他《七十自壽詩》十五首,其三有“書樓寧負美人恩”之句,自注:“余悼亡后,有某校書者,艷名震一時,初不相識,必欲余從,屢以書來,并饋食品,余方悲戚,且不與相見,同輩恒以為忍?!迸c此條所敘正復相同,是“秋悟生”就是他的化名,所云《霜劫》、《落花風》二種傳奇,當亦他所擬寫的劇本。[12]
林紓的譯著中,有歐洲作家劇本兩種,一為《膜外風光》一卷,系法國克里孟索(Geocges.Benyamic Clemenceau.)原著;一為《泰西古劇》三卷,系英國達威生(H.C. Davidson.)原輯,皆仿中國古代傳奇關目,惟不填詞。
二
《天妃廟》原署“畏廬老人填詞”,載《小說?!返谌淼诙?、三號,民國六年(1917)2月5日、3月5日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資料室藏。同年二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單行本。1928年11月再版。
《天妃廟》全劇共十出,寫光緒年間以松江人侯廉蜚為首的某些留日學生,不事攻讀,尋花問柳,回國后,自感身無一技,便以“提倡革命”為名,搗毀了商家集資修建的天妃廟神像而辦“新學”,引起崇明一帶商人們的憤怒,遂將七處學堂毀壞。致使事態(tài)急轉直下,一發(fā)而不可收拾。上海道臺(總督)白人雷勝俞即令兵輪前去鎮(zhèn)壓商會,營務督辦福建福寧人謝讓(字子鰲)從中斡旋,單騎前往商會,迅速平息糾紛,避免了一場血腥慘案。謝讓卻因忤上海道臺雷勝俞意而獲罪,被革職遣戍。劇首作者以自號“踐卓翁”敘述寫作緣起:
[縷縷金]乍歸自,滄海東。人人攜武器,要興工。好把覺羅氏,一齊斷送。不成革命不英雄,安排共和種。劇末加《馀波》一出收場,再述寓意,作者以“現(xiàn)身說法”的手法,借“外”這個角色,扶杖出場云:
老漢天生野史才,史家名譽早拋開。謝郎風節(jié)人人服,演作傳奇唱一回。老漢踐卓翁,今年六十有三矣。要嘗貧窮況味,是個館子老廚;若說富貴骨頭,輕似一根羊毛。老漢倒也不管。只嫉惡之心過嚴,服善之情逾篤。昨遇同里謝君,說他一生事實,動起老漢傳奇之興,成此一篇臭腐文字。雖然臭腐,倒也近情。要請我老友后齋先生正譜,不知肯也不肯。(內問)到底謝君遣戍回來沒有?(外)呆子,他不回來,老漢怎生遇見底?
這段自道獨白,無疑寄托著作者的愛與憎、憐與恨。《天妃廟》系根據(jù)當時實事寫成,傳說劇中雷、謝二人有所影射,主人公謝讓系作者同里,作品的真實性極強。
此劇的角色安排也值得注意:其一,劇中留日學生姓名均以諧音法出之,如丑扮侯廉蜚,即厚臉匪,貼扮他的同學;木廉,即沒廉,綽號就地滾;卜修,即不羞,綽號三寸皮;陶器,即淘氣,綽號沒遮攔;胡繞,即胡鬧,綽號鬧跶天。其中表現(xiàn)出作者對這群想發(fā)“造反財”的假洋鬼子及其所作所為的否定態(tài)度,而對謝讓的贊揚之情則亦顯而易見。其二,此劇第九出《憶外》出現(xiàn)了旦扮謝讓之妻施氏出場,唱曲三支,有說白,有科介。此出中且有小旦扮婢女上場。以往許多學者包括楊世驥、鄭振鐸等人均以為林紓三種傳奇中全無旦角,由此劇可知,這種說法顯誤當改。
《合浦珠》亦署“畏廬老人填詞”,載《婦女雜志》第三卷第四至七號,民國六年(1917)4月5日、5月5日、6月5日、7月5日刊,國家圖書館藏。同年二月商務印書館出版單行本。1928年11月再版。張庚、黃菊盛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戲劇集一》收有此劇。
《合浦珠》全劇共十二出,寫福州寒士陳伯沄安貧樂道、為人忠厚,得到本埠南臺富商王廷瑛器重,王廷瑛聘陳伯沄為自家布莊司賬(帳房)。因獨子王壽嫖賭吸毒,揮金如土,無法成器,王廷瑛臨終前將家產(chǎn)托付給陳伯沄。王廷瑛去世后,陳伯沄毫無侵吞他人巨額家財之心,而是苦口婆心,百般設法,開化引導,誘之向上,終使淪為乞丐的王壽浪子回頭,痛改前非。最后陳伯沄將王廷瑛臨終交付給他的王家財產(chǎn)盡數(shù)歸還王壽。
《合浦珠》關目與元人秦簡夫《東堂老勸破家子弟》雜劇相似,據(jù)說此劇有所諷喻。王廷瑛巨眼識人才,陳伯沄忠誠不欺人。作品通過對陳伯沄這一忠厚篤誠之士的描寫,表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道德情操的認可和肯定,特別是對誠信忠義篤厚等內容的向往。這種道德觀念和表現(xiàn)方式在晚清民國時期滄桑巨變、傳統(tǒng)道德理想和傳統(tǒng)文化遭受深刻沖擊的時代背景下,當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和現(xiàn)實感。對時代風氣和傳統(tǒng)道德情操的關注和懷想,也反映了林紓在時代巨變之際思想意識的重要特征。
《蜀鵑啼》仍署“畏廬老人填詞”,載《小說月報》第八卷第四、五期,民國六年(1917)4月25日、5月25日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資料室藏。同年二月商務印書館出版單行本。阿英《庚子事變文學集》收有此劇。全劇共二十出,取材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變中發(fā)生的一件實事,即義和團事件中吳德瀟(字筱村,劇中人稱吳德繡)全家遇難事。劇中有末腳“連書字慰閭”上場,就是“林紓字畏廬”的諧音。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所藏三劇本皆為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七年(1928)十一月再版本。
《蜀鵑啼》寫浙江西安縣(今衢縣)知縣吳德繡得省中嚴札,命其誅殺郡中教士教民。吳德繡將文書壓下,抗檄不行,致使義和團憤怒,將其全家殺死。同官坐視不救,惟求自保,地痞從中挾嫌,借機報復。這一故事暴露了清政府對待義和團起義和教士教民的亦恨亦懼、又打又拉的政策和心理,揭露了晚清官場派系林立、爾虞我詐的社會現(xiàn)實,對官員庸碌、地痞橫行的時代風氣也多有披露。此劇與其他作家的同類作品一道,反映了清末民初傳奇雜劇創(chuàng)作中比較明顯的紀實作風。
蜀中名士吳德瀟及其家人在庚子事變中的遭遇當時影響很大,作者是吳德瀟的摯友。林紓《畏廬文集》中有《紀西安知縣吳公德瀟全家被難事》一文記其事,黃遵憲《人境廬詩草》卷十《三哀詩》之二《哀吳季清明府》亦寫此事,寫此事者還有署名傷心人的小說《鑄錯記》等。反映庚子事變的戲劇作品,以阿英《庚子事變文學集》所收義和團事件題材劇作最詳備。林紓《蜀鵑啼》傳奇反映了士紳對庚子事變的基本態(tài)度,即“擁教反團”(反對義和團的反洋教運動),政治傾向性很明確。
對于林紓劇作的藝術性,評論界向來給予很高評價,認為其積極進行藝術革新,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但也批評其劇作的“無旦角”之弊。此說的流傳系沿襲鄭振鐸、楊世驥等人舊說。1924年,鄭振鐸寫了《林琴南先生》一文,其中指出:
他的傳奇也很可使我們注意。所謂“傳奇”向來都是敘戀愛的,敘“悲歡離合”之刻板式的故事的——只有極少數(shù)是例外——林琴南的傳奇則完全不是敘述這些事的;他的《蜀鵑啼傳奇》敘杭州拳亂時吳德繡殉難的事,他的《天妃廟傳奇》敘謝讓遣戍的事,他的《合浦珠傳奇》敘陳伯沄推產(chǎn)還原主的事。舊的傳奇,必不能無“旦”,第一出必敘“生”,第二出必敘“旦”,他的三種傳奇則絕未一見旦角;舊的傳奇必有四十出或五十出,他的傳奇則至多不過二十出,少則只有十出;他可算是一個能大膽的打破傳統(tǒng)的規(guī)律的人。[13]
楊世驥指出:“就體式言,舊的傳奇必不能無‘旦’,而林紓的這三種傳奇都沒有一個旦角,且音乖律違的地方極多,我們可知它也是改途易轍的作品了?!盵14]寒光《林琴南》中亦持相同觀點。時至今日,亦有多人持此觀點,如韓洪舉所著《林譯小說研究——兼論林紓自撰小說與傳奇》。
其實,認真閱讀此三劇會發(fā)現(xiàn),劇中是有旦角的。而鄭振鐸、楊世驥、寒光等三位論者均以為林紓三種傳奇并無一個旦角出現(xiàn),則與事實情況不符,是相當明顯的共同失誤。上已言及,《天妃廟》第九出《憶外》就幾乎全是以旦為主的旦角戲。又如《合浦珠》第四出《別母》,由老旦扮陳伯沄之妻謝氏,與其子王壽進行對話。孫彩虹《林紓三部傳奇研究與校訂》[15]一文對此亦有論述。
當然,林紓三部劇作的藝術性確實是值得肯定的,如劇作的節(jié)奏感強,高潮迭起;人物鮮活,有現(xiàn)實感;唱詞精致,富有個性化設計等。韓洪舉認為,林紓“注重借鑒外國小說和戲劇擅長刻畫人物心理的藝術技巧。如果我們把林紓之前的傳奇稱為‘情節(jié)劇’的話,那么林紓的傳奇則可以稱為‘心理劇’,這在我國戲劇史上是個了不起的貢獻”。[16]
寒光更在所撰《林琴南》一文中指出這三種傳奇是“林氏一種完美的文藝物”,認為林紓“簡直是中國傳奇的壓陣大將,干干凈凈的把住陣腳而收軍回營”[17]。寒光還曾進一步分析林紓傳奇作品的獨創(chuàng)價值,指出:
中國從前的傳奇,大多數(shù)是以生、旦做主角,第一出必敘生,第二出必敘旦。此外又有什么排場,必有起伏轉折,什么填詞長折例用十曲,短折例用八曲等等呆板不靈的格式;而且所謂生旦的傳奇,無非是寫描寫戀愛的故事。替才子佳人團圓式的濫調小說別開一條偏路。當林氏那時代,這個風還未銷歇,但他偏能獨樹一幟,極力打破以前的舊俗套,創(chuàng)造出一種輕松、美妙的新傳奇。他所做的傳奇三部,內中完全沒有旦角絲毫也沒有肉麻式戀愛的痕跡;所敘的不是國事就是社會事,而且事情翔實,文筆簡白,像他《閩中新樂府》一樣的,都是十分通俗的好文字。[18]
上述對林紓傳奇創(chuàng)作的評價,可謂非常充分,有的地方甚至有言過其實之處。但寒光強調說林紓“簡直是中國傳奇的壓陣大將,干干凈凈的把住陣腳而收軍回營”[19],似有夸張林紓在戲曲歷史上的地位之嫌。至于盧前指出林紓的傳奇“不合于曲律”[20],這其實是清末民初傳奇雜劇作家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創(chuàng)作傾向。
三
閩劇《上金臺》亦為林紓所撰,創(chuàng)作年代均早于《天妃廟》、《合浦珠》、《蜀鵑啼》三部傳奇,全文分載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福州《閩劇月刊》第二、三兩期,距離寫作時間已相隔四十年,離作者逝世業(yè)已十余年。張俊才《林紓著譯系年》附錄一[21]中亦有著錄。該劇敷衍唐人薛調《無雙傳》(即《古押衙義救無雙女》)的故事,曲調悉用福州地方聲腔“逗腔”。徐奮進《閩劇〈紫玉釵〉發(fā)展小史——閩劇〈紫玉釵〉研究之一》中有云:
《上金臺》作者林琴南。林高慧在《上金臺劇本簡介》中謂:林琴南嘗語人曰:“余欲編一傳奇,駕乎《紫玉釵》之上。”遂采取“古押衙營救無雙女”故事,編成此劇,命名《上金臺》。兩易蟾圓,始得脫稿。全劇修辭精美,引典堂皇,琢句工整,用筆宛轉,即科白口吻,亦維妙維肖,可歌可泣。俾知蒲三善之《紫玉釵》;邱琴舫之《墦間祭》,不能專美于前也。鄭麗生在《明清兩代福建戲曲作者考略》謂:“此劇有一特點,就是唱詞悉用逗腔曲調,如急板、寬板、雙板、急板疊、自掏嶺等,與《紫玉釵》相同?!笔莿∷阶匀徊坏停墒鞘冀K沒有演出,大概為了他對音律不大內行的緣故。[22]可是該劇不見于林紓的自述,亦未見其他著錄。今此劇列入閩劇傳統(tǒng)劇目。
《上金臺》是一出折子戲,系根據(jù)唐人傳奇改編。故事講的是唐代大臣劉震的外甥王仙客,原本欲娶劉震的女兒無雙為妻。無奈涇原造反,王仙客避走襄陽。待三年戰(zhàn)亂平定后回到京師,卻得知舅父劉震因受偽命已被處死,表妹無雙因此而入掖庭的消息。王仙客后任富平縣尹、長樂知驛。某日得知有中使押領內家三十人宿驛站,無雙也在其中。王仙客派親信假作驛吏在簾外煮茶。無雙認出此人,深夜請他取走書信交給王仙客。信中告知富平縣古押衙可救自己。王仙客尋訪古押衙,泣拜以告實情。古押衙答應救人,但半年未果。一日,古押衙求得一神藥,服此藥者立死,三日可后轉活。乃派人假作中使,以無雙逆黨,賜此藥,令自盡。后以百縑贖回尸首,與王仙客救療得愈。王仙客終與無雙回到襄陽,白頭偕老。
《上金臺》一劇可謂充滿傳奇色彩,情節(jié)簡練,文字典雅,文學價值極高。劇中塑造了堅貞的無雙女和義俠古押衙兩個傳說人物的鮮明形象。唐傳奇所敘的是古押衙三救無雙女,林紓則改為古押衙深夜越墻入宮掖中,一次就把無雙女救出。這個改動,既適合折子戲的情節(jié),同時突出了古押衙這個英雄人物的形象。
據(jù)趙家欣、楊湘衍《林紓編寫<上金臺>的前前后后》一文[23],林紓此劇作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此年二月花朝日,福州詩人陳衍、陳香雪、吳曾祺、何振岱、洪星帆等人,在烏石山雙驂園設宴歡迎自京返鄉(xiāng)的林紓,并演戲助興。演出的是儒林戲名作《紫玉釵》。林紓對《紫玉釵》極為贊賞,下決心要寫一個劇本與《紫玉釵》相媲美。同年端午節(jié),福州西湖開化寺住持品峰法師誠邀林紓、陳衍等名士湖濱品茗,觀看龍舟競渡。林紓取出《上金臺》劇本,并說已請洪星帆協(xié)助編曲,成為一出折子戲。眾人傳覽,交相稱許,乃推薦閩班“駕云天”排演。
后來的三個多月,林紓隔日即到戲班,講解戲文,督促排練。時值重陽佳節(jié),烏石山濤園主人沈瑜慶約訂“駕云天”作《上金臺》首演。林紓與陳衍、陳寶琛、林紹年等福州名流悉數(shù)到場。“駕云天”是福州最著名的儒林戲班,飾男女主角的馬伊儂、勝玉環(huán)又是紅極一時的藝人。愛好家鄉(xiāng)戲曲的觀眾紛至沓來,人山人海。這是林紓創(chuàng)作的唯一一出閩劇《上金臺》的唯一一次演出。這段史料,對于研究儒林班時期的閩劇演出和清季以來閩劇的發(fā)展變化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歷史資料,也是林紓研究不可或闕的珍貴文獻。
綜觀林紓的劇作,可謂貼近現(xiàn)實,貼近生活,通俗易懂,但其大部分作品重在抒情,疏于敘事,因而雖情感濃烈,但情節(jié)平淡,少奇峰突起,缺乏戲劇沖突,成為極少演出而僅供欣賞的案頭文學。但這不是林紓的過失,而是戲曲這一文學樣式在清末民初的時代命運。
注釋:
[1]薛綏才、張俊才編:《林紓研究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梁淑安、姚柯夫:《中國近代傳奇雜劇簡目(上)》,《文獻》1980年第4輯,第122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1年版。后收錄出版為《中國近代傳奇雜劇經(jīng)眼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
[3]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2頁。
[4]周妙中:《江南訪曲錄要》,《文史》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232頁。
[5]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422頁。
[6]朱羲胄:《春覺齋著述記》,上海:世界書局,1949年版。
[7][17][18][19]寒光《林琴南》,薛綏才、張俊才編《林紓研究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壽伯茀是林紓恩師、清宗室寶廷之子,庚子年(1900)全家人死于八國聯(lián)軍之亂。
[9]《紅礁畫漿錄·譯余剩語》,林琴南著、吳俊標?!读智倌蠒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頁。
[10]高而謙,字子益,福建長樂人,林紓摯友高鳳岐之弟,任職于清廷外務部。
[11]《美洲童子萬里尋親記序》,林琴南著、吳俊標?!读智倌蠒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頁。
[12]鄭麗生:《明清兩代福建戲曲作者考略》,《福建戲曲歷史資料·第四輯》,1962年,福建省圖書館藏。
[13]鄭振鐸:《林琴南先生》,《中國文學論集》上冊,上海:開明書店,1934年版,第101頁。
[14]楊世驥:《文苑談往》,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版。
[15]孫彩虹:《林紓三部傳奇與校訂》,《求索》2007年第2期。
[16]韓洪舉:《林譯小說研究——兼論林紓自撰小說與傳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97頁。
[20]盧冀野:《中國戲劇概論》,北京:世界書局,1934年版,第248頁。
[21]張俊才:《林紓著譯系年》附錄一,《林紓研究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1頁。
[22]徐奮進:《閩劇<紫玉釵>發(fā)展小史——閩劇<紫玉釵>研究之一》,稿本,1984年,福建省圖書館藏。
[23]鄒自振主編《閩劇史話》,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213頁。
(作者系閩江學院中文系教授)
責編:鐘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