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強
明清時期閩南涉海著述舉要
陳自強
明清時期閩南海上交通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批記載閩南人海洋活動和反映閩南人士海洋觀念的著述。它們具有這么一個特性:既是閩南海洋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又是海洋文化其他內(nèi)容(海洋觀念、航海技術、海洋民俗、海洋文學等等)的載體,傳遞了豐富的海洋文化信息。因此,對它們進行梳理、研究,是研究閩南海洋文化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下面擬就明代和清代前期閩南涉海著述,擇其要者介紹。筆者所選取的標準是:(1)著作必須是與明清時期閩南人的海洋活動密切相關,或?qū)V?,或文集中相關的單篇。(2)為探究閩南航海家對中國航海事業(yè)所做貢獻,探究閩南士大夫的海洋觀念和對中國海洋文化史的貢獻,因此,作者原則上是閩南籍人士,但地方文獻存錄的非閩南籍人士所撰寫的涉及閩南海洋活動與海洋文化問題的也適當選用。
1、吳樸《渡海方程》和《龍飛紀略》
吳樸(約1500~1570),初名雹,字華甫,漳州府詔安縣梅嶺人,邑庠生。明嘉靖間,隨林希元從征安南,委為參軍,頗有謀略,軍中之事多出其策劃。南征歸來后,林希元被讒言所陷,降官貶謫。吳樸作為林氏親信,也遭排斥,只得回詔安,不久,很可能因涉及反對海禁之事而被誣陷入獄。他自幼好學,博覽群書,“于天文地理,古今事變,四夷山川,道路遠近險夷,無不在其胸中。”主要著作有《龍飛紀略》、《渡海方程》。何喬遠的《閩書》、《名山藏》有其小傳。
梅嶺是明代漳潮海外貿(mào)易區(qū)重要一環(huán)、活躍的民間走私貿(mào)易港。當?shù)鼐用褚宰谧鍎萘榛A,“或出本販番,或造船下海,或勾引賊黨,或接濟夷船”,素稱難治。吳樸生于斯長于斯,耳濡目染,令他認知海外交通貿(mào)易于國于民之必要,產(chǎn)生濃厚的海洋意識,也激發(fā)他對海上交通、海外諸國史地之探究,并使他有機會接觸到流傳于民間的各種水路簿(航海指南)。家鄉(xiāng)的海洋環(huán)境為他撰寫《渡海方程》提供了社會條件和知識基礎。
《渡海方程》于嘉靖十六年(1537)首次刻印出版,是中國第一部刻印的既有國內(nèi)海運又有東西洋海運的水路簿,比歐洲第一本印刷的水路簿《意大利口岸簿》早47年。據(jù)航海史學者考證,它是在對鄭和下西洋的針路和十五世紀以來流傳于民間的諸多水路簿進行綜合整理的基礎上形成的。出版后,引起“籌海派”的重視。胡宗憲組織編纂《籌海圖編》時,以它為重要資料來源,多方引用?!多嶉_陽雜著》、《籌海重編》、《日本一鑒》、《天下郡國利病書》等也引用該書由太倉至日本和由福建至日本的針路。有學者認為,《渡海方程》在其流傳的過程中,文字部分即“經(jīng)”部分衍變?yōu)椤俄橈L相送》,“圖”部分則成為《鄭和航海圖》之來源之一,而原著則“消失”了。①
《龍飛紀略》完稿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刊行于二十三年(1544),是一部記述明太祖創(chuàng)業(yè)歷程的綱目體編年史。作者在記述史事之后往往加上按語,或?qū)κ肥抡归_評論,或借題發(fā)揮,闡發(fā)對某些社會問題的見解。其中有多條按語表達對明代前期中外關系、海外交通貿(mào)易問題的己見,表達了鮮明的海洋意識。他關于開放海禁、開展民間海外交通貿(mào)易的思想與主張,很有創(chuàng)見,在我國古代社會經(jīng)濟思想史和海洋文化史上別具一格,占有重要一席。
2、《順風相送》
盡管《順風相送》很可能是由《渡海方程》衍化而來,但鑒于流傳中已獨立成篇,而且不排除在流傳過程中后人根據(jù)有關的針路資料或航海經(jīng)驗加以校正、補充,因此,當視為一部獨立的海道針經(jīng)。其主要內(nèi)容可分為三部分:一是航海技術,包括導航定向、里程計算、用針方法、海水深淺測定、海流潮汐知識、天文氣象觀測等;二是各處山形水勢,包含中國沿海各州府、南中國海和東西洋航道上的山形水勢;三是往返針路,即中國港口與東西洋諸國(地區(qū))港口之間的往返針路以及東西洋某國(地區(qū))港口與他國(地區(qū))港口之間的往返針路,對往還各處港口的羅經(jīng)方向、路程遠近、所歷望山、海域深淺等都有較詳記述。“福建往琉球”針路對釣魚嶼、花瓶嶼和赤坎嶼的記述,雄辯證明這些島嶼自古就是臺灣島(當時稱小琉球)的附屬島嶼。
3、俞大猷《正氣堂全集》
俞大猷(1503~1579),字志甫,號虛江,泉州府晉江縣河市(今屬洛江區(qū))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武進士,官至右都督,謚武襄,明代著名軍事家、杰出抗倭將領,著有《正氣堂集》、《正氣堂集近稿與議稿》、《正氣堂續(xù)集》、《正氣堂馀集》、《洗海近事》等,近人把它們合編為《正氣堂全集》出版,全書內(nèi)容豐富,涉及范圍廣泛,有策論、書信、揭帖、諭示、奏疏、碑銘、序文、祭文、專著、雜說、詩歌等類目。文集鮮明體現(xiàn)俞大猷杰出的海防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且許多文章涉及嘉靖年間浙江、福建、廣東的民間海外交通貿(mào)易問題以及與此相關的民風民俗現(xiàn)象,是今人研究這時期的海上交通貿(mào)易的重要史料。
4、高岐《福建市舶提舉司志》
高岐,四川成都人,舉人出身,曾任太仆寺寺丞,嘉靖三十三年(1554)出任福建市舶提舉。任職期間,利用公文檔案,并參閱有關典籍,撰《福建市舶提舉司志》,共13篇,主要有“建置”、“沿革”、“官職”、“官氏”、“貢物”、“賓貢”等,保存了許多史料,重要的有:宋元明(至嘉靖三十三年)三個朝代的福建市舶提舉名錄(含任職時間),其中,對明代16位舶使(含他本人)均有簡略介紹;并及市舶司官員之設置、品位、奉祿以及署衙之建筑;明代前期福建通琉球中心港口之轉(zhuǎn)移,從嘉靖二十年(1541)至三十二年(1553)琉球來華朝貢的時間、人員、貢物等,以及接待琉球國進貢的“應行事宜”和進貢廳屋、接待館驛等建筑亦有介紹。
5、鄧鐘《籌海重編》
鄧鐘,字道嗚(一作元宇),泉州府晉江縣人,抗倭將領鄧城之子,俞大猷門生。俞大猷在一封與友人書中對這位門生給予很高評價:“鄧鐘少從猷游,志存圣賢性命之學,心慕古人經(jīng)綸之大,猷不能及之也?!雹诿魅f歷五年(1577)武進士,先為廣東參軍,鎮(zhèn)瓊州,后歷前軍都督、四川貴州都督,官至護國大將軍。萬歷二十年(1592),日本侵略朝鮮,并窺視中國東南沿海和臺灣島。廣東總督蕭彥得知鄧鐘熟知海事,便命他把嘉靖年間鄭若曾主纂的《籌海圖編》“刪其繁冗,重輯成書”。它既保留了原著的主要內(nèi)容,又“刪其繁冗者十之二三”,并根據(jù)形勢的變化增補了嘉靖四十年(1612)以后相關的人與事,還對原著中的一些差訛(如閩廣兩省海圖)給予校正,對一些內(nèi)容也作了必要的調(diào)整。全書12卷。卷一為“一統(tǒng)輿圖”和廣東、福建、浙江、南直隸、山東、北直隸、遼陽諸省海圖;卷二記述明代中日關系和由太倉、福建往日本的針路;卷三至卷七分別記述沿海七省的兵防官制、倭變事略與相關事宜(其中山東、北直隸、遼陽合為一卷),并附有各省總圖;卷八系朝鮮、日本地圖和有關事略,還記述倭寇蹤跡的“分合始末”;卷九至卷十二為“經(jīng)略”部分。
6、沈有容輯《閩海贈言》
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號寧海,安徽宣城人,明萬歷七年(1579)武舉。二十六年(1598)起,歷任福建海壇把總、泉州都司僉事、浯嶼欽依把總等職。在閩15年,戰(zhàn)功卓著,威名顯赫。三十年(1602)十二月,率領水師從料羅灣出發(fā),向東番(臺灣島)挺進,一舉殲滅占踞東番、禍害海峽兩岸的倭寇。三十二年(1604),紅夷(荷蘭殖民者)以“互市”為名,占領澎湖。沈有容“將兵往彭湖”,以軍事威懾為后盾,義正辭嚴地告諭荷蘭殖民者,逼令他們離去。沈有容的這兩次海上軍功,捍衛(wèi)了國家領海主權,維護了閩海的安寧,獲得民眾與縉紳的高度贊譽。澎湖百姓特地豎立一塊鐫刻著“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十二字的石碑,以為紀念,今日依然保存于馬公島天后宮內(nèi)。數(shù)十位八閩縉紳撰文作詩贈送沈有容,頌揚其軍功。作者中,有何喬遠、詹仰庇、黃鳳翔、郭維賢、蘇茂相、黃克纘、李光縉、陳學伊、林云程、劉弘寶、張瑞圖、池浴德、張燮等閩南名士。后,沈有容把這些詩文編輯成冊,曰《閩海贈言》。約于崇禎二年(1629)由其家人付梓行世。
《閩海贈言》收錄160多篇(首)詩文?!皶杏嘘P閩海史料極豐”,“為研究明季閩浙臺史,中荷交涉史,中日關系史,倭寇史,中國海權史,通商史,漁業(yè)史等等之重要文獻”。特別是隨從沈有容抵達東番的陳第所撰寫的《東番記》,是中國歷史文獻中第一篇以親見親聞述說臺灣島社會狀況的著作。160多篇(首)皆為涉海詩文,反映或歌頌沈?qū)④娨约皬V大水師將士捍衛(wèi)領海主權和閩海安寧的業(yè)績,不乏佳作,是我國笫一部詠唱水師軍功的文學專集,豐富了明代海洋文學。
7、李光縉《景璧集》
李光縉(1549~1623),字宗謙,學者尊稱他為衷一先生,泉州府晉江縣人,明萬歷十三年(1585),舉福建鄉(xiāng)試第一,然無意入仕,而是在家鄉(xiāng)講學授徒,潛心鉆研學問,視此為“大業(yè)”。其著述多種,有《景璧集》傳世。這是一部綜合性文集,其中,《寓西兄伯壽序》、《史母沈孺人壽序》、《處士陳斗巖公傳》、《錢峰洪公傳》、《二烈傳》、《柯烈婦傳》、《祭曾友泉文》等數(shù)十篇文章,記述了以安平(晉江縣安海)商人為主的泉州商人的航海商業(yè)活動和海洋性的人文性格,并表達了自己的重商傾向、海外貿(mào)易觀念。
8、何喬遠《閩書》和《名山藏》。
何喬遠(1558~1631),字樨孝,號匪莪,泉州府晉江縣人,明萬歷十四年(1586)進士,官至南京工部侍郎。晚年隱居于泉州北門外鏡山,因而學者尊稱他為鏡山先生。他的父親、兄長皆是頗有學問的名士、方志學家。他繼承家學淵源,“博覽好著”,“在官在家著書不輟”,是明末的一位大學者,著有《閩書》、《名山藏》、《鏡山集》等。
《閩書》是一部福建省地方志,成書于萬歷四十四年(1616),計154卷,乃他薈萃郡邑各志、參考前代載記獨立編纂而成。卷三十八“風俗志”記述明代閩南濱海居民與航海相關的多種習俗。卷三十九“版籍志·市舶稅課”有漳泉二郡賈客通販呂宋的史料。卷一百四十六“島夷志”記述琉球、渤泥、麻利、日本、呂宋等國的史地以及與中國的關系,還收錄陳第所撰的《東番記》的主要內(nèi)容。卷一百五十“南產(chǎn)志”記述蕃薯的傳入,收錄自己所撰寫的《蕃薯頌》。
《名山藏》系作者獨力編撰的紀傳體當朝史書,始撰于萬歷二十二年(1594),成書于天啟年間,計109卷,記載從明太祖至穆宗間或敘及神宗朝250多年的史事,內(nèi)容豐富。其中《王亨記》相當于“外國列傳”?!皷|南夷”三篇記述朝鮮、日本、琉球、安南、真臘、暹邏、占城、爪哇、呂宋、蘇祿、勃泥、古麻剌、滿剌加、榜葛剌、錫蘭山、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國家(地區(qū))達57個,記載它們與中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友好往來,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
其文集《鏡山集》,計七十二卷,其中多篇文章涉及閩南海外交通貿(mào)易問題,反映了其重商傾向和發(fā)展民間海上貿(mào)易的主張。
9、楊一葵《裔乘》
楊一葵,字翹卿,號致吾,漳州府漳浦縣佛壇人,明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官至云南布政使,著有《芙蓉館集》、《裔乘》等。
《裔乘》成書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記述明代邊疆少數(shù)民族狀況與周邊國家的歷史。其中,卷一“東夷”記述朝鮮、日本,卷二“南夷卷”記述安南、占城、真臘、爪哇、暹邏、三佛齊、滿剌加等19個國家(地區(qū)),卷五“東南夷”記述琉球、蘇祿、彭亨、忽魯謨斯、蒲里奴等12個國家(地區(qū)),卷七“西南夷”記述蘇門答臘、佛林、覽邦、婆羅門、呂宋、錫蘭山、渤泥、祖謀兒、柯枝、阿古里、蘇門答臘、吉里地悶等47個國家(地區(qū)),合計達78個國家(地區(qū))。作者系將以前史籍的有關資料整理編纂而成,雖然因沒有認真考訂,錯訛甚多,但保存了明代前期民族關系、中外關系的許多珍貴史料,同時也記載萬歷間中外關系的一些史實。
10、張燮《東西洋考》
張燮(1574~1640)字紹和,號海濱逸史,漳州府龍溪縣石碼人,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舉人,明末著名學者。他志尚高雅,“淹貫史籍,沉酣學?!?,“博物而善辭屬”,人品才華名噪一時,是萬歷間漳州士大夫文人所組織的玄云詩社的核心人物。其著作甚豐,所撰《東西洋考》是中國古代中外交通史籍名著。
《東西洋考》成書于萬歷四十五年(1617),系因地方官吏深感“澄水國也”“不可以無紀”而邀請張燮撰寫的。他撰寫時,“采于邸報所抄傳與故老所誦述,下及估客舟人亦多借資”,并參考有關的史籍(特別是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史籍)。全書共12卷。卷一至卷四系“西洋列國考”、卷五為“東洋列國考”,共記載東西洋40多個國家(地區(qū))的沿革、事跡、形勝、物產(chǎn)、交易等方面的情況,所載“皆(月港)賈舶所之”;卷六“外紀考”記載日本、紅毛番,“書其梗賈舶者也”;卷七“餉稅考”,依據(jù)檔案文書,對月港關稅制度、收稅項目、貨物稅額等作了翔實記述,并記載督餉職官名錄及其政績;卷八“稅珰考”,記述宦官高寀監(jiān)管月港關稅期間橫征暴斂的罪行和月港商民的反稅監(jiān)斗爭;卷九“舟師考”記載月港商舶的大小與人員構(gòu)成,特別是詳記月港商舶前往東西洋諸國的航程、針路、山形水勢、氣象潮汐等。另有“藝文考”二卷、“逸文考”一卷,分別保存了與東西洋一些國家有關的文獻資料(如詔敕、疏表、碑記)和我國史籍中的一些記述。就撰寫的目的與內(nèi)容而言,《東西洋考》堪稱是中國首部比較完整的地方性港口志。
11、潘鼎珪《安南紀游》
潘鼎珪,字子登,晉江縣人,著有詩集20多卷。清康熙二十七年(1689)冬,因事到廣東高涼(今陽江),海舟遇風飄至安南南寧州江平港。在安南逗留期間,游覽了一些地方,并閱覽了有關資料。歸國后,“謹因昔所閱歷,稽其輿圖,詳為銓次”,撰《安南紀游》一卷,約1900字,介紹越南的地理、風俗、物產(chǎn)、貿(mào)易、軍制、科舉等,并記述漢語、漢字在越南的流傳情況。文章雖短,然系親歷之見聞,因此,比起明代某些有關安南的著作,更具真實性、可讀性。
12、《指南正法》
《指南正法》系寓居于澳門(一說南澳)的一位原籍漳州的吳姓人士對所搜集的海道針經(jīng)“擇日閑暇,稽考校正”而成。據(jù)向達教授考證,成書時間當在清康熙末年即十八世紀初期,編纂者吳氏“是一位走洋下番的人”。其主要內(nèi)容與《順風相送》相似,但有所發(fā)展:一是往返針路增多,特別是由中國東南各港口或由東南亞港口前往日本長崎的針路條數(shù)明顯增多;二是收錄了近似航海日記的“日清”五條;三是涉及廈門港灣的記述明顯增多,僅廈門灣內(nèi)的地名就近40處,比《順風相送》增加許多。1959年,向達教授把它與《順風相送》合成一書校注,1961年出版,命名《兩種海道針經(jīng)》。
13、陳倫炯《海國聞見錄》
陳倫炯(約1684~1747),字次安,號資齋,泉州府同安縣高浦(今屬廈門市杏林區(qū))人,后移居廈門島。諸生出身。其父陳昂青少年起就從事航海,常年往來于東西洋,精通海上事宜,熟知海外異域,后為施瑯部將,官至廣東右翼副都統(tǒng)。倫炯青少年時,受其父親影響,“尤留心外國夷情土俗及洋面針更港道”,并從他那里了解了許多海洋知識和海外異域知識,曾隨他前往日本。陳昂去世后,倫炯奉召任康熙帝侍衛(wèi),后調(diào)往臺灣軍中任職,曾任臺灣總兵,官至浙江水師提督。著有《海國聞見錄》,此乃清代第一部綜合性海洋地理名著。
《海國聞見錄》成書于清雍正八年(1730),系以父子兩代人的航海經(jīng)歷和所積累的海洋知識,海外異域知識為基礎,并向西洋來華商賈“詢其國俗考其圖籍”撰寫而成。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為文字,共八篇:《天下沿海形勢錄》,概括而系統(tǒng)地論述中國北起渤海灣、南達北部灣,包括臺灣島、海南島在內(nèi)長達32000公里海岸線的海岸地貌、水文航運、海防特點等方面的情況,以及相關的人文地理現(xiàn)象;《東洋記》,記述朝鮮、日本、琉球,著重日本;《東南洋記》,除記述我國臺灣島外,外國的記述菲律賓群島、蘇拉威西島、加里曼丹島北部、摩鹿加群島,著重呂宋;《南洋記》,記述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群島,所記國家(地區(qū))眾多,著重暹邏;《小西洋記》,記述南亞、中亞、西亞、小亞細亞的一些國家;《大西洋記》,記述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昆侖》,記述南海中的大小昆侖島;《南澳氣》,記述我國南海諸島的形勢與氣候,雄辯證明南海諸島自古就是中國神圣領土。上卷內(nèi)容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既記述中國的海洋地理,又記述“外洋諸國”的地理。下卷系六張地圖:四??倛D(即東半球圖)、沿海全圖(即我國沿海圖)、臺灣圖(即臺灣西岸圖)、臺灣后山圖(即臺灣東岸圖)、澎湖圖、瓊州圖。這些地圖,雖有明顯缺陷,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卻不失其價值。
14、藍鼎元的有關著述
藍鼎元(1680~1733),字玉霖,別字任庵,號鹿洲,漳州府漳浦縣人,清代前期著名學者,著有《鹿洲全集》(計十種45卷)。少年喪父,家境貧困,然勵志憤發(fā),刻苦攻讀,飽學詩書,尤喜“經(jīng)濟文章”。雖然未能中舉,但其學識才華為時人所贊譽??滴趿辏?722),隨族兄、南澳總兵藍廷珍赴臺,“參募戎伍”。雍正間,為大學士朱軾所器重,任廣東普寧知縣,后署廣州知府,赴任不久病逝。
其文集多篇涉及他的海洋意識與主張。主要有:(1)《論南洋事宜書》(《鹿洲初集》卷三),針對當時清政府的海禁政策,以充分的事實與富有說服力的論理,反對禁止與南洋交通貿(mào)易,呼吁“大開禁網(wǎng),聽民貿(mào)易”。此乃明清時期“開海派”的經(jīng)典論著。(2)《福建全省總圖說》、《漳州府圖說》、《潮州海防圖說》等多篇“圖說”(前揭書,卷十二),詳細敘述福建粵東沿海島嶼港灣的山水形勢與海防地位,并提出加強海防的對策。(3)《復制軍臺疆經(jīng)理書》、《論臺鎮(zhèn)不可移澎書》(分別見《東征集》卷三、卷四),從維護臺海主權、鞏固國家統(tǒng)一、警惕外國窺覦的高度論述臺灣島在中國海疆中的戰(zhàn)略地位、加強臺灣海防力量的必要性,并提出一系列相關建議。
15、程日炌《噶喇吧紀略》和《噶喇吧紀略拾遺》
程日炌(約1712~1747),字遜吾,漳浦縣人,清乾隆九年(1744)中舉。少喪父母,家境貧寒,于弱冠之年飄洋出海,至噶喇吧,先“為人傭力”,后“舌耕糊口”,僑居吧城前后七年,“袖手而還”。乾隆五年(1740)冬,至京城,應翰林院編修、同鄉(xiāng)蔡新之命撰《噶喇吧紀略》,歸家后又撰《噶喇吧紀略拾遺》。
“紀略”與“拾遺”文字合計不上萬言,但內(nèi)容豐富,敘述周詳。主要記述:噶喇吧所在爪哇島及周邊島嶼的重要地點和吧城的內(nèi)外布局,漳州、泉州、湖州、廣州等地海商前往噶喇吧的貿(mào)易情況,荷蘭的統(tǒng)治,吧城華人社會情況和殖民當局對華人的剝削?!笆斑z”還記述荷蘭人的風俗、爪哇的物產(chǎn)和古跡。它們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最早由歸國華僑撰寫的記錄僑居地史地風情和華僑社會狀況的著述。
16、陳洪照《吧游紀略》
陳洪照(1710~1773),字章成,號寄廬,泉州府德化縣潯中鄉(xiāng)人。清乾隆十四年(1749),從廈門隨商舶赴爪哇,寄居同鄉(xiāng)、吧城唐人甲必丹黃箴觀家中五個多月。期間,游覽吧城、萬丹、三寶垅等地,廣交華僑朋友,悉心觀察當?shù)氐娘L土人情,博采當?shù)卣乒适妨?。歸國后,撰《吧游紀略》,全文約3000字,詳細記述由廈門至吧城的航海歷程、海道之山形水勢,以吧城為中心的爪哇島的氣候、物產(chǎn)、習俗等,并記述了他所知道的和蘭(荷蘭)與紅毛番(英國)、高車(葡萄牙)的關系,以及荷蘭船舶的特點,還披露了荷蘭人販賣鴉片等事實。
17、林君升《舟師繩墨》
林君升,字圣躋,號敬亭,泉州府同安縣人,生長于海濱一個“浮家泛宅”的家庭(似為蜒戶),弱冠之年即從戎,參加水師,數(shù)十年出沒“于洪波巨浸中”,富有實踐經(jīng)驗,且能“虛心問察”、“身試力行”,因此,“于云氣氛寢礁脈沙線”以及舟師各項事宜非常熟悉,是位行家。清雍正四年(1726)授浙江定??偙?,乾隆年間曾三次任廣東提督,并曾任福建水師提督,官至江南提督?!吨蹘熇K墨》撰寫于任定海總兵期間,乾隆三十七年(1772)刻印刊行。
全書分為“教習弁言”、“捕盜事宜”、“舵工事宜”、“繚手事宜”、“斗手事宜”、“碇手事宜”、“眾兵事宜”七節(jié),分別敘說捕盜、舵工、繚手、斗手、碇手和一般水兵在舟師中的地位、作用、技能要求、行動規(guī)范以及相互關系,并從嚴明軍紀的高度上要求他們既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又要“共為一耳,共為一目,共為一心,共為一力”。他撰寫此書的目的在于“教習”,即教育低層官兵,提高他們的素質(zhì)。他說:“欲使爾等簡易遵循”,“故各條教約寧言粗俗而求實”,要讓不識字者也能聽得懂記得住,“行船時字字依著而行”,“或戰(zhàn)或守俱不外此”。它是中國古代唯一刊印傳世的水軍教科書,是中國古代水師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18、王大海《海島逸志》
王大海,字碧卿,號柳谷,漳州府龍溪縣人,喜讀詩書,然多次應試不第。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泛海至爪哇,后居三寶垅,入贄于華人甲必丹家,以教書為業(yè),然“衣食麗都,侍婢數(shù)十”。乾隆五十七年(1792),因思念家中老母而歸國。著有《海島逸志》、《洪馀詩鈔》。
《海島逸志》成書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嘉慶十一年(1806)在漳州首次刊印,此前,他的幾位親友就已閱覽,并寫了序言。嘉慶七年(1802)五月,王大海姑夫劉希程在序中寫道:“王君碧卿,余內(nèi)人侄也。孝于親,篤于友。少習舉子業(yè),工詩詞。癸卯之年,曾為甘旨之謀而航海者。舌耕之暇,采風問俗,舉諸番之勝慨異狀,一一志之。十載歸來,而歌詠之章與《海島逸志》各裒然成集矣!”由此記述,王氏在爪哇十年間,就已注意“采風問俗”,并“一一志之”,歸國前已完稿成集。首次出版刊行后的四十多年間,曾數(shù)次由不同出版商以不同書名再版(內(nèi)容各有所摘略)。道光二十九年(1849)有了英譯本。這是最早由外國人翻譯成外文而流傳海外的漳籍人士的著作。
全書六卷。卷一“西洋紀略”先記由廈門島至吧城的航程,接而著重記噶喇吧、三寶垅、北寥浪、萬丹的地理、物產(chǎn)、經(jīng)貿(mào)、風俗,就地點而言,實際包含爪哇島上眾多地方(特別是有華僑足跡的地方);就內(nèi)容而言,涉及華僑的社會結(jié)構(gòu)與社會生活,涉及荷蘭人的風俗、司法、倫理。卷二“人物考略”記載王三保(即王景弘)、澤海真人、蘇某之妻、連捷公之妻、連木生、陳豹卿、許芳良、黃井公、僧佛賓的簡要事跡,多數(shù)為漳籍人士。卷三“諸島考略”首先介紹和蘭(荷蘭)、紅毛(英國)、和蘭西(法國)、窒班牛(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地理位置、社會情況以及在東南亞的殖民擴張;接而在卷一的基礎上對蘇門答臘島、蘇拉威西島、巴厘島、馬魯古群島、帝汶島等地土著居民及其習俗風情作了記述;作者還把考略的視野擴展到南非好望角和印度半島的一些港口。卷四“山海拾遺”記載爪哇島一帶的某些自然現(xiàn)象和珍奇生物。卷五“聞見錄”則記載其所見到的西方器物、醫(yī)術、銀元以及爪哇一帶的會社、武藝。卷六“花果錄”則記述20多種花果。著名華僑史學者姚南教授指出,《海島逸志》“是華人詳細敘述當?shù)厣酱?、形勢、物產(chǎn)、名勝、風土、人情以及華僑生活、俗尚的第一部著作”,“其記述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應較其他各書更勝一籌”。
19、黃可垂《呂宋紀略》
《海島逸志》附刻有黃可垂的《呂宋紀略》。據(jù)王大海介紹,黃可垂字章夫,號毅軒,世居漳州壺嶼(在今龍海市角美鎮(zhèn)),“年十五時佐其伯祖遠客汶來,歷往暹邏、蘇祿、呂宋,繼復客臺灣數(shù)載,居廈島者又數(shù)載。凡海外諸勝地,靡不畢覽。其閱歷者既久,其留心于記載者亦廣”。
《呂宋紀略》成書時間不遲于清嘉慶九年(1804)。全文僅千言左右,然內(nèi)容頗為豐富,記述呂宋島及其海域的地理形勢、人口、物產(chǎn)、習俗,并記述他所見的呂宋宗主國干絲蚋(西班牙)的服飾、飲食、器物、甲板船,較多記述呂宋的西班牙人的宗教信仰(如修道院的情況、星期天的禮拜儀式)。
20、《崇武所城記》
崇武所,位于惠安縣崇武半島,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城置千戶所,屬永寧衛(wèi)?!冻缥渌怯洝纷胄抻诿骷尉付荒辏?542),崇禎七年(1634)、康熙三十二年(1694)兩次增補。全書未分卷。先是記述崇武所的城池與軍事建筑群、千戶所官制、兵制、軍事裝備等,而后記述崇武的民居、山水、習俗、漁課、生業(yè)等方面的內(nèi)容,并收入數(shù)位崇武文人詠海詩作,存錄了明代崇武海洋社會環(huán)境的諸多信息。
21、(崇禎)《海澄縣志》和(乾?。逗3慰h志》
崇禎《海澄縣志》主修梁兆陽,主要執(zhí)筆者有《東西洋考》作者張燮,共二十卷,完稿于崇禎五年(1632),次年刻印。全書緊扣“澄水國也,農(nóng)賈雜半,走洋如適市”的縣域特點,存錄了許多與漳州月港相關的史料:(1)正文前有王志道《初修海澄縣志序》,卷一“輿地志”有李英《請設縣治疏》、周起元《圭嶼建塔募緣疏》、蔣孟育《圭嶼建城設兵記》等。(2)卷五“賦役志二”含“餉稅考”、“水餉”、“陸?zhàn)A”、“雜稅”四方面內(nèi)容,前三部分源于《東西洋考》,內(nèi)容基本相同,但“餉稅考”增添了萬歷四十八年(1620)至崇禎改元(1628)以后的內(nèi)容,并存錄給事中魏呈潤(龍溪縣人)、御史盧經(jīng)(長泰縣人)“為桑梓計”于崇禎年間撰寫的疏文。(3)卷六“秩官志”含“安邊館歷官”、“防館餉官歷官”的名錄,并對若干人的政績或任職的狀況作了簡介。(4)卷十一“風土志”中的“風俗考”詳述月港居民的涉海風俗。(5)卷十四“災祥志”中的“寇亂”既述倭寇之亂,又述明軍反擊佛郎機、紅夷侵擾之事,以及明末海寇問題。(6)卷十六至卷十九“藝文志”存錄了多篇相關詩文,如鄭懷魁《海賦》和《閩海攀轅畫記》、徐火勃《海澄書事寄曹能始》、張燮《修〈東西洋考〉竣事歸舟放歌》、《登晏海樓》和《林司理惠商記》、《劉明府惠兵德政碑》、《陶明府建塔圭峰詩序》、《贈劉明府六載考績序》;呂繼楩《海澄督餉》、鄭爵魁《望?!?、《題圭嶼塔呈陶令君》,周起元《參稅鐺高寀疏》、林魁《安邊館記》、呂旻《新建海澄縣城碑記》、蔣孟育《贈姚海澄奏績序》、張時泰《海澄修筑九都港口二城記碑》、林秉漢《邵郡丞督餉惠碑》、高克正《海上采金議》、謝彬的《剿撫事宜議》等。這些詩文為后人研究明代漳州月港提供豐富的史料。另者,“藝文志·書目”有“東西洋考”條目,存錄《東西洋考》一書中蕭基的“小引”和周起元、王起宗兩位所寫的“序”。卷廿“叢談志”中的“外紀”記述與月港有通商關系的國家(地區(qū)),所記出自《東西洋考》,但相當簡明。
清乾隆《海澄縣志》是在崇禎縣志的基礎上續(xù)修的,保存了許多舊志所載史料,并新增若干詩文,也是月港研究的重要志書。
22、(乾?。耳樈尽?/p>
《鷺江志》系清乾隆乙酉舉人薛起鳳主纂,乾隆三十四年(1769)刊印,是廈門現(xiàn)存的最早的地方志。原書本為四卷,但現(xiàn)存版本僅為卷一、卷三和“附錄”,缺卷二、卷四。卷一中的“關津”記述廈門海關各小口的設置及各口的查驗任務,并記港口各渡頭船舶停泊的分工;“山川”、“寺觀”存錄許多涉海作品。卷三“風俗”記述了廈門的海洋人文習俗?!案戒洝辈糠质珍浟恕鞍司皥D詩”和“藝文補遺”,有許多首涉海詩詞。正文前的幾篇序言也傳遞了廈門的海洋社會信息。道光《廈門志》收錄了該志的許多詩文。1998年鷺江出版社出版的《鷺江志》,編校者以現(xiàn)存的原書為基礎,參照原書目錄,補入《廈門志》所收錄的相關內(nèi)容,是一部相對完整的《鷺江志》。
23、(乾?。恶R巷廳志》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修纂,光緒十九年(1893)重刊。卷五“船政”記述劉五店、澳頭、大小嶝、陳坑等澳的功能,各澳所允許的小商船、小艇、漁船的停泊數(shù),政府船政事務(含各類型船只的稅額)。卷七“海防”記述沿海地理形勢、水寨布局與水師布署,并詳述風信潮汐,還存錄了“戚繼光風濤歌”。卷八“軍制”附有“水程”內(nèi)容,以廈門灣大擔島為起程點,記載前往西南洋、東南洋計20個國的更數(shù),以及前往國內(nèi)寧波港、上海港、澳門口、天津港、臺灣府的更數(shù)。卷十二“物產(chǎn)”記述由海外引進的若干農(nóng)作物品種。
24、(道光)《晉江縣志》
清道光十六年(1836)修纂。卷五“海防”記述明清時期晉江縣的海防形勢,特別是附載明末清初幾位晉江文人有關海防見解的文章,還記述縣界所屬??凇目诘牡乩頎顩r,存錄了“風信”與“潮候”,“風信”中也有“戚繼光風濤歌”。卷二十二《鹽法志》存錄了明清時期晉江制鹽業(yè)的史料。卷二十四《榷政志》記述清代前期晉江縣的海關稅口和相關法規(guī),特別是蚶江——淡水對渡的有關規(guī)定。卷二十七《番市志》雖然過于簡略,但也記載晉江縣國內(nèi)航運的若干情況。卷七十二“風俗志”記述某些涉海風俗。
25、(道光)《廈門志》
纂修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刊印于道光十九年(1839),周凱總纂,共16卷。它突出了廈門島的海洋地位,以眾多的筆墨記述作為清朝四個通洋正口之一的廈門港的交通貿(mào)易情況和廈門海關的設置與管理情況,存錄了造船業(yè)、航運業(yè)、海外貿(mào)易、港口管理、海關事務、中外關系等方面許多官方文書檔案,是了解研究清代前期廈門港國內(nèi)外交通貿(mào)易的重要依據(jù)。卷四“防海”,記述廈門港區(qū)(含九龍江出??冢└鲘u嶼港澳的名稱、地理形勢、航運功能,并附有廈門海域的潮汐時刻表、風信狀況,也存錄了“戚繼光風濤歌”,特別是附有以廈門港為出發(fā)點的臺澎海道、南洋海道、北洋海道等國內(nèi)航線沿途的主要島嶼、港口以及水程更數(shù)等方面的內(nèi)容。卷五“船政”除詳載戰(zhàn)船額式、船廠建置、修造則例外,還記載商船、漁船、洋船、番船等各類船只情況以及政府的船務管理,并附有洋行內(nèi)容。卷六“臺運”,記述廈門與臺灣的航運,即廈門——鹿耳門對渡、鹿仔港——蚶江對渡、淡水廳八里坌——閩江口五虎門對渡的情況,存錄由臺灣府各縣(廳)運往福州、泉州、漳州、南澳廳的谷米額數(shù),并存錄“商船配谷章程”、“專運”等。卷七“關賦”,記述廈門海關的設置與管理、各稅口的設置與職能、關稅科則與貨物稅額(共31類千余種),以及田賦、鹽課、地稅、船稅、漁課、渡稅等征收情況。卷八“番市”,分為“東洋”、“東南洋”、“南洋”、“西南洋”,共記述30多個國家(地區(qū))的海道、山川、風土、物產(chǎn)、交易以及與中國的關系,主要引用自《東西洋考》和《海國聞見錄》,但也增補了設立廈門海關以來的商舶往來的一些內(nèi)容,并附有“海險”、“夾板船考”、“洋錢考”。卷九“藝文”有若干篇涉及廈門的海防形勢與海上交通,如蔡獻臣《浯州建料羅城及二銃議》、《與徐心霍都督書》、《答南二參撫院書》以及池顯方《與闕褐公書》、莊光前《同邑海防論》等,并有多首涉海詩作。卷十五“風俗”涉及閩南濱海百姓與海洋相關的習俗10多條??v觀全志,《廈門志》堪稱是一部廈門港港口志。編纂者在各卷前面加有前言或在卷后加有按語,表達了鮮明的海洋觀念。
26、清代漳州道教科儀書《送彩科儀》和《安船酌獻科》
英國圖書館收藏一批中文道教文獻,共21種(編號or12693′15—35),它們的成書或抄錄時間為清代中期,據(jù)最早向中國學術界介紹這批文獻的英國學者科大衛(wèi)所說,這批文獻“全部都是福建地方上的道教科儀書”,“似來自福建漳州”?!端筒士苾x》(又稱《送船科儀》)是該批文獻的第一種,抄錄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內(nèi)所供奉的眾神靈中有“海澄縣城隍尊神”和“州主唐將軍陳公之神”?!栋泊毛I科》是該批文獻的第四種,所記各條航線皆以漳州月港為出發(fā)港。因此可以認定這兩種是流傳于海澄縣一帶的道教科儀書。
《送彩科儀》是“專為海船人員禳祭的道教科儀書”,用于禳災儀式,即把災禍(尤其是瘟疫)以“送王船”的形式從海上帶走,這是沿海地區(qū)舊時的涉海陋俗。該書包括三方面內(nèi)容:《禳祭圣位》,羅列應當祭享的諸神仙、瘟神、鬼類之名稱,共62類100多種;禳祭儀式(“讀疏、獻茶、依儀行道”)以及供誦讀的祭文《送彩歌》。
《安船酌獻科》是一本造船過程中安船所使用的道教儀式,特別有價值的是該書最后有“往西洋”、“往東洋”、“下南”、“上北”四個方向的海洋航路,并記述船舶到達各個港口時應當祭祀何尊神靈。
27、若干單篇
除上述著作外,某些文集、志書也散見反映閩南人海洋活動、海洋意識和重商思想的文章,就筆者所見,下列幾篇值得重視:(1)龍溪縣人、天順間冊封琉球國使團正使潘榮所撰的《中山八景記》(蕭崇業(yè)《使琉球錄》卷下)。(2)晉江縣人、杰出思想家李贄所撰的《又與焦弱侯》(《焚書》卷二)。(3)晉江縣人、著名文學家王慎中所撰的《海上平寇記》和《處士易直王翁墓志銘》(分別見《遵巖集》卷八、卷十二)。(4)同安縣人、嘉靖間曾任欽州知府的林希元所撰的《與翁見愚別駕書》(《林次崖先生文集》卷五)。(5)晉江縣安海名士黃堪所撰的《?;汲省罚ā栋埠V尽肪硎?)同安縣人、隆慶間官至刑部左侍郎的洪朝選所撰的《瓶臺譚侯平寇碑》和《代本縣回勞軍門咨訪事宜》(分別見《洪芳洲文集》“摘稿”卷四和“讀禮稿”卷三)。(7)晉江縣人、萬歷間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的李廷機所撰的《報徐石樓》(《明經(jīng)世文編》卷四百六十)。(8)天啟間,詔安縣進士、曾任江西九江府知府的沈鈇所撰的《上南撫臺移檄暹邏宣諭紅裔書》、《上南撫臺經(jīng)營彭湖六策書》(康熙《詔安縣志》卷十二)。(9)清康熙十八年(1679),晉江人、福建水師總兵萬正色所撰的《師中小剳》(《師中紀績》附錄)。(10)康熙二十四年(1685),晉江人、福建水師提督施瑯所撰的《海疆底定疏》(《靖海紀事》下卷)。(11)清雍正初,曾任江南按察副使的漳州南靖縣人莊亨陽所撰的《禁洋私議》(《秋水堂遺集》卷二)。(12)乾隆六年(1741),時任翰林院編修的漳浦縣人蔡新所撰的《答方望溪先生議禁南洋商販書》(《緝齋詩文集》卷四)。這幾篇或記述了閩南海外交通易貿(mào)的情況或表達了閩南士大夫的海洋觀念、重商傾向,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另者,一些文集或志書也散見涉海詩文,這里不一一列舉。
涉海著述,是人類海洋活動的文化成果,是海洋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本文所介紹的30部著述及若干單篇,僅是筆者所見。它們分為三種情況:一是涉海專著,如《順風相送》、《東西洋考》、《閩海贈言》、《指南正法》、《海國聞見錄》、《噶喇吧紀略》《海島逸志》、《舟師繩墨》等;一是福建省志書《閩書》和閩南沿海諸縣的志書,它們存錄了相當豐富的涉海詩文,特別是崇禎《海澄縣志》和道光《廈門志》突出了本地海洋社會的特點,有著濃郁的海洋氣息;一是若干位士大夫的文集,如吳樸的《龍飛紀略》、李光縉的《景璧集》、藍鼎元的《鹿洲全集》,這些文集或存錄了明清時期閩南的海洋社會信息,或表達了作者自身的海洋意識。就內(nèi)容而言,它們涉及:(1)明清時期閩南海上交通貿(mào)易的歷史狀況,如《東西洋考》、《海澄縣志》、《廈門志》、《晉江縣志》。(2)明清時期的中外關系、異域史地和海外華人華僑社會狀況,如《裔乘》、《東西洋考》、《海國聞見錄》、《吧游紀略》、《噶喇吧紀略》、《海島逸志》、《呂宋紀略》等。(3)閩南士大夫的重商意識和海洋經(jīng)濟觀念,如《龍飛紀略》、《景璧集》、《鹿洲全集》中的許多文章以及某些文集、志書中的單篇。(4)閩南人士的海疆意識、海防觀念和水師軍事思想。如《正氣堂集》、《閩海贈言》、《海國聞見錄》、《舟師繩墨》等以及方志中的“海防志”。(5)造船技術與航海技術?!俄橈L相送》、《指南正法》這兩種海道針經(jīng),是閩南航海者實踐經(jīng)驗的結(jié)晶,反映了那個時期中國的航海技術水平?!墩龤馓眉贰ⅰ稏|西洋考》、《海國聞見錄》、《廈門志》、《馬巷廳志》等也存錄了有關的造船技術與航海技術資料。(6)海洋性的人文性格與社會習俗?!堕}書》、《海澄縣志》、《崇武所志》、《廈門志》、《晉江縣志》等史志中的“風俗志”存錄許多這方面的相關資料?!稏|西洋考》、《吧游紀略》、《安船酌獻科》等存錄有海洋神靈信仰的內(nèi)容。(7)涉海文學作品。閩南沿海各種地方志的“藝文志”存錄眾多的詠海詩文詞賦,不乏佳作?!堕}海贈言》堪稱是頗具特色的海洋文學專集??傊?,明清時期閩南的涉海著述,數(shù)量多,內(nèi)容豐富,幾乎涵蓋海洋文化的方方面面。
有志進行閩南海外交通史和海洋文化史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矣!
注釋:
①分別見田汝康《〈渡海方程〉——中國第一本刻印的水路薄》,載《中國科技史探索——紀念李約瑟博士八十壽辰》,1982年;劉銘恕《鄭和航海事跡之再探》,載《中國文化研究匯刊》第三卷,1943年。
②俞光猷:《與王荊石書》,《正氣堂續(xù)集》卷一,《正氣堂全集》頁581。
③方豪:《閩海贈言·弁言》。
④王大海:《海島逸志》“校注者序”。
〔附錄〕本文所介紹的著述的版本出處
[1]吳樸:《龍飛紀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九冊,齊魯書社,1996;《渡海方程》:見《兩種海道針經(jīng)》“補正二”,向達校注,中華書局,1961。
[2]《順風相送》:《兩種海道針經(jīng)》第一種。
[3]俞大猷《正氣堂集》、《正氣堂續(xù)集》、《洗海近事》等:《正氣堂全集》,廖淵泉、張吉昌點校,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4]高歧:《福建市舶提舉司志》: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資料室收藏本(手抄本)。
[5]鄧鐘:《籌海重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27冊。
[6]《閩海贈言》(沈有容輯、方豪校訂):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臺北。
[7]李光縉:《景璧集》:福建文史研究館編,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8]何喬遠:《閩書》:廈門大學《閩書》校點組校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名山藏》:福建文史研究館編,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9]楊一葵:《裔乘》:玄覽堂叢書初集,漳州市圖書館收藏本(復印本)。
[10]張燮:《東西洋考》:四庫全書第594冊;又,謝方點校本,中華書局,1981。
[11]潘鼎硅:《安南紀游》:古籍珍貴游記叢刊15,北京線裝書局,2003。
[12]《指南正法》:《兩種海道針經(jīng)》第二種。
[13]陳倫炯:《海國聞見錄》:四庫全書,第59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又:李長傅校注、陳代英整理的校注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14]藍鼎元:《鹿洲全集》:蔣炳釗、王鈿點校,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
[15]程日炌:《噶喇吧紀略》《噶喇吧紀略拾遺》:《海島逸志》附錄一、二,版本見(18)。
[16]陳洪照:《吧游紀略》:見陳佳榮《陳洪照〈吧游紀略〉——清初記述爪哇的另一要籍》,《海交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7]林君升:《舟師繩墨》:續(xù)修四庫全書,兵家類,第96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8]王大海:《海島逸志》:姚楠、吳瑯璇校注,香港學津書店,1992。
[19]黃可垂:《呂宋紀略》:《海島逸志》卷六附刻。
[20]《崇武所城志》:《惠安政書》“附”,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21](崇禎)《海澄縣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叢刊,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22](乾?。耳樈尽罚号_灣文獻匯刊(陳支平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九州出版社,2003。
[23](乾?。逗3慰h志》: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30,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24](乾隆)《馬巷廳志》:前揭書笫4輯。
[25](道光)《晉江縣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26](道光)《廈門志》:漳州市圖書館收藏本。
[27]清代漳州道教科儀書《送彩科儀》和《安船酌獻科》:科大衛(wèi)《英國圖書館藏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一些資料》(復印本)。
[28]蕭崇業(yè):《使琉球錄》: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第742冊。
[29]李贄:《焚書·續(xù)焚書》:中華書局,1975。
[30]王慎中:《遵巖集》:四庫全書第1274冊。
[31]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5冊。
[32]黃堪:《海患呈》:《安海志》,晉江縣《安海志》修編小組編印。1983。
[33]洪朝選:《洪芳洲文集》:光緒壬辰(1892)同安洪氏家刻本。
[34](康熙)《詔安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31。
[35]萬正色:《師中紀績》:臺灣文獻匯刊笫二輯笫十三冊。
[36]施瑯:《靖海紀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37]莊亨陽:《秋水堂遺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69冊;漳州市方志辦收藏本。
[38]蔡新:《緝齋詩文集》:漳州市蔡新研究會編,1996。
(作者系原漳州一中特級教師)
責編:蘇惠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