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居民收入流動性研究

2012-12-26 09:37:22臧微白雪梅
天府新論 2012年1期
關鍵詞:測度流動性流動

臧微 白雪梅

中國居民收入流動性研究

臧微 白雪梅

較大的收入流動性能夠促進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化。學者們對中國居民收入流動性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達成了共識:首先,中國居民高收入階層的流動性低于低收入階層,農(nóng)村居民的收入流動性要高于城市;從各階層的結構變動上看,低收入階層向上流動的概率較大。其次,教育是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流動性變化的推動力量。年齡、性別、地理位置以及農(nóng)村居民的非農(nóng)收入是影響收入流動性的重要變量。最后,多數(shù)學者認為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流動使得居民的長期收入差距趨于緩解。然而,相對于國外對收入流動性的深入研究,中國對于收入流動性的理論與經(jīng)驗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

收入流動性;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差距;基尼系數(shù);中國居民

改革開放以來,優(yōu)先發(fā)展經(jīng)濟的指導思想在主導中國經(jīng)濟持續(xù)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多維度的社會不公平,突出表現(xiàn)在收入分配不公以及收入差距擴大。我國的基尼系數(shù)從2000年開始已越過0.4的警戒線,2006年升至0.496,2010年徘徊在0.5左右。

針對這些問題,學術界大多使用橫截面數(shù)據(jù),通過基尼系數(shù)、庫茨涅茨曲線等測度方法從靜態(tài)角度進行研究。然而,這些指標只能反映年度收入分配的靜態(tài)分配格局。在連續(xù)的年份中,人們的相對經(jīng)濟地位一直在發(fā)生變化,這就使得同樣的收入差距在不同流動性的情況下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與收入靜態(tài)不平等相比,影響更為深遠的是收入動態(tài)的不平等。作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收入流動性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收入流動性考慮給定個體在不同時期的收入水平的變化,更加真實地反映收入分配的動態(tài)格局。一個社會收入流動性增強,意味著人們的相對收入地位是不穩(wěn)定的,在不同時期內(nèi)出現(xiàn)相互交替的變化。如果前一時期收入較低的人群在下一時期進入了高收入人群,這意味著,即使該社會的年度基尼系數(shù)超過了警戒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也不會成為人們關心的問題,因為,伴隨著較大的收入流動性,還存在足夠高的從貧到富的機會。相對地,如果前一時期收入較高的人群在下一時期進入了低收入人群,那么,該社會的長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會明顯小于短期不平等。因此,較大的收入流動性能夠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促成經(jīng)濟長期增長。

本文探討了學者們對于中國居民代際內(nèi)的收入流動性問題的主要研究。文章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介紹收入流動性的內(nèi)涵以及歷史演進。第二部分對現(xiàn)有的中國收入流動性及其結構分析作綜述和評論,并比較城鄉(xiāng)以及不同區(qū)域居民的收入流動性的差別。第三部分重點討論中國居民收入流動性的影響因素,總結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和相關的計量經(jīng)濟模型。第四部分是關于收入流動性與長期收入均等化的研究,總結和討論中國長期收入均等化的程度以及收入流動性對其的影響。第五部分對全文作簡要總結及展望。

一、收入流動性的內(nèi)涵

收入流動性在經(jīng)濟學研究中并非一個新問題。對收入流動性的探討起源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弗里德曼在1962年最先提出了收入流動性的想法,他認為,“在具有相同年收入分布的兩個社會,一個社會有著更大的流動性與變化,于是從一年到另一年,特定家庭在收入層次中的位置都會有很大的變化。在另一個社會中,由于具有很大的剛性,每個家庭年年都停留在同樣的位置上。顯然,從任何有意義的角度看,第二個社會更加不公平?!?( Friedman,1962)。

隨后,收入流動性引起了經(jīng)濟學家的廣泛關注,在學術界出現(xiàn)了一系列極有見地的研究文獻,為收入流動性的定義和測度方法的構建作出了巨大貢獻。迄今為止,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視角對收入流動性進行探討,故在收入流動性的概念和測度方法上仍然存在較大的分歧。總體而言,對收入流動性內(nèi)涵的界定主要集中于公理方法與福利方法,從以下三個視角定義了收入流動性:

第一,相對收入流動性的公理化視角。收入流動性是同一個人或同一組人不同時期的收入在同一群體收入分配中位置的變化,將收入流動看成是名次重排。著名經(jīng)濟學家熊彼特 (Joseph Schumpeter)有一個經(jīng)典的比喻。他將收入分配比作賓館,不同的收入水平代表著不同的等級或質量的房間,旅客們住在不同質量的房間里。當產(chǎn)生相對意義上的流動性時,旅客們就會在不同質量的房間之間互相搬動。McCall(1973),Schiller(1977),Shorrocks(1978)以及Cowell和Schluter(1998)是這一領域的典型代表,但是他們采用的收入流動性的測度方法卻存在差異。其中,McCalfi(1973)和Schiller(1977)采用兩期收入分布的相關系數(shù)測度收入流動;Shorrocks(1978)則采用了基于收入轉換矩陣的統(tǒng)計量來測度收入流動性的程度; Cowell和Schluter(1998)引入了剛性系數(shù),通過計算兩期收入總和的不均等程度反映收入流動性的程度。

第二,絕對收入流動性的公理化視角。只要有收入變動就存在收入流動,收入流動性應該是同一個人或同一組人不同時期收入的定向變動或非定向變動。借用熊彼特的“賓館”比喻,范力等(2010)認為這就相當于在旅客房間不變的條件下,賓館整體質量的變動。該觀點的典型代表Field(1996)、Ok(1996,1998)和Mitra(1998)構建了一系列基于絕對收入流動性思路下的測度方法,豐富了絕對收入流動性的理論研究。

第三,福利經(jīng)濟學視角。福利經(jīng)濟學家認為收入流動性是機會平等的代名詞,收入流動性對于衡量收入不平等以及貧困問題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學者們試圖探討收入流動性對社會福利的意義。因而,福利經(jīng)濟學家從收入流動對社會福利函數(shù)的影響來衡量福利問題的現(xiàn)狀及其趨勢。眾多學者基于該角度測度收入流動性,比如Atkinson (1981),King(1983),Chakravarty S.,Dutta B.and Weymark J(1985),AtkinsonA.Bourguignon and Morrisson C.(1992),Dardanoni(1993)以及Formby et al.(2003)等學者。

關于收入流動性的真正意義,爭議較多的地方在于收入流動性本身是否是一個終極目標。Atkinson,Bourguignon and Morrison(1992)討論了收入流動性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收入流動性本身就是最終目的。正如 Atkinson (1992)所說,人們愿意生活在一個“開放的”,“流動的”的社會,也就是說,收入流動性本身是一個直接的、獨立的目標。持這一觀點的經(jīng)濟學家將收入流動性看做一種單純的測度方式,主要側重研究收入流動性測度的公理化構建。至于收入流動性具體的測度方法,王朝明、胡棋智 (2008)給出了詳盡的述評。另一種觀點則強調收入流動性之于收入分配的重要性,認為收入流動性作為一個間接目標,其本身并沒有意義,其真正的價值在于它反映了社會公平的改善程度。

二、收入流動性的水平和結構分析

(一)收入流動性的水平分析

為了考察居民收入流動性的變動趨勢,大多學者將居民的收入從高到低分為若干層,通過構造收入轉換矩陣和一系列的流動性指標來進一步研究中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流動性。1955年,Prais首次將轉換矩陣用于收入流動性的分析,從而為收入流動性測度的公理化找到了一個關鍵性的工具。轉換矩陣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考察初始年處于第收入組的個體在終止年轉向其他收入組的概率來對收入流動性進行測度。當然,一些學者也嘗試運用計量經(jīng)濟方法對中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流動性進行分析和探討。表1選錄了有代表性的成果。

?

關于中國居民的總體收入流動性,王朝明、胡棋智 (2009)通過計算中國轉換矩陣的流動性指標 (慣性率)發(fā)現(xiàn),流動性水平以2000—2004年期間為最高,而1997—2000年期間為最低;從各層流動性水平來看,頂層最缺乏流動,而以第三層最富有流動性。范力和丁寧 (2010)認為,短期內(nèi),窮人的收入流動性高于富人,從長期來看,1997年之前,各個階層的收入流動性的強度并沒有明顯差別,1997年后,富人的收入流動性下降顯著。

在城鄉(xiāng)比較方面,尹恒、李實、鄧曲恒(2006)與孫文凱、路江涌、白重恩 (2007)分別對中國城鎮(zhèn)與農(nóng)村的收入流動性進行了測算,并對不同收入階層的收入變動進行了分析。他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鎮(zhèn)的收入流動性在逐步下降;農(nóng)村收入流動程度要高于城鎮(zhèn),農(nóng)村收入流動在逐漸增大到頂點后正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周興和王芳 (2010)也得到了類似的研究結果。王朝明、胡棋智認為,這主要是由于農(nóng)村地區(qū)的收入水平波動引起的,而不是由于較快的收入地位的變換所致。(王朝明、胡棋智,2008)。

(二)收入流動性的結構分析

只有當居民收入地位的向上流動 (Up-Mobility)大于向下流動 (Down-Mobility)時,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才能真正地降低,從而減少由此引發(fā)的社會沖突。因此,流動性的結構分析之于收入流動性研究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學者們對于收入流動性結構的分析是基于向上流動概率與向下流動概率分析各收入階層的流動趨勢,以探討其收入地位的動態(tài)演化機理。

章奇、米建偉、黃季琨 (2007)通過計算向上轉移概率認為,中國農(nóng)村居民中最低收入層中的25%的人口提高了相對的收入地位,最富的10%的人口仍處于最高收入層人群中,且其收入占總體收入的份額越來越大。與他們相比,農(nóng)村中等收入人群絕大多數(shù)人的收入地位發(fā)生了下移,而非上升。李紅琨和胡棋智 (2008)、王朝明和胡棋智(2009)都發(fā)現(xiàn),無論是從全國范圍,還是分城鄉(xiāng)角度來看,與其他收入階層相比,中國中等收入階層的經(jīng)濟地位是比較脆弱的,其向上或向下流動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非常容易受到宏觀經(jīng)濟景氣度的影響。同時,他們還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的頂層和城市的底層收入人群缺乏流動。楊俊 (2010)借鑒Satya Paul的分解方法,將M指數(shù)按照收入向上或向下流動、以及不同收入階層的收入流動性進行分解,收入流動的分解結果表明,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流動性對整體流動性的貢獻最大。周興和王芳 (2011)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的低收入階層家庭向上的流動性要高于城市低收入階層,但農(nóng)村的高收入階層家庭向下的收入流動性要低于城市的高收入階層。

此外,中國各區(qū)域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各區(qū)域的收入流動性的結構也不盡相同。李紅琨、胡棋智 (2008)引入“收入流動性質量”,將其核心內(nèi)涵概括為“經(jīng)濟體中多數(shù)人經(jīng)濟地位改善的可能性、兩極分化的趨勢及社會不穩(wěn)定的可能性”,并利用CHNS所提供的九省數(shù)據(jù)分為四個區(qū)域,其研究表明,東部地區(qū)的收入流動性質量明顯好于其他三個區(qū)域。而東北地區(qū)的收入流動性質量比較低,無論從整體還是特定階層來看,收入流動性的存在都持久地不利于該地區(qū)大多數(shù)人經(jīng)濟地位的改善。

三、收入流動性的影響因素

在理論研究方面,大多數(shù)文獻是在人力資本、勞動力市場分割、生命周期的理論框架下探討收入流動性的決定因素的。例如參考明塞爾收入決定方程的理論框架,考察個人或家庭收入變動的影響。同時,大量文獻也綜合了人口學、社會學及制度經(jīng)濟學等方面理論對收入流動性的影響因素進行理論探討。

在經(jīng)驗分析方面,學者們主要是通過構建計量經(jīng)濟模型分析收入流動性的影響因素,從而揭示了收入流動性大小的原因,這也為收入流動性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大多經(jīng)濟學者通過研究表明,個人特征、家庭特征 (教育、工作經(jīng)驗、家庭人口結構以及初始的健康情況、性別因素、居住地等)是決定收入流動性大小的主要因素。同時,勞動力市場特征也顯著地影響了收入流動性的水平和流動方向。

關于中國收入流動性決定因素的研究,目前已有較多文獻,表2選錄了代表性的研究。這些研究所分析的主要自變量是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職業(yè)特征、所處地區(qū)等。一部分研究是基于個人層面的分析,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文獻側重于家庭的分析。幾乎所有的研究數(shù)據(jù)都不是全國范圍的樣本,而只是幾個省份的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這些研究中一般應用的是計量經(jīng)濟模型。如線性回歸模型、multinomial logit模型和 probit模型,范力和丁寧(2010)采用了分位數(shù)回歸 (quantile regression)。還有一些學者直接應用收入轉換矩陣及其統(tǒng)計量測度不同特征人群的個體特征。

教育是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流動性變化的推動力量,學術界對此所持的觀點較為一致。王海港(2005)、楊俊 (2010)、范力和丁寧 (2010)、胡棋智 (2009)等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對城鎮(zhèn)居民收入流動性有顯著的影響。相對于受過較低水平教育的個體,受過高中或職高教育的個體更容易實現(xiàn)收入向上流動,而不易導致收入向下流動。(楊俊和黃瀟,2010)對于農(nóng)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提高提升了低收入農(nóng)戶的經(jīng)濟競爭力 (孫文凱、路江涌和白重恩,2007),而受教育水平較低的個體則容易陷入收入向下流動 (楊俊和黃瀟,2010)。章奇、米建偉、黃季琨 (2007)使用農(nóng)業(yè)部農(nóng)村固定觀察點的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初等教育對收入流動性的影響是有限的。王海港 (2005)也指出,戶主受教育程度為高中畢業(yè)的家庭沒有顯示比戶主為初中畢業(yè)的家庭有更好的收入景況,而文盲則一直處于收入分配的低層。

年齡與個體收入水平呈現(xiàn)出倒U型關系,即個人的收入水平隨年齡先上升,而后會下降。(楊俊和黃瀟,2010)范力和丁寧的研究表明,1997年之前,年齡以及年齡平方對于收入變動的效應都十分顯著,而1997年之后顯著程度有所下降,同時證明了年齡的效應是單調上升的。使用CHNS數(shù)據(jù),王海港 (2005)按戶主年齡將家庭樣本劃分為4組,結果顯示,戶主為中年 (30-49歲)和壯年 (50-59歲)的家庭,無論在初始期和結束期都有較好的景況,即以較小的百分比處于收入的底部位置和保持在底部位置,以較高的百分比處于頂部位置和保持在頂部,戶主為青年 (20歲—29歲)和老年 (60歲以上)的則相反。張立冬(2009)則認為戶主的年齡對于農(nóng)戶家庭收入地位的變動并沒有顯著的影響。

性別是決定收入流動性的重要變量之一。學者們對于性別對收入向下流動的作用的認識存在分歧。楊俊和黃瀟 (2010)認為,相對女性而言,男性發(fā)生收入向下流動的概率低。然而,胡棋智(2009)發(fā)現(xiàn),女性低收入者的貧困可能性相比男性是下降的。范力和丁寧 (2010)通過CHNS數(shù)據(jù)得出,1997年前,男女并沒有顯著差別,而在1997年后,男性的收入變動則明顯高于女性,差距十分顯著。

Herrera認為家庭地理位置也是影響家庭居民收入流動性的主要因素①參見Gary S.Fields:"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A look at the Developing World",The MIT Press,2001,pp.10-95.。一般來說,收入流動性的大小隨著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改變。胡棋智(2009)的研究發(fā)現(xiàn),東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區(qū)的城市居民相對來說,陷入貧困的概率低于東北地區(qū),而東部地區(qū)的農(nóng)村居民陷入貧困的概率要顯著低于東北、中部以及西部地區(qū)。張立冬 (2009)還發(fā)現(xiàn),與內(nèi)陸地區(qū)的農(nóng)戶家庭相比,沿海地區(qū)農(nóng)戶家庭維持其收入地位或促使收入地位向上流動的可能性要更高。

對于中國農(nóng)村家庭而言,非農(nóng)就業(yè)機會所帶來的非農(nóng)收入對農(nóng)戶家庭收入地位的變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張立冬,2009)。章奇、米建偉和黃季琨 (2007)、張立冬 (2009)的研究表明,非農(nóng)收入對于農(nóng)村居民收入流動性有著顯著的影響。如果農(nóng)民能夠提高他們在種植業(yè)經(jīng)營的絕對生產(chǎn)率水平,或提高他們在從事非農(nóng)經(jīng)濟活動中的比較優(yōu)勢,那么,他們的收入發(fā)生向上流動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章奇、米建偉和黃季琨,2007)。而孫文凱、路江涌和白重恩 (2007)認為,外出打工顯著提高了收入較低農(nóng)戶收入增長率,而對收入較高的家庭則影響不顯著。

經(jīng)濟學家還研究了決定收入流動性的其他因素。孫文凱、路江涌和白重恩 (2007)、章奇、米建偉和黃季琨 (2007)、張立冬 (2009)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居民在上一期的收入位置越高,當期收入發(fā)生向下流動的可能性越大 (相對于不發(fā)生變化而言),反之,發(fā)生向上流動的可能性越大。孫文凱、路江涌和白重恩 (2007)還發(fā)現(xiàn),對于收入較低家庭,收入增長率與初始家庭人口數(shù)量呈顯著的反比關系,家庭人口對收入較高家庭的影響則是不明顯的正向影響。胡棋智 (2009)認為,在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yè)單位工作的個體顯著地降低了陷入貧困的風險,并且,健康投資使人們免于陷于貧困狀態(tài)的效果非常顯著。

四、收入流動性與收入差距

收入流動性對收入差距的影響是收入流動理論的重點研究內(nèi)容。Jarvis和Jenkins(1998)認為:某一時點上很高的收入差距在收入流動較高的情況下是可以忍受的。由于收入流動平滑了短時期的收入變化,因此,長期的收入差距會比所觀察到的截面收入差距低??梢詫⒂绊戦L期收入均等化程度的因素劃分為兩種類型:收入分配效應和收入流動效應,前者是指在初期和末期之間收入不平等程度的變動,即由于收入分配靜態(tài)格局的變動而引起的長期收入均等化程度的變化;后者是指在初期和末期之間收入流動性程度的變動,即由于社會成員的收入地位的變動程度而導致的長期收入均等化程度的變化。

早在1980年代,Shorrocks(1978b),Atkinson,Bourguignon and Morrisson(1992),Jarvis and Jenkins(1998)都提出了收入變動作為長期分配的平等器 (equalizer)的說法。Fields(2002)在批判、吸取 Chakravarty,Dutta and Weymark( 1985)和Shorroks(1978b)的基礎上,定義了可以用于實際計算的“收入變動作為長期收入平等器的進步 (progressivity)指標” (以下簡稱P指數(shù))。

在收入流動性與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中,大多學者的看法較為一致,均認為在截面收入差距增大的同時,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流動使得居民的長期收入差距趨于緩解。王海港 (2005)利用CHNS數(shù)據(jù)計算了1987年-1997年農(nóng)村家庭、城鎮(zhèn)家庭、郊區(qū)家庭和城市家庭的P指數(shù),研究表明,1989年-1993年和1993年-1997年兩個時期的居民家庭收入變動總體上有助于平等分配。收入流動性對降低農(nóng)村家庭和郊區(qū)家庭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最大,具體數(shù)據(jù)見圖1。張立冬 (2009)分別計算了1988年-2003年農(nóng)村居民的等價收入和平均收入,結果表明在四個短時間段內(nèi),中國農(nóng)村長期收入均等化指數(shù)表現(xiàn)出較大的波動性。(參見表3)

章奇、米建偉、黃季琨 (2007)對農(nóng)村居民的收入流動進行了研究,并嘗試分析了收入流動對農(nóng)村的收入差距的影響。他們發(fā)現(xiàn),收入流動性的變動對農(nóng)村收入差距變化的作用是在不斷上升的。周興和王芳 (2011)還發(fā)現(xiàn),1989-2004年期間,農(nóng)村家庭的收入增長累進性高于同期的城市家庭,這也表明,農(nóng)村居民的收入流動對長期收入差距的收斂作用強于城市。

表3 中國農(nóng)村居民的長期收入均等化

為了研究收入流動性對長期收入均等化程度的影響及其貢獻,張立冬 (2009)沿用了Javier Ruiz-Castillo(2004)的邏輯思路,對1988—2003年中國農(nóng)村居民的長期收入均等化指數(shù)進行了分解,分別得到了收入分配效應和收入流動效應對長期收入均等的貢獻及其相應比重。結果表明,盡管中國農(nóng)村存在著居高不下的收入差距,但是,由于收入流動性在較大的程度上抵消了較高收入差距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促使中國農(nóng)村居民的長期收入分配更加公平。楊俊 (2010)通過社會福利函數(shù)所構造的MCDW指標以及王朝明、胡棋智 (2008)計算的King指標均表明,這些指標都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也就是說,收入流動性的變化對社會總體福利的改善作用非常有限。另外,收入流動大都發(fā)生在中低收入階層內(nèi)部,很難在整體上提高社會福利。

五、簡評及展望

以收入流動性為中心,本文綜述了中國居民收入流動性的經(jīng)濟學研究。學者們對中國居民收入流動性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達成了共識:首先,對于中國居民的收入流動性,高收入階層的流動性低于低收入階層,農(nóng)村居民的收入流動性要高于城市;從各階層的結構變動上看,低收入階層向上流動的概率較大。其次,教育是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流動性變化的推動力量,總的來說,經(jīng)濟學家對此所持的觀點較為一致。年齡、性別、地理位置、以及農(nóng)村居民的非農(nóng)收入是影響收入流動性的重要變量。在研究結果中,諸如基期收入位置、單位性質和健康在收入流動性中的作用,也得到了深入探討。最后,對于中國長期收入均等的研究,多數(shù)學者認為,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流動使得居民的長期收入差距趨于緩解。

然而,相對于國外對收入流動性的深入研究,中國對于收入流動性的理論與經(jīng)驗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同時,對收入流動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轉換矩陣,相比來說,利用其他方法對收入流動性進行測定研究的文章較少。關于收入流動性的數(shù)據(jù)大多來自于CHNS和農(nóng)業(yè)部農(nóng)村固定觀察點的調查數(shù)據(jù),幾乎所有的數(shù)據(jù)都是部分省份的地區(qū)數(shù)據(jù),而非全國性數(shù)據(jù),這就限制了估計結果的外部有效性。

從目前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流動性的研究程度來看,以下幾方面值得在未來深入研究:

第一,中國居民的收入流動性是否存在一個最優(yōu)水平?收入流動性是否可以與基尼系數(shù)類似,擁有收入不平等的警戒線指標?Fields(1999a)認為,過大的收入流動性反映了收入的不穩(wěn)定,從而可能導致經(jīng)濟不安定,而過小的收入流動性則說明一段時期內(nèi)的收入分配格局沒有發(fā)生變動,從而使得不平等恒久化。因此,中國居民收入流動性的最優(yōu)水平的設定即收入流動性能否內(nèi)生化的問題具有很強的政策意義,保持合理的收入流動性是解決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關鍵所在。

第二,在理論研究方面,王洪亮 (2009)嘗試構造了所謂絕對收入流動性指標 (Absolute Income Mobility),并考察了一個經(jīng)過人口因素調整后的收入流動指數(shù) (MP)。但是國內(nèi)學術界對于收入流動性測度的理論構造很少,大多還是以應用國外已有測度指標為主。因此,構建符合中國居民收入流動性的測度指標是極有前途的研究方向。

第三,在經(jīng)驗研究方面,深入探討導致中國居民收入向上和向下流動的決定因素、加強收入流動性各階層的結構分析,對于改善目前中國形成的收入分配不均的現(xiàn)狀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1〕Friedman.Capitalism and Freedom〔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2〕Schumpeter,J.Imperialism and Social Classes〔M〕.New York:Meridian Books,1995.

〔3〕McCall,J.J.Income Mobility,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Lexington:D.C.Health,1973.

〔4〕Shorrocks,A.F.The measurement of mobility〔M〕.Chicago:Econometrica,1978a:1013-1024.

〔5〕Cowell,F(xiàn).A.and C.Schluter.Income mobility—a robust approach.Distributional Analysis Discussion Paper 35,STICERD,London Scholl of Economics,London WC2A2AE,1998.

〔6〕Chakravarty S J,Dutta B,and Weymark J A.Ethical Indices of

Income Mobility〔J〕.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1985,2(1):1-21.

〔7〕Atkinson A,Bourguignon F,Morrisson C.Empirical Studies of Earnings Mobility〔M〕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1992,P15.

〔8〕Formby,J.P.,Smith J.S.,Zheng,B.Mobility measurement,transition

matrices and statistical inference〔J〕.Econometrics,2004,120:181-205.

〔9〕Hertz,Tom.Understanding Mobility in American,th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downloadable at:www.americanprogress.org/kf/hertz-mobility-analysis.pdf,2006.

〔10〕McMurrer and Sawhill.How Much Do Americans Move Up and Down the Economic Ladder?〔J〕.Urban Institute,1996.10.

〔11〕Sarah Jarvis and Stephen P.Jenkins.How Much Income Mobility is There in Britain?〔J〕.The Economic Journal,1998,3: 428-443.

〔12〕Satya Paul.A Measurement of Income Mobility with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C〕.The 5th Annu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New Delhi,India,2009.

〔13〕Fields G,0K,E.Measuring Movement of Incomes〔J〕.Economica,1999,66(264):455-471.

〔14〕王海港.中國居民的收人分配和收人流動性研究〔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

〔15〕王海港.中國居民家庭的收入變動及其對長期平等的影響〔J〕.經(jīng)濟研究,2005,(1).

〔16〕尹恒,李實,鄧曲恒.中國城鎮(zhèn)個人收入流動性研究〔J〕.經(jīng)濟研究,2006,(10).

〔17〕孫文凱,路江涌,白重恩.中國農(nóng)村收入流動性分析〔J〕.經(jīng)濟研究,2007,(8).

〔18〕章奇,米建,黃季餛.收入流動性和收入分配:來自中國農(nóng)村的經(jīng)驗證據(jù)〔J〕.經(jīng)濟研究,2007,(11).

〔19〕胡棋智,王朝明.收入流動性與居民經(jīng)濟地位動態(tài)演化的實證研究〔J〕.數(shù)量經(jīng)濟技術經(jīng)濟研究,2009,(3).

〔20〕李紅琨,胡棋智.收入流動性質量評價與樣本匹配:源自我國四大區(qū)域板塊〔J〕.改革,2008,(12).

〔21〕周興,王芳.中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流動、收入差距與社會福利〔J〕.管理世界,2010,(5).

〔22〕胡棋智.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流動性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9年博士論文.

〔23〕王朝明,胡棋智.中國收入流動性實證研究—基于多種指標測度〔J〕.管理世界,2008,(10).

〔24〕楊俊,黃瀟.中國收入流動性再探討〔J〕.統(tǒng)計研究,2010,(11).

〔25〕張立冬.中國農(nóng)村居民收入流動性實證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博士論文.

〔26〕王洪亮.中國區(qū)域居民收入流動性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9,(3).

〔27〕范力,丁寧.中國居民個人收入流動性—計量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0,(6).

F015

A

1004—0633(2012)01—054—08

2011—12—07

臧微,東北財經(jīng)大學統(tǒng)計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民經(jīng)濟統(tǒng)計學;白雪梅,東北財經(jīng)大學統(tǒng)計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宏觀經(jīng)濟統(tǒng)計分析、區(qū)域經(jīng)濟比較、市場調查與咨詢方面的研究。 遼寧大連 116025

(本文責任編輯 王云川)

猜你喜歡
測度流動性流動
三個數(shù)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測度的乘積譜
R1上莫朗測度關于幾何平均誤差的最優(yōu)Vornoi分劃
非等熵Chaplygin氣體測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測度
流動的光
流動的畫
美聯(lián)儲“順潮”降息或將提升全球流動性
中國外匯(2019年16期)2019-11-16 09:27:50
金融系統(tǒng)多維度流動性間溢出效應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為什么海水會流動
流動的光線
宜兰市| 霍邱县| 石渠县| 贵南县| 南川市| 古田县| 灯塔市| 米林县| 沂源县| 大名县| 濮阳县| 三都| 罗田县| 英吉沙县| 仁寿县| 股票| 原阳县| 武平县| 鄢陵县| 逊克县| 昌图县| 霸州市| 卓尼县| 普兰县| 荥经县| 宝山区| 马关县| 辽宁省| 和硕县| 莱西市| 武胜县| 邢台市| 普兰店市| 荔波县| 呼图壁县| 宜章县| 平顺县| 光山县| 安岳县| 丰顺县| 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