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群
(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旅游管理系,北京,100070;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北京,100101)
《廬山戀2010》是1980年版《廬山戀》故事的延續(xù),該片講述了30年后,原主角周筠的女兒耿菲爾從海外學成歸來,而片中兩位男主角韋寧、馬韁都對耿菲產(chǎn)生好感,由此導致了錯綜復雜的三角戀。兩部影片是如何嫁接旅游點(城市)的?如何從影視旅游的角度對比評價影視本身反映的價值觀和旅游介入途徑?
針對上述問題,以這兩部前后有繼承關系的影片為藍本,筆者試圖做以下分析。
誰的愛情不希望存在于一個美好浪漫充滿特殊意義的環(huán)境中呢?又有誰會放棄有愛情意味的景點而單單考慮景色呢?最特殊的愛情,襯托最特別的旅游地,原本就是一種極其浪漫的事情。
1980年版《廬山戀》和《廬山戀2010》是兩部具有前后繼承關系的電影。但是二者卻有實質(zhì)性的差別。兩部電影雖然都以“戀”為主題,但由于時代的變化,所表現(xiàn)的愛情觀也不同。兩部電影都植入了旅游景點,兩者相比,人們更加認可舊版的旅游景點植入方式。
表1 《廬山戀》涉及的江西省的重要景點
1980年版《廬山戀》影片中那種植根于電影史、電影類型和電影感知方式的旅行敘事框架,在與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對照、感應、互文中關聯(lián)了三個敘事或文化主題:一是旅行者的身體在自然空間的一系列地點之間移動的經(jīng)過,二是旅行者對旅行過程的感知體驗、再現(xiàn)和文化反思,三是由第二個主題引發(fā)的新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和知識分子主體性的建構問題[1]72-76。這為重新分析1980年版《廬山戀》影視旅游提供了很多的框架。筆者將之簡化為三種模式:
第一,串聯(lián)景點。顯而易見,1980年的《廬山戀》備受觀眾推崇,因其在展現(xiàn)了一段純美的跨國戀之外,能夠自然地串聯(lián)起景點。主角以旅行者的身份,將廬山的美景帶入觀眾眼球,自然而和諧。1980年版《廬山戀》中,耿、周二人一共進行了兩次廬山漫游,途經(jīng)花徑、仙人洞、御碑亭、龍首巖、人工湖、含鄱口、東林寺、聰明泉、三疊泉等著名景點,他們的愛情故事也串聯(lián)起這些景點之間的旅行路線,繪制了一幅詩意化的廬山地圖,也讓很多新時期的游客對壯麗的廬山心馳神往。在電影敘事上,該片有效吸收了風光片的元素,使非敘事影片和敘事影片的類型特征融為一體。因果順序的故事邏輯和快速剪接的時空跳接,形成了集風光介紹、時代背景介紹與故事片情節(jié)于一體的文本。
第二,怡情于景,情景交融。最重要的是,1980年的《廬山戀》并不是單純地植入景點,而是將景點與主角的愛情相結合,情景交融。本是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兩個人,在景色的渲染下,蔓延著他們內(nèi)心的愛戀。兩個人彼此的愛慕情意又襯托出景色的魅力。如此的場景,使觀眾不僅感到他們愛情的美好,也同時被景色深深地吸引。陳志先生在《當代我國電視、電影、流行歌曲與當代我國旅游業(yè)》中闡述到:1980年的《廬山戀》主要目的和主導功能并不在于宣傳旅游景觀,但是,由于它們鮮明突出地表現(xiàn)了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地域特色和自然風光,因而在客觀上便具有了宣傳旅游景觀的一面[2],所以這種宣傳,從它的產(chǎn)生來看,是附帶的產(chǎn)物,從它的運作形式來看,是間接進行的。
根據(jù)《廬山戀》涉及的重要景點列表,1980年版《廬山戀》植入廬山各景點,給人以祖國大好河山無比壯麗之感。很多觀眾對劇中周筠、耿樺這一對戀人來到含鄱口看日出的情景,印象極為深刻。那碧藍的湖面上金波萬點,紅光閃閃。朝陽染紅點點風帆,巍峨的五老峰、含鄱口上的亭臺樹木也染紅了觀鄱亭上的這一對年輕人。在這樣美麗壯觀、氣勢磅礴的景色之下,愛情的出現(xiàn)成為一種必然。誠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所講的那樣“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景語”。很多觀眾都喜歡其中一個情節(jié):周筠、耿樺因景生情,于是在廬山巔峰上,深情地喊出“我愛祖國(Motherland),更愛祖國的早晨”的豪言壯語。這種“母親”(Mother)與“土地”(Land)之間的文化隱喻同時關聯(lián)并整合了家庭空間和自然景觀。這種植根于英語文化語境之中的修辭意味在影片中塑造出一個富于母性且溫柔慈愛的自然形象[1]72-76。此情此景,此景此情,感情迸發(fā)等一切都顯得行云流水、自然流暢。
第三,愛情意識形態(tài)。1980年版《廬山戀》還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女主人公周筠為了試探耿樺對她的愛情,特約耿華來到廬山聰明泉邊,指著泉畔的石刻詩句深情念道:“一勺如瓊漿,將愚擬圣賢;欲知心不變,還似飲貪泉。”兩人為了表達永遠相愛、誓不變心之情,還用長柄竹筒一勺勺地暢飲聰明泉水。這本是唐代大詩人皮日休(公元834年—883年)所賦的聰明泉詩,一千多年后的人們喝了聰明泉水,果真能排除戀人中的磕磕碰碰,能結為連理相愛不變心么?聰明泉邊這個細節(jié)借用這首古詩很好地表達了男女之間初愛之時的小心翼翼和山盟海誓的矛盾心情。這一個個充滿愛意的舉動無一不讓觀眾心馳神往,想必新時期的觀眾會對聰明泉報以好奇的態(tài)度,有想去試一試、嘗一嘗的沖動,于是自然便會造成影視旅游。
影片中奇幻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是混合了自然與歷史的視覺奇觀,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奇觀,引導“后文革”時代的電影觀眾體驗了一次愉悅的視覺之旅。
《廬山戀2010》中90%的景點取自南京,僅在影片結尾出現(xiàn)了廬山,甚至還有西藏背景。南京的新街口、紫金山、石頭城公園、寶船廠遺址等等景色攝入鏡頭,這些景點都是一閃而過,或者就是在某景點找美食,完全與烘托愛情無關?!澳暇┰亍痹谟捌斜憩F(xiàn)并不明顯,故事內(nèi)容顯然也缺乏更為可信的南京內(nèi)涵。為了將旅游的游、吃、玩納入電影視野,商業(yè)鏈條表現(xiàn)太明顯和露骨?!稄]山戀2010》打著廬山的招牌,大“秀”南京的風光,多是景點堆砌和羅列,景點與劇情嚴重脫離,有些喧賓奪主、“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表2 《廬山戀2010》涉及的重要景點
筆者根據(jù)影片制作背景了解到,因為南京成功申辦2014年“青奧會”,該市急于提升自己的城市品牌與樹立自己的城市形象。于是大筆投資和配合《廬山戀2010》的拍攝,希冀這部影片能夠成為代言“新”南京市的品牌形象,造成某種轟動效應。然而,事與愿違,一個城市的形象與品牌是基于它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積累,而不取決于某部影視作品中曇花一現(xiàn)并且極不連貫的鏡頭。南京文化積累豐厚,并且歷史悠久,更多地強調(diào)有層次和邏輯性的本土的歷史文化,才能將其進一步推向世界。秦淮河是南京的母親河,伴隨著這條秦淮風情的母親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南京作為“吳頭楚尾”而初顯“吳楚文化”(或者叫“吳越文化”),公元3世紀以后形成“六朝文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現(xiàn)成“明朝皇都文化”,1912年孫中山于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之后形成“民國文化”[3]。這些深厚的文化積淀原本為《廬山戀2010》提供選擇度極大的文化空間,然而影片沒有選取精華和代表性的景點,卻在光怪陸離和雜亂無章中實行蒙太奇式的轉(zhuǎn)換。
如果是在電影中的愛情升華的時候讓我們的旅游宣傳景點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這樣我們就成功將景點根植于觀眾腦海中。但是沒有達到這種自然的移植,缺乏創(chuàng)意,是新版廬山戀的失敗所在??傊?,新廬山戀沒有錯在愛情上,而在于錯誤的移植。就如關詩在《新舊廬山戀:一吻三十年》中所說:愛情的價值觀一直隨著時代在改變,愛情從未走遠[4]。
2010版的《廬山戀》似乎也屬于間接宣傳旅游,但是景點植入過于生硬。我想這應該與現(xiàn)在大多電影電視劇的商業(yè)化有關。就如同人們厭惡電視劇中刻意植入廣告一樣,人們對于影片中生硬地植入景點很難接受。況且是與廬山?jīng)]有很大關系的景點,就更不會引起太多關注。商業(yè)化,這個詞的確引人深思,是否所有的東西都能商業(yè)化?商業(yè)化帶來的利益背后又會是什么呢?一個叫《大聲說》的電視欄目的一個討論內(nèi)容就是故宮是否能商業(yè)化,說明旅游商業(yè)化問題已經(jīng)觸目驚心。
第一,1980年版《廬山戀》圍繞著廬山做文章,主要取景也是廬山?!稄]山戀2010》雖有廬山之名,植入性景點幾乎均為南京的,卻更像一部南京旅游宣傳片。1980年版《廬山戀》植入廬山各景點,給人以祖國大好河山無比壯麗之感,情調(diào)不失淳樸,以此烘托出來的異地戀情也透著純愛。反之,《廬山戀2010》只是借著廬山戀的名號,卻在繁華的時尚都市上演了時尚的“三角戀”,這怎能不叫人糾結?
第二,江蘇、江西兩地均歷史悠久、文脈厚重之地。江西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譽,水鄉(xiāng)江蘇作為六朝文化薈萃之地,自古便是“人文淵藪、魚米之鄉(xiāng)”。二者各有千秋,分不清孰輕孰重。根據(jù)筆者的“《江西十一品》旅游隨筆”[5],近年來江西省除打廬山的牌號以外,主要致力于井岡山紅色旅游,且開發(fā)得相對完善。而江蘇省則因蘇南、蘇中、蘇北之文化地理分區(qū),各地旅游定位差異較大。
第三,從電影到影院的兩種不同演出模式。1980年版《廬山戀》突破了影視播放的吉尼斯紀錄,恐怕它是現(xiàn)今唯一一部有專門電影院、連續(xù)不間斷長時間放映(達30年之久)、放映場次最多、觀看人數(shù)最多的電影。到廬山旅游的人們總會在夜晚走到牯嶺鎮(zhèn)的“廬山戀影院”這座不起眼的一層小平房重溫從“文革”中覺醒的青年尋找純真愛情與個人歸宿的思緒。廬山的電影院進一步凸顯了“影院環(huán)境、影片文本和自然景觀之間特殊的歷史關聯(lián),構成了有關電影與旅行經(jīng)驗的獨特案例,可視作地方性的微觀電影史的一部分”[1]72-74。
《廬山戀2010》也想模仿1980年版《廬山戀》的套路,在南京專門找了一座電影院專門放映《廬山戀2010》,以此推廣南京旅游。從南京旅游部門得知,伴隨著《廬山戀2010》的上映,南京市將開展包括“南京愛情故事”微博大賽、“戀在南京”青年主題時尚交友派對、“煙籠臺城”青年愛情詩會、“愛情地帶”南京最浪漫的景點評選暨攝影大賽等一系列與影片相關的旅游文化宣傳活動。同時在寶船公園遺址、石頭城遺址公園、臺城等部分景點設置了《廬山戀2010》外景拍攝地銘牌??上в^眾寥寥無幾。筆者認為,刻意的模仿和過度的旅游介入并不一定能夠成功。隨著人們對于愛情的異化,這種俗套只會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成為笑柄。
表3 江西與江蘇的歷史文化對比
表4 江蘇省重點城市旅游定位
第一,影視景點移植要把握好“度”是關鍵。《廬山戀》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無疑以為是“廬山上發(fā)生的美好愛戀”故事,主題在于愛情,而由經(jīng)典愛情引發(fā)的觀眾對廬山的愛情朝圣無疑是對廬山景區(qū)的最好宣傳方式之一,這就引發(fā)了影視中愛情與影視景點的相關討論。從愛情來看,這樣的想法無疑有些褻瀆的意味,但是從事實看來,如果這樣的想法利用得當?shù)脑?,又確實可以換來經(jīng)濟與個人體驗的雙豐收,所以問題就出現(xiàn)了。影視中的旅游安插是否明顯、是否做作、是否自然、是否讓人心甘情愿地為你的旅游宣傳辯護、是否讓人因為愛情的關系而忽略已經(jīng)看出來的廣告?如果有影片獲得成功,那無疑是其中的愛情已經(jīng)升華到一定境界了。筆者在此無非是想表明影視中的愛情與影視旅游是相輔相成的,一定要處理恰當,把握好度,才是根本。
第二,后期擬研究問題。筆者對旅游介入途徑的分析提出幾點思考:(1)在兩部影片的旅游元素嫁接上,存在的明顯優(yōu)劣差異性的原因在于其內(nèi)容與題不符,還是旅游景點本身的原真性缺失?(2)在兩部影片給人們對于旅游動機產(chǎn)生的影響上,《廬山戀》作用是否明顯大于《廬山戀2010》,需要具體時空分析?(3)良好的影視旅游活動評價由什么衡量,是否認同旅游活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感受的觀點?
[1] 張一瑋.“廬山戀”:旅行、景觀與電影院[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4(4):72-76.
[2] 陳志.當代我國電視、電影、流行歌曲與當代我國旅游業(yè)[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3):47-54.
[3] 舒克.借影視樹形象,不可急于求成[EB/OL].(2010-12-15). http://i.mtime.com/shuke/blog/5318814/.
[4] 關詩.新舊廬山戀:一吻三十年[J].音樂生活,2010(11):44-45.
[5] 張祖群.江西十一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02-131.
[6] 佚名.江蘇省旅游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EB/OL].(2006-07-26).http: //info.tgnet.cn/Detail/200607267832730025_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