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刺客,原本是民間的俠士,過著平靜的日子。忽然有一天,遇到一個客人,客人說了些贊許的話,然后微笑著暗示一位王公大臣對他有仰慕之意,并且有事相求。而這位王公大臣,俠士也素聞他禮賢下士。于是俠士點(diǎn)了頭,客人離去。不久以后俠士變刺客,便發(fā)生了一件令朝野震驚的大事。
刺客是一個非常刺激的職業(yè),也是一個高風(fēng)險的職業(yè)。這個職業(yè)里面充斥的是冒險家、亡命之徒,是一些形形色色的江湖人物,他所在的是真實無比的江湖世界。
雖然在正史中,刺客不會占據(jù)太顯赫的地位,但他們對歷史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不容小視的。有時,他們對歷史所產(chǎn)生的影響甚至是顛覆性的。因為一個刺客的行為,往往決定了一個君王的命運(yùn)甚至整個國家的興衰。
俠客中名氣最大的當(dāng)數(shù)刺秦的荊軻,可惜他的計劃最后落空。很難想象,倘若他在圖窮匕見的時候真的成功劫持秦王贏政,歷史到底該如何繼續(xù),還真是一件說不準(zhǔn)的事兒。
從專諸到聶政,從曹沫到荊軻,頂級刺客無不在歷史長河中投下了身影,他們即使不是流芳百世,也足以震古爍今。歷史有了他們的刺殺行為顯得更加飽滿與真實,更加刺骨與冷酷。
套路一般都是如此,昔日低賤的民間走卒,今朝竟然貴為王公大臣的座上客。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俠士還有什么理由不急他所急,盡管這個急要以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
在《史記》關(guān)于刺客的記載中,專諸的故事最為讓人齒冷??v觀整個過程,公子光之于專諸,無所謂身心傾慕的結(jié)交。刺殺的本質(zhì),透過寥寥數(shù)段的記載所滲透的只是冷酷和陰森,一場血淋淋的籌劃,一步蓄養(yǎng)死士買兇殺人的好棋,一個貴族的舉手之勞對于一介草民生命的買斷。
可是,專諸雖然與要離一樣,都屬于那種沒有自己的意識和人格的殺人工具,但他對家人的愛護(hù)之心和眷戀之情遠(yuǎn)非后者殺妻害子事君可以比擬。在這一點(diǎn)上,專諸要比要離高出萬倍。
要離自己都承認(rèn):“殺死自己的妻子和兒女來事君,這是不仁的行為:為了新君主而殺害以前君主的兒子,這是不義的行為?!庇谑且x在刺殺成功之后便投水自盡,被從者救起后又伏劍自殺而死。
《吳越春秋》中記載:伍子胥見專諸方與人斗,將就敵,其怒有萬人之氣,但是專諸的妻子只要開口一呼,專諸便乖乖罷斗回家。伍子胥怪而問之:“何夫子之怒盛也,聞一女子之聲而折道,寧有說乎?”專諸笑道:“你怎么長一副聰明相卻問這種傻話?夫屈一人之下,必伸萬人之上!”
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什么的,大約只是專諸信口胡扯,用來給自己“妻管嚴(yán)”的毛病遮羞而已。但其實,怕老婆的男人,往往也是愛老婆的。
“韓庭趙廁,吳宮燕市”,都是刺客刺殺的地方,也分別是指聶政、豫讓、專諸、荊軻的故事。聶政大名高居其首,理所應(yīng)當(dāng)。
先秦時代的刺客有一個共同的特點(diǎn),即信奉“士為知己者死”。他們也都是這樣做的,盡管在別人看來,他們的“知己”其實不過是在用錢財來買他們的命,他們僅僅是“知己”手中的一柄殺人之劍、復(fù)仇之刀。這一點(diǎn),在專諸、聶政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他們也都知道并且對此看得更為透徹、清晰,那為什么還要以身相報呢?
蒲松齡的《聊齋》中講述過一個田七郎的故事:富翁武承休因受一次奇夢啟示,想方設(shè)法與田七郎結(jié)交,并要贈送給他大量錢財。田母知道后斷然拒絕,告訴武承休她不想讓兒子為別人賣命。田母還告誡七郎:“受人知者分人憂,受人恩者急人難。富人報人以財,貧人報人以義。無故得重賂,不祥,恐將取死報子矣?!蔽涑行萋犝f這番話之后,更感佩田母的賢明,千方百計與田七郎交上了朋友。后來七郎狩獵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失手殺人被捕入獄。武承休慷慨解囊,拿出大量錢財為七郎跑來跑去,才保得七郎平安出獄。至此田母才同意兒子與武承休深交,因為此時七郎已受武家的再生之恩。從此,武承休但有所贈,七郎都受而不謝。不久之后,武承休受到某御史之弟和縣宰的聯(lián)合陷害,身入牢獄,幾乎喪命。七郎刺殺御史弟和縣宰后自刎而死,以報武承休的知遇之恩。田母的擔(dān)心終于成為現(xiàn)實。
怎么樣才能算是朋友?結(jié)交的雙方,不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必須對對方有所奉獻(xiàn),都要有所付出,才能維持正常的關(guān)系,才能談得上是朋友。但實際上這種關(guān)系在大部分情況下還是單向的。從富人那里出來的是錢財、友誼,而窮人所能奉獻(xiàn)的除了友誼還是友誼。
所以有人就說歷史上的結(jié)義本身是一種友誼的夸富宴,其內(nèi)在動力就是雙方比賽誰付出得多。窮人在這場比賽的一開始就注定了要做輸家。這種奉獻(xiàn)和付出上的不平等勢必造成窮人心理上沉重的負(fù)疚。不論是出于友誼的平等原則,還是窮人自己的負(fù)疚感,窮人都必須要用自己的行為來證明,自己的情義能夠同富人所有的付出相抵甚至有余。所謂“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是也。但對于窮人來說,唯一可供他支配而且對富人而言也很重要的,就只有生命。
受人之恩,就得替人排憂解難。富人能給人以財,貧人卻只能報之以命。即使是認(rèn)清了這一殘酷原則的智者如田母,最后也還是屈服于生活與現(xiàn)實的壓力而加入這場無法抗拒的比賽。這不僅是專諸、聶政等人作為工具的悲哀,也是所有貧寒之士共同的悲哀。
編輯/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