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根遍坡生,我是外婆小外孫。外婆就在山上住,我就住在王家村。天天泡茶折耳根,耳聰目明又清心。”這是一首在我國西南地區(qū)廣為流傳的童謠。人們不僅唱著這個童謠哄孩子玩耍,也按著歌謠中的做法,經(jīng)常在田坎路邊采摘折耳根回家涼拌做菜,或是曬干后每日泡水當茶,供一家老小飲用。
折耳根學名叫魚腥草,又稱蕺菜,是一種野菜,喜生長于長江以南的溪、塘、溝坎等潮濕之地。傳說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在吳國做人質時,發(fā)奮圖強,除了臥薪嘗膽之外,還包括采蕺食蕺。在越國的古都紹興至今還有一座蕺山,就是當年勾踐采蕺菜的所在地。
除了作為一種野菜廣受青睞外,魚腥草還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有清熱解毒、止咳祛痰、消癰排濃、利尿通淋的作用?,F(xiàn)代藥理實驗表明,魚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利尿等作用,被稱為“天然而又安全的抗生素”。最難得的是,魚腥草的藥性可以上至咽炎、肺炎,下至尿道炎、陰道炎、腎炎,外至皮膚上的炎癥和皰疹。有時候到醫(yī)院做血液檢查,有白血球升高現(xiàn)象,即使搞不清楚是哪里發(fā)炎,用魚腥草來調理,很快就能見效。
我國西南地區(qū)的人們不僅拿折耳根當茶飲,還喜歡把折耳根當菜食用。折耳根有魚腥之氣,入口細嚼卻有一種特別的香澀味道。在南方,折耳根四季都可采到,但以春夏季最為旺盛。每到折耳根長得繁盛季節(jié),人們便把紫紅色的折耳根全草連根挖起,順便扯幾根圓頭細頸的野蔥(香蔥),回家摘洗干凈后,冷水浸泡半個小時,瀝干水分入盤,加入切成小段的野香蔥,調以鹽、醬油、醋、白糖、油辣子、花椒油、味精、姜汁、蒜蓉等拌勻,一盤酸甜兼具、鮮香可口的涼拌折耳根就做成了(不吃或吃不了辣味者可不加辣椒和花椒油)。
春夏季節(jié)常吃折耳根,以食為藥,有預防治療上呼吸道感染、腸炎、泌尿道感染的功效。也難怪,那首關于折耳根的童謠唱了幾百年還經(jīng)久不衰。
編輯/張宇 jtyy672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