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謠言的傳播實質上是一種信息的擴散、解釋和評論的過程,其產生與傳播特別是大量產生與傳播需要一定社會條件。近一個時期以來,社會上噪音雜音有所增多,各種謠言、小道消息不時出現(xiàn)在網絡上,政治謠言也呈激增之勢,一些政治謠言在民眾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政治謠言的七大傳播特征
網絡媒介改變了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方式,也使政治謠言的傳播呈現(xiàn)出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蠱惑性大、隱蔽性強、無意識傳播和非理性傳播等新的特征。
第一,微博成了“政治謠言制造機”。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論壇的開放、微博的興起,整個社會進入了“全民傳播”的時代。據統(tǒng)計,目前我國網民已達5億多人,微博用戶數(shù)量已超過3億。微博受眾的廣泛性和傳播的快速性,使之很容易成為虛假信息、不實言論傳播平臺。一則小小的謠言,往往借助微博的種種“圍觀”行為,獲得迅速而廣泛的傳播,瞬間送至數(shù)百萬甚至上千萬用戶,在轉發(fā)和評論中,其影響力被成倍放大。例如,今年3月以來,一些不法分子在微博上無端編造、惡意傳播所謂“軍車進京”、“北京夜里響起了槍聲”等政治謠言,造成群眾的恐慌心理,影響社會穩(wěn)定。
第二,內容虛假,證據模糊,蠱惑人心 。政治謠言的內容都是缺乏事實根據的信息,提不出任何信得過的確切證據,但為了爭取人們對它們的可信度,政治謠言傳播者總是盡量地提出一些直接的但卻是虛假的“證據”來。比如說“某人親眼看見”、“某某權威人士說”等模糊性的詞語傳播這些虛假信息,并使這些虛假信息在一定狀況下顯示出邏輯合理性,因而能夠得到一部分社會情緒的認同,迎合某些人的心理或情感需要,這反過來又提高了謠言的擴散速度。這種虛假性也就使得政治謠言必然具有欺騙性,其結果是人們在政治謠言的影響下,分不清事實,失去判斷的標準和行動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就很可能引起重大社會動蕩和政局失穩(wěn),造成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
第三,方式靈活,真?zhèn)坞y辨。采用靈活有效的方式進行傳播是政治謠言流行的一個重要特征。從本質上來說,政治謠言是一種信息交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政治信息為了迅速傳播會采取不同方式方法來加速傳播過程,政治謠言不斷地被加以解釋和評論。在當今時代,大量運用高新技術手段合成的虛假圖像,因其逼真度高、真?zhèn)坞y辨,且視覺沖擊效果強,更易對人的精神及心理造成沖擊,最終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例如,今年5月2日,有用戶發(fā)布圖片,稱此系江西贛縣某鄉(xiāng)黨委書記出巡場景。經查證,原圖為2004年7月“我國駐伊拉克大使館復館小組負責人孫必干在安全人員陪同下,考察臨時館舍”圖片,但評論中不乏信以為真者。
第四,政治謠言的無意識傳播和非理性傳播大行其道。當今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使得不關心真?zhèn)蔚膰^與跟風成了時髦。一些政治謠言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愿望,謠言的傳播有時只是為說而說,具有娛樂性,并無明顯的利益動機,使得政治謠言的無意識傳播和非理性傳播大行其道。特別是由于政治謠言所涉及的事件或人物往往具有重大性,與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大“熱點”問題密切相關,在較大的社會范圍內激發(fā)起人們的興趣和關注,這就加大了政治謠言的社會影響力。
第五,一些網站和傳統(tǒng)媒體未能履行自己的責任,為政治謠言的傳播提供了可能。在當前的政治謠言生成機制中,網站乃至傳統(tǒng)媒體也應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長期以來,我國的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承擔著權威信息發(fā)布者的角色,并因此在受眾中擁有很高的信任度。但近年來,一些媒體在發(fā)布言論時也出現(xiàn)不負責任的現(xiàn)象,未經證實的網絡信息常常被任意的引用和轉載,導致網絡政治謠言超越互聯(lián)網范疇而產生更加廣泛的社會負面影響。
第六,少數(shù)黨員干部紀律觀念淡漠,助長了政治謠言的傳播。由于正式渠道信息的不充足,使一些人可以借此制造政治謠言,而少數(shù)民眾不但缺乏對謠言的識別能力,反而會以聯(lián)想、猜測的方式,根據自己的意愿,進一步傳播政治謠言。有的出于好奇心,見風即雨,人云亦云;有的以“消息靈通人士”自居,捕風捉影,以訛傳訛;有的法律意識淡薄,認為法不責眾,對謠言廣而告之。傳謠者也許并無惡意,但客觀上起到了“二次傳播”的效果。尤其是當前,有極少數(shù)黨員、干部政治意識淡漠,紀律觀念不強,不負責任地亂議論、亂打聽、亂傳播小道消息,甚至捕風捉影,編造、傳播政治謠言,丑化黨和國家形象,在干部、群眾中造成惡劣影響,影響團結和穩(wěn)定。
第七,西方敵對勢力制造和利用各種謠言,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沒有放棄對我國的西化、分化和滲透,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通過互聯(lián)網等信息渠道,宣揚各種錯誤觀點,制造和散布種種謠言,對社會熱點問題和敏感事件進行炒作,煽動民眾的不滿情緒,企圖在中國制造混亂。今年我們黨將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經驗表明,每逢黨和國家面臨大事,國內外敵對勢力總會借機興風作浪,有意制造和傳播謠言,目的就是挑撥離間,破壞安定團結的社會局面,損害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越是形勢復雜,越需要我們頭腦清醒、立場堅定;越是眾聲喧嘩,越需要我們明辨是非、旗幟鮮明。
警惕政治謠言“惑眾”“禍國”
政治謠言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是極大的,政治謠言不僅“惑眾”,而且更能“禍國”。它能改變人們的政治立場,左右人們的政治行為,破壞民眾對政府、社會和政治制度的信任,造成嚴重的思想混亂,影響群眾對改革開放和穩(wěn)定發(fā)展的信心,甚至很容易導致激烈的社會震蕩,引發(fā)政局失穩(wěn),造成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對政治謠言必須嚴打,使謠言無處可傳,無人可信。
首先,保障民生需求。一段時間以來,最活躍的政治謠言都出在群眾意見比較大的方面。基層政府應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的公平正義,樹立“民生之事大于天”的理念,切實加強以民生問題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解決好民眾廣泛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讓百姓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二,暢通信息交流渠道。各級政府應坦然回應來自民間的各種質疑,讓人們在了解政治事件真相、消除懷疑心理和不信任感的情況下,增強對黨和政府方針、政策的認同和接受,增強人們拒斥謠言、依賴正式渠道獲取信息的觀念,達到有效擠壓和縮小政治謠言生存空間、制止謠言傳播的目的。
第三,及時辟謠。要消滅謠言,一個有效方法就是在第一時間發(fā)出權威準確信息,用盡可能詳實、清晰的事實證據闡釋事件的來龍去脈,澄清迷惑,消除政治謠言帶來的焦慮、躁動和不安的心理狀態(tài)。這將直接在信息發(fā)出的環(huán)節(jié)打擊謠言,極大地減弱政治謠言的擴大化。
第四,建立完善的依法查實和懲處機制。應當重視行政和法律手段在政治謠言防控中的作用,打擊網絡造謠者要準、要狠,使之對政治謠言制造者與傳播者產生心理震懾作用。同時,網站與媒體應該自覺承擔鏟除網絡謠言的責任與義務,絕不給謠言提供傳播的平臺。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要發(fā)揮“穩(wěn)壓功能”,真實客觀回應公眾關切,破除焦慮情緒下的“謠言法則”,遏制政治謠言的放大和傳播。
第五,提高民眾的謠言免疫力。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力度,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造謠可恥、信謠可悲”的共識。特別是廣大黨員、干部要不斷提高政治敏銳性,增強黨性觀念,確保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明辨是非、劃清界限。
(作者為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編/肖楠 美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