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31/FSjDGHoMistPdMRDDAryv2.webp)
![](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31/gYKMJDcPXWGjiAKt7woT6Z.webp)
![](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31/QdoufCTPHBm3rgas8cp3Zy.webp)
新課程實施已經十年有余,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同時,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發(fā)生了改變,新課程影響命題的方向和命題形式。筆者通過研究近幾年高考試題,發(fā)現大部分試題符合新課程理念,取得巨大成功。但也有些不盡人意的試題,有待改進。
一、切忌追捧熱點,注重試題科學合理
新課程要求教師關注與地理密切相關的時事、社會熱點問題、熱點內容,在命題時教師也關注這些思想在高考試題中的滲透。但在具體實踐中出現了一些似是而非,不夠科學、合理的現象。
例Ⅰ:(2011年高考大綱版)讀圖1,完成下題。
1.組成該山體巖石的礦物直接來自:
A.地表 B.地殼上部 C.地殼下部 D.地幔
本題以2011年冰島火山噴發(fā)為切入點,考查學生有關地質作用的知識,能體現新課程理念。但對第1小題火山組成礦物來源問題存在分歧,從圖中可以看出火山噴發(fā)物為直接來自地球內部的巖漿,巖漿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從大綱版課本61頁“圖3.9地殼物質循環(huán)簡略圖”可以看出巖漿來自地幔,從高一上冊“致同學們”第一頁圖可以看出地殼在地幔之上,故D答案正確。但是如果仔細推敲大綱版課本61頁“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正文表述:“各類巖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被高溫熔化,又成為巖漿回到地球內部?!憋@然看出巖漿不但位于地殼以下即地幔,也可以位于地殼深處,即地殼下部。因此,不夠科學合理的命題會對學生理解知識產生誤導,使一些學生對一些地理知識的理解產生偏差。例Ⅰ中火山噴發(fā)物究竟來自上地幔還是地殼下部,抑或兩者兼而有之?所以,命題時應該仔細推敲,注意題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以便對學生學習和理解地理知識進行正確的引導。
二、切忌脫離實際,注意尊重生活常識
從生活中尋找命題資源是新課程背景下命題設計的一大趨勢,但筆者發(fā)現有些地理高考試題貌似源于生活,實則脫離生活。
例Ⅱ:(2008年廣東高考卷)跨國紙業(yè)集團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建成了林、漿、紙一體化生產基地。讀圖2回答問題。(雙項選擇)
1.對圖中地區(qū)的地理特點描述可信的是:
A.氣旋活動頻繁,多上升氣流
B.太陽高度角小,距海洋近,多陰雨天氣
C.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森林覆蓋率高
D.旅游資源豐富,附近查亞峰海拔5 000多米,終年積雪
本題以跨國紙業(yè)走出國門為背景,考察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但題中D項“附近查亞峰”表述上存在問題。“附近”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①形容詞??拷车氐模虎诿~。附近的地方”。而查亞峰位于東經137度左右,與蘇門答臘島最東端(東經106度左右)還相距3 000多千米,“附近”二字顯然欠妥。該題脫離了生活實際。閉門造車的高考試題命制,往往會脫離生活,給學生一種不夠嚴謹的感覺,從而對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造成不良影響。
三、忌取一家之說,避免試題爭議
新課程要求學生能夠從圖中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來解決地理問題。但有些高考試題本身提供的信息存在爭議,學生依靠學過的不同教材可以提取不同的信息。這樣的高考試題很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的混亂。
例Ⅲ:(2004年廣東高考卷)圖3是反映巖石圈板塊分布情況的地球剖面示意。讀圖回答問題。
1.在六大板塊中,圖中反映出的板塊有:
A.3 B.4個 C
.5個 D.6個
本題考查考生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具體考查地球上海陸分布狀況及板塊構造學說的有關知識。解此題,首先要明確這是一幅地球剖面圖,其次從圖中可知,此剖面線經過亞歐大陸和南美洲,此時可以判斷該剖面線經過太平洋和大西洋,為一個斜剖面。圖中反映出的板塊有亞歐、太平洋和美洲三個板塊,圖中南美洲西側的L與M之間的部分屬于太平洋板塊還是南極洲板塊?如果屬于南極洲板塊,那么該題的答案就應該是4個,選B;如果屬于太平洋板塊,則本題選A。
對于板塊劃分問題,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劃分方法,即使是同一學者,在不同的時期也可能有不同的劃分。因此,對于科學界存在爭議的內容或者還沒有完全定論的內容,用來考學生,不但考不出真實水平,也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四、忌以一種教材為主,重視取材多樣性
新課程背景下教材具有多樣性,也要求命題取材具有多樣性。高考命題也應考慮到教材多樣性原理。可嘗試對教材習題進行改編獲取高考試題,但如果以某一種教材為主,會對教材使用帶來不良的導向。
例Ⅳ:(2008年江蘇高考卷)圖4為“甲、乙兩地地理位置示意圖”,圖5為“甲、乙兩地年內氣溫與降水量變化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填表比較甲乙兩地氣候特征及其差異的主要原因。
?。?)分析甲地氣候特征對當地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本題以東亞、南亞為背景,考查了季風的成因、性質、特點及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有關季風的知識,各種版本教材均有介紹,但本題更多的是依據人教版必修一第41頁活動題的改編,所以受人教版影響較大。高考試題選擇的背景材料只有使用人教版教材的考生最清楚,使用其它版本教材的考生,則需要分析理解后,才能搞清楚背景材料的詳細信息,這樣以某一種版本為命題的導向,可能會導致考試功能的偏差和考試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