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還未有較為完善的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評價體系,《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2012版)》的推出對于定量評估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有開創(chuàng)意義,在此基礎上遴選出的《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及《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對學術期刊走向國際有促進作用。本文分析探討了該評價體系的意義及完善方向,并從辦好中文期刊、重視計量評價工作、客觀對待評價指標、提高學術論文質量、重視編輯力的提升等方面探討了如何辦好學術期刊,使其走向國際。
關鍵詞:
國際影響力 學術期刊 CAJ-IJCR 定量評估 引文數(shù)據(jù) 編輯力
一、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選的意義
我國學術論文的產量已排到世界第2位,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論文數(shù)量僅排第9位,國際影響力較低。如何提升中國學術論文的國際影響力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學術論文的載體,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對學術論文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有積極影響。如何衡量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如何使我國學術期刊走向世界,進而走國際化發(fā)展路線?這些問題隨著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選的開啟帶給我們新的思考。我國學術期刊從關注國際影響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已走過十余年歷程。[1]而大家所做工作以及關注點,還停留在定性評估,或者是個別期刊在做定量工作,沒有上升到對整個中國學術期刊界進行定量評估。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以及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聯(lián)合編制的《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2012版)》(簡稱2012年CAJ-IJCR),通過定量的方式讓期刊界清晰地認識到各自期刊在國際上的傳播情況,有利于了解國際讀者和用戶需求,準確把握國際化發(fā)展方向和出版定位,全面提高國際化辦刊能力,更好地走科技強國之路。在其基礎上又評選出了《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及《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本次CAJ-IJCR對5000余種學術期刊的國家影響力進行了定量評價,這一工作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和實際價值,對我國整個學術期刊界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大事、實事、要事,有助于定量化深入了解國際讀者和用戶的需求,準確把握國際化發(fā)展方向和出版定位,進一步加快我國學術期刊“走出去”步伐。
二、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選體系進一步完善方向
1. 擴大引文數(shù)據(jù)庫來源
2012年CAJ-IJCR引文統(tǒng)計源僅采用SCI(科技類)、SSCI和A&H(人文社科類)收錄期刊,EI、SA、CA、JICST、ISTP、ISR等其他世界重要檢索系統(tǒng)收錄期刊則未被納入統(tǒng)計源,而這些檢索系統(tǒng)收錄論文的狀況是評價國家、單位和科研人員的成績、水平以及進行獎勵的重要依據(jù)之一。顯然,目前CAJ-IJCR 引文統(tǒng)計源僅采用SCI影響了統(tǒng)計結果的真實性。因此,其他幾家重要檢索系統(tǒng)收錄期刊應當列入引文數(shù)據(jù)庫來源。
2. 增加計量評價指標
2012年CAJ-IJCR以載文量、可被引文獻量、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等作為計量評價指標,而北大圖書館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評價指標是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響因子、被摘率、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推出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則采用了多達22項評價指標。[3]盡管評價指標的多少不能說明評價體系的客觀及科學,但在分析研究影響力的時候,選擇的評價指標盡可能囊括對影響力有關的指標進行考量則是必要的。2012年CAJ-IJCR評價體系對“引文”過于偏重,如5個計量評價指標中的可被引文獻量、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等4項內容直接關聯(lián)“引文”,顯然這種情況很難客觀反映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其他計量指標如被索量、被摘量、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web下載量等也能很好地反映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3. 合理劃分學科
2012年CAJ-IJCR總共設置了50個學科分類,而《要目總覽》(2011版)則設置了74個,[4]《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12版)為61個,[5]可見三者之間對學科分類的劃分標準尚存在爭議,而2012年CAJ-IJCR設置50個學科類別確實不能準確描述個別學科交叉期刊的類別,如《體育學報》《管理工程學報》等。而學科劃分不明確,直接影響該學科領域內的學術期刊的定量評價工作,畢竟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的評選是按照學科分類來分別遴選的。
三、提升影響力辦刊思考
1. 辦好中文期刊也可以提升國際影響力
2012年CAJ-IJCR評選出的 “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中中文科技期刊占70.6%,中文人文社科期刊占95.6%,說明中文期刊已經具有相當大的國際影響力。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國際影響力的大小并非由期刊語種決定的,英文可以,中文也可以,走向國際并非一定走英文化路線,關鍵還是要看期刊論文內涵。好的論文反映了所在領域的研究水平、技術水平。只有整個行業(yè)的科學技術水平提升了,研究成果才有參考引用價值,影響力才會得到提升。但也應清醒地看到,做好局部內容英文的處理工作非常重要,如文章標題、摘要、參考文獻的英文處理等等,這些是一個窗口,是提升影響力的便捷途徑之一。
2. 重視計量評價工作
2012年CAJ-IJCR給出了5025家中國學術期刊國家影響力引證報告,而我國學術期刊數(shù)量遠不止這些,如此龐大數(shù)量的學術期刊要想全部獲得高影響力是不現(xiàn)實的。根據(jù)“二八”定律,20%的學術期刊將占80%的影響力份額,而這次CAJ-IJCR給出的影響力評價數(shù)據(jù)也基本驗證了這一認識。顯然,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不會平均到每家期刊。面對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地位,如何提升自身期刊的影響力,計量評價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提升國際影響力應先穩(wěn)固國內市場地位,再進軍國際市場,其中,計量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的選取非常重要。立足國內應從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響因子、被摘率、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計量指標入手,提升內涵質量;面向國際應從影響因子、被引頻次等指標入手,提升影響擴散力。評價方法最好采用歸一化方法,并且能夠根據(jù)各項指標影響力的大小賦予不一樣的權重,盡量做到客觀、準確、合理。
3. 客觀對待評價指標
影響因子是期刊前兩年發(fā)表論文在統(tǒng)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shù)與該刊前兩年發(fā)表論文總數(shù)的比,它是一個相對統(tǒng)計量,可以評價各種期刊,同一學科下,影響因子越大該刊的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目前期刊評選的主要評價指標就是影響因子,如中文核心期刊的遴選,這也導致了目前各數(shù)據(jù)文獻情報系統(tǒng)、讀者,以及期刊本身過于強調影響因子的作用。很多期刊把精力放到影響因子的提高上,濫引、錯引、自引現(xiàn)象日益嚴重。如某石油天然氣工業(yè)類老牌雜志,1992年至2004年一直是北大圖書館評選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入選,但該刊把提高影響因子的措施用到加大自引上,自2009年至今他引率低于0.5,于2012年跌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教訓深刻。中國知網的研發(fā)者對影響因子指標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影響因子指標體系,分別從復合類、綜合類、基礎研究類、技術研究類等方面計算影響因子,客觀上促進了業(yè)內對影響因子的認識。其他計量評價指標如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也應辯證對待。學術期刊應當正視各評價指標不同帶來的差距,認真分析總結,尋求解決辦法,把論文質量放到第一位。
4. 提高學術論文質量
計量指標都是外界對學術期刊的評價,而真正影響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內在因素是學術論文質量。當然,二者也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論文質量高,會促進計量指標的提升;而計量指標的提升,會吸引高質量論文。如何提高學術論文質量?首先吸引、培養(yǎng)一批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吸引優(yōu)秀稿源。一方面加強與研究院所的教授專家溝通聯(lián)系,保持約稿;另外一方面挖掘培養(yǎng)有潛力的年輕人,在論文寫作上給予指導,并提供適合成長的平臺。其次,完善論文評議制度。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不能保證期刊的正常運轉。通過同行評議,借助同行外腦作用,可以加強對論文質量的監(jiān)督,并能夠提高論文質量。在同行評議過程中,注意回避原則、匿名原則。第三,借助網絡信息資源。杜絕學術不端行為已為業(yè)內人士所認同,在學術不端檢索方面也出現(xiàn)了很多資源,期刊雜志社應用好這些資源,杜絕學術不端行為,一方面凈化學術論文環(huán)境,另一方面提升期刊品位,在傳播過程中占據(jù)主動。
5. 重視編輯力的提升
目前業(yè)內對編輯力提升方面的研究探討較多,取得了較多成果,[6-8]在此不再贅述。需要強調的是,編輯力的提升對影響力的加強起到正相關作用。排版精美、策劃精細的期刊更利于傳播。
在2012年“中國百種杰出學術期刊”的名單中,《西安交通大學學報》再次入選,這是其繼2008年來連續(xù)3年與“百杰”無緣后的首次入選,與該學報一貫堅持的辦刊理念密不可分。該學報強調編輯力對期刊質量提升所發(fā)揮的舉足輕重作用,具體做法是:[9]從初級產品的編輯加工入手,提高期刊論文的層次;通過組織同行評議和編輯的編修指導,將一般性的文章提升為較高水平的論文;努力提高編輯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借助編輯出版特長來幫助青年學生和教師,將比較粗糙、幼稚的文章提升為嚴謹?shù)膶W術論文??梢?,編輯在科學技術傳播過程中起著樞紐作用,編輯的勞動創(chuàng)造對技術論文的傳播起到增值作用,反映編輯處理能力的編輯力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因此,科技期刊在重視專家作者群的同時,不能忽視編輯隊伍的培養(yǎng),在“內外兼修”的情況下期刊才會有長足發(fā)展。
結 語
事實上,期刊的發(fā)展與否取決于期刊本身的質量,期刊的影響力也取決于期刊本身質量,做精品論文、精品期刊,是期刊的責任。在立足國內影響力提升的基礎上,加強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還有一段較為漫長的路走。當然,我們也希望有一個公平、公正、合理的發(fā)展環(huán)境,這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徐曄.提高我國醫(yī)學科技期刊質量,努力增強國際影響力[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2,12(5):109-111.
[2] [4] 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 [5]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
[6] 李軍領.編輯力“五力模型”試探[J].編輯之友,2011(4):71-73.
[7] 糜倩,萬山.編文與做人——對提高編輯力的思考[J].編輯之友,2010(7):82-84.
[8] 賀圣遂.編輯的信仰、能力與服務精神——從《編輯力》看如何做一名優(yōu)秀的現(xiàn)代編輯[J].編輯之友,2007(5):13-16.
[9]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編輯部.再獲中國百種杰出學術期刊稱號[EB/OL].http://www.jdxb.cn/news/ default/71.aspx,2013-01-16.
(作者單位:中海油研究總院中國海上油氣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