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平
江西省都昌縣婦幼保健院兒科,江西 都昌 332600
自制小兒腹瀉貼治療小兒非感染性腹瀉50例臨床觀察
張海平
江西省都昌縣婦幼保健院兒科,江西 都昌 332600
目的:探討自制小兒腹瀉貼治療小兒非感染性腹瀉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100例小兒非感染性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guī)西藥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自制小兒腹瀉貼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結束后觀察組患者痊愈率為66%,對照組患兒的痊愈率為44%,兩組患兒痊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兒無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對照組患兒8例有惡心嘔吐的不良反應,3例體重下降,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論:小兒非感染性腹瀉應用自制小兒腹瀉貼治療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發(fā)生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小兒非感染性腹瀉;小兒腹瀉貼;臨床觀察
腹瀉是許多疾病的伴發(fā)癥狀,具體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或含有膿血等。根據(jù)腹瀉原因可以將其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飲食不當、不良刺激、過敏等都會引起非感染性腹瀉的發(fā)生,包括分泌性腹瀉、吸收不良性腹瀉、胃腸蠕動加速性腹瀉及滲出性腹瀉。非感染性腹瀉屬于慢性腹瀉,病程較長,極大的影響了患兒的生活和健康,因此需及時采取措施治療,貼敷是中醫(yī)外治的方法之一,有操作簡單,安全有效的特點。為進一步探討小兒腹瀉貼的治療效果,選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非感染性腹瀉患兒給予小兒腹瀉貼治療,取得較好效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小兒非感染性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入院后對患兒進行常規(guī)檢查,確定所選患兒符合兒科學小兒腹瀉病相關診斷標準,無重型腹瀉及脫水患兒,所有患兒均在發(fā)病2天內就醫(yī),均為首次應用藥物治療。隨機將100例患兒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6個月~5歲,平均年齡(2.7±1.3)歲;觀察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5個月~5歲,平均年齡(2.8 ±1.4)歲。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服用思密達治療,藥物劑量根據(jù)患兒的年齡決定,1歲以下1g,1~2歲2g,2~3歲3g,每天3次用溫開水沖服。觀察組患兒應用小兒腹瀉貼治療,將由吳茱萸、木香、五倍子、丁香、干姜、黑胡椒等中藥材研磨調和后制成的小兒腹瀉貼貼于患兒神闕穴,每天更換1次,3天為一個療程,維持治療2個療程。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1.3 療效判斷標準[1]根據(jù)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制定療效判斷標準。痊愈:大便次數(shù)及性狀基本正常,發(fā)熱及嘔吐等臨床癥狀消失;顯效:大便次數(shù)及性狀有明顯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有明顯緩解;有效:大便次數(shù)、性狀及患者的臨床癥狀有輕微好轉;無效:大便次數(shù)及性狀無明顯變化,患兒的臨床癥狀無變化或有所加重。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S),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的比較 兩組患兒均完成了治療,觀察組患兒痊愈33例,顯效10例,有效6例,無效1例,痊愈率為66%;對照組患兒痊愈22例,顯效10例,有效11例,無效7例,痊愈率為44%,兩組患兒痊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的比較 觀察組患兒無明顯的不良反應,對照組患兒8例有惡心嘔吐的不良反應,3例體重下降,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小兒腹瀉是兒科的多發(fā)病,也是多種原因引起的消化道綜合征,發(fā)病后主要是排便次數(shù)和性狀的變化。非感染性腹瀉是小兒腹瀉中比較棘手的一種,因其病程遷延,發(fā)病機制復雜,再加上患兒耐受性差,常規(guī)用藥治療有一定的局限性[2]。本組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應用思密達治療,根據(jù)患兒的年齡決定用藥劑量,治愈率為44%;觀察組患兒應用我院自制的小兒腹瀉貼治療,腹瀉貼中吳茱萸可以散熱止痛、降逆止嘔,木香可以行氣止痛、調中導滯,丁香可增強胃腸蠕動,五倍子能止咳鎮(zhèn)痛,止痢止瀉,應用植物油調和藥物粉末有溫經(jīng)散寒、止血理氣的作用,而且免除了兒童服藥困難的情況,操作簡單。西醫(yī)認為臍是人體表皮最薄弱的地方,皮下分布有豐富的血管且無脂肪,有利于藥效的發(fā)揮,中醫(yī)學認為神闕穴是任脈主穴,位居中焦,與脾胃相同,在此處貼敷小兒腹瀉貼,有健脾和理胃的作用[3]。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愈率為66%,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用藥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患兒無明顯的不良反應,對照組患兒有8例發(fā)生惡心嘔吐、3例體重下降,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這說明小兒腹瀉貼治療效果較好,不良反應較少,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邢政渭.小兒腹瀉的治療與藥物應用[J].醫(yī)藥導報,2006,6(6):585-586.
[2]盧曉丹,盧玉蘭,周京生.小兒腹瀉治療概述[J].海峽藥學,2002,14(06):76-78.
[3]馮果,劉文,馮勇.小兒腹瀉臍貼提取工藝 [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6):16-18.
R244.9
A
1007-8517(2013)20-0062-01
201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