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彬彬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來,一直與本土文化相互影響涵化,儒教的性善論、道家的本真論等社會主流思想,無形中影響了中國佛教思想的走向。所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人(大惡人)亦能成佛”等說法不脛而走,即有儒家的影子在。
隋朝天臺宗興起,忽然提出來了一個“性具善惡”的說法,認為佛性中也可以包含惡的成分。在佛性至善說如風偃草的環(huán)境下,憑空冒出這么一個命題,不得不讓人覺得有些突兀。在天臺宗諸僧的那套義學體系里,“一念三千”之類的繁瑣哲學似乎也能去解釋:“三千”里面不僅包括三乘法界等“善道”,也包括地獄餓鬼畜生諸“惡道”,既然惡道也在“一念”里,自然“性”也有惡了。繞了幾個彎后,雖然勉強說通了,但總覺得實在像是完成一篇先確定了結論的作文,著實費勁得慌。所謂的“性具善惡”,在天臺體系中恐怕更像一個“雞肋”罷。
不過,如果我們放開眼界,跳出通常所謂的“哲學思維”的文字游戲之外,也許會有點意外發(fā)現(xiàn)。
天臺宗的實際開宗者智顗,在當時算是一個“國師”級的人物,那個“屠弟弒父的暴君隋煬帝,竟也是他的受戒弟子,二人相交莫逆。但煬帝做的那些事情,也實在太過“臭名昭著”,當師父的,總要給找點理由粉飾。根據(jù)周一良在《佛家史觀中之隋煬帝》一文中的研究,智顗就煬帝的所作所為辯護道:
如此等事,皆是大士善權現(xiàn)化,行于非道,通達佛道。眾生根性不同,入道有異,一逆一順,弘道益物。示行無間,而無惱恚。阇王現(xiàn)逆,為息惡人令不起逆(《觀無量壽佛經疏》)
這是用佛經中弒父的暴君阿阇世王來作例子,“大士”的意思就是菩薩。這是說,從世俗角度看,也許是作惡多端的帝王,但其實正是菩薩現(xiàn)身說法來教化眾生,告訴你哪些事情是壞的,這些壞事是菩薩的慈悲,有意起到一個反面教材的作用。顯然,經過智顗的詮釋,隋煬帝的所作所為,跟阿阇世王一樣,也自然可算是“大士善權現(xiàn)化”。既然連菩薩也可以心安理得地做壞事“現(xiàn)逆”,佛性中可以包含惡,自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性具善惡”這一命題的成立,有了智顗大師在世俗生活中與隋煬帝的交往,也就不難理解了。
現(xiàn)代新儒家牟宗三,平生推崇宋明儒學中的陸王心學一脈,對程朱理學,特別是朱熹的思想,很不以為然。他說朱子的學說在儒學中的地位乃是“繼別為宗”或“別子為宗”,幾乎就差定性為“異端”了。一般學究見此,便從學術淵源上推論,牟的老師是熊十力,熊先生推崇陸王,不能不影響到其弟子。
這恐怕有點見其一不見其二。熊先生推崇陸王心學不假,但也從未說過朱熹什么壞話,諸如他說“朱子說理在物,陽明說心在理,二者若不可融通。其實,心物同體,本無分于內外”(《讀經示要》),很有點不偏不倚的味道。況且,熊先生的另一弟子唐君毅,也從不排斥朱子,他認定朱子與先秦儒家及宋明其他儒者,并無本質上的差異,而僅有工夫進路及所論重點的不同。如此看來,排斥朱熹,只能算是牟宗三的個人價值取向而已,豈能歸罪于師門?
二十幾年前,已故的任繼愈寫了一篇回憶老師熊先生的文章《熊十力先生的為人與治學》,里面不經意間爆了一條有關牟宗三的猛料。任老說:“先生講過像×××,人很聰明,可以成器,他就是愛嫖,這也成不了大器(據(jù)說此人現(xiàn)在臺灣)?!碑敃r,很多知情者都還健在,一看便知道,這說的是牟宗三。后來,任老在接受訪談時,明確確認了就是他(《任繼愈對話集》)。據(jù)說,牟宗三知道后,很是抓狂了一陣。昔年的文人細行不檢,所在多有,自不必深責,不過從這件事也可看出,牟宗三當年恐怕并非“偶涉花叢”,這應該確為他的一大“愛好”,以至于江湖上傳得沸沸揚揚。
顯然,牟宗三的性情,應該不是板起面孔的理學家,而更近一個“風流才子”。但朱熹平素以身作則的,呆板得幾乎不近人情。陳榮捷在《朱熹》一書中講:
因其特重禮教,是以態(tài)度嚴肅。有學者每相揖畢,輒縮左手袖中。朱子曰,“公常??s著一只手,是如何也?似不是舉止模樣。”小童添炭,撥開火散亂。朱子曰,“可拂殺了。我不愛人恁地。此便是燒火不敬。所以圣人教小兒灑掃應對,件件要謹。某外家子侄,未論其賢否如何,一出來便齊整。緣是他家長上元初教誨得如此。只一人外居,氣習便不同?!薄墩Z類》尚有多條,表示其態(tài)度之嚴正者。
連人家的某些習慣性小動作,甚至孩子撥弄一下火盆,朱熹都要上綱上線地責備一番,實在是嚴肅得有些可怕。這恐怕也正是他對“存理滅欲”理念的躬行實踐。
以“風流才子”牟宗三的為人來說,自不能與這種風范相投和,也在情理之中。在朱熹身上,牟氏也恐難找到維持自己為人方式的理據(jù)和契合點,如此難免會有意無意地拒斥;反倒是陸王心學后期的“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之類的說法,才應更能讓牟先生心安理得。
馬克思有句過去經常被引用的話:“我們不把世俗問題化為神學問題,我們要把神學問題化為世俗問題。”其實,就哲學而言,往往也可以這樣。惜乎當今某些學者,對于所謂“時代性”啦,“局限性啦,完全不管不顧,覺得“真理”就在于茲從文本中進去了,卻出不來。所以,往往即使是一些簡單的問題,也會被渲染得云遮霧罩,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個時候,最好還是重溫一下馬克思的教誨從“形而下”來看“形而上”的問題,反倒更清楚明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