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冷戰(zhàn)背景下新中國內部發(fā)行制度的演變與影響*

2013-01-30 15:15:57蔣華杰
中共黨史研究 2013年5期
關鍵詞:檔案館圖書

蔣華杰 劉 陽

(本文作者 蔣華杰,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國際冷戰(zhàn)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劉陽,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 上海 200241)

“內部發(fā)行”是指在一定范圍內可控制地出版和流通內容具有潛在危害性但又有參考研究價值的出版物。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內部發(fā)行的出版物約有1.8萬余種,主要包括具有潛在保密價值的科學技術資料以及與當時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價值觀相左的國內外人文著作,其中第二類內部出版物至少有9766種①《全國內部發(fā)行圖書總目 (1949—1986)》,中華書局,1988年,第1—3頁。,涵蓋來自國內外的文學、藝術、歷史、政治、經濟、哲學等領域的經典人文社科著述。這類出版物集中體現(xiàn)了與當時國內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對立的所謂“修正主義”和“資本主義”思想,它們在當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產生了頗具戲劇性的效果。這批與當時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價值觀相悖的“精神毒素”,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后悄然推動了一場社會思想解放運動,在某種意義上奠定了此后改革開放和新文化復蘇的社會思想和知識基礎,所影響的一代人至今仍在中國社會各個領域發(fā)揮著支配作用。因此,有關內部發(fā)行制度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深入解讀當代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演變和特征。目前學界的研究多以民間思潮為背景,考察內部圖書對“文化大革命”時期啟動的中國大陸社會思想多元化進程的作用。如有學者認為,內部圖書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民間讀書運動中起到了催化精神核裂變的作用①宋永毅、孫大進:《文化大革命和它的異端思潮》,香港田園書屋,1997年,第32—33、61—64頁;魏承思:《中國知識份子的浮沉》,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38—246頁;熊景明、關信基編:《中外名學者論21世紀初的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623—628頁;宋永毅:《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讀書運動》,臺灣《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1997年第12期。,翻譯自西方和蘇聯(lián)的內部圖書加速了80年代中國新文化的復蘇②賀桂梅:《“新啟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24—130頁。。近年來,內部發(fā)行也開始被視為一種冷戰(zhàn)文化現(xiàn)象初步加以研究,如以中蘇關系為基點探討內部發(fā)行在70年代的兩國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③余偉民:《內部發(fā)行:1960—1970年代中蘇關系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冷戰(zhàn)轉型:1960—1980年代的中國與變化中的世界”國際學術討論會,華東師范大學主辦,2006年。。此外,部分研究著述對六七十年代內部發(fā)行的黃皮書和灰皮書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個案解讀④沈展云:《灰皮書,黃皮書》,花城出版社,2007年。??傮w而言,現(xiàn)有關于內部發(fā)行制度演變和影響的研究在整體性、視角和材料方面均存在明顯不足。本文依托相關檔案材料及現(xiàn)有研究成果,以社會政治制度演變?yōu)榫€索,以國內和國際互動為視角,重點探討內部發(fā)行制度的兩次演變及其對當代中國歷史發(fā)展所產生的影響,從而加深對當代中國社會演變及其特征的理解,并為觀察當今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提供歷史參照。

一、內部發(fā)行制度的建立

1953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將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中國圖書公司并入新華書店,新華書店壟斷國內圖書發(fā)行。次年3月,新華書店北京分店在新成立的計劃發(fā)行科下設立內部發(fā)行組,任務是通過招募業(yè)余發(fā)行員和組建銷售處等措施,在機關團體中組織內部發(fā)行網,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內部發(fā)行工作⑤《北京分店試點通報》(1953年3月20日),陜西省檔案館藏,檔案號11-8-153。。內部發(fā)行由此作為一項發(fā)行業(yè)務初步形成機制。中央出版總署創(chuàng)立這一業(yè)務的最初目的是補充和完善出版發(fā)行部門的職能:在國家建構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同時,提供不能公開發(fā)行的國內外特殊出版物,以配合意識形態(tài)宣傳并供給政府和研究機構作為參考。從1953年到1956年,新華書店北京分店及其所轄的外文書店內部發(fā)行組共發(fā)行了570種內部出版物,主要包括黨內學習參考資料、被認為“反動”但有參考價值的國內外人文著述以及內容不成熟的教科書等⑥《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第9卷,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年,第19—21頁。。由于機構和制度規(guī)章不完善,基層書店的內部發(fā)行業(yè)務混亂,極大地限制了其作用的發(fā)揮。

為防止這些含有資本主義思想的“精神毒素”流入社會并產生思想混亂,1957年1月,文化部在參考蘇聯(lián)經驗后決定將內部發(fā)行工作轉交給中央和省級出版大社⑦《甘肅人民出版社關于內部發(fā)行工作的情況報告》(1959年7月19日),甘肅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51-3-40;《中國出版界赴蘇聯(lián)參觀訪問團訪問記錄》(1956年12月),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G16.1-6。。但由于當時出版、印刷、發(fā)行三大系統(tǒng)分立,出版社缺乏獨立發(fā)行網,給內部發(fā)行工作帶來了普遍困難,這促使文化部轉而將其交回新華書店辦理⑧《上海市出版局黨組關于改進上海地區(qū)內部讀物發(fā)行工作的報告》 (1959年12月7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B167-1-356。。幾經調整,最后形成新華書店、基層黨委宣傳部門、出版社共同負責內部發(fā)行的局面,文化部則設立專門目錄統(tǒng)一管理這項工作⑨《文化部編印1956年全國總書目計劃》 (1957年2月22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 B167-1-211。。但隨后的整風反右和“大躍進”使得內部發(fā)行業(yè)務大增,新問題不斷暴露。1959年,一些出版社總結過去幾年間內部發(fā)行工作存在“機構不健全、人員不專職、缺乏系統(tǒng)的業(yè)務研究和科學的管理”等問題[10]《甘肅人民出版社關于內部發(fā)行工作的情況報告》(1959年7月19日),甘肅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51-3 -40。,出版社、書店和基層黨委之間相互推諉、齟齬不斷,內部發(fā)行工作中的一些疏漏甚至導致部分中央部門不滿①《群眾出版社大量出版〈兩個美國間諜的“自述”〉》(1958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編印:《宣教動態(tài)》總第451期。。文化部遂著手在新華書店系統(tǒng)內建立完整的全國內部發(fā)行工作網絡。

1959年3月31日,文化部要求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文化出版機構選定有條件的書店辦理內部發(fā)行業(yè)務,并嚴格制度②《文化部關于內部發(fā)行書籍的通知》(1959年3月31日),甘肅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51-3-40。。各地內部發(fā)行制度的建立和改進工作隨之展開,作為文化出版中心的北京和上海最先著手。北京新華書店設立了兩處制度健全并且不掛牌的門店:位于朝陽門83號的內部服務處和位于東單二條的內部發(fā)行組,前者主要服務官員,后者則針對機關單位和研究機構③蘇永通:《“內部”的書,“內部”的店》,《南方周末》2008年11月20日。。上海新華書店幾經調整,在市店設內部發(fā)行科,專門訂立請示、報告、保密和日常工作制度④《孫立功給上海市出版局黨組的報告》 (1959年12月7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B167-1-356。。1963年前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建立了基層內部發(fā)行業(yè)務,基層新華書店內部發(fā)行店實行“專件發(fā)貨、專人拆包、專倉存放”的管理制度,各類內部圖書根據規(guī)定的閱讀對象,嚴格憑介紹信和特制購書證購買,所有的書目和銷售記錄入檔備案⑤《新華書店縣店工作條例》(1963年9月),浙江省檔案館藏,檔案號J169-15-26。。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新華書店將內部圖書購書證發(fā)到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的地師級及以上干部手里,全國性內部發(fā)行網絡進一步完善。

二、參與反修:內部發(fā)行制度的第一次演變

全國性的內部發(fā)行網絡在經歷了十年夾縫寄生的狀態(tài)后于1963年前后建成并非偶然。1957年反右派斗爭后國內意識形態(tài)斗爭日益嚴峻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但主因則是中蘇兩國間的意識形態(tài)分歧。內部發(fā)行在60年代初開始由一項輔助性的出版制度,逐漸轉變?yōu)榉沼谝苑葱逓楹诵牡膰H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制度工具,其中黃皮書和灰皮書的出版是最重要的內容⑥黃皮書和灰皮書分別概指“修正主義、資產階級文藝書籍”和“外國政治學術書籍”,“皮書”這一稱呼出現(xiàn)于1965年后。。

內部發(fā)行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出版以黃皮書和灰皮書為代表的反修材料的過程,始于1959年末中宣部在北京新僑飯店秘密召開的全國文化工作會議。這次會議表面上主要探討批判資產階級文藝思想的問題,實則將矛頭對準蘇聯(lián)的修正主義文藝思想,因為中方認為蘇聯(lián)出現(xiàn)修正主義的根源是西方資產階級思想⑦《開展對修正主義文藝思想和資產階級文藝作品的批判工作的意見草案》(1959年12月31日),浙江省檔案館藏,檔案號J005-011-071。。新僑會議折射出中共對50年代中期就已顯露的中蘇意識形態(tài)分歧的態(tài)度出現(xiàn)了重大轉變。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蘇聯(lián)國內意識形態(tài)控制開始松動,以解凍為主流的文藝新思潮由此蔓延,赫魯曉夫雖于波匈事件后對其進行打壓,但并未完全扼殺。中方視文藝思想為意識形態(tài)的先鋒,因而始終高度警惕蘇聯(lián)文藝領域及其出版狀況的新變化⑧《蘇聯(lián)出版界新情況》 (1956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編印:《宣教動態(tài)》總第180期。。波匈事件后,中方已對赫魯曉夫不徹底批判解凍思潮的做法十分不滿,并開始對一些在蘇聯(lián)國內公開發(fā)行的解凍文學中譯本采取內部發(fā)行措施,如當時影響巨大的解凍思潮代表作《不只是為了面包》。1959年10月,即新僑會議籌備前夕,毛澤東與赫魯曉夫在中南海發(fā)生激烈爭吵。隨后,中方明確提出要批修正主義,文藝思想則首當其沖。

然而當時中方對國外文藝狀況并不了解,正如周揚指出的那樣,國內對歐美文學的了解基本是一片漆黑,對蘇聯(lián)東歐也是一知半解。為防止盲目批判以致授人以柄,周揚認為必須先內部研究批判對象,新僑會議因此確定了一項翻譯和內部出版蘇聯(lián)修正主義文藝代表作的計劃⑨《新僑會議文件:關于外國文學研究與翻譯工作問題》 (1959年12月),浙江省檔案館藏,檔案號J005-011-072。。隨著中蘇關系日趨緊張,反修范圍很快超越文藝領域。1960年5月20日,在毛澤東的指示下,周揚在中央文教書記會議上提出要通過內部材料全面研究帝國主義國家和蘇聯(lián)。他認為研究內容除了文藝外,還應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等領域。①《周揚在全國文化工作會議上的總結發(fā)言》(1960年1月3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 A23-2-1417。鑒于出版此類書籍的重要性,康生親自主持這項工作,中宣部設立外國學術政治著作辦公室專職指導該項工作,人民出版社成立國際政治編輯組負責具體翻譯出版事宜。

上述兩類書籍的翻譯工作在布加勒斯特會議后全面鋪開。這項被當成重大政治任務的工作得到了外交部、中宣部、中聯(lián)部和公安部等機構的協(xié)助,翻譯出版皮書的任務集中在內部發(fā)行制度最為完善的上海和北京兩地。為解決翻譯人才短缺問題,上海和北京兩地將一批右派知識分子以“廢物利用”的名義高薪召回參與翻譯工作。②《周揚在全國文化工作會議上的總結發(fā)言》(1960年1月3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 A23-2-1417;《關于組織專業(yè)翻譯工作者籌建“上海編譯所”的報告》(1960年12月28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A22-1-517。

1961年前后,第一批黃皮書和灰皮書開始出版。1962年4月,文化部強調了內部出版黃皮書的重要性和計劃性③《文化部黨組、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黨組關于當前文學藝術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草案》(1962年4月),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SZ7-1-204。,各出版社開始按照計劃加速出版皮書。作為最主要的一家出版黃皮書的機構,人民文學出版社在1963年翻譯出版了近40種,此后兩年分別為18種和19種④《外國政治學術書籍編譯出版工作簡報 (第31期)》(1964年1月5日),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C1.8-2;《外國政治學術書籍編譯出版工作簡報 (第50期)》(1965年3月3日),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C1.8 -3。。灰皮書的出版在1963年后進入高峰期,1963年有32種,次年增加到91種,第三年為83種,其中屬于伯恩斯坦、考茨基、普列漢諾夫和托洛茨基等“修正主義者”的著作有70余種⑤《外國政治學術書籍編譯出版工作簡報 (第30期)》(1963年12月16日),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C1.8-3;《外國政治學術書籍編譯出版工作簡報(第49期)》 (1965年1月30日),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 C1.8-3。。盡管最終沒有全部完成預定的出版計劃,但康生還是對全國內部發(fā)行工作的成績表示滿意⑥筆者在上海采訪鄭異凡的記錄 (2010年10月22日)。。

被視為“修正主義毒草”的黃皮書和灰皮書的發(fā)行程序十分嚴格。1963年7月,中共中央在原則上明確而嚴格地規(guī)定了這些材料的發(fā)行范圍和辦法⑦《中央批轉中央宣傳部關于出版工作座談會情況和改進出版工作問題的報告》 (1963年7月31日),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SZ7-2-96。。一般性黃皮書的印數(shù)嚴格控制在500冊至2000冊,內容敏感的黃皮書印數(shù)極少⑧沈展云:《黃皮書、灰皮書:一代人的精神食糧》,《新世紀周刊》2008年7月15日。,其發(fā)行對象由中宣部直接審批和管理?;移畛醴旨住⒁?、丙三類限定發(fā)行范圍,伯恩斯坦、考茨基、托洛茨基等人的著作因為“反動性”最大而被列為甲等,只供應省軍級以上的干部;后兩類灰皮書發(fā)行對象為黨內地委級以上、政府處級以上干部、校官以上的軍官以及高校研究機構人員⑨《天津市新華書店內部發(fā)行組購書證》 (1962年6月),天津市檔案館藏,檔案號X95-Y-713。。

在此前后,對進口蘇聯(lián)圖書實行管制和國內文化機構、圖書館的查書運動也使得大量被認為含有所謂“修正主義”內容的圖書轉為內部發(fā)行[10]《對外文委致函中央外事小組、中聯(lián)部、中宣部和外交部關于中蘇文化關系的情況和意見》(1963年1月9日),中國外交部檔案館藏,檔案號109-03196-01;《文化部關于對歷年出版的圖書進行重點清理的通知》(1961年4月13日),浙江省檔案館藏,檔案號 J169-13-19。,這使60年代初的內部發(fā)行在內容和目的上均發(fā)生變化。周揚等人曾在黨內外反復強調這些帶有批判“導言”的內部圖書是作為“反面教材”用于教育黨內干部,以便“知其所以亡,不亡矣”[11]《林默涵在出版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1963年4月25日),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SZ7-1-227-1。。將內部圖書視為“反面教材”的做法并非周揚的發(fā)明,它源自毛澤東的反面教員理論。1938年,毛澤東在《戰(zhàn)爭和戰(zhàn)略問題》一文中將蔣介石視為反面教員。后來,反面教員概指陳獨秀、李立三、張國燾等犯過錯誤的中共前領導人以及美、英等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代表[12]毛澤東:《我們黨的一些歷史經驗》(1956年9月25日)。。延安整風運動后,利用反面教員進行教育的方法兼具意識形態(tài)批判和思想統(tǒng)合功能,逐步成為團結干部、維護黨內思想統(tǒng)一和純潔的教育與宣傳工具,成為中共政治文化的特色內容。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將其應用到治國方略中,開始在政治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國內、國際斗爭中使用反面教員策略。50年代末,這項斗爭策略被運用到中蘇意識形態(tài)大論戰(zhàn),反映修正主義和資產階級文化的內部圖書被毛澤東視為“反面教材”翻譯出版,目的是在反修斗爭中發(fā)揮反面教員作用①鄭異凡:《中蘇論戰(zhàn)中的“反面材料”:“灰皮書”之來龍去脈》,《百年潮》2006年第7期。。

從1963年開始,以內部圖書為“反面教材”開展的反修學習運動在黨內展開。12月18日,中共中央決定將發(fā)表批判修正主義文章的范圍從《人民日報》和《紅旗》雜志擴展到各中央局、省、市、自治區(qū)的報刊,要求各地組織人員撰寫反修文章,并對文章的寫作提出了要求:“需要大量占有材料……批判的鋒芒應當指向現(xiàn)代修正主義在政治、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指向修正主義最有影響和最惡劣的作品。”②《中共中央關于在報紙刊物上發(fā)表批判現(xiàn)代修正主義的文章和試辦內部刊物的通知》 (1963年12月18日),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SZ7-2-96。以黃皮書和灰皮書為代表的“反面教材”成為黨內干部反修所必須閱讀的材料,毛澤東本人也要求閱讀③《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159頁。。1964年4月,中央宣傳部主辦的《內部未定稿》開始出版,作為“反面教材”的內部圖書起到了更大的“掌握敵情、確定批判對象”作用④《中南局理論小組關于中央創(chuàng)辦內部刊物的情況和撰寫反修文章的經驗》(1964年4月),湖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SZ7-1-297。。

“文化大革命”發(fā)動后,內部發(fā)行工作受到沖擊。雖然部分地區(qū)試圖以“服務文化革命批判”的名義維持這項工作,例如上海新華書店曾于1967年決定以“內柜供應”方式為各級革命委員會和革命群眾組織大批判提供“反面教材”,但形勢變化很快讓這項工作難以為繼。1967年后,全國內部發(fā)行網絡陷入癱瘓,相關人員均相繼因“搞修正主義”獲罪。在整個“文化大革命”時期,造反派和各級革命委員會多有自己的“內部發(fā)行”工作。然而,這類“內部發(fā)行”其實只是各種派系進行政治攻擊的工具,缺乏統(tǒng)一制度和標準,以致形成“無書不內部”的局面。

三、20世紀70年代內部發(fā)行制度的恢復與演變

1971年3月15日到7月初,全國出版工作會議召開,確定恢復出版工作的主要目標是“配合反帝、反修和革命大批判”。在會議制定的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圖書出版工作方案中,反映國內外修正主義、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代表性人文著作被列入當年的出版計劃⑤《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圖書出版工作設想》(1971年7月),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855-10-81。。此時毛澤東已開始醞釀“三個世界”理論,他親自在《關于出版工作座談會的報告》中作批示,要求相關部門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努力研究世界各國⑥《中共中央轉發(fā)毛澤東對國務院關于出版工作座談會報告的批示》 (1971年8月13日),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855-10-12;《天津翻譯出版外國歷史書籍工作情況匯報》(1971年),天津市檔案館藏,檔案號199-2-1620。。內部發(fā)行工作的恢復有了必要性,中共中央特別提醒要把這項工作與搞修正主義區(qū)分開來⑦《關于出版工作座談會的報告 (送審稿)》 (1971年),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855-10-81。。9月8日,中共中央將毛澤東的指示下發(fā)到全國出版部門,翻譯工作被當成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分配到全國12個省市的高校和研究機構。中央由張春橋統(tǒng)籌,人民出版社和商務印書館負責具體操作,中斷5年之久的皮書翻譯工作得以繼續(xù)。

“四人幫”控制的上海開始成為70年代翻譯出版內部圖書的重心。1971年秋,上海人民出版社大社成立,草嬰、豐一吟、李俍民等一批正在干校接受改造的翻譯家、作家被召集到一起翻譯內部圖書,他們很快完成了第一本黃皮書《人世間》的翻譯和校對工作⑧鄒振環(huán):《20世紀上海翻譯出版與文化變遷》,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25—327頁。。197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譯室翻譯了一批外國歷史、地理、政治和名人傳記方面的著作,其中有“文化大革命”前沒有完成的諸如《多雪的冬天》《人世間》《你到底要什么》《角落》等黃皮書。到1972年底,上海人民出版社共發(fā)行內部圖書17種,其中外國圖書16種,國內研究著作1種。①《上海人民出版社致國務院出版口:關于出版、發(fā)行內部發(fā)行圖書的情況》 (1973年4月28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B167-3-222;《國務院出版口領導小組關于改進內部發(fā)行圖書供應辦法的請示報告》(1973年5月14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 B167-3-222。

由于全國新華書店的內部發(fā)行機構尚處于癱瘓中,內部圖書的翻譯出版工作雖重新啟動,發(fā)行卻大有問題。當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內部發(fā)行范圍分省軍級、地師級、縣團級、中學教師、《參考消息》閱讀范圍、國內發(fā)行等若干等級,但等級如此嚴密的參考標準沒有明確具體發(fā)行對象,由此導致的發(fā)行混亂使得“真正需要的買不到,能買到的不需要”的情況十分普遍。在北京,內部圖書無法滿足中央領導人的需要,即便是已經恢復內部發(fā)行的上海也存在著發(fā)行面大、印數(shù)少的供求矛盾。

國務院出版口曾于1970年末以“分為重要圖書和一般圖書兩類為宜”要求各地簡化供應標準②《關于對上海書店內部圖書供應試行辦法的批復》(1970年12月),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B167-3-134。,但如此含糊的指示收效甚微,直至內部發(fā)行存在的問題驚動周恩來。1973年4月,周恩來在與中日友協(xié)訪日代表團成員王蕓生、榮毅仁交談時,無意間得知他們無法閱讀內部發(fā)行的中譯本《田中角榮傳》③《出版口陳翰伯同志談內部發(fā)行問題》 (1973年),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B167-3-222。。周恩來隨即指示國務院出版口領導小組籌劃全面恢復全國內部發(fā)行工作。

不久,國務院出版口領導小組就內部發(fā)行工作的方針、原則、尺度等重要問題,向已部分恢復內部發(fā)行工作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征詢意見并討教經驗④《市革會一辦文教組電話通知》(1973年4月2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B167-3-222。。上海人民出版社于4月底逐一予以答復⑤《上海人民出版社致國務院出版口:關于出版、發(fā)行內部發(fā)行圖書的情況》 (1973年4月28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B167-3-222。。5月14日,經內部討論后,出版口領導小組組長徐光霄向國務院提交報告,建議重建北京地區(qū)和各省市的內部發(fā)行工作,同時還要規(guī)范內部發(fā)行手續(xù),恢復憑證購書制度。5月19日,國務院辦公室主任吳慶彤將其轉呈中央領導人。⑥《國務院出版口領導小組關于改進內部發(fā)行圖書供應辦法的請示報告》(1973年5月14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B167-3-222;方厚樞:《內部發(fā)行圖書出版的歷史記憶》,《黨史博覽》2010年第12期。第二天,主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張春橋批閱出版口領導小組的建議,指示針對研究機構的內部發(fā)行要擴大到研究人員個人,不應限級別,并要求出版口考慮將部分內部圖書改為公開發(fā)行。之后李先念等人也對此進行了圈閱,贊同張春橋的意見。5月24日,周恩來最后批示同意恢復全國的內部發(fā)行工作,特別強調要增加印數(shù),擴大發(fā)行范圍。6月5日,國務院出版口領導小組向中央提交關于成立北京市內部圖書發(fā)行部的報告,得到周恩來批準。⑦《中央領導關于內部發(fā)行的批示》 (1971年5月),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B167-3-222。

1973年11月27日,在中斷近8年之后,北京的內部圖書發(fā)行機構重新運作。當日上午9時,位于北京東城區(qū)朝內大街83號的新華書店內部圖書服務部在部隊的警衛(wèi)下,向省軍級以上領導干部開放⑧《北京市出版辦公室關于新華書店內部服務部開放服務問題的請示報告》(1973年11月22日),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201-3-38。。12月,中央關于調整內部發(fā)行的批示意見發(fā)到上海,上海方面根據指示對內部發(fā)行狀況進行了一次全面檢查和進一步的調整,意在明確發(fā)行對象、簡化發(fā)行方式和供應級別,以盡量滿足內部讀者的需求⑨《市出版局關于改進內部圖書發(fā)行辦法的請示報告》(1973年12月19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B167-3-222。。

1974年,全國各地的內部發(fā)行工作陸續(xù)開始恢復,并逐步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翻譯出版格局。內部圖書的翻譯和出版大部分在上海完成,然后根據計劃發(fā)往北京及全國其他地區(qū)。當時的內部發(fā)行內容主要包括“文化大革命”前沒有完成翻譯出版或是重版的黃皮書和灰皮書,“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幾年內國外出版的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和文化的著述,批判蘇聯(lián)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制度的書籍,以及一些諸如《摘譯》之類的內部發(fā)行叢刊①《出版簡報 (第18期)》(1975年3月29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B167-2-139。。

恢復后的內部發(fā)行在內容和形式上均變化明顯。除了繼續(xù)發(fā)行批判蘇聯(lián)修正主義的內部書刊外,內部發(fā)行工作逐步將翻譯出版重點轉向批判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在強調批判現(xiàn)代資產階級的同時,實質上更多地從側面引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1975年4月,國家出版局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在規(guī)劃未來十年出版計劃時,提出內部發(fā)行的內容和目標是“有控制地出版古典和現(xiàn)代資產階級各流派的代表作和新老修正主義者主要著作,供批判參考研究,特別要出好批判、評論資產階級、修正主義思潮和流派的著作”,“配合國內外斗爭需要,加強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蘇美兩霸、西歐、日本及第三世界國家外文版圖書的翻譯出版工作,以供研究”②《國家出版局、人民出版社關于十年 (1976—1985年)出版事業(yè)規(guī)劃的初步設想》(1975年4月),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B167-3-285。。其中上海人民出版社內部發(fā)行的分類別或綜合反映外國文藝、哲學歷史、政治經濟和自然科學內容的定期內刊《摘譯》最能反映這一趨向。以1975年出版的《摘譯》為例,此時摘編的內容已經將重心轉向介紹和批判歐美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在當年《摘譯》所選錄的文章中,來自西方國家的文章比例過半,西方國籍的作者所占比例近七成,并且對蘇修的批判也出現(xiàn)了新的特點,即大量地翻譯和引用西方國家對蘇聯(lián)的批判。全國性的內部圖書發(fā)行量的變化也反映了這一趨勢,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黃皮書印數(shù)在1.5萬冊,灰皮書的印量為3萬冊左右,反映西方政治經濟內容的內部圖書的印數(shù)則多達5萬冊③《市出版局關于改進內部圖書發(fā)行辦法的請示報告》(1973年12月19日),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B167-3-222。。

這樣的轉變有著獨特的國際背景和中國自身考量。70年代冷戰(zhàn)格局轉型,中國在同蘇聯(lián)劍拔弩張的同時開始與西方緩和。然而,在面對西方世界時,中國也面臨著兩難處境:一方面,出于國家安全需要與西方資本主義陣營交往,有限度地打開大門;另一方面,毛澤東需要維護“文化大革命”。因此,中國對當時的中西方交流實行了半遮半掩的態(tài)度,面對來自西方的文化思想,力圖將其社會影響限定在一定范圍,對引進的西方著作以“批判材料”名義內部出版自然成為合理的選擇。

1978年后,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開啟,文化市場逐步解凍,內部發(fā)行開始進一步走向開放,最為明顯的一點是內部發(fā)行圖書總量開始減少。根據新華書店北京發(fā)行所的統(tǒng)計,從1975年到1977年,內部發(fā)行圖書1434種,占全部出版圖書總量的15%,比之前兩年顯著減少。1979年初,國家出版局要求各地壓縮內部發(fā)行圖書,同時廢除按級別售書的辦法。④《關于壓縮內部發(fā)行翻譯圖書的通知》 (1979年),《中國出版》1979年第4期。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期間,在黨內理論研究者和出版部門的要求下,中共中央決定翻譯出版一批國際共運和社會主義流派的著作以及資產階級的學術著作以供內部研究之用。胡耀邦于1980年7月21日批準出版,25個出版社在接下來的3年內翻譯出版了3批共153種學術著述,大部分公開發(fā)行,其中30余種因被認為內容“反動”而在1982年被中宣部根據胡耀邦指示挑選出來轉入內部發(fā)行,這實際上是最后一批正式出版的后來被稱為“黑皮書”的內部圖書⑤《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翻譯出版外國學術著作情況和意見的報告》(1984年11月26日),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855-37-3。。

四、內部圖書的社會思想文化效應

內部發(fā)行兩次轉型的一個主要結果是大批來自蘇聯(lián)和西方的經典思想文化著述被作為“反面教材”引入國內,在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這段中國社會極度封閉的時期,內部圖書成為推動中國社會了解外界、獲取新知進而啟蒙思想的重要文化介質,這一過程開始于內部圖書的民間流散。

60年代初期,一批高干子弟憑借父母的特權購得內部圖書,并將其私下借與好友閱讀?!拔幕蟾锩背跗谏鐣芾砘靵y,針對一些高級干部的抄家風使其家里所藏的內部圖書開始流落民間。同時,圖書館和一些研究機構的書庫里的書因為學生偷盜而大批流散,這些書中不乏一些內部發(fā)行的來自西方和蘇聯(lián)的經典人文著述。另外,新華書店內部發(fā)行網存在的漏洞也成為內部圖書流散的途徑。1963年初,文化部整頓新華書店時就發(fā)現(xiàn)不少基層書店擅自公開出售內部圖書①《文化部轉發(fā)中宣部批轉的關于整頓新華書店基層單位的請示報告》 (1963年3月),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4016-469。。僅江蘇一省,被查出的基層書店公開出售的內部圖書總計就達數(shù)十種②《江蘇省新華書店整頓情況》(1963年11月),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4016-469。。盡管中宣部隨后限制縣級書店的內部發(fā)行業(yè)務,但流落到社會的內部圖書已不可計數(shù),而這些書又通過一些被稱為“意識形態(tài)漏洞”的舊書市場在社會上流轉。

更大規(guī)模的內部圖書的民間流散出現(xiàn)于1973年后。恢復內部發(fā)行工作后,內部圖書的銷售量隨著發(fā)行量增加而增加。僅北京新華書店內部圖書服務部在重新開放的4個月內,就發(fā)出購書證1166個,接待1695人次,共銷13546冊③《北京市新華書店關于內部圖書服務部開門以來情況的匯報》(1974年4月5日),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201-3-51。。這批書很大一部分已經流入民間,根據書店的記錄,領導干部的家屬及其朋友借證購書的情況一開始就較為普遍,到1974年情況變得更為嚴重④《國家出版事業(yè)管理局關于使用內部圖書購書證的補充通知》(1974年10月26日),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201-2-105。。70年代后期,高干子弟及其親友違規(guī)購買和閱讀內部圖書的現(xiàn)象屢禁不止,以致1984年胡耀邦在黨內會議上特別囑咐中宣部要采取措施防止他們欣賞這些“毒草”⑤《轉發(fā)中央宣傳部關于翻譯出版外國學術著作情況和意見的報告的通知》(1984年11月26日),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號855-37-3。。在當時內部圖書的發(fā)行中心上海,由于發(fā)行量增加,獲取內部圖書對一般讀者而言已非登天難事,即便是“篡改”舊介紹信也能買到需要的內部圖書⑥北島、李陀主編:《七十年代》,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第580—582頁。。內部圖書交易在當時的上海已經形成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黑市”,諸如《摘譯》等內部書刊成為搶手貨。盡管今天已經無法準確統(tǒng)計全國內部圖書的流散數(shù)量,但一些事實還是可以從側面折射出內部圖書在當時流傳之廣。1974年前后,在偏遠的云南,流傳于下鄉(xiāng)知青之間的內部圖書甚至通過轉借進入當?shù)夭筷牏呃ッ鬈妳^(qū)政治部保衛(wèi)部編:《保衛(wèi)工作學習材料 (內部材料)》1974年第12期,第10—15頁。。這種密級逐漸模糊、內容有異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禁書”成為當時大規(guī)模民間閱讀所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60年代初,中國社會中便出現(xiàn)了脫離主流社會思潮的地下讀書組織。當時由一批質疑現(xiàn)狀、尋求獨立思考的知識青年組成諸如“X詩社”、“太陽縱隊”之類的文學沙龍。他們不滿教條式的意識形態(tài)灌輸,試圖通過閱讀一些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不相符的內部書籍獲得獨立思考。根據一些歷史當事人的回憶,《斯大林時代》《新階級》等內部圖書都驚世駭俗般地打開了他們迷蒙的眼界⑧魏承思:《中國知識份子的浮沉》,第243—245頁。。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無政府狀況導致地下讀書運動擴散。從1967年到1968年初,國內出現(xiàn)了大約20多個獨立的學習小組⑨熊景明、關信基編:《中外名學者論21世紀初的中國》,第625頁。。當時,這些讀書活動主要限于干部子弟的范圍,大部分成員都來自中層干部和知識分子家庭,能接觸到包括黃皮書和灰皮書在內的內部圖書。而1968年開始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將這種讀書活動帶向邊遠的農村山區(qū),學生們將大批內部圖書帶到鄉(xiāng)下,使讀書運動漸成燎原之勢,一大批游離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之外的“民間思想村落”在知識青年下鄉(xiāng)插隊的地方出現(xiàn)[10]徐友漁編:《1966:我們那一代的回憶》,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8年,第325頁。。進入到70年代,地下讀書運動更進一步發(fā)展。在中國農村地區(qū),知識青年集聚地出現(xiàn)了更多的討論會和讀書會。

當時讀書沙龍的主要閱讀書籍包括各種異端理論的印刷品、馬克思主義原著、各類內部發(fā)行的人文著作,內部圖書占了很大比重,一些個人的閱讀書單更將其列為重點閱讀對象。曾于80年代積極推動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的張木生,當時就為自己開列了《新階級》《大策略家:赫魯曉夫發(fā)跡史》《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的秘密報告》等一批內部發(fā)行書目①余夫、汪衛(wèi)華:《悲愴青春:中國知青淚》,團結出版社,1993年,第13—14頁。。1967年底,北京大學的一些學生組成共產主義青年學社,將《被背叛了的革命》《新階級》《人·歲月·生活》列入閱讀書單②宋永毅、孫大進:《文化大革命和它的異端思潮》,第32頁。。另據一位歷史當事人的回憶,她得到的第一批禁書是被列為黃皮書的《怎么辦》《紅與黑》《戰(zhàn)爭與和平》③熊景明、關信基編:《中外名學者論21世紀初的中國》,第627頁。。此外,農村中諸多形式的知青讀書會中也不乏內部圖書的身影。

內部圖書的擴散以及讀書運動的開展,為另一種在目的、內容和結果上均完全不同于官方批判的閱讀和思考創(chuàng)造了條件。本質上,閱讀可以被視為一種多樣性趨向的個體化主觀認知過程,認知主體通過解讀符號獲取信息并根據既有動機對其進行獨具個性化的加工,在這一過程中,認知主體完成信息的內化和接受,形成認知與思考,主體知識結構、動機的異質使閱讀因此成為一種多樣化的主觀活動。實際上,由于外在社會條件往往主導個體的閱讀動機,構成個體的閱讀語境,因此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的閱讀并非純粹理想條件下的個體主觀認知,它其實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和結果。這樣就會出現(xiàn)一種可能: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由于群體性的相似遭遇,無數(shù)獨立個體的閱讀會超越空間的限制形成共鳴,進而匯聚成一股同質化的集體式思想潮流。

以大規(guī)模群眾運動為特征的“文化大革命”塑造了一個龐大、年輕并且境遇相似的社會群體。最初的紅衛(wèi)兵運動和革命造反讓大部分參與者進入塑造革命理想的憧憬和狂熱之中,而接下來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以及后來發(fā)生的九一三事件使得他們不得不面對殘酷現(xiàn)實,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殘酷現(xiàn)實之間的巨大鴻溝使革命參與者產生了普遍的疑惑、彷徨。尤其對不少參與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的學生紅衛(wèi)兵而言,一方面是政治地位的急劇下降所帶來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是農村邊遠地區(qū)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貧困的社會現(xiàn)狀帶來的強烈心理沖擊。這種由于革命理想和現(xiàn)實差異造成的疑慮和失意情緒不斷促使年輕人質疑這場運動。當這批徘徊于革命理想和現(xiàn)實困惑之間的讀者接觸到內容不同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內部圖書時,他們具備了一種完全不同于60年代早期官方閱讀者的閱讀動機和語境,即以一種懷疑者的身份來審視內部圖書中所反映的實質內涵,思考有關“繼續(xù)革命”道路的合理性和替代性選擇,內部圖書也從一種“反面教材”轉變?yōu)槿藗儶毩⑺伎嫉木袷臣Z。

這些內部圖書促使閱讀者在特定語境之下形成一種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截然不同的思想認知。由于內部圖書所發(fā)揮的介質作用,一些西方價值觀和政治理念在經歷了獨立的個體性閱讀后被引入讀書會的討論。由于相似社會經歷所形成的相同閱讀語境的作用,人們開始以集體方式理性地反思當時的中國社會政治,反思“文化大革命”及其所代表的革命意識形態(tài)的正當性。

對一般讀者而言,看內部圖書可以增長知識開眼界,滿足對新知識的要求。對于那些迷茫于革命和現(xiàn)實之間的閱讀者而言,內部圖書不僅讓他們在思想上獲得清算,也前所未有地增加了他們的思考空間。正如詩人北島所描述的那樣,當初閱讀內部圖書幫助自己打開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戶。在這一過程中,內部圖書更多地起到了批判作用,即對蘇聯(lián)社會制度陰暗面的揭示和批判產生了鏡像效應。一位青年知識分子的閱讀感受十分形象地描述了這種鏡像效應,她在通過閱讀皮書了解到蘇聯(lián)制度的陰暗面后,深感斯大林時代和“文化大革命”“簡直像孿生兄弟一樣”④廖亦武主編:《沉淪的圣殿:中國20世紀70年代地下詩歌遺照》,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第11頁。,從而引導她更為獨立和深入地思考中國的社會問題。事實上,由于中蘇兩國在社會結構和政治體制上的相似性,《新階級》《赫魯曉夫主義》這類早年被用來批判蘇聯(lián)國內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部圖書,使人們領會到中蘇兩黨黨內政治以及兩國社會制度存在著某些相似的弊端,從而引導那些脫離嚴格思想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人們去思考自己所處的社會,引發(fā)了對“文化大革命”和中國社會的深刻反思。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和那一代閱讀者社會角色的轉變,那些曾經被視為“毒草”的內部圖書所啟迪的思潮,開始成為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某種社會思想基礎,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80年代中國社會的新抉擇。

五、余論:冷戰(zhàn)與中國社會變革

1975年,赫德里克·史密斯在其影響巨大的關于蘇聯(lián)社會制度的著作《俄國人》一書中,將與內部發(fā)行制度相似的俄國特種書籍出版制度視為共產主義國家的一種文化制度加以批判①Hedrick Smith,The Russians,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76,pp.477—479.。然而,新中國內部發(fā)行制度所扮演的角色和歷史內涵并非局限于此。

作為一種原則上體現(xiàn)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控制的出版制度,內部發(fā)行在客觀上推動了思想解放潮流。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意識的誕生離不開內部圖書的貢獻,內部圖書為中國社會走出“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思想桎梏和知識困境積聚了能量,使中國人至少提前10年就有機會開始思考和尋求國家未來的道路,為大陸社會從封閉、單一和落后走向開放、多元和現(xiàn)代奠定了思想認知基礎。如果沒有內部發(fā)行制度,80年代中國社會的改革將會遭遇更多阻礙與困惑。從這個角度而言,它實際上起到了將革命時代和后革命時代這兩個在當代中國史上差異巨大的歷史時期銜接起來的作用。

內部發(fā)行制度并非純粹的中國社會內部的文化現(xiàn)象,它之所以能發(fā)揮思想啟蒙的作用,除了以“文化大革命”實踐失敗為主的國內因素外,中蘇分裂和中美緩和等外在冷戰(zhàn)國際因素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內部發(fā)行的兩次轉型均與國際環(huán)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尤其是60年代中蘇關系的分裂使內部發(fā)行制度真正轉變?yōu)榕浜戏葱薜膰H意識形態(tài)斗爭工具,內部圖書在扮演“反面教材”角色的同時,也起到了傳播和保存異域思想文化的作用,并且在“文化大革命”中后期隨著內部圖書的流散而開始發(fā)揮作用。這反映了冷戰(zhàn)時期的中國在內政和外交之間存在著緊密聯(lián)系,冷戰(zhàn)國際格局變動對中國的影響不僅僅體現(xiàn)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它同時通過思想文化維度在長時段內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內部的變革。

內部發(fā)行制度的演變和影響從思想文化層面反映了中國社會演變的某種“冷戰(zhàn)特性”。以皮書為代表的內部發(fā)行圖書將異質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引入了人們的閱讀和思考視野,形成了兩種制度和價值觀的對比。在此過程中,內部圖書發(fā)揮了“證偽”的作用,即對同質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實際上隨著“文化大革命”實踐的破產而起到了引發(fā)自我反思的鏡像效應,它讓身處封閉社會中的中國人得以思考國家的未來,加速“文化大革命”的破產和中國社會改革思想意識的形成與凝聚。

盡管內部發(fā)行制度已經成為一種歷史現(xiàn)象,但其產生的思想文化影響是塑造改革年代中國社會文化的重要歷史因素之一。因此,要全面、準確地理解最近30年中國社會的演進及其特征,需要我們更多地從此前30年歷史進程中發(fā)掘諸如“內部發(fā)行”這樣對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發(fā)揮重要影響的思想文化因素。

猜你喜歡
檔案館圖書
無障礙圖書聯(lián)盟
圖書推薦
南風(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云南省檔案局辦公室關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檔案》優(yōu)秀通聯(lián)組及發(fā)行先進單位的通報
云南檔案(2019年8期)2019-12-16 11:52:48
歡迎來到圖書借閱角
班里有個圖書角
關于縣級檔案館館藏檔案開發(fā)利用的思考
蘭臺內外(2017年6期)2017-05-30 06:46:41
全省部分檔案館新館掠影
浙江檔案(2017年10期)2017-03-31 06:27:31
圖書推介
太倉市數(shù)字檔案館成為“全國示范數(shù)字檔案館”
檔案與建設(2015年9期)2015-03-30 07:11:38
when與while檔案館
永新县| 贵阳市| 建平县| 兖州市| 休宁县| 玛沁县| 平果县| 玉环县| 兴仁县| 柘荣县| 遂宁市| 斗六市| 新沂市| 监利县| 府谷县| 锦屏县| 都兰县| 应用必备| 江源县| 大洼县| 邮箱| 通城县| 南丹县| 龙里县| 蕉岭县| 赣榆县| 洛川县| 新邵县| 平陆县| 康定县| 桓台县| 涞源县| 绥阳县| 蚌埠市| 铜梁县| 五台县| 当涂县| 荣成市| 资兴市| 苍山县| 木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