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金璽 馬 可
近年來,各種新媒體的發(fā)展給傳統(tǒng)報業(yè)帶來了巨大沖擊,直接威脅著報業(yè)的生存與發(fā)展。為了適應網絡社會數字化的新環(huán)境,傳統(tǒng)報業(yè)也開始紛紛涉足互聯網,“玩”起新媒體,以圖開拓出新的發(fā)展道路。在報業(yè)競相探索的眾多新媒體項目中,號稱“第一份互聯網報紙”[1]的《赫芬頓郵報》和“第一份iPad專屬報紙”《日報》成為吸引眾人的兩大典型。目前,《赫芬頓郵報》已經超越《紐約時報》網站,成為全球瀏覽量最大的英語新聞網站,2011 年實現贏利3000 萬美元;而《日報》自2011 年2 月登陸iPad 以來,訂閱量持續(xù)低迷,連續(xù)虧損近兩年后,于2012 年12 月15 日關張大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兩個新媒體項目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對于傳統(tǒng)媒體(報業(yè))更好地涉足新媒體,又有著怎樣的啟示?
所 謂 的“ 顛 覆 性 創(chuàng) 造” 理 論(theory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是由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為理解商業(yè)如何發(fā)展、獲取成功而總結出的一個基本框架,重在描述新技術(革命性變革)對公司存在的影響。該理論認為,一個領域的新生物在低端建立起立足點,并沿著價值網絡前行,通過使用可延伸的優(yōu)勢,會一步步蠶食傳統(tǒng)企業(yè)的市場份額,最終取代傳統(tǒng)產品的統(tǒng)治地位。[2]應用到新聞產業(yè),《赫芬頓郵報》正是“顛覆性創(chuàng)造”的典范,它順應新媒體價值的前行路徑,正在顛覆傳統(tǒng)新聞業(yè)的諸多理念和運營方式。
號稱“第一份互聯網報紙”的《赫芬頓郵報》,是由阿麗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于2005 年創(chuàng)辦的一個博客新聞網站,提供新聞、博文以及自己的原創(chuàng)內容,涵蓋了政治、商業(yè)、娛樂、科技、地方新聞以及生活資訊等領域。2011 年1 月,《赫芬頓郵報》的獨立訪問量達到2800 萬,接近《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報》3000 萬的獨立訪問量,這意味著它已經躋身主流媒體。[3]1 個月后,美國在線(AOL)斥資3.15 億美元收購《赫芬頓郵報》。2012 年7 月初,赫芬頓在接受采訪時稱,《赫芬頓郵報》的瀏覽量已經超越《紐約時報》,成為全球瀏覽量最大的英語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目前已經在英國、法國、加拿大、西班牙開通了本地網站,計劃在意大利、巴西和土耳其推出本地網站,并準備開設中文版,進軍中國市場。[4]
用了不到7 年時間,《赫芬頓郵報》超過美國一些百年大報,成為美國閱讀最廣的“報紙”?!逗辗翌D郵報》的成功體現在六方面的“顛覆性創(chuàng)造”。
網絡媒體是對傳統(tǒng)媒體的顛覆,一大顛覆便是新聞采編理念由封閉到開放的轉變。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報紙的采編隊伍由專業(yè)人士構成,新聞采編相對“封閉”;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新媒體時代,報紙的采編隊伍多了普通公民的身影,新聞采編相對更“開放”?!逗辗翌D郵報》便有著一支極為開放、多元的采編隊伍。根據《赫芬頓郵報》2012 年6 月對外公布的數據,目前該網站有500 位專職采編人員、3000多位博主和1.2 萬的公民記者,龐大的采編隊伍能為該報帶來大量的內容資源。尤值一提的是《赫芬頓郵報》所聚集的3000 多位博主,他們多為各領域的成功人士,樂意定期為網站貢獻充滿見解力的評論而不收取任何報酬。[5]
《赫芬頓郵報》新聞采編理念更新還體現在對于“新聞產品”的認識和闡釋上。在《赫芬頓郵報》看來,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產品不再是模式化、單向性的信息產品,而是一個社會化的信息分享和交流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部分。鑒于這種認識,《赫芬頓郵報》注重圍繞用戶需求打造新聞產品,為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正如《赫芬頓郵報》的共同創(chuàng)建人喬納·柏瑞蒂(Jonah Peretti)所說,“新聞模式再也不是一種新聞傳遞的消極關系,而是一個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共享的事業(yè)”。[6]
互聯網的海洋中,從來都不缺少各種內容資源。身處互聯網中的《赫芬頓郵報》也一直擔心內容陷入同質化競爭,因此格外重視內容品質的優(yōu)化提升。首先,《赫芬頓郵報》不斷提升原創(chuàng)報道的比例。在被美國在線收購后,《赫芬頓郵報》進一步招兵買馬,從《紐約時報》和BBC 等大牌媒體挖來了不少優(yōu)秀的編輯記者,投入到嚴肅類報道(此類新聞只占其報道的15%)的編輯制作隊伍,以此來提升網站影響力。在經營吸引大多數讀者的八卦新聞方面,《赫芬頓郵報》依然下足功夫,力求二者之間能達成平衡。其次,《赫芬頓郵報》注重對于高品質博客和高質量評論的開發(fā)和利用。這些內容資源也是《赫芬頓郵報》能夠逐漸成長為“互聯網第一大報”的根基。再次,《赫芬頓郵報》注重利用互聯網上可以利用的免費資源,加上新的標題和分類標簽,就成為具有其特色的內容了。在這些方面的努力下,《赫芬頓郵報》的內容品質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準。2012 年4 月,《赫芬頓郵報》憑借對美國退伍軍人的系列報道首次榮獲普利策國內報道獎。這是每日更新的網絡新聞媒體首次獲普利策獎,被視作是網絡媒體獲普利策委員會認可的一個里程碑。[7]這更是對其新聞品質的一個肯定。
互聯網時代,各種媒介不斷豐富,新聞的傳播渠道也前所未有地豐富多樣。作為誕生于互聯網大潮中的《赫芬頓郵報》,除了其自有網站傳播渠道之外,還竭盡全力拓展多元化的傳播渠道以吸引用戶點擊,擴大影響力。①通過社交網站推廣該報內容。近年來,社交網站不但逐漸成為新聞類網站快速增長的一大流量來源,而且還逐漸改變著用戶消費新聞的模式?!逗辗翌D郵報》積極與臉譜網(Facebook)、推特網(twitter)等合作,進行內容的推廣。②重視名人,利用名人效應開展傳播。相比普通大眾,名人總是擁有更高的關注度,也擁有更大的影響力。《赫芬頓郵報》吸引了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國務卿希拉里等一大批名人入駐開設主頁,其個人主頁成為《赫芬頓郵報》有利的傳播渠道。③發(fā)布移動客戶端,拓展移動化傳播渠道。iPad 平板電腦上市之后,《赫芬頓郵報》便及時發(fā)布了名為“觸動新聞”(News Glide)的應用程序吸引用戶使用。此外,還針對蘋果iPhone 用戶、安卓(Android)操作系統(tǒng)的移動終端用戶設計了相應的程序,滿足用戶的移動化需求。④通過發(fā)起一些公民新聞行動,擴大影響力。總的說來,《赫芬頓郵報》在不斷的摸索中,拓展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的傳播渠道,力圖全方位覆蓋用戶群,擴大影響力。
在《赫芬頓郵報》看來,互聯網時代的新聞已不僅僅是專業(yè)新聞機構所提供的“專業(yè)”產品,而是社會化的信息交流,是網絡社區(qū)交往的一部分。因此,《赫芬頓郵報》將用戶體驗的改善著重放在吸引、方便用戶積極參與新聞內容生產、評論、分享的環(huán)節(jié),最特色的便是著力將其打造成一個大型的新聞社區(qū),為用戶構筑起新聞消費的大系統(tǒng)。以評論分享環(huán)節(jié)為例,和其他新聞網站類似,《赫芬頓郵報》的每篇文章都設置了臉譜網、推特等主流社交網站的分享按鈕,文末都有評論窗口,評論內容也可同時分享至社交網站。不同的是,《赫芬頓郵報》會對用戶的分享評論行為進行一定的勛章或積分獎勵,開辟大量版面對用戶內容進行展示,編輯還會選擇其中一些評論進行改寫和包裝的整合工作,放置在網上。這些措施都激勵著用戶積極參與到新聞生產、評論、傳播過程中來。在移動客戶端的應用程序設計上,《赫芬頓郵報》也能竭力貫徹方便用戶參與新聞的理念,在其針對iPad 平臺發(fā)布的“觸動新聞”應用程序中,運用了大量視覺效果元素,方便讀者的閱讀和操作;強化了共享和評論部分的內容,方便讀者的評論和分享。諸如此類,《赫芬頓郵報》竭力通過滿足用戶的深層次需求來追求更好的用戶體驗,來增強用戶的黏性。
互聯網時代,用戶的注意力成為日益稀缺的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品牌營銷的開展顯得至關重要。在這方面,《赫芬頓郵報》以制度建設為基礎,以技術開發(fā)做保障,通過發(fā)起公民新聞活動、與社交媒體開展合作、運用名人提升影響力等一系列的措施來提升品牌影響力,擴大用戶群。以發(fā)起公民新聞行動為例,《赫芬頓郵報》發(fā)起了著名的“走下公車(Off the Bus)”、“博客記錄經濟滑坡(Blogging The Meltdown)”等項目,吸引了大量公民記者參與其中,不僅帶來了大量的內容資源,更為它帶來了大量用戶,提高了網站的知名度?!逗辗翌D郵報》這一品牌也逐漸深入人心,它曾在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的“25個最好的博客”中排名第一,在英國《衛(wèi)報》評出的“50 個最有權勢的博客中”同樣名列榜首。[8]
作為立足互聯網的一份“報紙”,要想通過廣告收入實現贏利,是一件異常艱難的事情。為降低成本,提升用戶流量,《赫芬頓郵報》在兩大方面做到極致。一是充分利用各種免費的網絡資源。《赫芬頓郵報》所利用的免費網絡資源主要包括:博客資源、公民記者資源、免費公眾資源和其他傳統(tǒng)媒體的網上公開資源?!逗辗翌D郵報》總是能通過自身的重新編輯整合,向用戶提供不同面貌的新聞產品,吸引用戶閱讀。二是重視搜索引擎核心技術的掌握和利用。據《福布斯》報道,《赫芬頓郵報》有一套核心技術,能讓搜索引擎最優(yōu)先搜索到其文章提供的關鍵詞。[9]利用這套技術,《赫芬頓郵報》上出現的文章在許多搜索引擎上總能排名靠前。這就增加了這篇文章被點擊閱讀的概率。此外,《赫芬頓郵報》還掌握有一套被稱為“實時流量分析系統(tǒng)”的實時監(jiān)測系統(tǒng),通過這套系統(tǒng),能快速找出網絡快速傳播的內容,并對內容傳播的情況進行持續(xù)測評,然后根據結果進行調整,迎合讀者需求。正是這樣的努力,《赫芬頓郵報》的用戶瀏覽量不斷攀升,其瀏覽量現已經超越《紐約時報》,成為全球瀏覽量最大的英語新聞網站。在不斷提升流量換取廣告收入之外,《赫芬頓郵報》還注重拓展其他營收途徑。從2012 年8 月開始,《赫芬頓郵報》涉足品牌內容,幫助廣告主圍繞與其品牌相關的主題創(chuàng)建并發(fā)行內容。[10]通過這些不斷的努力,《赫芬頓郵報》從2011 年已開始實現贏利,完成絕大部分互聯網新聞媒體無法做到的事。
正是由于上述的一點點“顛覆性創(chuàng)造”,《赫芬頓郵報》能在互聯網世界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逐漸成長為躋身美國新聞業(yè)的一個“主流媒體”。那么,未采用“顛覆性創(chuàng)造”,固守傳統(tǒng)媒體思維的新媒體項目又有怎樣的結局呢?
2010 年4 月,蘋果公司推出平板電腦iPad,為報業(yè)開拓新的經營模式、涉足新媒體創(chuàng)造了新的機會。在絕大多數世界主流媒體僅僅推出iPad 應用程序登載其原有媒體或網站內容之時,默多克新聞集團獨辟蹊徑,斥資3000 萬美元創(chuàng)辦了全球第一家不依托印刷版內容而獨立出刊的“iPad 報”──《日報》。在默多克看來,“《日報》將成為在當下數字時代如何報道和消費新聞的模型”。[11]
2011 年2 月2 日,《日報》在美國市場登陸,首次在iPad 上亮相?!度請蟆访刻斐霭嬉黄冢科?00 ~130 個版,大約相當于紙質報紙的40 多個版,內容涉及新聞、商務、評論、八卦、藝術與生活、應用程序與游戲、體育。它是將文本、圖片、音頻、視頻、電影、信息圖形、特效動畫等融于一體的“全媒體報紙”。[12]在美國,該報每周訂閱價為99 美分,一年的訂閱價為39.99 美元,前兩周用戶可免費下載體驗。在創(chuàng)刊后一個月的免費試讀期,《日報》吸引了大約50 萬用戶下載閱讀,開始收費之后,用戶數急劇下降,直到???,始終未能達到集團的預期數字。
相比其他的報業(yè)新媒體項目,《日報》在兩方面作出了寶貴的嘗試:第一,它脫離傳統(tǒng)的紙質報紙或報業(yè)新聞網站,是一份僅針對iPad 平臺推出的全新“報紙”;第二,它是一份需要讀者付費閱讀的“電子報紙”。但是,《日報》固守傳統(tǒng)媒體思維、新瓶裝舊酒的運作方式,最終注定這種嘗試以失敗收場。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日報》雖是新聞集團涉足新媒體,開展數字化業(yè)務的一次嘗試,但采編隊伍和采編理念仍沿襲了傳統(tǒng)媒體的既有模式。自成立之初,默多克從《時代》雜志、《紐約時報》、《紐約客》《福布斯》《紐約郵報》等新聞機構網羅約100 名員工來辦這份報紙。這些來自傳統(tǒng)媒體的采編人員沿襲了傳統(tǒng)報紙的采編理念,依據自己的價值判斷而不是讀者的需求判斷來制作這份報紙。此外,《日報》每天晚上排版第二天上午面市的工作流程也和傳統(tǒng)報紙的工作流程如出一轍,這導致相應的新聞更新速度比大部分網絡媒體要慢;雖然它也計劃每天更新3 次,但還是顯得那么“寒酸”。因此,《日報》更是一份僅僅發(fā)布電子版的傳統(tǒng)報紙而已。
《日報》盡管被默多克視為創(chuàng)辦“新型新聞業(yè)”,但在內容上缺乏特色,仍是以娛樂、消費和體育等軟性元素為主調,在“硬新聞”方面缺乏突破,并沒有很好地繼承傳統(tǒng)報紙在嚴肅、深度報道上的優(yōu)勢。《日報》的原創(chuàng)、獨家消息也會得到標明,但這種新聞數量很少。范東升等人曾對《日報》的內容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研究發(fā)現:《日報》新聞板塊中,明確標明轉自其他通訊社或報社的文字版面約占新聞板塊文字總版面的34%,新聞版面的圖片原創(chuàng)率僅為19%,其封面圖片和多數大圖基本來自大的通訊社和圖片社。[13]總的來說,《日報》所包含的內容大部分都可以從網絡或其他媒體獲取,沒有做出特色,文章、評論、報告、專題都不到位,缺乏足夠的特色和吸引力。
默多克之所以針對iPad 平臺創(chuàng)辦一份全新的報紙,就是看中這個平臺上的龐大用戶數量和完善的用戶支付體系。為保障自身利益,避免自身內容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傳播開來,《日報》僅通過這一平臺渠道進行傳播。但成也蕭何敗蕭何,單一的平臺渠道嚴重制約了《日報》用戶群、影響力的擴大?!度請蟆芬恍┚庉嬙缇捅г惯^這個問題:“《日報》受到了數字渠道的極大限制?!盵14]他們也希望通過創(chuàng)立網頁版報紙來拓展傳播渠道,但這個想法終究遭到了新聞集團高層的拒絕而無法實現。直到2012 年1 月,《日報》才開辟了另一個平臺渠道——推出安卓(Android)應用程序,登陸某些安卓平板電腦設備,但為時已晚。《日報》相對封閉單一的傳播渠道,猶如互聯網海洋中的孤島,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的讀者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個人電腦以及紙質出版物之間無縫“轉換”消費新聞的需要。
借助iPad 平臺的視覺效果和觸控功能,《日報》運用了大量多媒體和特效技術,讓每個版面變得鮮活起來。在這份報紙中,有視頻新聞,有音頻新聞,有360 度旋轉全景圖,配合專業(yè)合理的編排手段,用戶能獲得與紙質報紙和新聞網站不同的操控體驗。在分享互動功能上,《日報》上的部分文章也允許用戶留言、評論、分享,部分版面或欄目的內容甚至可以進行個性化的定制。但是,《日報》的用戶體驗仍存在較大的問題,有些問題甚至是致命性的。首先,《日報》每期的數據包過大,影響用戶的下載閱讀。《日報》每期的數據包大小都在500-700MB(部分甚至超過1GB),而且不支持后臺下載、離線下載,這就使得用戶要在比較穩(wěn)定快速的網絡條件下等待若干時間,在內容下載完畢之后才能閱讀。其次,在用戶分享互動方面,《日報》只能提供一些淺層次的功能,無法給用戶提供深度參與、互動的機會。而一些分享互動功能的加載時間也會比較長,容易讓用戶喪失興趣。最后,iPad 平臺的《日報》也很難滿足其他用戶的移動化閱讀需求??傊?,《日報》給用戶帶來了很多新鮮的操控體驗,但沒有將這些方面做到極致,對于用戶在新聞社交、分享互動等方面的深層次需求也未予以足夠重視。
作為新聞集團針對iPad 平臺所打造的一份全新報紙,《日報》在定位上與新聞集團旗下的《紐約郵報》存在大量的相似基因,缺乏清晰而明確的品牌定位。除此之外,《日報》也沒有在品牌營銷上下功夫,未開展任何廣告活動進行宣傳,非訂閱用戶在免費期過后無法看到雜志內容,這都限制了《日報》知名度的提升。
《日報》在贏利模式的選擇上,遵循了傳統(tǒng)報紙的經營模式,一方面向用戶征收訂閱費,一方面吸引廣告商投放廣告,實現“二次售賣”。這種經營模式的基礎還是用戶數量,數量越大,贏利能力越強,投入產出比越可觀。據測算,假如新聞集團能夠達到廣告和訂閱收入各占一半的滿意情況,《日報》至少需要32.5 萬個每年貢獻40 美元的訂戶才能不賺不賠??紤]到新聞集團需要向蘋果繳納30%的通行費,訂戶數量需要達到42 萬。[15]實際上,直到2012 年8 月,《日報》的實際付費訂閱用戶數在10 萬左右,遠沒有達到實現收支平衡的數量。用戶數量規(guī)模不大,難以吸引廣告商的青睞。這種過于單薄脆弱的贏利模式,很難在免費內容大行其道的互聯網時代站穩(wěn)腳跟。
總的來說,《日報》注重利用新傳播平臺和新傳播技術,但未能從采編、運營的理念和策略上做出相應的根本性變化,終究導致其維持不足兩年便草草收場。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革新與進步,傳統(tǒng)新聞業(yè)的面貌也逐漸發(fā)生變化。通過分析《赫芬頓郵報》的成功經驗和《日報》的失敗教訓,我們能對互聯網時代的新聞產品形態(tài)、傳播途徑、營銷手段和贏利模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從而革新舊有的一些認識,總結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策略。
互聯網是新媒體的根基所在。和傳統(tǒng)媒體不同,新媒體的運作規(guī)律和經營方式更需要貼合互聯網的規(guī)律和特點。這就要求傳統(tǒng)媒體在涉足新媒體時必須敢于做出一些“顛覆性創(chuàng)造”的事情,才能符合互聯網的價值前進路徑。如前文案例分析,《赫芬頓郵報》的辦“報”理念緊扣互聯網的特點,體現出了平等、開放、互動、包容等元素;而《日報》依然固守傳統(tǒng)的辦“報”思路,相對封閉守舊,顯然和互聯網的不少特點是格格不入的。
傳統(tǒng)媒體時代,內容資源相對稀缺,用戶選擇余地相對較小,而在內容資源極度豐富的互聯網時代,能否滿足用戶需求變得異常重要。用戶需要的是他所青睞的“產品”,而不是出版商眼中優(yōu)秀的“作品”。傳統(tǒng)媒體涉足新媒體項目時,必須像《赫芬頓郵報》那樣圍繞用戶打造“產品”,滿足用戶的切實需求。
互聯網時代,一個新媒體項目要想成功,內容是基礎,技術是保障,渠道是關鍵。這三大因素必須給予同等重視?!逗辗翌D郵報》在這三方面都有出色表現,過硬的內容,獨特的技術,多樣的渠道,為其帶來成功。而《日報》僅將渠道限制在iPad 平臺,加之內容上缺乏特色,即使利用一些很“炫”的技術,也終究很難成功。
傳統(tǒng)媒體在涉足新媒體的過程中必須也要重視營銷推廣。只有通過有效的營銷推廣,才有可能在廣袤的網絡海洋中提升影響力,吸引用戶的眼球。在這方面,《赫芬頓郵報》無疑是一個優(yōu)秀的榜樣。
對于傳統(tǒng)媒體來說,“玩”新媒體的一大理由就是為了最終的贏利。從現有的新媒體項目來看,無論是采取廣告營收模式還是訂閱費營收模式,能最終贏利者極少。因此,有必要跳出媒體運營的思維,謹慎嘗試多元化經營的道路,比如說融入電商、游戲等經營業(yè)務。雖然多元化經營或許會讓新媒體看上去脫離了傳統(tǒng)的收入范疇,但這也可能是引發(fā)新媒體騰飛的重要一躍。
注釋:
[1]林磊.聚合社群與推動交流——論博客網站赫芬頓郵報之特色[J].今傳媒,2010(9):120
[2]媒體業(yè)的顛覆:老牌新聞機構如何應對侵入者?[OL].http://tech.qq.com/a/20121216/000005.htm(2012-12-16)[2012-12-26]
[3][6]胡泳.報紙已死,報紙萬歲——報紙轉型的關鍵策略[J].新聞記者,2011(11):15.
[4]赫芬頓郵報將推中文網站 正物色合適主編人選[OL].http://tech.qq.com/a/20120702/000233.htm
[5][9]唐燁.一家博客網站解決了盈利問題,又贏得了普利策獎——《赫芬頓郵報》是如何做到的?[N].解放日報,2012-4-28.
[7]國際在線.《赫芬頓郵報》首獲普利策獎 凸顯新媒體發(fā)展勢頭[OL].http://news.163.com/12/0417/12/7V9T9DAR00014JB5.html.(2012-04-17)[2012-12-20]
[8]百度百科.赫芬頓郵報[OL].http://baike.baidu.com/view/5186726.htm.[2012-12-18]
[10]網易.《赫芬頓郵報》涉足品牌內容 助廣告主發(fā)行內容[OL].http://tech.163.com/12/0802/17/87TV4G56000915BF.html.(2012-8-2)[2012-12-20]
[11] Press release: Introducing the daily[OL].http://www.thedaily.com/press-release/.(2011-4-8)[2012-12-20]
[12]黃楚新,徐瑤.從《The Daily》看新媒體時代報紙發(fā)展之道[J].中國報業(yè),2012(7):50.
[13]范東升,梁君艷等.The Daily:傳統(tǒng)報業(yè)進軍平板電腦世界的一場試驗[J].新聞與寫作,2011(7):27.
[14]傳媒The Daily 之殤:新聞集團數字業(yè)務屢敗探因[OL].http://www.ccdy.cn/chanye/chuanmei/201212/t20121210_492008.htm.(2011-4-8)[2012-12-20]
[15]周瑜,周逵.iPad《日報》橫空出世的背后及啟示[J].中國記者,20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