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嘉涵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比較政治與公共政策研究所,上海 200233))
美國自小布什執(zhí)政末期開始啟動軍事能源替代計劃,奧巴馬上臺后又將調整軍事能源戰(zhàn)略置于更高地位。繼2011年6月公布首份《作戰(zhàn)能源戰(zhàn)略》(Operational Energy Strategy)之后,于2012年3月又發(fā)布了《作戰(zhàn)能源戰(zhàn)略實施計劃》(Operational Energy Strategy:Implementation Plan)。前者清晰地描繪出了全面改革美軍基地與戰(zhàn)場能源使用方式的構想,后者則為美軍提高作戰(zhàn)能效、運用替代能源擬訂了具體的路線圖。美國軍事能源戰(zhàn)略轉型的背景、內容與目標何在?其實施前景如何?對美國核心軍事能力建設與“重返亞太”的戰(zhàn)略布局又會產生哪些影響,本文將試作初步分析,以期對中國軍事能源安全保障有所啟示。
眾所周知,美國擁有當今世界實力最強的軍事力量,車輛、艦船、飛機等各類運輸與作戰(zhàn)裝備數量龐大。在現代戰(zhàn)爭意識不斷深化的環(huán)境下,美軍大力發(fā)展空中與海上力量,增強遠程投送能力,將全球部署與快速打擊作為軍事能力建設的重點。因此在能源方面,美軍具有巨大的剛性需求,國防部已成為美國乃至全球最大的單一能源消費機構。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統(tǒng)計,國防部年均消費1.25億桶石油與3000萬兆瓦時電力,其能源消費量約占聯邦政府總量的八成。[1]這一規(guī)模要高于美國部分州,甚至比部分國家和地區(qū)的消費量還要大。目前,美軍消費的能源中有八成左右是與石油相關的產品,柴油與汽油是所有軍種的必備燃料,但需求主要來自陸軍。相比之下,空軍與海軍消耗了絕大部分的噴氣燃料,成為美軍用油中份額最大的部分。根據美國國防保障中心(DESC)的統(tǒng)計,空軍是國防部最大的軍事耗油單位,年消耗量高達1 000萬噸左右,占用油總量的55%,海軍與陸軍分別占33%與10%,海軍陸戰(zhàn)隊僅消費1%~2%。而在各類用途的消費中,部隊機動性消費超過美軍用油的70%而居于首位,其次為各類基礎設施消費,約占20%左右。[2]軍用汽柴油與噴氣燃料對原油品質要求較高,而美國國內高規(guī)格油品產能又始終落后于軍事用油的需求,于是,美軍用油不得不長期依賴進口石油而與全球石油市場發(fā)生緊密關聯。
上述能源供需與消費狀況使美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第一,液體燃料運輸過程中的人員傷亡與財力損耗,這在伊拉克與阿富汗戰(zhàn)場已多次發(fā)生。這是由于占主要比重的機動性能源消費必須得到保證,而美軍漫長的戰(zhàn)場燃料補給線又經常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據統(tǒng)計,將汽柴油等液體燃料運到阿富汗前沿基地的全部花費高達400美元/加侖,而當地每50輛美軍燃料補充運輸車隊中就有1輛會遭受致命或是嚴重襲擊。[3]第二,近年來美軍用油數量呈現穩(wěn)定增長態(tài)勢,國際油價的起伏與高位運行增加了美軍的能源開支,進而加重了聯邦政府的財政負擔。每桶石油漲價1美元意味著美國海軍能源開支增加3100萬美元。2009—2011年國際油價在71~117美元/桶區(qū)間上下波動時,美國海軍預算就出現了11億美元的增額。第三,中東阿拉伯世界地緣政治矛盾的激化與部分能源生產國的政局動蕩,對美軍作戰(zhàn)能源的供應安全構成戰(zhàn)略威脅。[4]
軍事能源直接關涉國防與國家安全,對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人士而言都是敏感且不得不重視的話題。小布什就任總統(tǒng)之后,曾在第二任期內啟動美軍替代能源計劃。2007財年國防授權法明確要求至2025年國防部的能源消費中有25%來自可再生能源。奧巴馬上臺后,迅速推出一系列鼓勵新能源技術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發(fā)展的政策,希望借此收“一石三鳥”之效,即確保能源安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以及促進經濟復蘇與產業(yè)結構的轉型。值得注意的是,改革美軍能源使用方式、保障軍事能源安全,也被奧巴馬政府納入了能源環(huán)境新政之中,成為其重要目標與“抓手”。奧巴馬政府調整軍事能源戰(zhàn)略贏得了部分政策精英的支持。海軍分析中心(CNA)力主美國在清潔能源技術革命中扮演領導角色,將日益顯著的能源挑戰(zhàn)轉化為機遇?;趪啦康臋C構規(guī)模、巨量的能源消費及其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大量實驗,其在刺激清潔能源創(chuàng)新方面能夠成為強有力的推動者。該中心還建議國防部將清潔能源技術應用作為裝備采購戰(zhàn)略的首要方針,與能源部聯手開展清潔能源技術開發(fā),建立分享研發(fā)信息的制度,確保能源研發(fā)具有連續(xù)性而不受相關官員任期的限制。同時與包括中小公司在內的私營部門的創(chuàng)新者進行合作,組建作戰(zhàn)能源創(chuàng)新中心。[5]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也認為,美國要降低石油對外依存度,關鍵在于轉變軍事能源戰(zhàn)略,在美軍中大力開展新能源技術研發(fā)與新能源燃料的推廣應用。[6]民主黨智庫美國進步中心(CAP)指出,國防部在能源技術創(chuàng)新與部署方面職責重大,將有利于民用產業(yè)的未來發(fā)展與增加就業(yè)機會。[7]
作為聯邦政府內部最大的能源消費單位,國防部需要在幫助政府實現總體能源政策目標的過程中發(fā)揮帶頭作用。小布什時期通過的《2005年能源政策法》(The Energy Policy Act of 2005)要求聯邦政府提高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產電力的份額,提出了2013財年達到7.5%的占比目標。2007年通過的《能源獨立與安全法》(The 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亦要求聯邦政府機構車輛年汽油消耗量至2015年每年至少削減20%,同時每年增加10%的替代能源使用量。所有聯邦建筑的總能耗也要在2005年水平上減少30%。相比之下,奧巴馬政府的能源政策更加偏重于幫助實現氣候變化控制目標。2009年,奧巴馬曾以行政命令方式提出聯邦政府溫室氣體排放量至2020年減少28%的目標,要求聯邦政府機構降低建筑物的能源強度,增加車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自2020年起,各機構新建筑施工與修繕活動一律執(zhí)行高性能可持續(xù)的聯邦建筑標準。
總體而言,盡管國防部及所屬各軍種在削減需求、提高能效方面已有所進步,但所取得的成績與美國政府提出的各項節(jié)能減排目標仍存在巨大差距。在此背景下,奧巴馬政府著手謀劃美軍作戰(zhàn)能源戰(zhàn)略的進一步轉型,希望提升美軍在全球戰(zhàn)略布局轉換過程中的作戰(zhàn)效能,同時配合國內能源環(huán)境新政的實施。
奧巴馬政府主導下的軍事能源戰(zhàn)略調整主要涵蓋兩方面對象:一是美國境內外的永久軍事設施;二是在海外戰(zhàn)場上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的美軍部隊。其核心內容與目標是在提高改進軍事活動能效的基礎上降低能源需求,逐步運用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以及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滿足軍事設施與作戰(zhàn)行動的需要。2009年10月,由國會通過的2010財年國防授權法重申了2007財年國防授權法提出的至2025年國防部能源使用的25%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標,并授命國防部對陸??杖娛褂每稍偕剂系那熬斑M行評估,研究編制有別于石油產品的可再生燃料商品目錄的必要性。在2010年2月發(fā)布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中,氣候變化與能源問題被列為塑造未來美軍安全環(huán)境的兩大關鍵要素。國防部認為,能源安全意味著可以確保獲得可靠的能源供應,并有能力保護和運送滿足作戰(zhàn)需要的能源。2010年6月,奧巴馬指示國防部組建負責作戰(zhàn)能源規(guī)劃與項目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辦公室(Office of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of Operational Energy Plans and Programs)。7月,國防部與能源部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決定在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fā)部署方面展開合作。
2010財年國防授權法生效前后,國防部所屬各軍種紛紛出臺本部門的新能源戰(zhàn)略。依據2009年公布的《陸軍能源安全實施戰(zhàn)略》(Army Energy Security Implementation strategy),陸軍將在美國國內軍事設施中部署混合動力車輛與低速電力車輛,至2020年將5座軍事設施打造為“凈零能耗”①設施,至2030年再增加25座。海軍則設立了能源協調辦公室(Navy Energy Coordination Office),提出至2020年將一半基地的設施改造為“凈零能耗”設施,同時啟動“偉大綠色艦隊”(Great Green Fleet)計劃,即至2016年成功打造一支由核動力艦只、生物燃料混合動力艦只與生物燃料動力戰(zhàn)機組成的航母戰(zhàn)斗群。[8]海軍陸戰(zhàn)隊的計劃是至2025年將液態(tài)化石燃料的需求量降低一半。國防部液體燃料的最大消費者空軍也于2010年5月發(fā)布了《空軍能源計劃》(Air Force Energy Plan)。通過不斷測試普通飛機燃料與生物燃料的各類組合,著手制造清潔高效的飛機引擎,力爭到2016年使國內航空燃料的一半出自非石油原料,至2030年使所有空軍基地符合能源安全標準。[9]
在綜合各軍種現有新能源戰(zhàn)略的基礎上,國防部于2011年6月頒發(fā)首份《作戰(zhàn)能源戰(zhàn)略》。考慮到目前美軍作戰(zhàn)能源約占國防部能源消耗總量的3/4,這份《作戰(zhàn)能源戰(zhàn)略》首次將能源視作可轉化為戰(zhàn)略優(yōu)勢的戰(zhàn)場作戰(zhàn)能力之一。同時,這也是國防部首次為各作戰(zhàn)防務單位提供把握作戰(zhàn)能源安全的統(tǒng)一指導,且首次依照國防授權法的要求制定軍事能源方案。通過制定這一戰(zhàn)略,國防部希望在作戰(zhàn)能源方面實現三重目標:第一,增加作戰(zhàn)頻次,降低能源損耗。為此,國防部將組織各軍種開展能源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工作,出臺相應的研究報告,有針對性地改進能源使用效能。同時,國防部還鼓勵軍事領域節(jié)能增效技術及相關管理經驗的創(chuàng)新應用,對高能效武器裝備研發(fā)、應用與升級進行長期重點投資。第二,促使燃料選擇多元化,減少供應風險。國防部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大替代燃料的研發(fā)、試驗與評估,著力推進美軍各軍種艦船車輛使用替代燃料,將替代能源納入作戰(zhàn)訓練體系中,利用替代能源幫助能源基礎設施落后的伙伴國家提高能源供給能力等。第三,強化作戰(zhàn)能力,削減作戰(zhàn)成本。國防部將對當前軍事行動中的燃料運輸供應環(huán)節(jié)加以評估,吸取相關教訓,以利于未來軍力的提高。[10]
2012年3月,國防部出臺了《作戰(zhàn)能源戰(zhàn)略實施計劃》,為各軍種落實《作戰(zhàn)能源戰(zhàn)略》列出的三重目標擬訂細化目標與操作路線。該計劃詳細分析了目前的成就、面臨的挑戰(zhàn)與未來的責任,設定了完成目標的時間節(jié)點與各軍種應承擔的責任與協調義務。其中,短期(2012—2013財年)任務主要是確定作戰(zhàn)能源消費的總基準線,中期(2014—2018財年)與長期(2019財年及以后)任務包括更新作戰(zhàn)能源消費基準線、對國防部能源科技研發(fā)存在的不足進行評估并提出改進建議、制定國防部替代能源政策、確定國防部替代能源投資組合、將作戰(zhàn)能源納入需求考量過程、將作戰(zhàn)能源分析應用于國防采購等。而支持完善現有作戰(zhàn)行動中的能源供應舉措、提高各軍種的作戰(zhàn)能效、對國防部作戰(zhàn)耗能表現進行衡量、鑒識固定軍事設施面臨的作戰(zhàn)能源安全風險、將作戰(zhàn)能源納入建模與模擬進展分析工具等5項任務則貫穿中長期各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該計劃由負責作戰(zhàn)能源規(guī)劃與項目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與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指派人員共同擔任主席的國防作戰(zhàn)能源委員會的管理與監(jiān)督。[11]
近年來,奧巴馬政府通過對制度的改革創(chuàng)新、成立管理作戰(zhàn)能源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辦公室、推動國防部與能源部的部際合作,迅速出臺《作戰(zhàn)能源戰(zhàn)略》及其《實施計劃》以整合各軍種制定的新能源方案,已經在調整軍事能源戰(zhàn)略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并為此確立了總體方向與基本框架。
就中長期而言,調整作戰(zhàn)能源戰(zhàn)略將為美國帶來一系列積極效應。
首先,可從總體上提高海內外美軍應對傳統(tǒng)能源價格波動與供給不穩(wěn)定的靈活性,強化美軍能源補給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減輕海外作戰(zhàn)部隊后勤供給的負擔,為美軍成功應對21世紀的能源挑戰(zhàn)做好準備。海軍部副助理部長希克斯(Tom Hicks)就曾指出,位于本土的美軍戰(zhàn)機與艦船未來有望就地使用亞麻薺與藻類等制成的高級生物燃料。亞麻薺多生長于佛羅里達州與蒙大拿州,而新墨西哥、夏威夷、賓夕法尼亞等地則是藻類富集區(qū)。因此,美軍將能在各州尤其是東西海岸與墨西哥灣創(chuàng)建可再生燃料所需原料的供應渠道與提煉設施。[12]
其次,可為美國亞太軍事部署提供更加優(yōu)化的能源支撐。近年來,美國先后將F-22猛禽戰(zhàn)機、B-2遠程戰(zhàn)略轟炸機、V-22魚鷹側旋翼戰(zhàn)機等最先進的武器系統(tǒng)部署到亞太地區(qū),宣稱至2020年要把海軍力量的60%部署到亞太。美國希望依靠??哲妰?yōu)勢,借助“空海一體戰(zhàn)”來應對中國在亞太地區(qū)“反進入/區(qū)域拒止”的挑戰(zhàn)。上述武器投放、軍力調整與戰(zhàn)略實施需要作戰(zhàn)能源供應的配套。值得重視的是,“巧實力”思想正逐步融入美國的亞太軍事部署,即改變使用軍事力量的方式,與經濟、外交等手段相互配合,采用直接領導與間接領導相結合的方式,積極發(fā)揮盟國與伙伴國的作用。[13]國務院、能源部、內政部、國際開發(fā)署、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等大批非軍事力量現已加入美軍太平洋戰(zhàn)區(qū)司令部,共同協調實踐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14]國防部在《作戰(zhàn)能源戰(zhàn)略》中也提出通過與地區(qū)軍事盟友共享能源技術,嘗試在這些國家培養(yǎng)能源供應能力,確保能源供應的穩(wěn)定性。2012年8月,戰(zhàn)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發(fā)布的“阿米蒂奇-奈報告”認為,美日兩國未來可在日本中南部海岸合作開發(fā)甲烷水合物(可燃冰)。[15]駐日及駐關島的美軍部隊極有可能從美日對可再生能源的聯合開發(fā)研制中獲益,從而提高能源補給效率,使之成為潛在的戰(zhàn)略優(yōu)勢。
最后,有助于帶動民用領域的技術創(chuàng)新與整個清潔能源產業(yè)的發(fā)展。國防部引領下的美軍能源戰(zhàn)略轉型,在美國能源使用方式的整體變革中具有一定示范意義??v觀美國此前數次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如互聯網與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的誕生,均源于軍方的探索實踐②。派克研究公司(Pike Research)的研究報告顯示,利用太陽能風能發(fā)電、采用可再生燃料電池作為可攜帶電源,以及在前沿基地部署微電網系統(tǒng)等軍事投資將壓低可再生能源與其他替代能源技術的應用成本。[16]同時,由退役海軍中將麥克金(Dennis McGinn)發(fā)起成立的非政府組織“美國可再生能源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Renewable Energy)已經與代表業(yè)界的商業(yè)組織“先進能源經濟”(Advanced Energy Economy)聯合舉辦了數屆“美國軍隊與可再生能源產業(yè)論壇”,為企業(yè)與國防部共同尋找可再生能源技術、采購與融資解決方案搭建起交流平臺。美軍對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發(fā)與標準制定,以及稍后的商業(yè)推廣,很可能成為美國可再生能源產業(yè)崛起的動力源泉,進而引領美國經濟復蘇成長。
從短期來看,奧巴馬政府預訂的美軍作戰(zhàn)能源戰(zhàn)略調整目標無法很快實現,傳統(tǒng)化石燃料仍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美軍能源消耗的主流。
首先,雖然國防部是聯邦政府內能源需求最多的機構,但與全美上下龐大的消費量相比,國防部的能源采購規(guī)模仍然相對有限。戰(zhàn)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對《作戰(zhàn)能源戰(zhàn)略》進行討論評估后認為,國防部的能源需求只占全國總需求的1%左右。[17]因此,國防部尋找替代能源的努力對傳統(tǒng)能源市場的影響也較小,這就使美國能源政策的決策者們很難意識到變革作戰(zhàn)能源使用方式的重要性,因而遲遲未出臺相應的刺激政策。
其次,在聯邦政府債務高起、國防預算不斷削減的背景下,如何在較長時期內維持對清潔作戰(zhàn)能源的資金投入是國防部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2011年國會通過的預算控制法案要求國防部在10年之內削減4870億美元的國防開支,該法案還規(guī)定到2013年1月1日再進行全面削減,除非國會通過其他替代方案。由于軍用可再生能源研發(fā)周期長、耗費大,美軍目前使用的化石燃料短期內仍具有成本與價格優(yōu)勢。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研究報告指出,若技術無法取得突破,美軍戰(zhàn)機與艦船使用可再生燃料的成本將遠超石油等傳統(tǒng)化石燃料,該報告還建議美軍將使命重點繼續(xù)放在維持全球主要產油區(qū)穩(wěn)定、保護海上能源運輸通道安全等方面。
最后,美國兩黨對軍用替代能源如何選擇存在分歧,當前“府會分立”的政治生態(tài)使美軍替代能源選擇很難完全按照一黨思維進行操作。盡管民主黨與共和黨在作戰(zhàn)能源多元化、自主化方面已形成一定共識,但民主黨更傾向于推動太陽能、風能與生物燃料的發(fā)展應用,希望以此惠及氣候變化控制與環(huán)境改善。共和黨則主張利用傳統(tǒng)化石燃料獲取替代能源,比如利用清潔技術將煤炭液化,以及提高本土及周邊地區(qū)油砂與頁巖油氣的液化使用比例等。在眼下美國頁巖油氣革命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共和黨的聲音似乎越來越占上風。蘭德公司的研究報告也認為,采用潔凈煤技術將煤轉化為液態(tài)燃料是近期內滿足國防部清潔化目標且成本可控的最有效辦法[18],而且液態(tài)化石燃料生產過程中產生溫室氣體的90%都可以被捕捉或封存[19]。對此,民主黨人予以駁斥,認為煤炭液化將消耗大量水資源,污染地下水,同時質疑碳捕捉式封存技術的有效性。2008年總統(tǒng)與國會選舉之后,民主黨控制了白宮與參眾兩院。奧巴馬政府在軍中推廣可再生能源、限制化石能源使用的201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得以在國會順利過關。[20]然而,由于共和黨在2010年11月國會中期選舉中重新奪回眾議院的控制權,次年由眾議院通過的201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修正案去除了先前對國防部使用傳統(tǒng)化石能源制造替代能源的限制。在共和黨議員的推動下,參眾兩院2012年末通過的2013財年國防授權法更是明確限制國防部利用該財年《國防工業(yè)生產法》的撥款來建造生物燃料煉油廠,此舉遭到白宮的強烈反對。[21]
可見,美軍想要迅速確立統(tǒng)一的替代能源行動方向并非易事。由于受國防預算限制與黨派政治影響,美軍作戰(zhàn)能源朝可再生燃料轉變的進程勢必遭遇挫折,進展十分緩慢,但其綠色化、清潔化的總體方向不會改變,因為作戰(zhàn)能源已被列為美軍核心軍事能力要素之一加以對待。今后無論是民主黨人還是共和黨人執(zhí)掌白宮,美軍都會努力提高作戰(zhàn)能效。而在軍用替代能源的選擇方面,將出現可再生能源與化石能源清潔化應用并存發(fā)展的局面,具體政策偏向也會隨著兩黨在白宮與國會政治勢力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
在軍事能源領域,中國人民解放軍與美軍經歷過相似的發(fā)展軌跡。隨著武器裝備現代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中國軍隊對以石油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愈發(fā)加大。當前,中國能源的整體安全形勢十分嚴峻,海上能源運輸風險有所加大。據國家能源局統(tǒng)計,至2012年,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從本世紀初的32%飆升至57%,其中進口量的80%經過馬六甲海峽,38%經過霍爾木茲海峽。[22]上述境況對中國軍事能源安全的保障造成了一定影響。作為軍事能源戰(zhàn)略轉型的“先行者”,美國的相關做法與經驗值得中國借鑒,其國內外效應也將在未來一段時期內緩慢釋放。
美國正在進行之中的軍事能源保障新變革,將極大改變未來戰(zhàn)爭的形態(tài),理應引起中國政府的充分重視。目前,已有學者提出利用科技推動中國軍隊能源保障變革的多項舉措,包括廣泛采用裝備節(jié)能技術、積極研發(fā)使用可替代燃料、靈活制造利用新型電能、系統(tǒng)建設綠色環(huán)保軍營、著力改進野戰(zhàn)能源保障等。[23]筆者認為,中國應盡快將軍事能源變革提升至戰(zhàn)略高度加以研究,努力為中國軍隊尋求應對國際石油價格波動、供應中斷、運輸補給線遇襲等安全風險的對策,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軍事能源戰(zhàn)略,以高效節(jié)能為目標確定軍用能源轉型的路線圖。第一,要對中國軍隊能源消費現狀(包括目的、數量與方位等)與燃料運輸成本加以測算評估,為確立有效管理和控制軍事能源消耗提供數據參考。第二,積極改革中國軍事能源管理的體系機制,突破傳統(tǒng)思維限制,在中央軍委統(tǒng)一領導下開展軍事能源的跨部門協調與合作。必要時可在軍中設置專門的能源規(guī)劃與監(jiān)管機構,明確各軍種的能源職責與義務。第三,要把轉變軍事能源戰(zhàn)略納入“十二五”時期中國能源發(fā)展的總體思路當中。眼下,中國擁有“頂層設計”的決策優(yōu)勢與財政資金充裕的有利條件,一方面要在傳統(tǒng)化石能源方面繼續(xù)走加強國內供應能力建設與國際合作并舉之路,同時又要大力發(fā)展非化石能源,尤其是要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發(fā)揮更加突出的作用。中國軍隊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fā)與應用方面完全有能力扮演領導角色,通過逐步提高武器裝備與軍事設施用能的多樣化、可再生化程度來幫助相關企業(yè)拓展國內市場,同時促進軍用替代能源技術成果向民用領域轉化,最終帶動整個新能源產業(yè)發(fā)展壯大。
注釋:
①所謂“凈零能耗”,是指基地營區(qū)所使用的能源或水,不多于通過循環(huán)利用方式減少和產生的廢物總量。
②國際互聯網的雛形是1960年美國國防部先進項目研究局(ARPA)出于冷戰(zhàn)考慮建立的ARPA網。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也由國防部牽頭的衛(wèi)星導航定位聯合計劃局(JPO)主導研發(fā),于1994年全面建成,最終成為軍民兩用的精確定位服務系統(tǒng)。
[1]EIA.Annual Energy Review 2010,Table 1.13[DB/OL].[2012-01-10].http://www.eia.gov/totalenergy/data/annual/txt/ptb0113.html.
[2]尹成國,馮連勇,王建良.美國軍事用油現狀分析[J].國際石油經濟,2011,19(8):55-64.
[3]ROXANA TRION.$400 per gallon gas to drive debate over cost of war in Afghanistan[DB/OL].(2009-10-15)[2012-01-13].http://www.thehill.com/homenews/administration/63407-400gallon-gas-another-cost-of-war-in-afghanistan.
[4]Highlights of DOD's Energy Security Efforts[DB/OL].[2012-01-12].http://www.dod.mil/ddre/doc/DoD-Energy-Security-Task-Force.pdf.
[5]Powering America's Economy:Energy innovation at the Crossroads of National Security Challenges[DB/OL].[2012-02-03].http://www.cna.org/sites/default/files/research/WEB% 2007% 2027% 2010% 20MAB%20Powering%20America's%20Economy.pdf.
[6]Christine Parthemore and John Nagl.Fueling the Future Force:Preparing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for a Post-Petroleum Era[DB/OL].[2012-02-10].http://www.cnas.org/files/documents/publications/CNAS-Fueling%20the%20Future%20Force-NaglParthemore.pdf.
[7]BRACKEN HENDRICKS,et al.Sustaining DOD Leadership on Energy Security and Innovation[DB/OL].(2011-06-07)[2012-03-12].http://www.americanprogressaction. org/issues/2011/06/pdf/energy-securitymemo.pdf.
[8]A Navy Energy Vision for the 21st Century[DB/OL].[2012-01-08].http://www.greenfleet.dodlive.mil/files/2010/10/Navy-Energy-Vision-Oct-2010.pdf.
[9]DOD's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newable Energy Initiatives[DB/OL].[2012-01-12].http://files.eesi.org/dod-eere-factsheet-072711.pdf.
[10]Energy for the Warfighter:Operational Energy Strategy[DB/OL].[2012-02-05].http://energy.defense.gov/OES-report-to-congress.pdf.
[11]Operational Energy Strategy:Implementation Plan[DB/OL].[2012-04-16].http://energy.defense.gov/Operational-Energy-Strategy-Implementation-Plan.pdf.
[12]TOM HICKS.Statement before the House Energy and Power Committee[DB/OL].(2011-06-03)[2012-04-08].http://republicans.energycommerce.house.gov/Media/file/Hearings/Energy/060311/Hicks.pdf.
[13]劉鵬,朱一童.美國軍事戰(zhàn)略的“巧實力”運用——以“空海一體戰(zhàn)”為例[J].美國問題研究,2011(2):100-121.
[14]呂竹.非軍事力量加盟太平洋司令部,美國跨部門合作推亞太政策[N].東方早報,2012-08-06(A8).
[15]RICHARD L.ARMITAGE,JOSEPH S.NYE.The U.S.-Japan Alliance:anchoring Stability in Asia[DB/OL].[2012-08-19]. http://csis. org/files/publication/120810-Armitage-USJapanAlliance-Web.pdf.
[16]Renewable Energy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DB/OL].[2012-01-09]. http://www.pikeresearch.com/research/renewable-energy-for-military-applications.
[17]LAURA VILHAUER.Operational Energy Strategy[DB/OL].(2011-07-15)[2012-02-16].http://csis.org/files/attachments/110720-Energy-SummaryL.pdf.
[18]JAMES T.BAFTIS,LAWRENCE VAN BIBBER.Alternative Fuels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DB/OL].[2012-06-07].http://www.rand.org/content/dam/rand/pubs/monographs/2011/RAND-MG969.pdf.
[19]JAMES T.BARTIS.The Roadmap for America's Energy Future[DB/OL].(2011-06-03)[2012-06-07].http://www. rand. org/content/dam/rand/pubs/testimonies/2011/RAND-CT363.pdf.
[20]Obama Signs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Heavy with Energy[DB/OL].(2011-01-12)[2012-05-25].http://www.theenergydaily.com/ced/geothermal/Obama-Signs-Defense-Authorization-Act-Heavy-With-Energy-Acquisition-Policy-5539.html.
[21]JOHN T.BENNETT.Lawmakers Approve Final NDAA Despite White House's Veto Threat[DB/OL].(2012-12-21) [2012-12-25].http://www.defensenew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2012312210006.
[22]劉鐵男.新形勢下中國能源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考[J].求是,2012(13):34.
[23]商世民,解躍華.讓戰(zhàn)爭不再受制于“油”:軍事能源保障步入新變革時代[DB/OL].(2012-11-20)[2012-11-30].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2-11/20/content-542390.htm.